上交生存手册笔记
真正在课堂上 口传心授的教学,其质量是不会有人过问的。教学评估不会考察上百人的班上到底有几个听懂了的。
一些陈旧课程能够存在并延续下去,从根本上讲是因人设课 ——开设相应课程是为了不让部分教师下岗。
如果一个人把政策评分作为自己的至高追求,那么他就是这个 政策的牺牲品。
大学四年留给你的是你的人生,在你毕业之时,那串苍白的分数其实就已经作废了。
真正能成为我们上课理由的,只有我们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渴望。
学习最需要的,不是悲壮的毅力,而是对无限未知的渴求。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后继的知识铺垫,以及培养创造性的思维。所谓有效率的学习,应当是以最高的效率获取知识,服务这两个目的。
我们想要把什么都搞扎实的学习习惯,其效率是极端低下的。
平庸的生活方式是麻醉药。他只会束缚你,让你没有作为,甚至没有出息地度过大学的四年。
我们应该尽量多做那些对整个人生都产生正面影响的事情,少做对中期的未来产生影响的事情,不做那些只对近期产生影响的事情。
上课中,我们获得有用知识的效率是如此之低,以至于任何一种有效的自习方式都会轻松地获得更大的回报。eg.英语课。
我们应该尽量多做那些对整个人生都产生正面影响的事情,少 做对中期的未来产生影响的事情,不做那些只对近期产生影响的事情。
告诫自己:总有更值得做的事
没有兴趣的徒劳坚持通常是很危险的。在科研这条道路上,只有对一门学科的喜爱,才能成为你唯一和全部的动力。
走进一个学科之前,最先应该知道的是该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以及当前研究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从一开始就应该期望着自己能够做出影响到其他 科研工作者的原创性工作。你需要保持一个独立思考的心态
原创性思考
你是为了得到你想要的某样东西而选择出国这条道路,而 不是因为你厌倦了当前的生活、想逃避现状而走上这条道路
如果在一个对你的血统没有 歧视的国度里,在一个竞争并不算激烈、甚至生活上还称得上有保障的社 会中,在一个对你来说没有任何语言、文化障碍的环境下,你都算不上一 个成功者的话,你有什么资本可以奢望在出国后,自己能够摇身一变,以胜者的姿态生存下来?
某个环境的条件如何如何之好并不是你去到某个环境中的理 由,你能从这个环境中获得什么样的成就,才是你前往某个环境的原因。
那些希望继续从 事学术研究工作的人。我们不仅鼓励这类人出国,而且我们还要更坚定地反对他们留在国内深造。
你只有做出全世界最前沿最顶尖,别人没有做出来过的东西,才能算是科研。
如果你的目标只是出国,读书是代价最高昂,效率最低的下下策。
适合出国的人:
* 以科学研究作为自己事业目标的人。
* 经过认真考虑的希望通过学习知识来增加自己技术背景的人。
* 经过非常认真的考虑希望通过出国读书来达到定居国外的目的的人。
不想做学术的人请务必不要读博士学位
建议家庭能够负担的同学先去读一个硕士看看
没钱读硕士的同学,你也不要太灰心,人生本来就是如此的不公平,一个人的家庭比你多以点钱可以让他读硕士实在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有太多太多人根本不需要读硕士,甚至根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坐拥万贯家财,一辈子都比你过的好,所以大家只要尽自己能力去努力,好好规划自己的人生,能够 过上自己能达到的最好的生活,也就可以了。
读什么专业,要看你自己的长处和兴趣。你经过深思熟虑后投身的专 业,必须要能让你获得最大程度的智力满足。
对于申请硕士,一般来说你只要比较宽泛地证明你在这个专业有扎实的基 础,综合素质也很优秀,就足够了。硕士的入学要求会比博士低很多。
由他人帮你制完成申请材料 这件事本身就已经是作弊行为了。
对于一名研究者而言,摆在你面前的是一片开阔的汪洋大海,仅靠毅力闭着眼睛向前冲是很难看到新大路的。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个清晰的知识结构是每名研究人员自己的事。新进入研究领域的学生,必须学会如何自己归纳知识结构。
清醒的位置感和准 确的方向感,是比雄厚的基础知识更为重要的成功要素。
知道做什么比知道怎样做更为重要
进入研究领域的第一步,不推荐直接读论文。因为论文总是给人一 种承前启后的感觉:他们大都是建立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之上,并且里面所 记述的工作通常也并未完结。应该仔细阅读该领域的权威教科书。
对框架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或者几个分支定为自己中短期的研究课题。继而开始综述类文章的阅读。所谓综述,其最大 的看点在于对于过去知识的总结和回顾——他们记录了关于知识的知识。
SCI 崇拜
衡量理论的内在价值:新颖(文章的目的是宣扬新思想,报告的目的是记录实验过程),简单(Entities must not be multiplied beyond necessity),普适
早日进入研究领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和锻炼。
团队:共同的价值观,团队人员的认可
任何一个用人单位都没有义务承认你的第二学位
对于考试难度大的课程,我们的基本策略就是通过选课减 小期末考试成绩所占的比重。
人文类课程:最佳的做法是你应该在学期中间就应该及时取得往年试卷,然后自己重新做。你一定要把原题进行巧妙的改编,抄写在课本上然后询问。 笔者就是用这个方法,
最终成绩参考了平时表现和最后考试
需要在演讲过程中出彩的最佳途径便是让别人觉得你的知识渊博, 条理清楚。
最佳的途径是确保你的幻灯片上到处都有参考文献
你还可以适当引用你上课老师过去发表过的论文作为参考文
最好在引用文献之后,加上你自 己的评论。不用多,只要一两句就会让人觉得你看过这篇论文,
两页的一个看上去很认真的论文提纲给老师阅读
最好要把东西全都打印到纸上
如果你认为这门课不重要,请不要在两 个星期以前开始复习,因为两个星期足够让你忘掉其中一大半的知识
把作业和答案放在一起,开始扫荡,用半天的 时间保证你知道答案的那些数是怎么算出来的。
你可以跟老师谈谈你对课程的理解,以及对这门学科的看法。 在谈话中,最佳的切入点是学术。
你可以投不在“北大目录”却在“交大目录”里面的期刊,这样的期刊 一般稿件相对数量略少。
在致谢里写上牛人,可以给自己撑腰。
有些期刊有页数限制,超过页数就需要加钱,这时读者可以先投稿, 中稿后,然后再将文章压缩到最便宜的长度。
能写大老板的名字就加上去,因为一般的期刊都不是盲审。
文章投出去后,不要死等。记得经常和编辑电话交流感情(仅限于 那些水刊,正常刊物或者牛刊物的话,编辑都很忙,通常没功夫理 你)。要让糟糕杂志的编辑觉得自己很受重视,很有成就感。
参考文献多引用你要投的期刊上的论文
一些陈旧课程能够存在并延续下去,从根本上讲是因人设课 ——开设相应课程是为了不让部分教师下岗。
如果一个人把政策评分作为自己的至高追求,那么他就是这个 政策的牺牲品。
大学四年留给你的是你的人生,在你毕业之时,那串苍白的分数其实就已经作废了。
真正能成为我们上课理由的,只有我们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渴望。
学习最需要的,不是悲壮的毅力,而是对无限未知的渴求。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后继的知识铺垫,以及培养创造性的思维。所谓有效率的学习,应当是以最高的效率获取知识,服务这两个目的。
我们想要把什么都搞扎实的学习习惯,其效率是极端低下的。
平庸的生活方式是麻醉药。他只会束缚你,让你没有作为,甚至没有出息地度过大学的四年。
我们应该尽量多做那些对整个人生都产生正面影响的事情,少做对中期的未来产生影响的事情,不做那些只对近期产生影响的事情。
上课中,我们获得有用知识的效率是如此之低,以至于任何一种有效的自习方式都会轻松地获得更大的回报。eg.英语课。
我们应该尽量多做那些对整个人生都产生正面影响的事情,少 做对中期的未来产生影响的事情,不做那些只对近期产生影响的事情。
告诫自己:总有更值得做的事
没有兴趣的徒劳坚持通常是很危险的。在科研这条道路上,只有对一门学科的喜爱,才能成为你唯一和全部的动力。
走进一个学科之前,最先应该知道的是该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以及当前研究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从一开始就应该期望着自己能够做出影响到其他 科研工作者的原创性工作。你需要保持一个独立思考的心态
原创性思考
你是为了得到你想要的某样东西而选择出国这条道路,而 不是因为你厌倦了当前的生活、想逃避现状而走上这条道路
如果在一个对你的血统没有 歧视的国度里,在一个竞争并不算激烈、甚至生活上还称得上有保障的社 会中,在一个对你来说没有任何语言、文化障碍的环境下,你都算不上一 个成功者的话,你有什么资本可以奢望在出国后,自己能够摇身一变,以胜者的姿态生存下来?
某个环境的条件如何如何之好并不是你去到某个环境中的理 由,你能从这个环境中获得什么样的成就,才是你前往某个环境的原因。
那些希望继续从 事学术研究工作的人。我们不仅鼓励这类人出国,而且我们还要更坚定地反对他们留在国内深造。
你只有做出全世界最前沿最顶尖,别人没有做出来过的东西,才能算是科研。
如果你的目标只是出国,读书是代价最高昂,效率最低的下下策。
适合出国的人:
* 以科学研究作为自己事业目标的人。
* 经过认真考虑的希望通过学习知识来增加自己技术背景的人。
* 经过非常认真的考虑希望通过出国读书来达到定居国外的目的的人。
不想做学术的人请务必不要读博士学位
建议家庭能够负担的同学先去读一个硕士看看
没钱读硕士的同学,你也不要太灰心,人生本来就是如此的不公平,一个人的家庭比你多以点钱可以让他读硕士实在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有太多太多人根本不需要读硕士,甚至根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坐拥万贯家财,一辈子都比你过的好,所以大家只要尽自己能力去努力,好好规划自己的人生,能够 过上自己能达到的最好的生活,也就可以了。
读什么专业,要看你自己的长处和兴趣。你经过深思熟虑后投身的专 业,必须要能让你获得最大程度的智力满足。
对于申请硕士,一般来说你只要比较宽泛地证明你在这个专业有扎实的基 础,综合素质也很优秀,就足够了。硕士的入学要求会比博士低很多。
由他人帮你制完成申请材料 这件事本身就已经是作弊行为了。
对于一名研究者而言,摆在你面前的是一片开阔的汪洋大海,仅靠毅力闭着眼睛向前冲是很难看到新大路的。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个清晰的知识结构是每名研究人员自己的事。新进入研究领域的学生,必须学会如何自己归纳知识结构。
清醒的位置感和准 确的方向感,是比雄厚的基础知识更为重要的成功要素。
知道做什么比知道怎样做更为重要
进入研究领域的第一步,不推荐直接读论文。因为论文总是给人一 种承前启后的感觉:他们大都是建立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之上,并且里面所 记述的工作通常也并未完结。应该仔细阅读该领域的权威教科书。
对框架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或者几个分支定为自己中短期的研究课题。继而开始综述类文章的阅读。所谓综述,其最大 的看点在于对于过去知识的总结和回顾——他们记录了关于知识的知识。
SCI 崇拜
衡量理论的内在价值:新颖(文章的目的是宣扬新思想,报告的目的是记录实验过程),简单(Entities must not be multiplied beyond necessity),普适
早日进入研究领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和锻炼。
团队:共同的价值观,团队人员的认可
任何一个用人单位都没有义务承认你的第二学位
对于考试难度大的课程,我们的基本策略就是通过选课减 小期末考试成绩所占的比重。
人文类课程:最佳的做法是你应该在学期中间就应该及时取得往年试卷,然后自己重新做。你一定要把原题进行巧妙的改编,抄写在课本上然后询问。 笔者就是用这个方法,
最终成绩参考了平时表现和最后考试
需要在演讲过程中出彩的最佳途径便是让别人觉得你的知识渊博, 条理清楚。
最佳的途径是确保你的幻灯片上到处都有参考文献
你还可以适当引用你上课老师过去发表过的论文作为参考文
最好在引用文献之后,加上你自 己的评论。不用多,只要一两句就会让人觉得你看过这篇论文,
两页的一个看上去很认真的论文提纲给老师阅读
最好要把东西全都打印到纸上
如果你认为这门课不重要,请不要在两 个星期以前开始复习,因为两个星期足够让你忘掉其中一大半的知识
把作业和答案放在一起,开始扫荡,用半天的 时间保证你知道答案的那些数是怎么算出来的。
你可以跟老师谈谈你对课程的理解,以及对这门学科的看法。 在谈话中,最佳的切入点是学术。
你可以投不在“北大目录”却在“交大目录”里面的期刊,这样的期刊 一般稿件相对数量略少。
在致谢里写上牛人,可以给自己撑腰。
有些期刊有页数限制,超过页数就需要加钱,这时读者可以先投稿, 中稿后,然后再将文章压缩到最便宜的长度。
能写大老板的名字就加上去,因为一般的期刊都不是盲审。
文章投出去后,不要死等。记得经常和编辑电话交流感情(仅限于 那些水刊,正常刊物或者牛刊物的话,编辑都很忙,通常没功夫理 你)。要让糟糕杂志的编辑觉得自己很受重视,很有成就感。
参考文献多引用你要投的期刊上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