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事琐记:闲话昆曲中的“三”(2012-07-26)
周日听杨忞老师唱《吉庆图•扯本/醉监》时,感觉这是个冷戏。后来查阅了一下,才知道这个戏虽然冷,但戏里的主角并非无名之辈,他属于“三醉”戏里的一“醉”。昆曲界喜欢用数字来概括角色行当,如《昆曲集净》就是按照“七红”、“八黑”、“四白”、“三僧”来辑净角戏的。我发现,曲家们在所有数字中更偏爱“三”,搜罗一下找到了许多的“三”的组合,很有意思。
周传瑛《昆曲家门谈》一文,“三”就出现了不少,兹列举如下:
“三双拖鞋皮”——鞋皮生的三折看家戏:《彩楼记•拾柴/泼粥》中的吕蒙正,《绣襦记•卖兴/当巾》中的郑元和,《永团圆•击鼓/堂配》中的蔡文英。
“三副雉鸡毛”——雉尾生的三个代表角色:《连环计》中的吕布,《白兔记》中的咬脐郎,《西川图》中的周瑜。
“三醉”——巾生、冠生的三折应行戏:《醉写》(《惊鸿记》)中的李太白,《醉易/放易》(《鸣凤记》)中的易弘器,《扯本/醉监》(《吉庆图》)中的柳芳春。
“三访”——巾生、冠生的三出应行戏:《访纱》(《浣纱记》)中的范蠡,《访素》(《红梨记》)中的赵汝州,《访友》(《柳荫记》)中的梁山伯。
“三刺”——刺杀旦的三个代表作:《刺梁》(《渔家乐》)中的邬飞霞,《刺汤》(《一捧雪》)中的莫雪娘,《刺虎》(《铁冠图》)中的费贞娥。
“三杀”——刺杀旦的三个代表作:《杀嫂》(《武十回》)中的潘金莲,《杀山》(《翠屏山》)中的潘巧云,《杀惜》(《宋十回》)中的阎婆惜。
“三和尚”——净扮的三折重头和尚戏:《祝发记•渡江》中的达摩,《西厢记•寺警》中的惠明,《昊天塔•五台》中的杨五郎。
“三判”——净扮的三折判官戏:“火判”为《九莲灯•火判》中的火德星君,“冥判”为《一种情•冥勘》中的弼灵公,“花判”(开蝴蝶状花脸)为《牡丹亭•冥判》中的胡判官。
“三赋”——末扮戴髯口说白的三折戏中的长篇韵白:《西川图•三闯》中诸葛亮的《辕门赋》,《琵琶记•辞朝》中黄门官的《黄门赋》,《三国志•刀会》中鲁肃的《荆州赋》。
“三法场”——末扮的三折法场杀头戏:《鸣凤记》中的《写本/斩杨》(杨继盛),《邯郸梦》中的《云阳/法场》(卢生),《寻亲记》中的《出罪/府场》(周羽)。
“三扁担”——末扮挑扁担的三折重头戏:《烂柯山》中的朱买臣,《千忠戮》中的程济,《水浒记》中的石秀。
周文中所介绍的还有未使用“三”却包含“三”的,如正旦的“两件半红衣裳”:《琵琶记•称庆》中的赵五娘,《风筝误•后亲》中的柳夫人,《烂柯山•痴梦》中的崔氏。这三折戏正旦必须穿红衣裳,只因崔氏是在梦中穿的,只能算作半件,其实是“三件红衣裳”。再如“油葫芦”(谐音指“游、活、芦” )这三折付丑的戏:“游”是指《西厢记•游殿》中的法聪,“活”是指《宋十回•活捉》中的张文远,“芦”是指《跃鲤记•芦林》中的姜诗。
此外,周文中未予介绍而在昆曲界流行的还有所谓“三皇”,即大冠生的三个皇帝戏:《长生殿》中的唐明皇,重头戏有《闻铃》、《哭像》;《千忠戮》中的建文帝,重头戏是《惨睹》;《铁冠图》中的崇祯帝,重头戏有《撞钟》、《分宫》。
听说省昆张继青有三折拿手戏——“三梦”:《惊梦》、《寻梦》、《痴梦》。曲社叶惠农老先生爱唱“三不”(三支开头带“不”的曲子):“不劳恁”(《惊变》【石榴花】)、“不催他”(《哭像》【叨叨令】),还有一支曲子没记下来,一直想当面问问却又老是忘了。别的“三”还有没有呢,应当还有,只是笔者孤陋寡闻,有博闻者望告之。
我想,能够列名“三”的戏,应当都是当时流行的折子戏,我们现在之所以觉得是冷戏,原因在于昆曲的衰落。我们再也回不到“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的年代了,岁月把许多熟戏变成了冷戏,有人还在不断地用“XX版”来改造现存的熟戏,要知道昆曲真正的精粹可能因此会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回望一下昆曲中的“三”,内心很有感触,应当有人能为昆曲做点什么。伶人看中的是“大众”,曲人则不必追随世俗,如果能发掘一些冷戏,纵然“小众”些,总比任其衰亡要好吧。
听杨忞老师唱《吉庆图•扯本/醉监》,感觉到一丝欣慰。
补记:
1、遠水:曲社叶惠农老先生爱唱的“三不”正解是: 不劳恁(《惊变》【石榴花】)、不催他(《哭像》【叨叨令】)、不想朝廷怒(望乡【江儿水】)。
2、江浪一钓客:“三画”——石小梅以《拾画》、《叫画》、《题画》闻名。(语见南北昆)
3、江浪一钓客:“三母”——老旦的三出应行戏:《精忠记•岳母刺字》中的岳母,《荆钗记•见娘》中的王母,《铁冠图•别母》中的周老夫人。昆曲老旦一行基本上以配角形象出现,但这几出是老旦主演。三母戏,老旦都是以正面形象出现,展示了古代教子有方,慈祥严肃的慈母风范。
4、浥蕖軒:歪个楼,我见到连用三字最多的一支曲子~~~《邯郸梦 扫花》【醉春风】“这底是三楚三齐,那底是三秦三晋,更有那找不着的三吴三蜀”~
江浪一钓客:
三楚: 秦汉时分楚国故地为西楚、东楚、南楚,合称“三楚”。以淮北、沛、陈、汝南、南郡为西楚 ;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为东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为南楚。后世泛称长江中游为“三楚”。
三齐: 秦朝灭亡后,项羽将齐国故地一分为三:立故齐王族人田都为齐王,都城设在临淄;田市为胶东王,都城在即墨;田安为济北王,都城在博阳,此称为“三齐”。后世泛称山东为“三齐”。
三秦: 秦朝灭亡后,项羽将秦国故地一分为三: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都废丘;封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封董翳为翟王,都高奴,此称为“三秦”。后世泛称陕西为“三秦”。
三晋: 战国初,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晋国的领地,因此赵、韩、魏三国统称为“三晋”。后世泛称山西为“三晋”。
三吴: 即吴郡、吴兴郡、会稽郡,由于这三郡都是从会稽郡中析置,因此三郡地区被合称为“三吴”。后世泛称江浙一带为“三吴”。
三蜀: 汉初分蜀郡置广汉郡,武帝又分置犍为郡,合称“三蜀”。左思《蜀都赋》:“三蜀之豪,时来时往。”后世泛称四川为“三蜀”。
【醉春风】 曲谱
[仄][平]去去平平,[仄]平平平[仄]上(韵),上平平仄仄平平(韵)。去[仄][平]上上(韵)。去上平平,仄平平去,仄平[仄]去(韵)。
(则为俺)无挂碍(的)热心肠,(引下些)有商量(来的)清肺腑。(这)些时瞪(着)眼下山头,(把世界)几点儿(来)数、数。(这的是)三楚三齐,(那的是)三秦三晋,(更有那找不着的)三吴三蜀。
原以为这几地的安排仅只是信笔写来,却原来不仅考虑到方位还兼及韵律。押韵字“楚”“蜀”都可以用,但考虑到由近及远,“楚”就不能放后面了;“齐”“秦”“吴”三个平声字安排也很得体,与各方位密切关联。细想想,真还是一字不可易。汤若士果然大家!
周传瑛《昆曲家门谈》一文,“三”就出现了不少,兹列举如下:
“三双拖鞋皮”——鞋皮生的三折看家戏:《彩楼记•拾柴/泼粥》中的吕蒙正,《绣襦记•卖兴/当巾》中的郑元和,《永团圆•击鼓/堂配》中的蔡文英。
“三副雉鸡毛”——雉尾生的三个代表角色:《连环计》中的吕布,《白兔记》中的咬脐郎,《西川图》中的周瑜。
“三醉”——巾生、冠生的三折应行戏:《醉写》(《惊鸿记》)中的李太白,《醉易/放易》(《鸣凤记》)中的易弘器,《扯本/醉监》(《吉庆图》)中的柳芳春。
“三访”——巾生、冠生的三出应行戏:《访纱》(《浣纱记》)中的范蠡,《访素》(《红梨记》)中的赵汝州,《访友》(《柳荫记》)中的梁山伯。
“三刺”——刺杀旦的三个代表作:《刺梁》(《渔家乐》)中的邬飞霞,《刺汤》(《一捧雪》)中的莫雪娘,《刺虎》(《铁冠图》)中的费贞娥。
“三杀”——刺杀旦的三个代表作:《杀嫂》(《武十回》)中的潘金莲,《杀山》(《翠屏山》)中的潘巧云,《杀惜》(《宋十回》)中的阎婆惜。
“三和尚”——净扮的三折重头和尚戏:《祝发记•渡江》中的达摩,《西厢记•寺警》中的惠明,《昊天塔•五台》中的杨五郎。
“三判”——净扮的三折判官戏:“火判”为《九莲灯•火判》中的火德星君,“冥判”为《一种情•冥勘》中的弼灵公,“花判”(开蝴蝶状花脸)为《牡丹亭•冥判》中的胡判官。
“三赋”——末扮戴髯口说白的三折戏中的长篇韵白:《西川图•三闯》中诸葛亮的《辕门赋》,《琵琶记•辞朝》中黄门官的《黄门赋》,《三国志•刀会》中鲁肃的《荆州赋》。
“三法场”——末扮的三折法场杀头戏:《鸣凤记》中的《写本/斩杨》(杨继盛),《邯郸梦》中的《云阳/法场》(卢生),《寻亲记》中的《出罪/府场》(周羽)。
“三扁担”——末扮挑扁担的三折重头戏:《烂柯山》中的朱买臣,《千忠戮》中的程济,《水浒记》中的石秀。
周文中所介绍的还有未使用“三”却包含“三”的,如正旦的“两件半红衣裳”:《琵琶记•称庆》中的赵五娘,《风筝误•后亲》中的柳夫人,《烂柯山•痴梦》中的崔氏。这三折戏正旦必须穿红衣裳,只因崔氏是在梦中穿的,只能算作半件,其实是“三件红衣裳”。再如“油葫芦”(谐音指“游、活、芦” )这三折付丑的戏:“游”是指《西厢记•游殿》中的法聪,“活”是指《宋十回•活捉》中的张文远,“芦”是指《跃鲤记•芦林》中的姜诗。
此外,周文中未予介绍而在昆曲界流行的还有所谓“三皇”,即大冠生的三个皇帝戏:《长生殿》中的唐明皇,重头戏有《闻铃》、《哭像》;《千忠戮》中的建文帝,重头戏是《惨睹》;《铁冠图》中的崇祯帝,重头戏有《撞钟》、《分宫》。
听说省昆张继青有三折拿手戏——“三梦”:《惊梦》、《寻梦》、《痴梦》。曲社叶惠农老先生爱唱“三不”(三支开头带“不”的曲子):“不劳恁”(《惊变》【石榴花】)、“不催他”(《哭像》【叨叨令】),还有一支曲子没记下来,一直想当面问问却又老是忘了。别的“三”还有没有呢,应当还有,只是笔者孤陋寡闻,有博闻者望告之。
我想,能够列名“三”的戏,应当都是当时流行的折子戏,我们现在之所以觉得是冷戏,原因在于昆曲的衰落。我们再也回不到“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的年代了,岁月把许多熟戏变成了冷戏,有人还在不断地用“XX版”来改造现存的熟戏,要知道昆曲真正的精粹可能因此会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回望一下昆曲中的“三”,内心很有感触,应当有人能为昆曲做点什么。伶人看中的是“大众”,曲人则不必追随世俗,如果能发掘一些冷戏,纵然“小众”些,总比任其衰亡要好吧。
听杨忞老师唱《吉庆图•扯本/醉监》,感觉到一丝欣慰。
补记:
1、遠水:曲社叶惠农老先生爱唱的“三不”正解是: 不劳恁(《惊变》【石榴花】)、不催他(《哭像》【叨叨令】)、不想朝廷怒(望乡【江儿水】)。
2、江浪一钓客:“三画”——石小梅以《拾画》、《叫画》、《题画》闻名。(语见南北昆)
3、江浪一钓客:“三母”——老旦的三出应行戏:《精忠记•岳母刺字》中的岳母,《荆钗记•见娘》中的王母,《铁冠图•别母》中的周老夫人。昆曲老旦一行基本上以配角形象出现,但这几出是老旦主演。三母戏,老旦都是以正面形象出现,展示了古代教子有方,慈祥严肃的慈母风范。
4、浥蕖軒:歪个楼,我见到连用三字最多的一支曲子~~~《邯郸梦 扫花》【醉春风】“这底是三楚三齐,那底是三秦三晋,更有那找不着的三吴三蜀”~
江浪一钓客:
三楚: 秦汉时分楚国故地为西楚、东楚、南楚,合称“三楚”。以淮北、沛、陈、汝南、南郡为西楚 ;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为东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为南楚。后世泛称长江中游为“三楚”。
三齐: 秦朝灭亡后,项羽将齐国故地一分为三:立故齐王族人田都为齐王,都城设在临淄;田市为胶东王,都城在即墨;田安为济北王,都城在博阳,此称为“三齐”。后世泛称山东为“三齐”。
三秦: 秦朝灭亡后,项羽将秦国故地一分为三: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都废丘;封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封董翳为翟王,都高奴,此称为“三秦”。后世泛称陕西为“三秦”。
三晋: 战国初,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晋国的领地,因此赵、韩、魏三国统称为“三晋”。后世泛称山西为“三晋”。
三吴: 即吴郡、吴兴郡、会稽郡,由于这三郡都是从会稽郡中析置,因此三郡地区被合称为“三吴”。后世泛称江浙一带为“三吴”。
三蜀: 汉初分蜀郡置广汉郡,武帝又分置犍为郡,合称“三蜀”。左思《蜀都赋》:“三蜀之豪,时来时往。”后世泛称四川为“三蜀”。
【醉春风】 曲谱
[仄][平]去去平平,[仄]平平平[仄]上(韵),上平平仄仄平平(韵)。去[仄][平]上上(韵)。去上平平,仄平平去,仄平[仄]去(韵)。
(则为俺)无挂碍(的)热心肠,(引下些)有商量(来的)清肺腑。(这)些时瞪(着)眼下山头,(把世界)几点儿(来)数、数。(这的是)三楚三齐,(那的是)三秦三晋,(更有那找不着的)三吴三蜀。
原以为这几地的安排仅只是信笔写来,却原来不仅考虑到方位还兼及韵律。押韵字“楚”“蜀”都可以用,但考虑到由近及远,“楚”就不能放后面了;“齐”“秦”“吴”三个平声字安排也很得体,与各方位密切关联。细想想,真还是一字不可易。汤若士果然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