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香港文物商的“旧日风云”
早就听说香港著名收藏家、翰墨轩的老板许礼平在《苹果日报》开了专栏,写他与老辈文人、书画名家交往的往事。偶尔得到友人馈赠一两页复印件,如关于香港著名左派报人罗孚的间谍案(《雾里看花说罗孚》),但读完之后照样“雾里看花”,仍不甚明白关键究竟卡在何处。不过,许礼平与另一位文化大家黄苗子繁密的交往却表露无遗。敢于为罗孚作证,证明了黄苗子、罗孚二人的交情,而能熟知这么多内幕,娓娓道来,则可证许礼平在大陆老一辈文化人圈中的如鱼得水。他不仅与黄苗子相知甚深,对黄的家世也非常清楚,《多少江山归笔底万重恩怨属名流——怀苗公》、《迷茫青史中的抗日先烈——记黄祖雄家世》、《奉献给时代的黄氏一门——记黄苗子一家》,读这三篇可知。去年整理出版的《启功日记》,启功晚年去香港访问,也有许礼平的影子,虽然只寥寥数笔,读许的专栏就知道,启功在香港期间还与台湾的台静农通了电话,就在许的家里(见《平生风义兼师友——台静农启功的翰墨情谊》、《蓬莱银闕浪漫漫,弱水回风欲到难——记启功台静农相见难》)。
今年香港书展,比较让我关注的新书,除了中文大学那几种,就是牛津出的萧军《延安日记:1940-1945》(上、下卷),以及许礼平的专栏结集《旧日风云》。我读到的罗孚、黄苗子、启功、台静农,只是其中零星篇章,书中更有:香港著名的收藏大家、虚白斋刘作筹,收藏家、天民楼葛士翘一家,著名书法家、《书谱》杂志的幕后策划梁披云,学者、收藏家、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郑德坤,以及著名的《大公报》文艺编辑陈凡,不仅具有史料价值,娓娓道来,可读性也颇高。
(图注:许礼平。他的《旧日风云》不仅具有史料价值,娓娓道来,可读性也颇高。图片来自网络。)
《记曾照勤一家》、《翟暖晖二三事》、《胜似闲庭信步——翟暖晖在一九六七》则是“香港往事”,我以为也是整本书最为沉痛、寄托深远的篇章。
“曾伯”曾照勤是普通人,由广州来香港谋生,一生服务于中华总商会这样的组织,勤勤恳恳,“曾伯初入中总时会方挂的是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不久易帜,挂五星红旗”,而身为中文秘书的曾伯并无所谓,并不特别过问政治。但这个家庭又与政治紧密相关:他的两个儿子即曾钰成曾德成,前者是香港民建联元老,立法会主席,曾德成则是港府高官(民政事务局局长)。两兄弟参加过六七暴动,期间曾德成更因为散播传单而被判刑两年。两人作为著名的左派,也并非一出生就是根正苗红,我们从许礼平对曾氏家庭的侧面描写,可能更接近真实,有助于我们了解政治人物。
而翟暖晖的故事,则带出了香港著名的六七暴动,最为沉痛。六七暴动,系香港说法,中性一点的,叫“六七左派工会暴动”或者“五月风暴”,而“反英抗暴”这样的称呼则政治立场表露无遗。1967年5月6日,受到国内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香港左派发动了针对港英政府的暴动,罢工、示威、安放炸弹,港英政府出动警方平息暴乱,整个事件有51人直接在运动中死亡,800多人受伤。
这就要提及香港这个神奇的场域,不仅有中西的杂处,更有进步与反动、左与右的共存,兼容并蓄。而左派的阵容、行动则又有中央指派与本地左派之别,在著名的六七暴动表现尤为明显。香港摄影师蒙敏生出版过一本摄影集《香港的另一面:一位摄影师眼中的六七十年代》,他没有拍下六七暴动的相关图片,但是拍了大量香港本地对国内的学习、拥护和模仿的照片,本地左派的革命情结十分清楚,可以说是六七暴动的一个因。
翟暖晖便是本地左派(一生未入党),而且因为各种原因的拨弄,成为运动中被伤害的无辜者之一。许文详细梳爬了翟暖晖的家世,尤其是他到香港谋生之后,因为境遇,也因为交往关系,逐渐的有了左派的身份,他的挚友蓝真,便是负有任务的共产党人。但是翟暖晖的怀抱在教育,他不仅开办书局做教科书,更接手了岳父的印刷厂扩大规模。就是这家南昌印务的业务,牵连了他:
“当年六七暴动,舆论战在所难免,那时左派报纸,文(汇)、大(公)、新(晚)是正牌党报,另有晶、商、新夜、田丰、新午销纸数万之小左报,正牌港报系港府眼中钉肉中刺,亟欲除之而后快,惟策略上不便抓捕正牌共党的大公费彝民、文汇金尧如、新晚罗承勋,而是拿A货小左报开刀。”
翟暖晖遭殃,是因为这些小左派报纸,正是在他的南昌印务开印的。这是做左派的风险。
翟暖晖被捕后判两年,监狱生活则颇如我们在港片《监狱风云》里面看到的那样,充满了暴力、不公、贪腐和黑暗。其中一个左派负责人潘氏,因为懂马经,狱警优待他,潘指点之后有所斩获,更使得大家的待遇都有所提高,他又是一位美食家,于是买通“沙展”,由翟暖晖家出资,给狱中人改善伙食——是不是有点《肖申克的救赎》的味道?
但翟暖晖并不是靠着地道逃出监狱。出狱后,他的印厂似乎并未拿回来,而这位资深的出版人士,又办了一本杂志《广角镜》,后来的一位总编辑是李国强,就是前不久因为拍卖钱钟书杨绛书信手稿而备受瞩目的那位。
这样的香港往事也包括许礼平自己的。如何创立“翰墨轩”这个著名画廊、《名家翰墨》这本著名杂志,更是故事多多。这本艺术期刊最初是许联合台湾出版社一起做的,而为了保质保量,做出最好的效果,投入的经济成本尤其高。许礼平说他甚至还卖了几处物业来维持。现在,即使什么也不干,那几处物业的升值也远远超过了办刊物,但他并不后悔,自然是与其文化情怀有关。
从这些铜鈿之间,也可以看到历史的风云。而关于名家掌故,要写出颊上三毫固然需要深厚的文字功力,何者该写何者不该写的分寸,更能见作者胸襟见识。它的目标既是故事,也是一种训诫:告知我们时移世易,知人论世之难。我一直喜欢看日记、书信这样的记录,也是同样的道理。因其真实,如果再能旁及一些社会观察与记录,则更有史料风味,在回忆录的撰写中,我以为这种观察与记录是必须具备的:记录是史料,观察是见识。
转载请注明:ITOTII »
原文链接:http://www.itotii.com/3970.html
今年香港书展,比较让我关注的新书,除了中文大学那几种,就是牛津出的萧军《延安日记:1940-1945》(上、下卷),以及许礼平的专栏结集《旧日风云》。我读到的罗孚、黄苗子、启功、台静农,只是其中零星篇章,书中更有:香港著名的收藏大家、虚白斋刘作筹,收藏家、天民楼葛士翘一家,著名书法家、《书谱》杂志的幕后策划梁披云,学者、收藏家、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郑德坤,以及著名的《大公报》文艺编辑陈凡,不仅具有史料价值,娓娓道来,可读性也颇高。
(图注:许礼平。他的《旧日风云》不仅具有史料价值,娓娓道来,可读性也颇高。图片来自网络。)
《记曾照勤一家》、《翟暖晖二三事》、《胜似闲庭信步——翟暖晖在一九六七》则是“香港往事”,我以为也是整本书最为沉痛、寄托深远的篇章。
“曾伯”曾照勤是普通人,由广州来香港谋生,一生服务于中华总商会这样的组织,勤勤恳恳,“曾伯初入中总时会方挂的是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不久易帜,挂五星红旗”,而身为中文秘书的曾伯并无所谓,并不特别过问政治。但这个家庭又与政治紧密相关:他的两个儿子即曾钰成曾德成,前者是香港民建联元老,立法会主席,曾德成则是港府高官(民政事务局局长)。两兄弟参加过六七暴动,期间曾德成更因为散播传单而被判刑两年。两人作为著名的左派,也并非一出生就是根正苗红,我们从许礼平对曾氏家庭的侧面描写,可能更接近真实,有助于我们了解政治人物。
而翟暖晖的故事,则带出了香港著名的六七暴动,最为沉痛。六七暴动,系香港说法,中性一点的,叫“六七左派工会暴动”或者“五月风暴”,而“反英抗暴”这样的称呼则政治立场表露无遗。1967年5月6日,受到国内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香港左派发动了针对港英政府的暴动,罢工、示威、安放炸弹,港英政府出动警方平息暴乱,整个事件有51人直接在运动中死亡,800多人受伤。
这就要提及香港这个神奇的场域,不仅有中西的杂处,更有进步与反动、左与右的共存,兼容并蓄。而左派的阵容、行动则又有中央指派与本地左派之别,在著名的六七暴动表现尤为明显。香港摄影师蒙敏生出版过一本摄影集《香港的另一面:一位摄影师眼中的六七十年代》,他没有拍下六七暴动的相关图片,但是拍了大量香港本地对国内的学习、拥护和模仿的照片,本地左派的革命情结十分清楚,可以说是六七暴动的一个因。
翟暖晖便是本地左派(一生未入党),而且因为各种原因的拨弄,成为运动中被伤害的无辜者之一。许文详细梳爬了翟暖晖的家世,尤其是他到香港谋生之后,因为境遇,也因为交往关系,逐渐的有了左派的身份,他的挚友蓝真,便是负有任务的共产党人。但是翟暖晖的怀抱在教育,他不仅开办书局做教科书,更接手了岳父的印刷厂扩大规模。就是这家南昌印务的业务,牵连了他:
“当年六七暴动,舆论战在所难免,那时左派报纸,文(汇)、大(公)、新(晚)是正牌党报,另有晶、商、新夜、田丰、新午销纸数万之小左报,正牌港报系港府眼中钉肉中刺,亟欲除之而后快,惟策略上不便抓捕正牌共党的大公费彝民、文汇金尧如、新晚罗承勋,而是拿A货小左报开刀。”
翟暖晖遭殃,是因为这些小左派报纸,正是在他的南昌印务开印的。这是做左派的风险。
翟暖晖被捕后判两年,监狱生活则颇如我们在港片《监狱风云》里面看到的那样,充满了暴力、不公、贪腐和黑暗。其中一个左派负责人潘氏,因为懂马经,狱警优待他,潘指点之后有所斩获,更使得大家的待遇都有所提高,他又是一位美食家,于是买通“沙展”,由翟暖晖家出资,给狱中人改善伙食——是不是有点《肖申克的救赎》的味道?
但翟暖晖并不是靠着地道逃出监狱。出狱后,他的印厂似乎并未拿回来,而这位资深的出版人士,又办了一本杂志《广角镜》,后来的一位总编辑是李国强,就是前不久因为拍卖钱钟书杨绛书信手稿而备受瞩目的那位。
这样的香港往事也包括许礼平自己的。如何创立“翰墨轩”这个著名画廊、《名家翰墨》这本著名杂志,更是故事多多。这本艺术期刊最初是许联合台湾出版社一起做的,而为了保质保量,做出最好的效果,投入的经济成本尤其高。许礼平说他甚至还卖了几处物业来维持。现在,即使什么也不干,那几处物业的升值也远远超过了办刊物,但他并不后悔,自然是与其文化情怀有关。
从这些铜鈿之间,也可以看到历史的风云。而关于名家掌故,要写出颊上三毫固然需要深厚的文字功力,何者该写何者不该写的分寸,更能见作者胸襟见识。它的目标既是故事,也是一种训诫:告知我们时移世易,知人论世之难。我一直喜欢看日记、书信这样的记录,也是同样的道理。因其真实,如果再能旁及一些社会观察与记录,则更有史料风味,在回忆录的撰写中,我以为这种观察与记录是必须具备的:记录是史料,观察是见识。
转载请注明:ITOTII »
原文链接:http://www.itotii.com/3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