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的一些人
麦克卢汉:新闻传播类的书也算看过一些,这一位最让我惊叹。他最开始学工科,后来玩文学,拿到了剑桥大学的文学博士,真正让他名扬天下的却是传播学。上世纪七十年代是他最热的时候,伍迪艾伦的电影《annie hall》就有他的客串,演的是他自己。大意讲一个教授在排队时喋喋不休地谈论他的见解,后来谈到麦克卢汉的冷媒介热媒介,伍迪艾伦扮演的艾维终于无法忍受,上去质问他,你了解麦克卢汉吗?那位教授很自信,说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教电视与文化,思想与麦克卢汉的一致。于是伍迪艾伦请出了真正的麦克卢汉,麦克卢汉指着那教授的鼻子说,你对我一无所知。
他让我欣赏的地方有许多:其一,他的名为学术著作的作品一点都不学术,譬如他好引用却从不给出注释,你看不懂只能怪自己阅读太少,这一点也是最为学院派指责的;其二,他的思想很新颖,并且总能提炼成一句话或者几个名词,如“媒介即讯息”,“电视即按摩”,“地球村”······但他本人又是不热衷解释自己的思想,用他喜欢引用马拉美的名言即是“定义即杀戮,暗示即创造”。还很喜欢他的一句名言:We look at the present through the rear mirror .We march backwards into the future.
法拉奇:记者中这一个是最崇拜的。据说她也是没念大学的,但现在的采访学教程几乎没有不提到她的。她似乎很不喜欢被人称作记者,而希望可以像海明威那样成为作家。讲风格而言,她无疑是一个成功的作家。我很喜欢她的人物专访的导语,很有特色,有些不用看最后的署名就知道一定是她的作品。具体而言,她的文字是很带有些挑衅意味的,可能对被采访者而言有些不敬,读起来实在让人觉得畅快。她跟一般的记者差别也是很大的,一般的人譬如能采访基辛格这一类的风云人物,大概总是会把姿态摆得很低,而她却不是,她以平常人待之,有时甚至带着点敌意。有次采访伊朗的独裁者霍梅尼,因为采访问题过于尖锐,甚至让这个大独裁者拂袖而去。
弗格森:最欣赏的足球教练。他不是君子,这点无论他的朋友或者敌人想必都是认同的。球员生涯的他不是很出众,做为教练却是大放异彩。他是苏格兰人,苏格兰的足球基本就是凯尔特人和格拉斯哥流浪者的二人转,而在他的带领下,阿伯丁俱乐部在苏格兰出了一阵风头,欧洲优胜者杯上甚至力克皇马夺冠。来到曼联后,一度很抑郁,无所作为,在英超成立前只有一个足总杯的荣誉,面临解雇的压力。好在当时的博比查尔顿爵士坚决地支持他,假如当时换帅的话,想必就不会有十夺英超冠军的辉煌(英超的历史不足二十年,利物浦的冠军次数至今还是鸭蛋),99年更是创造了史无前例的三冠王。当初看他的传记有一事例印象很深刻,他曾有意签下希勒,却没能得偿所愿,后来因此买入坎通纳。这是以前经常用来安慰自己的,暂时的失意没什么大不了,更大的收获也许正在前方等待。还很喜欢他跟其他的教练玩心理战,那时的他尽管很不君子,却是相当老谋深算的,往往让对手自乱阵脚。平时打牌时也喜欢用这一招。
克鲁伊夫:欣赏他不但因为他的巴萨背景,还在于他本身所独有的素质。做为球员和教练他都是非常成功的,球员生涯三次拿过金球奖,教练则帮助创造巴萨梦之队,连续四年西甲称雄,拿下俱乐部历史上第一座冠军杯。这些尽管很让人艳羡,却还不足以让我欣赏他,因为别人也有那样的事迹,如贝肯鲍尔。我最敬佩他的在于,他没念过大学却掌握了四门外语(可能数字有误,间接资料,但也不至于差太多,他至少会三门外语),另外专栏文章很出色。平时经常看足球报道以及评论的,要说有印象或者愿意一看的也只有克鲁伊夫,他的文章最大特点是言之有物,语言不是很花哨,可是观点却是极其鲜明的。属于那种看后能让人思考的文章。
房龙:他也曾做过记者,不过很短暂,最终以通俗历史作家闻名于世。他也不是君子,如果你看过他小儿子写的《房龙传》的话。这个传记很怪异,一般人写人物传记多半是褒奖的,带点励志性质,而他的小儿子写他老爹却是带着点怨恨的味道,揭露了房龙许多的缺点。房龙是荷兰人,幼时与父亲相处不悦,跑到美国上大学,康乃尔大学,是胡适的校友。他的学外语的天分很高,不久便熟练掌握了英语。以非母语写作而能创造经典的作家似乎不多,能想到的只有纳博科夫还有康拉德。大学毕业后,房龙跑去沙皇俄国做记者,带着新婚的妻子,随后又重回校园,在德国的慕尼黑大学拿了历史学博士。教过一段的书,最终决定以写作历史为职业。他不但能写,而且也喜欢画几笔。北京出版社的《房龙传》前面几页就收有房龙的作品,一副最让我惊叹,画面是一头大象有所顾忌地挨近一盆仙人掌,下面写着“小心翼翼地接近蕾内”(很有必要的一个注:房龙属典型的北欧人,人高马大,年轻时很显帅气,悲剧的是人到中年不是往一朵花的方向发展,而是越发发福,整个相当之臃肿,他于是以大象自称,其他的漫画也有许多以大象为主角,内容大多与他的心情有关。而蕾内为他一度追求的女朋友。)当时看的时候很有些震撼,怎么可以有这么有趣的人?房龙一生只结了两次婚,但他似乎心存遗憾,那本《房龙传》里房龙屡屡向他新近认识的女同志求婚,但当时却并非孤家寡人一个。
他让我欣赏的地方有许多:其一,他的名为学术著作的作品一点都不学术,譬如他好引用却从不给出注释,你看不懂只能怪自己阅读太少,这一点也是最为学院派指责的;其二,他的思想很新颖,并且总能提炼成一句话或者几个名词,如“媒介即讯息”,“电视即按摩”,“地球村”······但他本人又是不热衷解释自己的思想,用他喜欢引用马拉美的名言即是“定义即杀戮,暗示即创造”。还很喜欢他的一句名言:We look at the present through the rear mirror .We march backwards into the future.
法拉奇:记者中这一个是最崇拜的。据说她也是没念大学的,但现在的采访学教程几乎没有不提到她的。她似乎很不喜欢被人称作记者,而希望可以像海明威那样成为作家。讲风格而言,她无疑是一个成功的作家。我很喜欢她的人物专访的导语,很有特色,有些不用看最后的署名就知道一定是她的作品。具体而言,她的文字是很带有些挑衅意味的,可能对被采访者而言有些不敬,读起来实在让人觉得畅快。她跟一般的记者差别也是很大的,一般的人譬如能采访基辛格这一类的风云人物,大概总是会把姿态摆得很低,而她却不是,她以平常人待之,有时甚至带着点敌意。有次采访伊朗的独裁者霍梅尼,因为采访问题过于尖锐,甚至让这个大独裁者拂袖而去。
弗格森:最欣赏的足球教练。他不是君子,这点无论他的朋友或者敌人想必都是认同的。球员生涯的他不是很出众,做为教练却是大放异彩。他是苏格兰人,苏格兰的足球基本就是凯尔特人和格拉斯哥流浪者的二人转,而在他的带领下,阿伯丁俱乐部在苏格兰出了一阵风头,欧洲优胜者杯上甚至力克皇马夺冠。来到曼联后,一度很抑郁,无所作为,在英超成立前只有一个足总杯的荣誉,面临解雇的压力。好在当时的博比查尔顿爵士坚决地支持他,假如当时换帅的话,想必就不会有十夺英超冠军的辉煌(英超的历史不足二十年,利物浦的冠军次数至今还是鸭蛋),99年更是创造了史无前例的三冠王。当初看他的传记有一事例印象很深刻,他曾有意签下希勒,却没能得偿所愿,后来因此买入坎通纳。这是以前经常用来安慰自己的,暂时的失意没什么大不了,更大的收获也许正在前方等待。还很喜欢他跟其他的教练玩心理战,那时的他尽管很不君子,却是相当老谋深算的,往往让对手自乱阵脚。平时打牌时也喜欢用这一招。
克鲁伊夫:欣赏他不但因为他的巴萨背景,还在于他本身所独有的素质。做为球员和教练他都是非常成功的,球员生涯三次拿过金球奖,教练则帮助创造巴萨梦之队,连续四年西甲称雄,拿下俱乐部历史上第一座冠军杯。这些尽管很让人艳羡,却还不足以让我欣赏他,因为别人也有那样的事迹,如贝肯鲍尔。我最敬佩他的在于,他没念过大学却掌握了四门外语(可能数字有误,间接资料,但也不至于差太多,他至少会三门外语),另外专栏文章很出色。平时经常看足球报道以及评论的,要说有印象或者愿意一看的也只有克鲁伊夫,他的文章最大特点是言之有物,语言不是很花哨,可是观点却是极其鲜明的。属于那种看后能让人思考的文章。
房龙:他也曾做过记者,不过很短暂,最终以通俗历史作家闻名于世。他也不是君子,如果你看过他小儿子写的《房龙传》的话。这个传记很怪异,一般人写人物传记多半是褒奖的,带点励志性质,而他的小儿子写他老爹却是带着点怨恨的味道,揭露了房龙许多的缺点。房龙是荷兰人,幼时与父亲相处不悦,跑到美国上大学,康乃尔大学,是胡适的校友。他的学外语的天分很高,不久便熟练掌握了英语。以非母语写作而能创造经典的作家似乎不多,能想到的只有纳博科夫还有康拉德。大学毕业后,房龙跑去沙皇俄国做记者,带着新婚的妻子,随后又重回校园,在德国的慕尼黑大学拿了历史学博士。教过一段的书,最终决定以写作历史为职业。他不但能写,而且也喜欢画几笔。北京出版社的《房龙传》前面几页就收有房龙的作品,一副最让我惊叹,画面是一头大象有所顾忌地挨近一盆仙人掌,下面写着“小心翼翼地接近蕾内”(很有必要的一个注:房龙属典型的北欧人,人高马大,年轻时很显帅气,悲剧的是人到中年不是往一朵花的方向发展,而是越发发福,整个相当之臃肿,他于是以大象自称,其他的漫画也有许多以大象为主角,内容大多与他的心情有关。而蕾内为他一度追求的女朋友。)当时看的时候很有些震撼,怎么可以有这么有趣的人?房龙一生只结了两次婚,但他似乎心存遗憾,那本《房龙传》里房龙屡屡向他新近认识的女同志求婚,但当时却并非孤家寡人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