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的衬衫理论
对男人来说,衬衫是一堂漫长的功课
20多年前,《上海滩》里的许文强和丁力脱下外套,露出衬衫马甲,胳膊上会扎一截小皮带——有个眼尖的小朋友不解其用意,在课间的剧情碰头会上提请讨论,一群小男生猜了半天,最终认定这个玩意是用来挂手枪的。
那是个小孩子穿针织衫,大人们穿假领的时代,优雅合体的衬衫离群众生活过于遥远。那之后过了差不多十年,青春期的女同学们开始看亦舒,陷入了对白衬衫男青年的憧憬;再后来又过了十年,等憧憬白衬衫的女青年们都嫁了人,我才搞清楚许文强和丁力胳膊上的皮带到底是用来干啥的。
对男人来说,衬衫是一堂漫长的功课。
英国裁缝Mahon回忆过这样一个细节: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在萨维尔街(Savile Row)一家著名的裁缝店当学徒。一个夏日的午后,年轻的小学徒溜出店里去喝东西,让师傅逮住训了一通——原因是他没穿外套,直接衬衫长裤就往外跑,这在老派的裁缝师眼里是不能容忍的:你怎么能穿着内衣就出门?
在古板的英国人眼里,衬衫外面是一定要有外套的(现在你知道他们为啥喜欢穿马甲了)。这不是个普世经验,在温暖的地区生搬硬套,群众们会泪流满面的。以我国的沪广等地为例,那些湿热的夏日里,外套根本穿不住,只能以衬衫示人,也正好是各式色彩鲜艳的衬衫大显身手的时候。
保守的人不敢尝试,只敢穿一成不变的蓝白衬衫,夏日里少了许多乐趣,更弗论细节了。为了避开和大城市里那些常见名牌工厂直接竞争,工业时代里还有些厂家力推手工衬衫,靠奢侈品的定位,保留了些手工工艺。从袖口,过肩到领衬,都由弹性十足的手工针法结合,从扣眼的编锁,到贝壳扣的缝制,都由手工完成——英国人喜欢用一个小十字缝扣子,而意大利人则常常用一个小箭头以示区别。
以意大利颇有代表性的三种厂子为例:博洛尼亚的Fray是顶级的机器制品,要知顶级是什么意思,只需看看贝壳扣的厚度和机器缝纫的针脚密度便知,这个档次的衬衫还有法国传奇品牌Charvet,和近年来越来越流行的意大利名牌Brioni。
另一种则如如拿波里代表品牌Luigi Borrelli,主体以机器缝合,但装饰大量手工活儿,营造整齐之外的高档感。此类衬衫产量注定不大,多是些定位相似的不知名小牌,如Barba等,我曾经穿着一件St Andrews亚麻衬衫去日本男装店STRASBURGO闲逛,日本店员磕磕巴巴地问我,你穿的是拿波里的Luigi Borrelli吗?我告诉他不是,看着差不多,但是这件差点,扣子是机器缝的,容易掉。
如果说Luigi Borrelli尚看得出主体部分是机器活儿,那么Kiton衬衫则是纯炫耀手工的产物,手工含量大大高于前者,可以说有机器缝的地方必然用手工走过一遍,包括几条主体缝合线。最过分的是它家的扣眼也是手工锁的,并且生怕顾客不知道,故意用大一号的贝壳扣炫耀。我相信众多普通消费者会将其当作纯手工衬衫,但遗憾的是,它并不是,手工在Kiton上也只是装饰,他们小心地将结构部分的机器缝线藏在了手工活儿后面。
如果连Kiton都不能算的话,那么也许这个时代还存在“纯手工”衬衫,但我对此所抱希望不大,兴趣也不大,所谓“形式追随功能”,意大利人在温暖的南方将衬衫玩到了极致,除了艳丽的色彩,还有舒适的剪裁,作为一件贴身的衣物,衬衫的面料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最好的棉花产在埃及和加勒比海,而棉纺面料则以瑞士和意大利为尊,美国南方佐治亚外的小岛也出产高档精棉,但一切的一切,公认最好的还得是西印度群岛的海岛棉。其他各种精棉,或细密轻薄,或光泽如丝,但论及绵柔吸湿的触感,没有一家可以比得过海岛棉。
一个成功艺术家也许最爱皱巴巴的爱尔兰亚麻衬衫;一个阿拉伯大公可能独钟鲜艳的丝绸衬衫;一个春风得意马蹄疾的职场新贵可以去买一打一打地精梳埃及棉衬衫;但对于一位沉浮多年,深谙生活细节之乐趣的老手来说,低调而舒适的海岛棉衬衫则是不二之选。
在我刚开始买衬衫的那几年里,面料触感最好的是一件粉红色的Charles Tyrwhitt,它的标签上写的是“sea island quality”——以海岛棉质量为标准——不是真正的海岛棉就已经这样了,要是真正的海岛棉,那还了得?
但遗憾的是,因产量不高,成衣业界直接使用海岛棉并不多——许多顶级衬衫厂商,如Turnbull & Asser,做的都是接近海岛棉的“sea island quality”——至于真正的海岛棉,我曾在上海一家著名的定制店里,翻开最贵的一本面料册,一件衬衫,惠盛人民币三千。
这三千块钱并不都是花在了面料上,如果是一位高低肩客户,那么这笔钱花得就更加合算——须知,衬衫的裁剪除了肥瘦适宜,肩袖合体之外,所有优质衬衫后背上方那一片yoke,永远是两片布斜着对拼的,这样才能利用面料斜向的弹力,给手臂活动提供适宜的空间;更重要的是,对于高低肩的定制客户来说,这两片斜着拼的yoke可以量身定制得不对称,以便更加适合他们的体型。
除此以外,定制的细节更是可以天马行空,许多人喜欢讨论衬衫不要口袋比较优雅,或是异色领法式袖比较高端,其实这纯属个人爱好。
衬衫不要口袋的原因是衬衫外面还要穿马甲,有口袋也被挡住了,根本用不上,和优雅问题一点关系都无。不信看看英美等国在伊拉克阿富汗更新的作战服,也把口袋给取消了,那是因为外面套上防弹衣,里面的衣服有口袋也用不上——你总不能说防弹衣也优雅吧?
但如果你喜欢在衬衫口袋里装东西,那么最好给口袋上装个扣子——抗战胜利后,周恩来坐马歇尔的飞机去谈判,把写着潜伏人员信息的纸条装在衬衫口袋里,结果不小心掉在了飞机上。虽然最后没有造成损失,但也把大家吓出一身冷汗。
至于异色领袖,则更像是一个腔调问题。早年间人们衬衫的领子袖子坏了,找不到原色布,用白布代替。后来,这种色彩对比鲜明而鲁莽的配色风格成了黑手党最爱,也因此自上世纪中期开始没落,直到80年代才被《华尔街1》给拯救回来——我看见过几件rive面料的Kiton衬衫,除了白色基本款,几乎全是这种配色。金主们尽管不差钱,但还是愿意把钱花在那些上班能穿的衣服上。
相比之下,Barba衬衫有一个休闲线叫dandy life,那种软领虽然舒服,但皱巴巴的搞不好就穿得像几十美元的Ralph Lauren,就差在领尖上钉俩扣子了。
其实当年没有粘合衬,人们的衬衫却也不是皱巴巴的——粘合衬兴起之前,男人们的衬衫一直是上浆熨烫。淀粉浆赋予面料的硬挺,和热熔胶塑料布的感觉有着云泥之别——洗完澡之后,穿上一件浆洗过的亚麻衣物,不难体验到其中难以言传的亲肤感。
不过在当今这个时代,琐碎的生活经验和细腻的生活质感并不是消费者们的兴趣重点了。更多的时候,或出于虚荣,或出于礼仪,人们的穿着打扮,只是为了给身边的人看。在菲茨杰拉德小说里,有一段讲发了财的盖茨比带当初暗恋的黛西参观自己的衣柜,成功地用无数鲜艳而昂贵的衬衫羞辱这个虚伪的女人到哭,便是一个极端的例子。
还有困扰了我二十年的《上海滩》问题,现在是时候该揭晓谜底了——对于一件衬衫的裁剪来说,肩袖的制作是最困难的,如何做到正好,让胳膊可以自由活动;且在抬起和放下之时,袖长都恰到好处,袖口始终都在它应该在的位置呢?
这真的很难,除了需要裁缝的巧手,更需要顾客的耐心。《上海滩》里靠拳头和手枪打入上流社会的新贵们一个个肌肉发达,喜欢在惠罗百货公司买衬衫,要想胸围和领口合适,就得选大一号,于是下摆和袖子就会长——下摆没所谓,反正扎进裤子里,袖子该怎么办?在胳膊上扎一截皮质臂带控制长短,是最方便的办法。
这样很简单,也很有效。虽然有欠优雅,但作为意外地收获,至少它看起来很酷。
来自:http://www.globalblue.cn/destinations/italy/milan/alt-s-shirt-theory/?origin=internalSearch#jtss-douban
20多年前,《上海滩》里的许文强和丁力脱下外套,露出衬衫马甲,胳膊上会扎一截小皮带——有个眼尖的小朋友不解其用意,在课间的剧情碰头会上提请讨论,一群小男生猜了半天,最终认定这个玩意是用来挂手枪的。
那是个小孩子穿针织衫,大人们穿假领的时代,优雅合体的衬衫离群众生活过于遥远。那之后过了差不多十年,青春期的女同学们开始看亦舒,陷入了对白衬衫男青年的憧憬;再后来又过了十年,等憧憬白衬衫的女青年们都嫁了人,我才搞清楚许文强和丁力胳膊上的皮带到底是用来干啥的。
对男人来说,衬衫是一堂漫长的功课。
英国裁缝Mahon回忆过这样一个细节: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在萨维尔街(Savile Row)一家著名的裁缝店当学徒。一个夏日的午后,年轻的小学徒溜出店里去喝东西,让师傅逮住训了一通——原因是他没穿外套,直接衬衫长裤就往外跑,这在老派的裁缝师眼里是不能容忍的:你怎么能穿着内衣就出门?
在古板的英国人眼里,衬衫外面是一定要有外套的(现在你知道他们为啥喜欢穿马甲了)。这不是个普世经验,在温暖的地区生搬硬套,群众们会泪流满面的。以我国的沪广等地为例,那些湿热的夏日里,外套根本穿不住,只能以衬衫示人,也正好是各式色彩鲜艳的衬衫大显身手的时候。
保守的人不敢尝试,只敢穿一成不变的蓝白衬衫,夏日里少了许多乐趣,更弗论细节了。为了避开和大城市里那些常见名牌工厂直接竞争,工业时代里还有些厂家力推手工衬衫,靠奢侈品的定位,保留了些手工工艺。从袖口,过肩到领衬,都由弹性十足的手工针法结合,从扣眼的编锁,到贝壳扣的缝制,都由手工完成——英国人喜欢用一个小十字缝扣子,而意大利人则常常用一个小箭头以示区别。
以意大利颇有代表性的三种厂子为例:博洛尼亚的Fray是顶级的机器制品,要知顶级是什么意思,只需看看贝壳扣的厚度和机器缝纫的针脚密度便知,这个档次的衬衫还有法国传奇品牌Charvet,和近年来越来越流行的意大利名牌Brioni。
另一种则如如拿波里代表品牌Luigi Borrelli,主体以机器缝合,但装饰大量手工活儿,营造整齐之外的高档感。此类衬衫产量注定不大,多是些定位相似的不知名小牌,如Barba等,我曾经穿着一件St Andrews亚麻衬衫去日本男装店STRASBURGO闲逛,日本店员磕磕巴巴地问我,你穿的是拿波里的Luigi Borrelli吗?我告诉他不是,看着差不多,但是这件差点,扣子是机器缝的,容易掉。
如果说Luigi Borrelli尚看得出主体部分是机器活儿,那么Kiton衬衫则是纯炫耀手工的产物,手工含量大大高于前者,可以说有机器缝的地方必然用手工走过一遍,包括几条主体缝合线。最过分的是它家的扣眼也是手工锁的,并且生怕顾客不知道,故意用大一号的贝壳扣炫耀。我相信众多普通消费者会将其当作纯手工衬衫,但遗憾的是,它并不是,手工在Kiton上也只是装饰,他们小心地将结构部分的机器缝线藏在了手工活儿后面。
如果连Kiton都不能算的话,那么也许这个时代还存在“纯手工”衬衫,但我对此所抱希望不大,兴趣也不大,所谓“形式追随功能”,意大利人在温暖的南方将衬衫玩到了极致,除了艳丽的色彩,还有舒适的剪裁,作为一件贴身的衣物,衬衫的面料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最好的棉花产在埃及和加勒比海,而棉纺面料则以瑞士和意大利为尊,美国南方佐治亚外的小岛也出产高档精棉,但一切的一切,公认最好的还得是西印度群岛的海岛棉。其他各种精棉,或细密轻薄,或光泽如丝,但论及绵柔吸湿的触感,没有一家可以比得过海岛棉。
一个成功艺术家也许最爱皱巴巴的爱尔兰亚麻衬衫;一个阿拉伯大公可能独钟鲜艳的丝绸衬衫;一个春风得意马蹄疾的职场新贵可以去买一打一打地精梳埃及棉衬衫;但对于一位沉浮多年,深谙生活细节之乐趣的老手来说,低调而舒适的海岛棉衬衫则是不二之选。
在我刚开始买衬衫的那几年里,面料触感最好的是一件粉红色的Charles Tyrwhitt,它的标签上写的是“sea island quality”——以海岛棉质量为标准——不是真正的海岛棉就已经这样了,要是真正的海岛棉,那还了得?
但遗憾的是,因产量不高,成衣业界直接使用海岛棉并不多——许多顶级衬衫厂商,如Turnbull & Asser,做的都是接近海岛棉的“sea island quality”——至于真正的海岛棉,我曾在上海一家著名的定制店里,翻开最贵的一本面料册,一件衬衫,惠盛人民币三千。
这三千块钱并不都是花在了面料上,如果是一位高低肩客户,那么这笔钱花得就更加合算——须知,衬衫的裁剪除了肥瘦适宜,肩袖合体之外,所有优质衬衫后背上方那一片yoke,永远是两片布斜着对拼的,这样才能利用面料斜向的弹力,给手臂活动提供适宜的空间;更重要的是,对于高低肩的定制客户来说,这两片斜着拼的yoke可以量身定制得不对称,以便更加适合他们的体型。
除此以外,定制的细节更是可以天马行空,许多人喜欢讨论衬衫不要口袋比较优雅,或是异色领法式袖比较高端,其实这纯属个人爱好。
衬衫不要口袋的原因是衬衫外面还要穿马甲,有口袋也被挡住了,根本用不上,和优雅问题一点关系都无。不信看看英美等国在伊拉克阿富汗更新的作战服,也把口袋给取消了,那是因为外面套上防弹衣,里面的衣服有口袋也用不上——你总不能说防弹衣也优雅吧?
但如果你喜欢在衬衫口袋里装东西,那么最好给口袋上装个扣子——抗战胜利后,周恩来坐马歇尔的飞机去谈判,把写着潜伏人员信息的纸条装在衬衫口袋里,结果不小心掉在了飞机上。虽然最后没有造成损失,但也把大家吓出一身冷汗。
至于异色领袖,则更像是一个腔调问题。早年间人们衬衫的领子袖子坏了,找不到原色布,用白布代替。后来,这种色彩对比鲜明而鲁莽的配色风格成了黑手党最爱,也因此自上世纪中期开始没落,直到80年代才被《华尔街1》给拯救回来——我看见过几件rive面料的Kiton衬衫,除了白色基本款,几乎全是这种配色。金主们尽管不差钱,但还是愿意把钱花在那些上班能穿的衣服上。
相比之下,Barba衬衫有一个休闲线叫dandy life,那种软领虽然舒服,但皱巴巴的搞不好就穿得像几十美元的Ralph Lauren,就差在领尖上钉俩扣子了。
其实当年没有粘合衬,人们的衬衫却也不是皱巴巴的——粘合衬兴起之前,男人们的衬衫一直是上浆熨烫。淀粉浆赋予面料的硬挺,和热熔胶塑料布的感觉有着云泥之别——洗完澡之后,穿上一件浆洗过的亚麻衣物,不难体验到其中难以言传的亲肤感。
不过在当今这个时代,琐碎的生活经验和细腻的生活质感并不是消费者们的兴趣重点了。更多的时候,或出于虚荣,或出于礼仪,人们的穿着打扮,只是为了给身边的人看。在菲茨杰拉德小说里,有一段讲发了财的盖茨比带当初暗恋的黛西参观自己的衣柜,成功地用无数鲜艳而昂贵的衬衫羞辱这个虚伪的女人到哭,便是一个极端的例子。
还有困扰了我二十年的《上海滩》问题,现在是时候该揭晓谜底了——对于一件衬衫的裁剪来说,肩袖的制作是最困难的,如何做到正好,让胳膊可以自由活动;且在抬起和放下之时,袖长都恰到好处,袖口始终都在它应该在的位置呢?
这真的很难,除了需要裁缝的巧手,更需要顾客的耐心。《上海滩》里靠拳头和手枪打入上流社会的新贵们一个个肌肉发达,喜欢在惠罗百货公司买衬衫,要想胸围和领口合适,就得选大一号,于是下摆和袖子就会长——下摆没所谓,反正扎进裤子里,袖子该怎么办?在胳膊上扎一截皮质臂带控制长短,是最方便的办法。
这样很简单,也很有效。虽然有欠优雅,但作为意外地收获,至少它看起来很酷。
来自:http://www.globalblue.cn/destinations/italy/milan/alt-s-shirt-theory/?origin=internalSearch#jtss-doub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