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如何在家庭和事业之间自由游走
哈佛MBA毕业的猎头顾问林赛梅德一边照顾两个孩子,一边打拼事业,做到了鱼与熊掌兼得。她的心得是:人的一辈子很长,而孩子们需要父母全天照顾的日子很短,兼顾两者值得付出一切努力。她的办法是:孩子年幼时在家干兼职,孩子上学了复出干全职。(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女人们到底应该出去工作,还是应该为了孩子当全职妈妈?这个话题触及到了我情感深处一块最柔软的地方。每次我读到跟这个话题有关的文章,都忍不住潸然泪下。
十年前,丽莎贝尔金的大作《退出革命》(Opt-Out Revolution)让我开始关注这个话题。我对那篇文章很感兴趣,因为它关注的对象主要是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毕业的女性,而我自己也是普林斯顿的毕业生。而且当时我刚刚成为一个母亲,那篇文章发表的时候,正赶上我第一个孩子的1岁生日。
这些年来,我已经多次读过贝尔金的著作,包括她的文集《人生的工作》(Life'sWork)和数不清的文章。上周日,朱蒂丝沃尔纳在《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上发表了《退出革命》的姊妹篇——《“退出”一代希望回归》(The Opt-Out Generation Wants Back In)。它与丽莎贝尔金十年前描写的是同一批女性,因此引起了我的强烈兴趣。
这个话题虽然触碰到了深埋在我内心深处的某种情结,但是,我从来没有为打拼事业的选择后悔过。我也从来没有选择过“退出”。1996年,我从普林斯顿大学的英语专业毕业,2000年在哈佛大学(Harvard)获得了MBA学位。之后我从管理咨询行业跳槽到了猎头行业。这十几年来,我先后有了两个孩子(女儿格蕾斯今年10岁,儿子惠特今年8岁。)
在我的孩子们还小的时候,我做的是兼职工作。现在他们两个都到了上学年龄,我开始从事全职工作。不过我的办公室就是我的家,大多数时候我能管理自己的日程,所以我不会错过孩子们人生中任何重要的事情。
当我回首自己的职业生涯的时候,我能看到有很多运气和偶然的因素促成了我现在的工作状态,但同时我也实现了自己当初的目标:拥有一份灵活但又有意义的工作。
但我其实不太明白,在我职业生涯的早期,我是怎样产生这样一个特定的目标的。当年,我从哈佛商学院毕业后,选择了一个边缘、但又非常幸运的角色。直到现在,我的内心有时也会泛起波澜,一方面为我才刚刚25岁就“靠边站”而灰心丧气——当时我甚至还没有孩子;另一方面,又对我当时选择了具有灵活性的工作而暗自庆幸,因为它对以后的这么多年来说实在太重要了。
首先,我可以肯定一件事,那就是如果你有能力选择究竟是在家带孩子,还是出去工作,可以说这就已经是个了不起的特权了。有时我经常会感到沮丧、甚至是惊讶,因为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甚少顾及到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大多数美国的母亲甚至没有选择的权利。
2010年9月,我发表了我的第一篇文章,当时还很幼稚的我在文中设置了这样一个场景:因为难以在家庭和事业上做出抉择,一屋子焦虑的哈佛MBA毕业的年轻妈妈们抹着眼泪,事实上她们面临的是一个“幸福的困境”。我在文中写道,我被这些人批评了一顿,然后开始讨论我的选择——也就是一边工作,一边坚持照顾孩子。
这种做法当然是有缺点的——首先我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感觉,那就是如果我什么都大包大揽,那我什么都不会做得很好。我不确定这究竟是我事业和家庭兼顾的必然结果,还是一种基本的天性表达,但不管怎样,我都倾向于后者。不过这种看法也说明,事业与家庭之争给我带来了情感的波动,无非是说我内心深处希望我的孩子们做正确的事情。但当孩子们在学校的时候,我几乎无法给他们的表现施加任何影响。或许我读的书、我写的文章以及我对事业和家庭之间的思考之所以如此纠结,只是说明了我对孩子们的期待和梦想,以及我多么希望做好一个母亲的简单愿望。
当孩子还小、需要人照料的时候,我通过干兼职工作,一直没有远离职场。因此等他们上学之后,我也不必经历重返职场的种种困难。上周日,我读到朱蒂丝沃尔纳的文章时,我对我的选择深感庆幸。
我还想起了我的女儿在小学四年级时读过《追逐维米尔》(ChasingVermeer)一书后,花了几周时间写的书评。她在“关于作者”一栏中写道:“作者布鲁巴莉叶特花了五年时间写了《追逐维米尔》一书,因为她要一边教书,一边照顾她的孩子们。”我很喜欢读这一段,因为我发现,她已经意识到,在人生的某些阶段,有些事或多或少会占用我们的时间,但是我们永远不必完全放弃其它的事情,因为正是那些千头万绪的事情塑造了我们。
女人们到底应该出去工作,还是应该为了孩子当全职妈妈?这个话题触及到了我情感深处一块最柔软的地方。每次我读到跟这个话题有关的文章,都忍不住潸然泪下。
十年前,丽莎贝尔金的大作《退出革命》(Opt-Out Revolution)让我开始关注这个话题。我对那篇文章很感兴趣,因为它关注的对象主要是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毕业的女性,而我自己也是普林斯顿的毕业生。而且当时我刚刚成为一个母亲,那篇文章发表的时候,正赶上我第一个孩子的1岁生日。
这些年来,我已经多次读过贝尔金的著作,包括她的文集《人生的工作》(Life'sWork)和数不清的文章。上周日,朱蒂丝沃尔纳在《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上发表了《退出革命》的姊妹篇——《“退出”一代希望回归》(The Opt-Out Generation Wants Back In)。它与丽莎贝尔金十年前描写的是同一批女性,因此引起了我的强烈兴趣。
这个话题虽然触碰到了深埋在我内心深处的某种情结,但是,我从来没有为打拼事业的选择后悔过。我也从来没有选择过“退出”。1996年,我从普林斯顿大学的英语专业毕业,2000年在哈佛大学(Harvard)获得了MBA学位。之后我从管理咨询行业跳槽到了猎头行业。这十几年来,我先后有了两个孩子(女儿格蕾斯今年10岁,儿子惠特今年8岁。)
在我的孩子们还小的时候,我做的是兼职工作。现在他们两个都到了上学年龄,我开始从事全职工作。不过我的办公室就是我的家,大多数时候我能管理自己的日程,所以我不会错过孩子们人生中任何重要的事情。
当我回首自己的职业生涯的时候,我能看到有很多运气和偶然的因素促成了我现在的工作状态,但同时我也实现了自己当初的目标:拥有一份灵活但又有意义的工作。
但我其实不太明白,在我职业生涯的早期,我是怎样产生这样一个特定的目标的。当年,我从哈佛商学院毕业后,选择了一个边缘、但又非常幸运的角色。直到现在,我的内心有时也会泛起波澜,一方面为我才刚刚25岁就“靠边站”而灰心丧气——当时我甚至还没有孩子;另一方面,又对我当时选择了具有灵活性的工作而暗自庆幸,因为它对以后的这么多年来说实在太重要了。
首先,我可以肯定一件事,那就是如果你有能力选择究竟是在家带孩子,还是出去工作,可以说这就已经是个了不起的特权了。有时我经常会感到沮丧、甚至是惊讶,因为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甚少顾及到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大多数美国的母亲甚至没有选择的权利。
2010年9月,我发表了我的第一篇文章,当时还很幼稚的我在文中设置了这样一个场景:因为难以在家庭和事业上做出抉择,一屋子焦虑的哈佛MBA毕业的年轻妈妈们抹着眼泪,事实上她们面临的是一个“幸福的困境”。我在文中写道,我被这些人批评了一顿,然后开始讨论我的选择——也就是一边工作,一边坚持照顾孩子。
这种做法当然是有缺点的——首先我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感觉,那就是如果我什么都大包大揽,那我什么都不会做得很好。我不确定这究竟是我事业和家庭兼顾的必然结果,还是一种基本的天性表达,但不管怎样,我都倾向于后者。不过这种看法也说明,事业与家庭之争给我带来了情感的波动,无非是说我内心深处希望我的孩子们做正确的事情。但当孩子们在学校的时候,我几乎无法给他们的表现施加任何影响。或许我读的书、我写的文章以及我对事业和家庭之间的思考之所以如此纠结,只是说明了我对孩子们的期待和梦想,以及我多么希望做好一个母亲的简单愿望。
当孩子还小、需要人照料的时候,我通过干兼职工作,一直没有远离职场。因此等他们上学之后,我也不必经历重返职场的种种困难。上周日,我读到朱蒂丝沃尔纳的文章时,我对我的选择深感庆幸。
我还想起了我的女儿在小学四年级时读过《追逐维米尔》(ChasingVermeer)一书后,花了几周时间写的书评。她在“关于作者”一栏中写道:“作者布鲁巴莉叶特花了五年时间写了《追逐维米尔》一书,因为她要一边教书,一边照顾她的孩子们。”我很喜欢读这一段,因为我发现,她已经意识到,在人生的某些阶段,有些事或多或少会占用我们的时间,但是我们永远不必完全放弃其它的事情,因为正是那些千头万绪的事情塑造了我们。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