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与药
这题目免不了让人想起著名的《菊与刀》,但事实上两者一点关系都没有,我只是要写写我的爷爷,他有着平凡而诗意的一生。
爷爷出生在一个比较富裕的农村家庭。曾祖父是念过书的,据说很老的时候眼睛贴在书上阅读,他为我爷爷取了“应山”的名字,我不知道有没有什么深意,反正听起来文绉绉的。爷爷十几岁时娶了奶奶,河对岸酒坊家的女儿,也算得上那个时代比较讲究的人家。奶奶能画能绣,厨艺高超,待人接物极有水平。彼时爷爷还在洛阳的机械专科学校念书,成绩优异。据说他的每一科作业都用一种不同的字体,被贴在橱窗上当范本;他画的图,被老师当作模板去批改其他学生的作业。当然,他还懂俄语,略通英语。如果没有变故,他的未来应该是工程师之类吧。但是那年家乡发了洪水,奶奶给爷爷捎信说房子塌了,必须回来。这一回来,奶奶便不让爷爷再出去了。爷爷就在大队里做了一段时间的会计工作。后来他和好友打算去参军,路上吃西瓜坏了肚子(我估计是很严重的肠胃炎),他回来了,好友后来在部队做到相当高的位置。当时教师严重缺乏,爷爷便去做老师,物理化学生物语文什么都教过,除了语文考第二名外,其他科目他永远教的是第一名。最拿手的应该还是物理,他带了许多物理奥赛生,近七十岁时还被学校返聘,一直到耳朵不行才彻底退休。
我对爷爷的记忆差不多就从他退休开始。他住在临河堤的老房子里,奶奶一般就住姑姑家(爷爷与奶奶很长时间处于分居状态,我猜可能是由于奶奶的控制欲,加上我爷爷那股子知识分子的别扭劲儿)。我经常去他那儿玩,觉得他很会做吃的,经常烧各种大菜,最不济也能给我摸出来个糖包吃。爷爷虽然一直念书上班,但却很会干活(这点比我爸强天上去了),提畦锄地样样都干得了,而且活儿干得非常漂亮。我总会想起张贤亮小说里头,下乡的知识分子琢磨怎么干活儿省力,爷爷大概也是如此的。除了干点小农活,他还编扫帚编竹篮,现在市集上偶尔还有的竹篮卖,活计赶不上我爷爷精细。但是,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却并不是他蒸的酥肉,编的小竹篮,甚至是做的小电风扇,专门给我剪的花儿字儿,而是他种的花,采的药。
爷爷是情致很好的人,退休那几年常常种东西,就种在我们家的地边上,老房子的周围。地边就种花椒,防止鸡鸭来踩庄稼。老房子的门前种月季,各种颜色,修剪得很整齐。房子旁边种杂色花草,芍药、串红儿、指甲草、扫帚苗、冬青之类,有许多我不知道学名也不好写。秋天来的时候,菊花开得特别好,除了在菊花展上,我很少见人把菊花养那么肥嫩丰满。家里有小孩子,怎么能不种果树呢,葡萄,无花果,桃树,柿子树,从小我就盯着那些果子,恨不得它们一天就能成熟。经常有人看见爷爷花果种的好,就来找爷爷剪枝,爷爷详细讲解如何种,结果他们还是种不好。我的童年,就是在这些花草中间奔跑过来的,当然也经常趁我爷爷不注意偷摘几朵揣在口袋里,弄不好就染了衣服。旁边就是河堤,春天时捉蝴蝶采野花,夏天树林里的桑葚,秋天就摘一把野菊花再去看看果子熟了没,冬天去爷爷那里搜罗柿饼听他讲东讲西。现在真是想都不敢想了。
我不知道爷爷是什么时候开始钻研医术的,我只见到家里有几本厚厚的繁体字医书,总之我是看不懂的。那些年爷爷常上山采药,回来配出来一瓶瓶的药粉。村里的人谁要是烧伤了割伤了肯定是来我爷爷这里拿药的。他也会给别人针灸,我每次都看得心惊胆战的。我得腮腺炎的时候是爷爷亲自给我煮的膏药,眼睛里长胬肉也是爷爷下的刀,口腔溃疡啦脸上长痘痘啦也是爷爷配的药。长痘痘那次真的是很恐怖,据说是热火侵袭,一脸毒痘痘,几乎毁容。后来每天坚持用河水洗脸,涂药,竟然很快恢复了。那药的名字我还记得,叫血竭。现在爷爷那里还有少量的药,但是只供我们家人用,他老了,没办法去采药了。
就不用说老一辈的人字写得有多么好了!爷爷的书法称不上多么奇绝,但是没有败笔,每一个字都经得起推敲。我爸爸也能写,但显然与我爷爷距离较远。也有人说我字写得秀气,我心里就很惭愧,毛笔字写得一塌糊涂,没有继承家里的一点传统。爷爷笛子二胡都会(这点我爸比他还登峰造极,甚至于会自己做板胡),我小时候听他奏过一些很古老的曲子。现在爷爷因为脑萎缩已经很少写字,乐器也多年不拿了。
这几年发现爷爷种的花越来越少,月季也不怎么修剪了。葡萄藤早拔了,换了南瓜。他也没有再为我做过菊花枕头,也不做各种好吃的了。他已经八十多岁了,老了啊。但是他还是常常跟我说话,他说的话我都记得:
写文章一定要出奇,别人看来平淡无味的事,你能写得特别,就行了啊。
女孩子啊,心胸尤其要宽广,心够大才能做事啊。
做老师就是辛苦,不做就不做了吧。
可以说,父母给了我生命,直接塑造了我的性格,正面负面都是。但是爷爷无意中塑造了我的人格,他对待并不公正的命运时的泰然,他的勤勉,他对于知识和美的追求,都已烙在我的血液中。
爷爷出生在一个比较富裕的农村家庭。曾祖父是念过书的,据说很老的时候眼睛贴在书上阅读,他为我爷爷取了“应山”的名字,我不知道有没有什么深意,反正听起来文绉绉的。爷爷十几岁时娶了奶奶,河对岸酒坊家的女儿,也算得上那个时代比较讲究的人家。奶奶能画能绣,厨艺高超,待人接物极有水平。彼时爷爷还在洛阳的机械专科学校念书,成绩优异。据说他的每一科作业都用一种不同的字体,被贴在橱窗上当范本;他画的图,被老师当作模板去批改其他学生的作业。当然,他还懂俄语,略通英语。如果没有变故,他的未来应该是工程师之类吧。但是那年家乡发了洪水,奶奶给爷爷捎信说房子塌了,必须回来。这一回来,奶奶便不让爷爷再出去了。爷爷就在大队里做了一段时间的会计工作。后来他和好友打算去参军,路上吃西瓜坏了肚子(我估计是很严重的肠胃炎),他回来了,好友后来在部队做到相当高的位置。当时教师严重缺乏,爷爷便去做老师,物理化学生物语文什么都教过,除了语文考第二名外,其他科目他永远教的是第一名。最拿手的应该还是物理,他带了许多物理奥赛生,近七十岁时还被学校返聘,一直到耳朵不行才彻底退休。
我对爷爷的记忆差不多就从他退休开始。他住在临河堤的老房子里,奶奶一般就住姑姑家(爷爷与奶奶很长时间处于分居状态,我猜可能是由于奶奶的控制欲,加上我爷爷那股子知识分子的别扭劲儿)。我经常去他那儿玩,觉得他很会做吃的,经常烧各种大菜,最不济也能给我摸出来个糖包吃。爷爷虽然一直念书上班,但却很会干活(这点比我爸强天上去了),提畦锄地样样都干得了,而且活儿干得非常漂亮。我总会想起张贤亮小说里头,下乡的知识分子琢磨怎么干活儿省力,爷爷大概也是如此的。除了干点小农活,他还编扫帚编竹篮,现在市集上偶尔还有的竹篮卖,活计赶不上我爷爷精细。但是,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却并不是他蒸的酥肉,编的小竹篮,甚至是做的小电风扇,专门给我剪的花儿字儿,而是他种的花,采的药。
爷爷是情致很好的人,退休那几年常常种东西,就种在我们家的地边上,老房子的周围。地边就种花椒,防止鸡鸭来踩庄稼。老房子的门前种月季,各种颜色,修剪得很整齐。房子旁边种杂色花草,芍药、串红儿、指甲草、扫帚苗、冬青之类,有许多我不知道学名也不好写。秋天来的时候,菊花开得特别好,除了在菊花展上,我很少见人把菊花养那么肥嫩丰满。家里有小孩子,怎么能不种果树呢,葡萄,无花果,桃树,柿子树,从小我就盯着那些果子,恨不得它们一天就能成熟。经常有人看见爷爷花果种的好,就来找爷爷剪枝,爷爷详细讲解如何种,结果他们还是种不好。我的童年,就是在这些花草中间奔跑过来的,当然也经常趁我爷爷不注意偷摘几朵揣在口袋里,弄不好就染了衣服。旁边就是河堤,春天时捉蝴蝶采野花,夏天树林里的桑葚,秋天就摘一把野菊花再去看看果子熟了没,冬天去爷爷那里搜罗柿饼听他讲东讲西。现在真是想都不敢想了。
我不知道爷爷是什么时候开始钻研医术的,我只见到家里有几本厚厚的繁体字医书,总之我是看不懂的。那些年爷爷常上山采药,回来配出来一瓶瓶的药粉。村里的人谁要是烧伤了割伤了肯定是来我爷爷这里拿药的。他也会给别人针灸,我每次都看得心惊胆战的。我得腮腺炎的时候是爷爷亲自给我煮的膏药,眼睛里长胬肉也是爷爷下的刀,口腔溃疡啦脸上长痘痘啦也是爷爷配的药。长痘痘那次真的是很恐怖,据说是热火侵袭,一脸毒痘痘,几乎毁容。后来每天坚持用河水洗脸,涂药,竟然很快恢复了。那药的名字我还记得,叫血竭。现在爷爷那里还有少量的药,但是只供我们家人用,他老了,没办法去采药了。
就不用说老一辈的人字写得有多么好了!爷爷的书法称不上多么奇绝,但是没有败笔,每一个字都经得起推敲。我爸爸也能写,但显然与我爷爷距离较远。也有人说我字写得秀气,我心里就很惭愧,毛笔字写得一塌糊涂,没有继承家里的一点传统。爷爷笛子二胡都会(这点我爸比他还登峰造极,甚至于会自己做板胡),我小时候听他奏过一些很古老的曲子。现在爷爷因为脑萎缩已经很少写字,乐器也多年不拿了。
这几年发现爷爷种的花越来越少,月季也不怎么修剪了。葡萄藤早拔了,换了南瓜。他也没有再为我做过菊花枕头,也不做各种好吃的了。他已经八十多岁了,老了啊。但是他还是常常跟我说话,他说的话我都记得:
写文章一定要出奇,别人看来平淡无味的事,你能写得特别,就行了啊。
女孩子啊,心胸尤其要宽广,心够大才能做事啊。
做老师就是辛苦,不做就不做了吧。
可以说,父母给了我生命,直接塑造了我的性格,正面负面都是。但是爷爷无意中塑造了我的人格,他对待并不公正的命运时的泰然,他的勤勉,他对于知识和美的追求,都已烙在我的血液中。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