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读书汇 之十七】海青:我的日常阅读
![]() |
◎ 个人简介
海青,现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论著散见于《新社会史》、《新史学》、《史林》、《读书》、《开放时代》、《社会学家茶座》等。近著有《“自杀时代”的来临?——二十世纪早期中国知识群体的激烈行为和价值选择》(2010)。
〖第一问〗每天起床后读的第一样东西是?
答: 这个取决于前一天晚上读的什么,一般是接着读。
〖第二问〗可否订阅或者定期翻阅某些报纸、杂志?是阅读纸质报刊,还是上网看,或用手机/平板电脑?
答: 我这个专业经常需要看从前的期刊、报纸,对新出版的反而不会每期不落地追,只是遇到时随手翻翻,自己经常发稿的报刊特别关注一下。在地铁里有时用手机看东西,那种人挤人的时候端一本书不现实。
〖第三问〗最近读过的好书或好文章?
答: 陈寅恪《论再生缘》,朱子家《乱世文章》,许姬传《许姬传七十年见闻录》,玛丽·雪莱《弗兰克斯坦》,郭松棻《奔跑的母亲》,桑德斯《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
〖第四问〗是否有固定一直看的专业类学术期刊?近些年来又发现哪些专业期刊可读?
答: 史学专业的《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史林》、台湾《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等等,因为在研究所里很方便看到,一般会看看目录,有感兴趣的文章浏览一下。一个很糟糕的趋势是,专业期刊越来越没有可读性了,看论文是为了收集信息,而不是因为爱读这篇文章,对人文研究来说很悲哀。
〖第五问〗书(特指纸质书),在你看来是生活必需品、休闲读物,还是已经过时的东西了?
答: 纸质书是生活必需品,也是休闲读物,我从来不觉得它已经过时。但是,经过这么多年择水草而居的读书生活,早就学会了能不买的书先不买。就自己目前状况来说,有好的图书馆可用比拥有自己的藏书更重要。当然这里也有很多纠结,借来的书难以保证书况,不会让人想歪在床上懒懒地读,很长时间以来不在床上读书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吧。
〖第六问〗可有经常去看的博客?或固定关注的网站?
答: 几个门户网站、BBS、数据库,都时常翻翻,博客很少看固定的,一般是被搜索引擎带过去的。
〖第七问〗常上微博吗?关注哪些方面的话题?
答: 朋友撺掇注册的微博,他们说不然你就不知道我们的八卦了。微博上只关注了几家报纸、朋友熟人,看看大家在忙什么,很少有发言的冲动,偶尔分享一下行踪、照片。
〖第八问〗有时浏览虽感愉快,过后却常常懊悔,请问你读哪些东西(包含纸质和非纸质读物)时有这样的感觉?
答: 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看BBS的八卦话题、冷知识、吐槽文、掐架文之后,我甚至看过文学网站上的脑残奇葩小说,比看春节晚会欢乐多了。大概是压力大的时候需要一些无脑文字给大脑减压,之后常恨自己手欠。
〖第九问〗《“自杀时代”的来临?》是如何写成的?目前可有新的写作计划?
答: 这本书的主体是我的博士论文,大约从读博士那一年的年底开始形成想法,到2010年出版,之间也有6年多了。人生进展到一个不算年轻,也没衰老的阶段时,通过阅读、经历和思考,会自以为知道了一些问题的答案,会有一种言说的欲望。《“自杀时代”的来临?》就是以历史的形式解答一个自己曾经最关注的问题,它并不完美,但是直接体现了我在这个阶段的思想状态,把这种状态表达和呈现出来之后,我才可以忘记它,开始做下一个阶段的事情。我现在的研究和小说、戏曲、漫画等通俗文艺有关,从这些“俗物”里面透视时代水印。杂文、随笔也是一直都在写的,今年会有一本集子在三联出版,题为《红粉骷髅记》。□
-
幽怨的向日葵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8-27 1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