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罗纪公园背后的那位逝者
(著名的侏罗纪公园标志;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两天侏罗纪公园3D在中国大热,也有很多人在时隔十多年后回味,说片子除了效果依然惊人外,多年后已经能看出很多情节的破绽。
不过淼叔当年读过同名小说,结构要缜密得多,书的作者迈克尔·克莱顿是个奇才,世人多知道他是位科幻小说家,却少有人知他在电脑动画、编程和美剧编剧方面的成就与功勋,包括颇受争议的被小布什接见。
克莱顿于2008年逝世,当时《纵横周刊》的副刊主编vanvan女士跟我约稿,要写作他的讣闻(BTW,纵横周刊的讣闻栏目是王牌,当年累积了近百篇作品,一直有出版的念头。读者中若有相关行业老师,可以联系接洽下)。于是就有了下面这篇作品。在欣赏侏罗纪公园尖叫的同时,不妨一起来回味一下克莱顿的传奇一生。
友人在邮件中告知,行尊迈克尔·克莱顿去世,应该写点什么。
行尊是粤语精妙构词术的典范。在字面上,它固然是行业至尊的意思,但在使用时,也常常用来形容即将衰亡的行业中为数不多的技艺高超者。无论哪个语意,迈克尔·克莱顿都当之无愧。
在创作出使他声名大噪的《侏罗纪公园》之前很久,迈克尔已经展示了他全能式的写作才华——或者说,至少是商业写作才华。据本人回忆,他自高中时就开始笔耕不辍,而商业化写作的最初动机则是为了支付昂贵的医学院学费。
1964年在哈佛文学系就读的时候,迈克尔显然并不喜欢这里。他抄袭乔治·奥威尔的作品作为论文上交,然后宣称这是为了测试学院的水准。隔年,他终于转入哈佛医学院,并以笔名开始创作小说,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1969年毕业的时候,他用本名创作的小说The Andromeda Strain(大陆译《安德洛墨达品系》)获得了巨大成功,并卖出了电影版权。这大概成为他弃医从文的原动力。与鲁迅不同的是,医学和科学并未消失在此后在他的作品中,而是作为强有力的因素支撑着他的大部分作品。
阿西莫夫逝世后,人们概叹最后一位博物学者式的作家逝去,但那是因为迈克尔在中国太被冷落了。当他因为语焉不详的”癌症”去世后,大家检点他的年表,最高频的感受便是”这个居然是他的作品!”
信笔写来,上世纪80年代初,大多数人的科幻电影记忆里都有一部《血洗公园》(West world 通译《西方世界》),讲述一个主题公园中的机器人出了故障屠杀游客。那时候没人会去注意编剧的名字就是克莱顿;中间他去恶搞了一下《贝奥武甫》,创作出小说《食尸者》(Eaters of the Dead),后来根据该书改编的电影《第十三武士》使安东尼·班德拉斯名声大噪;稍后,他推出了彩色电脑游戏《亚马逊》,并一口气跨越DOS、apple II、Atari ST(这可是家用游戏机)、Commodore 64诸平台运行,大卖十万份,在遥远的1984年。考虑到此前一年他刚刚完成了介绍BASIC语言的”Electronic Life”,这个成就并不显得那么突兀。
也许计算机图形在当时只是他的玩票之作,《西方世界》是影史首部以二位电脑图像制作(2D CGI)为卖点的电影,而首部3D CGI的电影恰好又是它的续集《未来世界》(Future world)。《未来世界》的电脑图形员名叫Edwin Catmull,这位先生后来就参与创立了一个电脑动画工作室,现在叫PIXAR(皮克斯动画)。
《侏罗纪公园》之后,他突然又对公司政治感兴趣,创作了《叛逆性骚扰》(Disclosure),同名电影使性骚扰这个概念像饮水机一样在办公室中普及;随之而来的《旭日东升》(Rising Sun)又使他成为日本威胁论的大众代言人——就冲这点,国内某些群众对他的忽视和遗忘都够不学无术的。
作为对这种广博的奖赏,1994年成为迈克尔最煊赫的一年。这一年,电影票房榜第一的电影是《叛逆性骚扰》,电视剧收视率第一的是他制片的《急诊室的春天》,小说销量第一的还是《叛逆性骚扰》。
迈克尔的全能更多地体现在”多媒体”方面,他能够在文学、影视、游戏等多个领域中寻找到畅销的秘诀。与这种全能相得益彰的,便是他对科学因素的娴熟运用。
今人在提及《侏罗纪公园》时,多赞美其对克隆概念的普及、对恐龙世界栩栩如生的描绘(以至于一位中国古生物学家将自己发现的一种恐龙以迈克尔命名,尽管次年他收回了这个决定)。但文字版的《侏罗纪公园》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实际上是迈克尔对混沌数学的娴熟运用。
这本书的每一章,其引语都是书中混沌数学家马尔康姆论文的一句摘抄。将这些引语集中起来,整个小说的情节脉络便跃然纸上。
书中的侏罗纪公园管理者,自傲于公园从研发、孵化到管理的精密严格,但混沌学证明了一切精密系统之不可靠,因为足够多的环节之下,再弱的初始条件都会产生无法预计的后果。一切《侏罗纪公园》的读者,天然就将对阴谋论免疫——巨大的阴谋也会存在巨量的环节,最后它会被本身所压垮。
他2002年的作品《猎物》则在沿袭这一主题的前提下,表现了对滥用技术的深刻忧虑。《猎物》涉及纳米技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这种学科跨度大概是他作品在国内颇受冷遇的一个原因),栩栩如生的描绘和严密的逻辑链令人对不受控制的科学心生恐惧。
考虑到他作品在美国的畅销,与其说这本书引导了人们对高端科学技术的恐惧,不如说它利用、迎合了这种无知。
这种争议在2004年达到顶峰。这一年,他推出了” State of Fear”(大陆译《恐惧状态》)。迈克尔以他娴熟的技巧,为读者描绘了环保主义的”真相”:石油霸权下失意的新能源研发者和古老的人类原罪论、自然主义者的信仰融合而成的政治正确鼓噪。书中引用了大量论文、图表和学术共识,达成的结论却与主流世界大相径庭。布什为此在白宫接见他,戈尔则在国会作证时将之作为反面例证;最具讽刺意味的是,作为一位被最多与科幻作品联系在一起的作家,他一生中从未获得星云奖和雨果奖的提名,却因为此书获得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新闻奖。
迈克尔以这三部作品雄辩地证明了信息霸权的存在。在高度细化的社会,每个人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都近乎白痴,任何一个拥有足够多信息并能够将之合理组织的人,都能够吸引一群这样的门外汉,创建一种”科学的信仰”;科学主义者,反科学主义者和环保主义者莫不如是。作为一个拥有扎实科学素养的专业作家,迈克尔在任何相关领域只要投入足够多的时间,便可以成为那些与他所鄙视的人一样的概念贩卖者,区别只是他更雄辩,更畅销。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尖刻,他的官方网站上如是总结:”他以不合时宜的幽默走过了这一生”。
转载请注明:ITOTII »
原文链接:http://www.itotii.com/4214.html
这两天侏罗纪公园3D在中国大热,也有很多人在时隔十多年后回味,说片子除了效果依然惊人外,多年后已经能看出很多情节的破绽。
不过淼叔当年读过同名小说,结构要缜密得多,书的作者迈克尔·克莱顿是个奇才,世人多知道他是位科幻小说家,却少有人知他在电脑动画、编程和美剧编剧方面的成就与功勋,包括颇受争议的被小布什接见。
克莱顿于2008年逝世,当时《纵横周刊》的副刊主编vanvan女士跟我约稿,要写作他的讣闻(BTW,纵横周刊的讣闻栏目是王牌,当年累积了近百篇作品,一直有出版的念头。读者中若有相关行业老师,可以联系接洽下)。于是就有了下面这篇作品。在欣赏侏罗纪公园尖叫的同时,不妨一起来回味一下克莱顿的传奇一生。
友人在邮件中告知,行尊迈克尔·克莱顿去世,应该写点什么。
行尊是粤语精妙构词术的典范。在字面上,它固然是行业至尊的意思,但在使用时,也常常用来形容即将衰亡的行业中为数不多的技艺高超者。无论哪个语意,迈克尔·克莱顿都当之无愧。
在创作出使他声名大噪的《侏罗纪公园》之前很久,迈克尔已经展示了他全能式的写作才华——或者说,至少是商业写作才华。据本人回忆,他自高中时就开始笔耕不辍,而商业化写作的最初动机则是为了支付昂贵的医学院学费。
1964年在哈佛文学系就读的时候,迈克尔显然并不喜欢这里。他抄袭乔治·奥威尔的作品作为论文上交,然后宣称这是为了测试学院的水准。隔年,他终于转入哈佛医学院,并以笔名开始创作小说,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1969年毕业的时候,他用本名创作的小说The Andromeda Strain(大陆译《安德洛墨达品系》)获得了巨大成功,并卖出了电影版权。这大概成为他弃医从文的原动力。与鲁迅不同的是,医学和科学并未消失在此后在他的作品中,而是作为强有力的因素支撑着他的大部分作品。
阿西莫夫逝世后,人们概叹最后一位博物学者式的作家逝去,但那是因为迈克尔在中国太被冷落了。当他因为语焉不详的”癌症”去世后,大家检点他的年表,最高频的感受便是”这个居然是他的作品!”
信笔写来,上世纪80年代初,大多数人的科幻电影记忆里都有一部《血洗公园》(West world 通译《西方世界》),讲述一个主题公园中的机器人出了故障屠杀游客。那时候没人会去注意编剧的名字就是克莱顿;中间他去恶搞了一下《贝奥武甫》,创作出小说《食尸者》(Eaters of the Dead),后来根据该书改编的电影《第十三武士》使安东尼·班德拉斯名声大噪;稍后,他推出了彩色电脑游戏《亚马逊》,并一口气跨越DOS、apple II、Atari ST(这可是家用游戏机)、Commodore 64诸平台运行,大卖十万份,在遥远的1984年。考虑到此前一年他刚刚完成了介绍BASIC语言的”Electronic Life”,这个成就并不显得那么突兀。
也许计算机图形在当时只是他的玩票之作,《西方世界》是影史首部以二位电脑图像制作(2D CGI)为卖点的电影,而首部3D CGI的电影恰好又是它的续集《未来世界》(Future world)。《未来世界》的电脑图形员名叫Edwin Catmull,这位先生后来就参与创立了一个电脑动画工作室,现在叫PIXAR(皮克斯动画)。
《侏罗纪公园》之后,他突然又对公司政治感兴趣,创作了《叛逆性骚扰》(Disclosure),同名电影使性骚扰这个概念像饮水机一样在办公室中普及;随之而来的《旭日东升》(Rising Sun)又使他成为日本威胁论的大众代言人——就冲这点,国内某些群众对他的忽视和遗忘都够不学无术的。
作为对这种广博的奖赏,1994年成为迈克尔最煊赫的一年。这一年,电影票房榜第一的电影是《叛逆性骚扰》,电视剧收视率第一的是他制片的《急诊室的春天》,小说销量第一的还是《叛逆性骚扰》。
迈克尔的全能更多地体现在”多媒体”方面,他能够在文学、影视、游戏等多个领域中寻找到畅销的秘诀。与这种全能相得益彰的,便是他对科学因素的娴熟运用。
今人在提及《侏罗纪公园》时,多赞美其对克隆概念的普及、对恐龙世界栩栩如生的描绘(以至于一位中国古生物学家将自己发现的一种恐龙以迈克尔命名,尽管次年他收回了这个决定)。但文字版的《侏罗纪公园》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实际上是迈克尔对混沌数学的娴熟运用。
这本书的每一章,其引语都是书中混沌数学家马尔康姆论文的一句摘抄。将这些引语集中起来,整个小说的情节脉络便跃然纸上。
书中的侏罗纪公园管理者,自傲于公园从研发、孵化到管理的精密严格,但混沌学证明了一切精密系统之不可靠,因为足够多的环节之下,再弱的初始条件都会产生无法预计的后果。一切《侏罗纪公园》的读者,天然就将对阴谋论免疫——巨大的阴谋也会存在巨量的环节,最后它会被本身所压垮。
他2002年的作品《猎物》则在沿袭这一主题的前提下,表现了对滥用技术的深刻忧虑。《猎物》涉及纳米技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这种学科跨度大概是他作品在国内颇受冷遇的一个原因),栩栩如生的描绘和严密的逻辑链令人对不受控制的科学心生恐惧。
考虑到他作品在美国的畅销,与其说这本书引导了人们对高端科学技术的恐惧,不如说它利用、迎合了这种无知。
这种争议在2004年达到顶峰。这一年,他推出了” State of Fear”(大陆译《恐惧状态》)。迈克尔以他娴熟的技巧,为读者描绘了环保主义的”真相”:石油霸权下失意的新能源研发者和古老的人类原罪论、自然主义者的信仰融合而成的政治正确鼓噪。书中引用了大量论文、图表和学术共识,达成的结论却与主流世界大相径庭。布什为此在白宫接见他,戈尔则在国会作证时将之作为反面例证;最具讽刺意味的是,作为一位被最多与科幻作品联系在一起的作家,他一生中从未获得星云奖和雨果奖的提名,却因为此书获得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新闻奖。
迈克尔以这三部作品雄辩地证明了信息霸权的存在。在高度细化的社会,每个人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都近乎白痴,任何一个拥有足够多信息并能够将之合理组织的人,都能够吸引一群这样的门外汉,创建一种”科学的信仰”;科学主义者,反科学主义者和环保主义者莫不如是。作为一个拥有扎实科学素养的专业作家,迈克尔在任何相关领域只要投入足够多的时间,便可以成为那些与他所鄙视的人一样的概念贩卖者,区别只是他更雄辩,更畅销。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尖刻,他的官方网站上如是总结:”他以不合时宜的幽默走过了这一生”。
转载请注明:ITOTII »
原文链接:http://www.itotii.com/4214.html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