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克,你喊,你喊吧!
蒙克,你喊,你喊吧!
孟昌明/文
(本文选自孟昌明先生著作《我毫厘不让》八位西方现代艺术大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于2007年。)
分享第六篇:爱德华·蒙克
全文分四章节共二万字,以下摘录章节中部分内容:
第一章
──你,就那么着,瞪着大大的眼睛,圆圆地张开嘴巴,要说什么?
──我,要喊。
── 你要喊什么?
── 我要向生命喊叫,我向青春喊叫,我向人性喊叫,我向死亡喊叫,我,还要向存在喊叫──就想这么自由自在地大声喊叫,喊出人生那夹杂着苦难和心酸的沈思冥想,喊出理想和世俗人生紧张的对峙和对峙之后的疲乏与无奈──即使我没有任何能力来修正来改变──修正生命苦海无边的根源,改变人世间那些与生俱来和人类自己给自己找来的麻烦和不幸,可是,我还是可以张开我那常常被现实压紧紧扼抑着的喉咙,对着铅灰色的云层,对着那漫无边际的荒野,在箫无人迹的冰天雪地痛痛快快地喊几嗓子!歇斯底里地喊几嗓子!
把经络喊通,喊顺!
──要把太阳喊得颤起来,要把云彩喊得翻滚起来──要喊得感天动地泣鬼神。
…………
──这是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的吶喊──他借了画面上那个仓皇、不安、诡异的、看起来丧魂落魄、惊惶失色的举止多少有点错乱的、不知道是男人或是女人的人,喊着自己的、从少年时代就渐渐成型的、已经埋了很久的声音。他把他或是她画成油画刻成石版画,色彩基调在变而造型和身材几乎没有变,构图没有变──喊得内容喊的声音没有变。
呼喊着,问天地间生命存在的价值──
呼喊着,问人世间既定的、美和幸福的最底层的那些带着悲剧色彩的无奈──
呼喊着,喊出艺术家心灵上最响亮的声音,喊出大爱,喊出幽怨──
喊声,悲怆,焦灼,震得天地旋转,震得人心惶惶然。
这喊声,不光是蒙克喊过──那些不同的嗓音经过不同语言系统喊出不同的腔调,但内容无非大同小异──瓦格纳喊过──他借着歌剧那排山倒海的声势,贝多芬喊过,他透过交响乐那荡气回肠的旋律;梵高喊过,高更喊过──用他们如血般的色彩和含着生命悲剧情节的造型;尼采喊过,就那么自问自答,他剥开了宗教和人性的外衣,竖着哲学和思想的手术刀──大师们面对一个残酷的问题:为生命的真正价值和生命存在的合理方式喊叫着──这种近乎于自残式的喊叫成了艺术。
(以上摘自第一章节部分内容)
第三章
蒙克和一批志同道合的画友组成一个画会,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他们站在一起──改变挪威绘画那长期以来的绘画审美习惯,将艺术放在哲学的层次上重新锻造!
朋友们渐渐知道蒙克的身世,知道他藏在心底的、那丧失亲人的之后无比的痛楚,也渐渐明白,这样的大喜大悲,最终会让蒙克大彻大悟,并将这样一番深沉的情感在绘画中表达。
一次,画友带来一个病孩子,让她给蒙克做模特。
蒙克太熟悉了,他熟悉病中患者的辛苦,他同样熟悉患者家属对患者那种爱莫能助的心态,他更想让病患们在自己的画中回到一个美的空间──让病魔见鬼去吧,让死亡见鬼去吧,患者和我们一样有对生命憧憬的权利,一样有对美好未来想望的权利。
呵!孩子那枯黄的头发,忧郁的眼神,让蒙克心酸,她那虚弱的喘息,飘忽着的神思让蒙克想起姐姐,想起母亲──求生,求生,求生!孩子不服输,她那漂亮的眼睛含着希望,含着对生活哀怨之余的一种希望火花──哪怕还有一线希望都要挣扎的火光!蒙克画着,画着,他将不满意的地方刮掉,再重新画,一遍遍涂着,改着,他忽然觉得这个绘画过程无异与和姐姐和母亲的交流──这是发自心灵的交流──忘记了色彩的基本原理,忘记了造型的理由和依据,同样忘记了模特自身──对蒙克来说,悲剧性是人生都要面对的一个基本问题,当绘画走出一个纯粹对客体物象描绘的功用,绘画便应该直达心灵的府第。
《病孩子》诞生了,蒙克将色彩压上去,亲人怀念的情感压上去,画笔很率意地在画面上挥动,空泛的地方可以见到最下层的画布,亚麻那昏黄色让人发颤,抖索索的笔触,画刀的痕迹──倾诉着,那些月色朦胧的黄昏,那些漫长的黑夜中宵,蒙克就那样和姐姐、和母亲一道和病魔抗争的,亲人没有办法在死神手中抢下另外一个亲人,生命淡如轻烟薄云──这个主题,一直是蒙克所关注的主题,他几乎没有停下来过,一直画着这个主题,从一开始的高度写实到后来的写意,从色彩斑驳的表现主义绘画形式到真正蒙克的语言──蒙克忽略绘画造型的一般要求之后所画出的个人风格极强的作品,借着画面,蒙克在自由自在的宣泄,在自由自在的呼喊,他为自己积郁了很久的伤痛找到一个排泄的出口和管道──对于一个画家来说,蒙克不能仅仅在个人生活的不幸中徘徊,他有更高的要求和更重的责任──在悲剧上升华出惨淡的美丽。
生命固然可以生生不息,爱可以生生不息──同样由悲剧生发出来的美丽也将生生不息。
蒙克画着,蒙克也躲着,藏着,他躲开命运那带着悲剧性的冲撞,他躲开世俗生活中那些看起来暖洋洋绕有情味的小日子,他画愁云惨淡的病室,他画那无助的人像──葡萄滕子没有半点柔情,红色的房子放射着和画家同样密度的疑问,自画像,也把自己置身在火热的地狱门口,即便应该是欢快的舞会,蒙克也把它画得冷嗖嗖的如在死亡之前的告别演出,这不是青春洋溢的小步舞会──没有诗意,没有应该有的笑声和歌声,蒙克没有办法再去画那些言不由衷的装饰绘画。
蒙克按照自己的需要画画。
蒙克按照自己美学的信仰画画──真诚地把内在最隐密的感情端出来──艺术都是发自心底的声音。
(以上摘自第三章节部分内容)
第六章
蒙克那北欧乡下人冷漠、理性的性格,在巴黎多少受到冲击,在绘画上,巴黎那种诗意昂然的情调,对蒙克绘画沉郁。冷涩的风格,多少是一个补充和矫正──绘画毕竟不完全是哲学的通解,绘画自有其自身的艺术属性和对美的表达方式,它在最底线,依然凭着画家的思想和技术水平说话。他细心研究马奈,同样,也细心研究自己的朋友劳特累克,对高高,蒙克几乎到了信仰的地步──他们在绘画的结构上有一种微妙的神似,在对人类命运的怀疑和反省上,他们更是有同样的目的和追求。高更对绘画构图下过工夫,他看起来漫不经心的构图事实上非常讲究──他借用很多东方的装饰手法,在背景上几乎是用平涂的手段,大块面简洁的铺陈,将色彩内在的那些原力发出来,这些因素,都对蒙克的油画创作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他细心研究劳特累克作品中那说不尽的苦涩──一种深藏在绘画肌理中的苦涩,他同样仔细地在高庚作品中寻找画家对人性的反省和绝望──生命自有自己的轨道,作为人,对自己的认知是那么微不足道,有多少人知道生命的真正目的和意义?蒙克,在这几位一体的悟化中冷静寻找着自己的突破口,他尊敬劳特累克那含着酸楚的自我解嘲,他对高更的那些精神、思绪同样神往,但作为画家,蒙克非常清楚自己的责任,他不会满足于像谁,接近谁,他要用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用自己最为熟悉的表现方法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吶喊》,出来了,这是蒙克的吶喊,这是人性的吶喊──高更在大溪地喊出的那警世的声音《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至多是一种对生命存在状态反省之后的怀疑,而蒙克的《吶喊》则在高庚思索的基础上更加明白,更加畅快地喊出对命运反抗的声音──蒙克画着,喊着,画家暂时充当哲学家的角色──其实,艺术和哲学或许在蒙克的字典中并没有根本的区别──一个艺术家不能没有哲学层次上的基本关照,同样,离开一种表达,哲学不过是书斋中苦思冥想的游戏。
混浊的气氛。
流淌着的思想。
美,不再是绘画外在的装点,印象派那些色彩游戏不再对蒙克起作用──起码,在蒙克的手上已经开始锻造表现主义绘画那对美的重新认识,重新表达、重新宣告的雏型。
吶喊吧!吶喊吧──蒙克刻着,印着,油画布上同样展示那个人们已经熟悉的张徨的面孔──不好看,一点都不好看!然而,真的,不一定是好看的,美的,同样也不仅仅止于好看──把你思想深处最隐讳的东西表达出来,把你对人类关爱的情怀表达出来,同样,还有那些不满、厌恶、仇恨、愤怒、绝望表达出来──艺术不光光是赞美的歌谣,艺术同样应该是批判的利刃。
... ...
蒙克渡过八十岁生日,贺寿的卡来自全世界,人们用自己最传统的方法像艺术家表达尊敬,博物馆、艺术馆,还有许多艺术机构给予蒙克令人眩目的荣誉,蒙克非常安静,对这一切,画家从一开始心知肚明,从学画那一天到画不动的最后一天,这一切是实在不足计较的人生烟云──它们匆忙到来也一定会匆忙离开的,艺术家不就是凭着自己艺术良知,给世界留下一点点印痕么?除了能够安心画画,我什么都不要,什么都不想要──人终究会渐渐老去,艺术是永恒的,创造是永恒的,从工程学校转到艺术学校的那一天,蒙克懂得这个道理也爱上了艺术,大半辈子如一日,独守着艺术这一盏孤独的明灯,把持著作艺术家那些良善,思想家那些深刻,坚定不移地走下来,没有想到荣誉,没有想到世俗成功的欢快──蒙克注定要孤独走到低的,这其中,有上帝付予自己的那一份神圣使命的催迫,同样,还有对母亲和姐姐那些亲人早逝的抚慰,还有,就是蒙克希望真正懂得人生和艺术最伟大的理想──爱。
爱人类。
爱艺术。
爱美。
──蒙克的画笔是剑,蒙克的心中是慈悲,是美感,是良善──这是他作为艺术家最后的一个职业的道德底线。
………
一个老旧的,有几个小破洞的藤椅──这是蒙克画累了写累了之后,最喜欢坐的地方,留声机上播放着古典音乐──这算算跟着蒙克也快半个世纪,还有一个极为简陋的粗木床,一个木柜子,上面满是蜡油,四围很多书──对于蒙克,这已经足够了,很多随手记下思想的纸片──很乱,别人笑过,这画室就是一个垃圾场,或者是一个旧货店,蒙克不是个吝啬的人,但对自己写下的、画下的东西,总是舍不得丢掉,这是他思想的储蓄,是他生命的纪录──没有什么多余的东西,也不需要什么多余的东西──多少年来,卖画的那些储蓄捐了出去,最好的作品也捐出去──这常常让蒙克满足,带不走的东西就不要试图守着,能够给社会的就尽量给社会,能够给那些读书的孩子买些书,跟那些生病的孩子买点药原本比你搁银行里面看着那渐渐变化着的数字要有意义得多──头发已经一片花白的蒙克,走的那年冬天,天气特别冷,他就像一个准备外出的老人,锁好门,拿着拐杖,戴好帽子、围巾,出去串门了。
──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在完成自己使命的那个寒夜,毫无遗憾地离开。
(以上摘自第六章节部分内容)
《我毫厘不让》八位西方现代艺术大师
出 版 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年4月
字数:272000
页数:234
装帧:平装(彩色插图)
开本:16开
定价:40.00元
相关阅读:http://blog.artron.net/space-534014-do-blog-id-1081687.html
孟昌明/文
(本文选自孟昌明先生著作《我毫厘不让》八位西方现代艺术大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于2007年。)
![]() |
圣女 91x71cm 1895年 挪威奥斯陆国家画廊藏 |
分享第六篇:爱德华·蒙克
全文分四章节共二万字,以下摘录章节中部分内容:
第一章
──你,就那么着,瞪着大大的眼睛,圆圆地张开嘴巴,要说什么?
──我,要喊。
── 你要喊什么?
── 我要向生命喊叫,我向青春喊叫,我向人性喊叫,我向死亡喊叫,我,还要向存在喊叫──就想这么自由自在地大声喊叫,喊出人生那夹杂着苦难和心酸的沈思冥想,喊出理想和世俗人生紧张的对峙和对峙之后的疲乏与无奈──即使我没有任何能力来修正来改变──修正生命苦海无边的根源,改变人世间那些与生俱来和人类自己给自己找来的麻烦和不幸,可是,我还是可以张开我那常常被现实压紧紧扼抑着的喉咙,对着铅灰色的云层,对着那漫无边际的荒野,在箫无人迹的冰天雪地痛痛快快地喊几嗓子!歇斯底里地喊几嗓子!
把经络喊通,喊顺!
──要把太阳喊得颤起来,要把云彩喊得翻滚起来──要喊得感天动地泣鬼神。
…………
──这是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的吶喊──他借了画面上那个仓皇、不安、诡异的、看起来丧魂落魄、惊惶失色的举止多少有点错乱的、不知道是男人或是女人的人,喊着自己的、从少年时代就渐渐成型的、已经埋了很久的声音。他把他或是她画成油画刻成石版画,色彩基调在变而造型和身材几乎没有变,构图没有变──喊得内容喊的声音没有变。
呼喊着,问天地间生命存在的价值──
呼喊着,问人世间既定的、美和幸福的最底层的那些带着悲剧色彩的无奈──
呼喊着,喊出艺术家心灵上最响亮的声音,喊出大爱,喊出幽怨──
喊声,悲怆,焦灼,震得天地旋转,震得人心惶惶然。
这喊声,不光是蒙克喊过──那些不同的嗓音经过不同语言系统喊出不同的腔调,但内容无非大同小异──瓦格纳喊过──他借着歌剧那排山倒海的声势,贝多芬喊过,他透过交响乐那荡气回肠的旋律;梵高喊过,高更喊过──用他们如血般的色彩和含着生命悲剧情节的造型;尼采喊过,就那么自问自答,他剥开了宗教和人性的外衣,竖着哲学和思想的手术刀──大师们面对一个残酷的问题:为生命的真正价值和生命存在的合理方式喊叫着──这种近乎于自残式的喊叫成了艺术。
(以上摘自第一章节部分内容)
![]() |
母与女 135x163cm 1897年 挪威奥斯陆国家画廊藏 |
![]() |
病房中的死亡 150x167cm 1895年 挪威奥斯陆国家 |
第三章
蒙克和一批志同道合的画友组成一个画会,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他们站在一起──改变挪威绘画那长期以来的绘画审美习惯,将艺术放在哲学的层次上重新锻造!
朋友们渐渐知道蒙克的身世,知道他藏在心底的、那丧失亲人的之后无比的痛楚,也渐渐明白,这样的大喜大悲,最终会让蒙克大彻大悟,并将这样一番深沉的情感在绘画中表达。
一次,画友带来一个病孩子,让她给蒙克做模特。
蒙克太熟悉了,他熟悉病中患者的辛苦,他同样熟悉患者家属对患者那种爱莫能助的心态,他更想让病患们在自己的画中回到一个美的空间──让病魔见鬼去吧,让死亡见鬼去吧,患者和我们一样有对生命憧憬的权利,一样有对美好未来想望的权利。
呵!孩子那枯黄的头发,忧郁的眼神,让蒙克心酸,她那虚弱的喘息,飘忽着的神思让蒙克想起姐姐,想起母亲──求生,求生,求生!孩子不服输,她那漂亮的眼睛含着希望,含着对生活哀怨之余的一种希望火花──哪怕还有一线希望都要挣扎的火光!蒙克画着,画着,他将不满意的地方刮掉,再重新画,一遍遍涂着,改着,他忽然觉得这个绘画过程无异与和姐姐和母亲的交流──这是发自心灵的交流──忘记了色彩的基本原理,忘记了造型的理由和依据,同样忘记了模特自身──对蒙克来说,悲剧性是人生都要面对的一个基本问题,当绘画走出一个纯粹对客体物象描绘的功用,绘画便应该直达心灵的府第。
《病孩子》诞生了,蒙克将色彩压上去,亲人怀念的情感压上去,画笔很率意地在画面上挥动,空泛的地方可以见到最下层的画布,亚麻那昏黄色让人发颤,抖索索的笔触,画刀的痕迹──倾诉着,那些月色朦胧的黄昏,那些漫长的黑夜中宵,蒙克就那样和姐姐、和母亲一道和病魔抗争的,亲人没有办法在死神手中抢下另外一个亲人,生命淡如轻烟薄云──这个主题,一直是蒙克所关注的主题,他几乎没有停下来过,一直画着这个主题,从一开始的高度写实到后来的写意,从色彩斑驳的表现主义绘画形式到真正蒙克的语言──蒙克忽略绘画造型的一般要求之后所画出的个人风格极强的作品,借着画面,蒙克在自由自在的宣泄,在自由自在的呼喊,他为自己积郁了很久的伤痛找到一个排泄的出口和管道──对于一个画家来说,蒙克不能仅仅在个人生活的不幸中徘徊,他有更高的要求和更重的责任──在悲剧上升华出惨淡的美丽。
生命固然可以生生不息,爱可以生生不息──同样由悲剧生发出来的美丽也将生生不息。
蒙克画着,蒙克也躲着,藏着,他躲开命运那带着悲剧性的冲撞,他躲开世俗生活中那些看起来暖洋洋绕有情味的小日子,他画愁云惨淡的病室,他画那无助的人像──葡萄滕子没有半点柔情,红色的房子放射着和画家同样密度的疑问,自画像,也把自己置身在火热的地狱门口,即便应该是欢快的舞会,蒙克也把它画得冷嗖嗖的如在死亡之前的告别演出,这不是青春洋溢的小步舞会──没有诗意,没有应该有的笑声和歌声,蒙克没有办法再去画那些言不由衷的装饰绘画。
蒙克按照自己的需要画画。
蒙克按照自己美学的信仰画画──真诚地把内在最隐密的感情端出来──艺术都是发自心底的声音。
(以上摘自第三章节部分内容)
![]() |
呐喊 91x73cm 1893年 挪威奥斯陆国家画廊藏 |
第六章
蒙克那北欧乡下人冷漠、理性的性格,在巴黎多少受到冲击,在绘画上,巴黎那种诗意昂然的情调,对蒙克绘画沉郁。冷涩的风格,多少是一个补充和矫正──绘画毕竟不完全是哲学的通解,绘画自有其自身的艺术属性和对美的表达方式,它在最底线,依然凭着画家的思想和技术水平说话。他细心研究马奈,同样,也细心研究自己的朋友劳特累克,对高高,蒙克几乎到了信仰的地步──他们在绘画的结构上有一种微妙的神似,在对人类命运的怀疑和反省上,他们更是有同样的目的和追求。高更对绘画构图下过工夫,他看起来漫不经心的构图事实上非常讲究──他借用很多东方的装饰手法,在背景上几乎是用平涂的手段,大块面简洁的铺陈,将色彩内在的那些原力发出来,这些因素,都对蒙克的油画创作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他细心研究劳特累克作品中那说不尽的苦涩──一种深藏在绘画肌理中的苦涩,他同样仔细地在高庚作品中寻找画家对人性的反省和绝望──生命自有自己的轨道,作为人,对自己的认知是那么微不足道,有多少人知道生命的真正目的和意义?蒙克,在这几位一体的悟化中冷静寻找着自己的突破口,他尊敬劳特累克那含着酸楚的自我解嘲,他对高更的那些精神、思绪同样神往,但作为画家,蒙克非常清楚自己的责任,他不会满足于像谁,接近谁,他要用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用自己最为熟悉的表现方法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吶喊》,出来了,这是蒙克的吶喊,这是人性的吶喊──高更在大溪地喊出的那警世的声音《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至多是一种对生命存在状态反省之后的怀疑,而蒙克的《吶喊》则在高庚思索的基础上更加明白,更加畅快地喊出对命运反抗的声音──蒙克画着,喊着,画家暂时充当哲学家的角色──其实,艺术和哲学或许在蒙克的字典中并没有根本的区别──一个艺术家不能没有哲学层次上的基本关照,同样,离开一种表达,哲学不过是书斋中苦思冥想的游戏。
混浊的气氛。
流淌着的思想。
美,不再是绘画外在的装点,印象派那些色彩游戏不再对蒙克起作用──起码,在蒙克的手上已经开始锻造表现主义绘画那对美的重新认识,重新表达、重新宣告的雏型。
吶喊吧!吶喊吧──蒙克刻着,印着,油画布上同样展示那个人们已经熟悉的张徨的面孔──不好看,一点都不好看!然而,真的,不一定是好看的,美的,同样也不仅仅止于好看──把你思想深处最隐讳的东西表达出来,把你对人类关爱的情怀表达出来,同样,还有那些不满、厌恶、仇恨、愤怒、绝望表达出来──艺术不光光是赞美的歌谣,艺术同样应该是批判的利刃。
... ...
![]() |
桥边的少女们 136x125cm 1901年 挪威奥斯陆国家 |
蒙克渡过八十岁生日,贺寿的卡来自全世界,人们用自己最传统的方法像艺术家表达尊敬,博物馆、艺术馆,还有许多艺术机构给予蒙克令人眩目的荣誉,蒙克非常安静,对这一切,画家从一开始心知肚明,从学画那一天到画不动的最后一天,这一切是实在不足计较的人生烟云──它们匆忙到来也一定会匆忙离开的,艺术家不就是凭着自己艺术良知,给世界留下一点点印痕么?除了能够安心画画,我什么都不要,什么都不想要──人终究会渐渐老去,艺术是永恒的,创造是永恒的,从工程学校转到艺术学校的那一天,蒙克懂得这个道理也爱上了艺术,大半辈子如一日,独守着艺术这一盏孤独的明灯,把持著作艺术家那些良善,思想家那些深刻,坚定不移地走下来,没有想到荣誉,没有想到世俗成功的欢快──蒙克注定要孤独走到低的,这其中,有上帝付予自己的那一份神圣使命的催迫,同样,还有对母亲和姐姐那些亲人早逝的抚慰,还有,就是蒙克希望真正懂得人生和艺术最伟大的理想──爱。
爱人类。
爱艺术。
爱美。
──蒙克的画笔是剑,蒙克的心中是慈悲,是美感,是良善──这是他作为艺术家最后的一个职业的道德底线。
![]() |
卡尔·约翰大街的傍晚 |
………
一个老旧的,有几个小破洞的藤椅──这是蒙克画累了写累了之后,最喜欢坐的地方,留声机上播放着古典音乐──这算算跟着蒙克也快半个世纪,还有一个极为简陋的粗木床,一个木柜子,上面满是蜡油,四围很多书──对于蒙克,这已经足够了,很多随手记下思想的纸片──很乱,别人笑过,这画室就是一个垃圾场,或者是一个旧货店,蒙克不是个吝啬的人,但对自己写下的、画下的东西,总是舍不得丢掉,这是他思想的储蓄,是他生命的纪录──没有什么多余的东西,也不需要什么多余的东西──多少年来,卖画的那些储蓄捐了出去,最好的作品也捐出去──这常常让蒙克满足,带不走的东西就不要试图守着,能够给社会的就尽量给社会,能够给那些读书的孩子买些书,跟那些生病的孩子买点药原本比你搁银行里面看着那渐渐变化着的数字要有意义得多──头发已经一片花白的蒙克,走的那年冬天,天气特别冷,他就像一个准备外出的老人,锁好门,拿着拐杖,戴好帽子、围巾,出去串门了。
──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在完成自己使命的那个寒夜,毫无遗憾地离开。
(以上摘自第六章节部分内容)
![]() |
地狱中的自画像 82x66cm 1894年 挪威奥斯陆国家画 |
![]() |
太阳 482x788cm 1914-1915年 挪威奥斯陆 |
![]() |
波浪间的情人 33x43cm 1896年 挪威奥斯陆国家画 |
![]() |
《我毫厘不让》八位西方现代艺术大师
出 版 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年4月
字数:272000
页数:234
装帧:平装(彩色插图)
开本:16开
定价:40.00元
相关阅读:http://blog.artron.net/space-534014-do-blog-id-1081687.html
-
原放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9-25 16:09:02
-
。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15 11:40:48
-
我叫马思思请你找到我 赞了这篇日记 2013-12-04 12:3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