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成吉思汗守陵人达尔扈特
在内蒙古的伊金霍洛旗,有这么一群神秘的祭祀者和守陵人,他们不耕不种、不狩不猎、不纳税、不服役,也不当官。他们的历代的男子一生只作一件事情,守护成吉思汗陵。他们毕生吟诵祭文,世代守护和祭祀八白宫,父死子祭,矢志不渝。他们,就是成吉思汗陵的守护者—达尔扈特人。
达尔扈特人的溯源及氏族变迁
达尔扈特,来自“达尔汗”一词,达尔汗(达尔扈)意为“神圣”,达尔扈特,是“达尔汗”的复数,有“担负神圣使命者”之意。
达尔扈特,是鄂尔多斯的一部分,是世世代代一直守护,祭祀成吉思汗八白宫的人们。达尔扈特人的祖先十三世纪居住在肯特山一带的孛儿罕哈里敦的兀良合部的一部分。成吉思汗去世后,兀良合人派出一千人,守护埋葬成吉思汗遗体的伊克霍日克,不让任何人接近。同时,这些人在成吉思汗大鄂尔多,守护,祭祀成吉思汗灵帐白宫(室)。约在1282年(至元十九年),元朝忽必烈时期钦定成吉思汗四时大典,产生规范的祭文,祭词,守护,祭祀人有了详细的分工。这部分专职祭祀者,那时开始称之为达尔扈特。并在朝廷中,为了规范成吉思汗等太庙的祭祀,委任了具体管理,主持祭祀的太师,宰相,洪晋,彻尔彼为首的“八大亚门特”,并封了博翰尔出之子为“太师”,孙子为“丞相”称号,使他们世代为成吉思汗祭祀服务。
达尔扈特自清朝以后,一般称为右翼(西)达尔扈特和左翼(东)达尔扈特。也根据所承担的职责,称为圣主达尔扈特和苏勒德达尔扈特。除此两个氏族人员外,在达尔扈特人中,还有其他不少氏族的人员,如巴日古德,蔑儿乞惕,宝日努德,土尔古特,忙兀惕,兀鲁德,弘吉刺(弘格日德)以及 明噶图,洪霍台阿格塔钦,浩尼钦,苏勒都斯,雪尼惕,伦浩钦,巴图儿,兀良合等氏族的人。到清朝后期,达尔扈特人中,有的将职业名称或机构(如贺希格)名称与部族,氏族名称混用,逐渐有些职业或者机构名称代替了氏族名称。
达尔扈特五百户
清朝政府在鄂尔多斯实行盟旗制度后,各旗扎萨克具有一定独立性,不愿承担本旗以外的更多负担,从而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使成吉思汗八白宫及奉祀之神的管理,祭祀,一度受到影响。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经十个盟的王公贵族共同协商,决定重新组成五百户达尔扈特,集中居住在成吉思汗八白宫所在地,免除兵役,税赋,专门从事守护,祭祀八白宫事务。这五百户达尔扈特人,绝大多数来自鄂尔多斯的各旗,也有一部分来自其他盟旗。
达尔扈特人数统计
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以鄂尔多斯部为主,由全蒙古各盟,旗重新组成的五百户达尔扈特,集中居住在大伊金霍洛周围,专门从事守护,祭祀成吉思汗八白宫和苏勒德事务。当时五百户达尔扈特约有2200余人。据史料显示,从二十世纪初开始,郡王旗对南部草场放垦,使达尔扈特居住的地域不断缩小,生存遇到困难,有不少达尔扈特离开伊金霍洛迁居于乌审。鄂托克,杭锦等旗。
2003年,据成吉思汗研究所统计,在鄂尔多斯地区的达尔扈特约1700户,近6000人。其中伊金霍洛旗600余户;鄂托克旗近400户;乌审旗200多户;鄂托克前旗,杭锦旗各近100户,准格尔旗近70户,东胜100多户。
据1947年(民国36年)9月8日的登记,在达尔扈特区内的守护成吉思汗八白宫和苏勒德的达尔古,亚门特,念经喇嘛,民众男性共884名。其中,守护成吉思汗八白宫部分的达尔扈特男性共480名,喇嘛40名。守护苏勒德部分的达尔扈特男性共324名,喇嘛40名。其中,守护成吉思汗八白宫的达尔扈特男性姓名及所属贺希格为:
达尔古:彻尔彼巴图那顺
副达尔古:太师乌德尔色迪
亚门特:太师巴仁塔格,太保色仁宁布,宰相札巴,洪晋乌日图那顺,彻尔彼青克勒巴雅尔,格赫道尔吉宁布,图利拉苏荣扎布,哈萨噶图门格日勒;
芒赖贺希格:共八十名男性;
太师贺希格:共七十一名男性;
太保贺希格:共六十二名男性;
哈屯贺希格:共十五名男性;
乌苏班贺希格:共六十一名男性;
乌如德贺希格:共七十三名男性;
浩尔其纳日贺希格:共五十三名男性;
小霍洛贺希格:共三十一名男性;
珠玛纳日贺希格:共三十四名男性;
念经的喇嘛:共四十名喇嘛。
守护成吉思汗苏勒德的达尔扈特男性人数:
亚门特:土默图阿尤尔札那,明噶图陶格陶呼,宰相道布尔庆森格,洪晋苏瓦迪;彻尔彼阿希瓦尼;哈萨嘎达木仁札布;丞相阿尔宾巴雅尔;昭图赛当热希;
图克庆贺希格:共四十四名男性;
芒赖贺希格:二十三名男性;
后图克庆贺希格:共三十二名男性;
塔布德贺希格:共二十二名男性;
图利贺希格:共五十四名男性;
大布日耶庆贺希格:共二十五名男性;
小布日耶庆贺希格:共十一名男性;
大吉劳庆贺希格:共二十一名男性;
小吉劳庆贺希格:共九十二名男性;
念经的喇嘛:共四十名喇嘛。
达尔扈特家族
在鄂尔多斯部达尔扈特中,能够追溯到祖辈的,目前一个是守护成吉思汗八白宫的“伊金达尔扈特”博翰儿出(博儿术)的后代,另一个是“苏勒德达尔扈特”木华黎后代。从达尔扈特祖辈开始,到2002年,守护成吉思汗陵寝的达尔扈特已经是三十八代和三十九代。
达尔扈特管理体制
完善的达尔扈特管理机构为:达尔扈特艾玛格(区);下属六个哈然,每个哈然所属三个贺希格,六个哈然共下属十八个贺希格。达尔扈特艾玛格直接受盟长和济农(多为盟长兼任济农)的管理。
民俗风情
成吉思汗陵园,不仅完整的保留了成吉思汗陵寝和神秘的祭祀文化,而且陵园周围形成了守陵部落之故乡民族文化。以宫廷文化,祭祀文化,游牧文化和民俗文化为主要特征的鄂尔多斯独特民俗源远流长,世代相传,这与成吉思汗八白宫密不可分。成吉思汗祭祀仪式中的祝词,颂词,祭文,祭歌等诸多内容和表现形式,无不渗透于鄂尔多斯民间歌舞中,使得鄂尔多斯民间文化具有独特风格。例如,展示丰厚文化内涵的《鄂尔多斯婚礼》,取材于生活中的传统鄂尔多斯婚礼,以艺术将三天两夜的婚礼浓缩为两个小时的风情表演。“鄂尔多斯婚礼”主要包括:
1.主持人开场序;
2.邀请主婚人。一般由德高望重的老者或新郎新娘的娘舅中长者担当,是婚礼场面上最高的领导。
3.敬献“德吉”。客人们从四面八方带着贺礼,欢聚在牧人家里,他们端的是礼物之首,必不可少的饼子,作为“德吉”献给苍天,献给大地,馈赠主办婚礼的牧人家。
4.点燃圣火。圣火象征着草原的兴旺,象征着生命的火花,传递着吉祥,幸福的信号。
5.娶亲队伍出发。婚礼举行到半夜时分,娶亲队伍肩负神圣使命出发了,队伍由男方能说会道的祝颂人领头,吉利的双数组成。他们跪拜“黑幕热”神台前,在火光下举行出发前的祭祀。
6.真情迎客。娶亲队伍经过长途跋涉到达女方家,女方以最高的礼节迎接娶亲队伍。相互敬献洁白的哈达,交换古朴的鼻烟壶,表达祝福之意。
7.拦门迎亲。通常是女方伴娘故意出一道难题,拦住祝颂人进门,试探娶亲队伍领头人水平如何。并将带来的礼物交给女方。
8.掰羊脖骨。属婚礼中的娱乐活动,端来半生不熟的羊脖骨,让新郎用手掰开,试探新郎的刚强意志。
9.姐妹送行。一起玩耍长大的姑娘们,送新娘出嫁。
10.出嫁时刻。母亲将圣洁的乳汁洒向苍天,洒向大地,祝福自己心爱的女儿永远幸福。
11.迎亲。送亲队伍到达新郎家的时候,新郎的父母为客人敬上感谢酒。
12.拜见公婆。
13.献全羊。
14.移交茶勺。婆婆将一把奶茶勺郑重的交给儿媳妇,这就是权利的更替,新娘要熬好到家后的第一壶奶茶,敬献给宾客。
15.民间舞蹈。鄂尔多斯婚礼上始终是歌声不断,热闹非凡的,筷子舞,盅子舞,碟子舞,顶碗舞等蒙古族民间舞蹈欢乐无穷。
16.新人敬酒。新娘新郎捧着吉祥的银碗,向尊敬的主婚人,各位宾客敬献喜酒。
17.祝福。婚礼就要结束了,欢乐的人们围着新娘,新郎,边歌边舞,衷心祝福这对新人幸福。
http://news.qq.com/a/20100715/000042.htm
![]() |
达尔扈特人的溯源及氏族变迁
达尔扈特,来自“达尔汗”一词,达尔汗(达尔扈)意为“神圣”,达尔扈特,是“达尔汗”的复数,有“担负神圣使命者”之意。
达尔扈特,是鄂尔多斯的一部分,是世世代代一直守护,祭祀成吉思汗八白宫的人们。达尔扈特人的祖先十三世纪居住在肯特山一带的孛儿罕哈里敦的兀良合部的一部分。成吉思汗去世后,兀良合人派出一千人,守护埋葬成吉思汗遗体的伊克霍日克,不让任何人接近。同时,这些人在成吉思汗大鄂尔多,守护,祭祀成吉思汗灵帐白宫(室)。约在1282年(至元十九年),元朝忽必烈时期钦定成吉思汗四时大典,产生规范的祭文,祭词,守护,祭祀人有了详细的分工。这部分专职祭祀者,那时开始称之为达尔扈特。并在朝廷中,为了规范成吉思汗等太庙的祭祀,委任了具体管理,主持祭祀的太师,宰相,洪晋,彻尔彼为首的“八大亚门特”,并封了博翰尔出之子为“太师”,孙子为“丞相”称号,使他们世代为成吉思汗祭祀服务。
![]() |
达尔扈特自清朝以后,一般称为右翼(西)达尔扈特和左翼(东)达尔扈特。也根据所承担的职责,称为圣主达尔扈特和苏勒德达尔扈特。除此两个氏族人员外,在达尔扈特人中,还有其他不少氏族的人员,如巴日古德,蔑儿乞惕,宝日努德,土尔古特,忙兀惕,兀鲁德,弘吉刺(弘格日德)以及 明噶图,洪霍台阿格塔钦,浩尼钦,苏勒都斯,雪尼惕,伦浩钦,巴图儿,兀良合等氏族的人。到清朝后期,达尔扈特人中,有的将职业名称或机构(如贺希格)名称与部族,氏族名称混用,逐渐有些职业或者机构名称代替了氏族名称。
达尔扈特五百户
清朝政府在鄂尔多斯实行盟旗制度后,各旗扎萨克具有一定独立性,不愿承担本旗以外的更多负担,从而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使成吉思汗八白宫及奉祀之神的管理,祭祀,一度受到影响。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经十个盟的王公贵族共同协商,决定重新组成五百户达尔扈特,集中居住在成吉思汗八白宫所在地,免除兵役,税赋,专门从事守护,祭祀八白宫事务。这五百户达尔扈特人,绝大多数来自鄂尔多斯的各旗,也有一部分来自其他盟旗。
![]() |
达尔扈特人数统计
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以鄂尔多斯部为主,由全蒙古各盟,旗重新组成的五百户达尔扈特,集中居住在大伊金霍洛周围,专门从事守护,祭祀成吉思汗八白宫和苏勒德事务。当时五百户达尔扈特约有2200余人。据史料显示,从二十世纪初开始,郡王旗对南部草场放垦,使达尔扈特居住的地域不断缩小,生存遇到困难,有不少达尔扈特离开伊金霍洛迁居于乌审。鄂托克,杭锦等旗。
2003年,据成吉思汗研究所统计,在鄂尔多斯地区的达尔扈特约1700户,近6000人。其中伊金霍洛旗600余户;鄂托克旗近400户;乌审旗200多户;鄂托克前旗,杭锦旗各近100户,准格尔旗近70户,东胜100多户。
据1947年(民国36年)9月8日的登记,在达尔扈特区内的守护成吉思汗八白宫和苏勒德的达尔古,亚门特,念经喇嘛,民众男性共884名。其中,守护成吉思汗八白宫部分的达尔扈特男性共480名,喇嘛40名。守护苏勒德部分的达尔扈特男性共324名,喇嘛40名。其中,守护成吉思汗八白宫的达尔扈特男性姓名及所属贺希格为:
达尔古:彻尔彼巴图那顺
副达尔古:太师乌德尔色迪
亚门特:太师巴仁塔格,太保色仁宁布,宰相札巴,洪晋乌日图那顺,彻尔彼青克勒巴雅尔,格赫道尔吉宁布,图利拉苏荣扎布,哈萨噶图门格日勒;
芒赖贺希格:共八十名男性;
太师贺希格:共七十一名男性;
太保贺希格:共六十二名男性;
哈屯贺希格:共十五名男性;
乌苏班贺希格:共六十一名男性;
乌如德贺希格:共七十三名男性;
浩尔其纳日贺希格:共五十三名男性;
小霍洛贺希格:共三十一名男性;
珠玛纳日贺希格:共三十四名男性;
念经的喇嘛:共四十名喇嘛。
守护成吉思汗苏勒德的达尔扈特男性人数:
亚门特:土默图阿尤尔札那,明噶图陶格陶呼,宰相道布尔庆森格,洪晋苏瓦迪;彻尔彼阿希瓦尼;哈萨嘎达木仁札布;丞相阿尔宾巴雅尔;昭图赛当热希;
图克庆贺希格:共四十四名男性;
芒赖贺希格:二十三名男性;
后图克庆贺希格:共三十二名男性;
塔布德贺希格:共二十二名男性;
图利贺希格:共五十四名男性;
大布日耶庆贺希格:共二十五名男性;
小布日耶庆贺希格:共十一名男性;
大吉劳庆贺希格:共二十一名男性;
小吉劳庆贺希格:共九十二名男性;
念经的喇嘛:共四十名喇嘛。
达尔扈特家族
在鄂尔多斯部达尔扈特中,能够追溯到祖辈的,目前一个是守护成吉思汗八白宫的“伊金达尔扈特”博翰儿出(博儿术)的后代,另一个是“苏勒德达尔扈特”木华黎后代。从达尔扈特祖辈开始,到2002年,守护成吉思汗陵寝的达尔扈特已经是三十八代和三十九代。
达尔扈特管理体制
完善的达尔扈特管理机构为:达尔扈特艾玛格(区);下属六个哈然,每个哈然所属三个贺希格,六个哈然共下属十八个贺希格。达尔扈特艾玛格直接受盟长和济农(多为盟长兼任济农)的管理。
民俗风情
成吉思汗陵园,不仅完整的保留了成吉思汗陵寝和神秘的祭祀文化,而且陵园周围形成了守陵部落之故乡民族文化。以宫廷文化,祭祀文化,游牧文化和民俗文化为主要特征的鄂尔多斯独特民俗源远流长,世代相传,这与成吉思汗八白宫密不可分。成吉思汗祭祀仪式中的祝词,颂词,祭文,祭歌等诸多内容和表现形式,无不渗透于鄂尔多斯民间歌舞中,使得鄂尔多斯民间文化具有独特风格。例如,展示丰厚文化内涵的《鄂尔多斯婚礼》,取材于生活中的传统鄂尔多斯婚礼,以艺术将三天两夜的婚礼浓缩为两个小时的风情表演。“鄂尔多斯婚礼”主要包括:
1.主持人开场序;
2.邀请主婚人。一般由德高望重的老者或新郎新娘的娘舅中长者担当,是婚礼场面上最高的领导。
3.敬献“德吉”。客人们从四面八方带着贺礼,欢聚在牧人家里,他们端的是礼物之首,必不可少的饼子,作为“德吉”献给苍天,献给大地,馈赠主办婚礼的牧人家。
4.点燃圣火。圣火象征着草原的兴旺,象征着生命的火花,传递着吉祥,幸福的信号。
5.娶亲队伍出发。婚礼举行到半夜时分,娶亲队伍肩负神圣使命出发了,队伍由男方能说会道的祝颂人领头,吉利的双数组成。他们跪拜“黑幕热”神台前,在火光下举行出发前的祭祀。
6.真情迎客。娶亲队伍经过长途跋涉到达女方家,女方以最高的礼节迎接娶亲队伍。相互敬献洁白的哈达,交换古朴的鼻烟壶,表达祝福之意。
7.拦门迎亲。通常是女方伴娘故意出一道难题,拦住祝颂人进门,试探娶亲队伍领头人水平如何。并将带来的礼物交给女方。
8.掰羊脖骨。属婚礼中的娱乐活动,端来半生不熟的羊脖骨,让新郎用手掰开,试探新郎的刚强意志。
9.姐妹送行。一起玩耍长大的姑娘们,送新娘出嫁。
10.出嫁时刻。母亲将圣洁的乳汁洒向苍天,洒向大地,祝福自己心爱的女儿永远幸福。
11.迎亲。送亲队伍到达新郎家的时候,新郎的父母为客人敬上感谢酒。
12.拜见公婆。
13.献全羊。
14.移交茶勺。婆婆将一把奶茶勺郑重的交给儿媳妇,这就是权利的更替,新娘要熬好到家后的第一壶奶茶,敬献给宾客。
15.民间舞蹈。鄂尔多斯婚礼上始终是歌声不断,热闹非凡的,筷子舞,盅子舞,碟子舞,顶碗舞等蒙古族民间舞蹈欢乐无穷。
16.新人敬酒。新娘新郎捧着吉祥的银碗,向尊敬的主婚人,各位宾客敬献喜酒。
17.祝福。婚礼就要结束了,欢乐的人们围着新娘,新郎,边歌边舞,衷心祝福这对新人幸福。
http://news.qq.com/a/20100715/000042.htm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