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在异国的沟通与交友
真诚和有质量的思想是无国界、没有文化障碍的。意识到文化差异的存在是必要的,但也不必过于战战兢兢以至于话都不知该怎么说好,更不可把什么都上纲上线到文化差异,甚至于成为逃避现实的借口。即便在职场也是一样,礼貌每个人都会,或者说都可以短时间内学会,也都是那么一套,只有你自己的真心和你的思想是独特的。语言并不会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交流的障碍,只要勇于把你的感激、赞赏、有建设性的建议、不同看法及背后的逻辑思考等等展现出来,别人看到你的真诚、你的思想深度,自然就愿意和你交流了。
别人不带你玩,最容易接受的解释就是对方势利、清高、傲慢之类的,可是他们为什么对某些人就不傲慢不清高?你是否也有势有利可让人仰仗?要知道,势和利并不只关乎物质。多从自身的原因想想,比如和你的交往能给对方带来什么价值?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无非是三种:1.知识交换/思想交流型;2.相互扶持型(包括精神、物质上的相互支持);3. 放松型:双方在一起会感觉很轻松、心情阳光的,比如有共同爱好等。如果这三者都不沾边,那对方自然就很难把你当朋友了,我想这在任何文化都一样。当然还有一种是导师型的关系,这不能纳入朋友的范畴。比如对方无偿地帮你,从中获得个人价值感。即便这样,导师们也更愿意帮助自我认识清楚的人,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导师的价值。所以,归根结底,有深度地表达你自己,更关键的是你自己要有深度,比技术层面的东西更重要。没有深度至少要有趣,既没深度又无趣的话自然就不容易交到朋友了,那就赶紧致力于自我提升,这样好过轻巧地抱怨“文化差异导致自己被边缘化”。
别人不带你玩,最容易接受的解释就是对方势利、清高、傲慢之类的,可是他们为什么对某些人就不傲慢不清高?你是否也有势有利可让人仰仗?要知道,势和利并不只关乎物质。多从自身的原因想想,比如和你的交往能给对方带来什么价值?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无非是三种:1.知识交换/思想交流型;2.相互扶持型(包括精神、物质上的相互支持);3. 放松型:双方在一起会感觉很轻松、心情阳光的,比如有共同爱好等。如果这三者都不沾边,那对方自然就很难把你当朋友了,我想这在任何文化都一样。当然还有一种是导师型的关系,这不能纳入朋友的范畴。比如对方无偿地帮你,从中获得个人价值感。即便这样,导师们也更愿意帮助自我认识清楚的人,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导师的价值。所以,归根结底,有深度地表达你自己,更关键的是你自己要有深度,比技术层面的东西更重要。没有深度至少要有趣,既没深度又无趣的话自然就不容易交到朋友了,那就赶紧致力于自我提升,这样好过轻巧地抱怨“文化差异导致自己被边缘化”。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