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洪范意
谢邀。
今天抱小孩出去玩,遇见某前任,在路上攀谈了一会儿,聊着聊着前任提到了《尚书》,说我最近的想法“隐隐有洪范意”。我自然知道这不是在夸我,反倒是贬损我,但我还是却之不恭。
我记得我最早接触《尚书》是因为前任的缘故,而《洪范》是《尚书》里的名篇,据说描述的是武王在膺惩暴支,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实现商周协和后,接见当地的皇协军头子被纣王放逐的公爵箕子,双方进行了亲切友好的对话交流,并对姬子亲善的美好前景进行了展望。在一团和谐的氛围中,箕子进献了源自夏朝的治国大术“洪范”。
“洪”的意思是大,“范”的意思是法,放逐公爵进献大法的目的,是为了往高层次上带人。他指出
天子如果不学习“洪范九畴”,这“天地之大法”,就必然重蹈覆辙,兴也勃灭也忽。唯有“于帝其训”,皇极经世,作威作福,方能保障“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它的中心思想是,倡导一种基于上帝意志的神权政治论,强调君王必须时刻遵从上帝定下的自然秩序,自我限制而不逾矩,以求公侯万代,彝伦攸叙,否则天命将会转移,不复嘉佑。
这种思想后来被春秋公羊学派的董仲舒继承,《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记载了他向汉武帝进献的“天人三策”,里面有详细描述。都说读汉书可以下酒,我读“天人三策”的时候确实有这种感觉。自五四以来,今人对董仲舒以及朱熹几位大儒多持负面评价,固然有其道理,但后人不加拣选而接受进而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妨碍我们对过往进行深一步的考察。
我们的教科书告诉我们,董仲舒一生旨在加强和巩固大一统王朝的君主独裁专制,他们其实忽略了董仲舒同样有限制君主专权的诉求,并且具有相当的革命性。董仲舒固然主张“屈民而伸君”,但同样强调“屈君而伸天”。他最重要的天人感应学说认为人是效仿天的形象而产生的,天为相,而人是天的仿制品,因此人与天是同类的,而“同类”事物之间会出现相感相动的现象。所以,天与人之间也存在相感相动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天人感应”。人类社会的治乱兴衰会影响到天道的运作,而上天也会主动干预人世间的政治。皇帝的统治与上天相对应,治理的好上天就会赐予嘉禾瑞兽以资鼓励,治理不好上天就会降下地震大风等灾异以警告。这是一个人作用于天,天作用于人的循环系统,君王必须时刻反省,不能任意妄为。与箕子时代相比,董仲舒突出了上苍监察天子的日常性,春秋战国时期天被非人格化,而在董仲舒手里,天重新具有了生命,他始终在监察着人世间。
接受现代科学洗礼的今人对此当然会感到荒谬,并对他的著作《春秋繁露》里大量出现的巫术仪式嗤之以鼻。但需要强调的是,整个汉代,人们确实相信神仙方术的存在,尤其是汉武帝一朝,整体性地陷入求仙问道的狂热氛围当中,刘彘本人便是长生痴迷者。不管董仲舒本人相不相信“天人感应”,总会有人相信,或者愿意相信,一如同后世的儒生不管他们是否对天人感应嗤之以鼻,在庙堂之争的时候往往不会放弃这个学说。因为在中国古代,能够限制君权并且可操作的学说少之又少。儒生作为一个阶层亦有自己的利益诉求,从来就不会甘愿被君主全盘宰制。
与现今流传的另一偏见不同,儒学本身并非是为君主独裁专制张目的学说,其最高目的乃是重归/实现“三代之正义”,君上臣下各安其位而不逾矩,最重要的价值乃是宗法秩序其本身。孔夫子作为中国式保守主义的先驱,其观念本身是春秋贵族对宗周礼教秩序的全盘继承,而非战国平民对其的反动。他强调“君君臣臣”“必也正名”,意即君要有君样,臣要有臣样,要合乎礼,“刑于寡妻”,彼此不能任意妄为。沉淀着成百上千年历史的封建秩序是最重要的,而每一个人的使命便是维护这个秩序,不得逾越,这也是为什么夫子回顾一生的时候说自己直到七十岁才学会“随心所欲而不逾距”,君上臣下在自己权利边界内有绝对自由但是不能逾越这样的道理,置诸千年后也未见得有几朝几代可以遵循。
因此历代儒生其理论与实践,不管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还是理念,都有在尝试着驯服皇权,使皇帝在道统面前低头。严格来说,皇帝一家独大的境况在古代中国是鲜见的,朝廷上存在着微妙的权力平衡,而在地方皇权不下县,乡党地区是由士族自治的。秋风因此将之比附为中国的宪政,只是他忽略了一点,那就是英国议会具有对税收的监督权,这是支撑起宪政的关键,管钱的才是大爷,这也是董仲舒这个“非驴非马”的所谓春秋宪政失败的根本原因。
考诸列国政治,唯有英美加澳新五国的宪政最为成功,并在东西罗马帝国、中华帝国、阿拉伯帝国相继被消灭以后,成为世界上唯一的法统来源。原因在于务实的盎格鲁·撒克逊基佬们的日常不是高昂惊动的口号,而是琐碎乏味的生活。自西班牙发现新大陆到法国大革命,彼时孱弱的大不列颠皆非世界霸主,然而西班牙与法兰西的结局皆是因为管不住钱袋子,导致国家信用破产,霸权失落。被拿破仑讥讽为小店主国家的英格兰,从他手中接过法兰西失落的霸权,与他的后继者美利坚一起称霸到现在,今后未来的百来年间也不见得有人能打破其垄断。原因就在于延续中世纪传统的英国,国王/政府非经议会许可不得征税,国会有权监督税款的使用,这逼迫国王不得不放下身段与贵族共和。美利坚如今虽然被视作民主的灯塔,但其实质依然是贵族共和。
虽然董仲舒的理念终归失败,但也不是共产主义有资格嘲笑的,如果没有儒生两千年或诚心或虚伪的努力,中国古代人的境况会更加窘迫。晚清末季与伊斯兰国家相比,对宪政理念的接受是相当顺利的,辛亥革命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革命,在地方开明士绅的努力下清政府与民国政府的代际交接非常和平。而在辛亥革命之前,慈禧下令新政后不过短短几年一个粗略的宪政框架便已周全,这也是辛亥革命顺利的缘故。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儒家士绅中主张宪政最有力的康有为,就是董仲舒春秋公羊学派的后继者。
可以说,中国曾经存在过一个从儒家学说中开启出西方宪政的短暂时期,只是这个机遇随着大清帝国的覆灭一去不复返。共产主义中国对中国结构的改造,使得推行这套理念的社会基础早已荡然无存。现在还主张儒家宪政主义的人,犹如痴人说梦,除此外无二解释。
我在我前任面前就这段时间之外的往事侃侃而谈的时候,我前任却一直心不在焉。回家以后,我突然想起有件事我忘了跟前任说,我抱着的孩子是我的表弟。温州车水马龙的街道上,到处都是资本主义的腐朽调调。从前是,想来今后也一直都会是。
今天抱小孩出去玩,遇见某前任,在路上攀谈了一会儿,聊着聊着前任提到了《尚书》,说我最近的想法“隐隐有洪范意”。我自然知道这不是在夸我,反倒是贬损我,但我还是却之不恭。
我记得我最早接触《尚书》是因为前任的缘故,而《洪范》是《尚书》里的名篇,据说描述的是武王在膺惩暴支,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实现商周协和后,接见当地的皇协军头子被纣王放逐的公爵箕子,双方进行了亲切友好的对话交流,并对姬子亲善的美好前景进行了展望。在一团和谐的氛围中,箕子进献了源自夏朝的治国大术“洪范”。
“洪”的意思是大,“范”的意思是法,放逐公爵进献大法的目的,是为了往高层次上带人。他指出
天子如果不学习“洪范九畴”,这“天地之大法”,就必然重蹈覆辙,兴也勃灭也忽。唯有“于帝其训”,皇极经世,作威作福,方能保障“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它的中心思想是,倡导一种基于上帝意志的神权政治论,强调君王必须时刻遵从上帝定下的自然秩序,自我限制而不逾矩,以求公侯万代,彝伦攸叙,否则天命将会转移,不复嘉佑。
这种思想后来被春秋公羊学派的董仲舒继承,《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记载了他向汉武帝进献的“天人三策”,里面有详细描述。都说读汉书可以下酒,我读“天人三策”的时候确实有这种感觉。自五四以来,今人对董仲舒以及朱熹几位大儒多持负面评价,固然有其道理,但后人不加拣选而接受进而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妨碍我们对过往进行深一步的考察。
我们的教科书告诉我们,董仲舒一生旨在加强和巩固大一统王朝的君主独裁专制,他们其实忽略了董仲舒同样有限制君主专权的诉求,并且具有相当的革命性。董仲舒固然主张“屈民而伸君”,但同样强调“屈君而伸天”。他最重要的天人感应学说认为人是效仿天的形象而产生的,天为相,而人是天的仿制品,因此人与天是同类的,而“同类”事物之间会出现相感相动的现象。所以,天与人之间也存在相感相动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天人感应”。人类社会的治乱兴衰会影响到天道的运作,而上天也会主动干预人世间的政治。皇帝的统治与上天相对应,治理的好上天就会赐予嘉禾瑞兽以资鼓励,治理不好上天就会降下地震大风等灾异以警告。这是一个人作用于天,天作用于人的循环系统,君王必须时刻反省,不能任意妄为。与箕子时代相比,董仲舒突出了上苍监察天子的日常性,春秋战国时期天被非人格化,而在董仲舒手里,天重新具有了生命,他始终在监察着人世间。
接受现代科学洗礼的今人对此当然会感到荒谬,并对他的著作《春秋繁露》里大量出现的巫术仪式嗤之以鼻。但需要强调的是,整个汉代,人们确实相信神仙方术的存在,尤其是汉武帝一朝,整体性地陷入求仙问道的狂热氛围当中,刘彘本人便是长生痴迷者。不管董仲舒本人相不相信“天人感应”,总会有人相信,或者愿意相信,一如同后世的儒生不管他们是否对天人感应嗤之以鼻,在庙堂之争的时候往往不会放弃这个学说。因为在中国古代,能够限制君权并且可操作的学说少之又少。儒生作为一个阶层亦有自己的利益诉求,从来就不会甘愿被君主全盘宰制。
与现今流传的另一偏见不同,儒学本身并非是为君主独裁专制张目的学说,其最高目的乃是重归/实现“三代之正义”,君上臣下各安其位而不逾矩,最重要的价值乃是宗法秩序其本身。孔夫子作为中国式保守主义的先驱,其观念本身是春秋贵族对宗周礼教秩序的全盘继承,而非战国平民对其的反动。他强调“君君臣臣”“必也正名”,意即君要有君样,臣要有臣样,要合乎礼,“刑于寡妻”,彼此不能任意妄为。沉淀着成百上千年历史的封建秩序是最重要的,而每一个人的使命便是维护这个秩序,不得逾越,这也是为什么夫子回顾一生的时候说自己直到七十岁才学会“随心所欲而不逾距”,君上臣下在自己权利边界内有绝对自由但是不能逾越这样的道理,置诸千年后也未见得有几朝几代可以遵循。
因此历代儒生其理论与实践,不管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还是理念,都有在尝试着驯服皇权,使皇帝在道统面前低头。严格来说,皇帝一家独大的境况在古代中国是鲜见的,朝廷上存在着微妙的权力平衡,而在地方皇权不下县,乡党地区是由士族自治的。秋风因此将之比附为中国的宪政,只是他忽略了一点,那就是英国议会具有对税收的监督权,这是支撑起宪政的关键,管钱的才是大爷,这也是董仲舒这个“非驴非马”的所谓春秋宪政失败的根本原因。
考诸列国政治,唯有英美加澳新五国的宪政最为成功,并在东西罗马帝国、中华帝国、阿拉伯帝国相继被消灭以后,成为世界上唯一的法统来源。原因在于务实的盎格鲁·撒克逊基佬们的日常不是高昂惊动的口号,而是琐碎乏味的生活。自西班牙发现新大陆到法国大革命,彼时孱弱的大不列颠皆非世界霸主,然而西班牙与法兰西的结局皆是因为管不住钱袋子,导致国家信用破产,霸权失落。被拿破仑讥讽为小店主国家的英格兰,从他手中接过法兰西失落的霸权,与他的后继者美利坚一起称霸到现在,今后未来的百来年间也不见得有人能打破其垄断。原因就在于延续中世纪传统的英国,国王/政府非经议会许可不得征税,国会有权监督税款的使用,这逼迫国王不得不放下身段与贵族共和。美利坚如今虽然被视作民主的灯塔,但其实质依然是贵族共和。
虽然董仲舒的理念终归失败,但也不是共产主义有资格嘲笑的,如果没有儒生两千年或诚心或虚伪的努力,中国古代人的境况会更加窘迫。晚清末季与伊斯兰国家相比,对宪政理念的接受是相当顺利的,辛亥革命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革命,在地方开明士绅的努力下清政府与民国政府的代际交接非常和平。而在辛亥革命之前,慈禧下令新政后不过短短几年一个粗略的宪政框架便已周全,这也是辛亥革命顺利的缘故。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儒家士绅中主张宪政最有力的康有为,就是董仲舒春秋公羊学派的后继者。
可以说,中国曾经存在过一个从儒家学说中开启出西方宪政的短暂时期,只是这个机遇随着大清帝国的覆灭一去不复返。共产主义中国对中国结构的改造,使得推行这套理念的社会基础早已荡然无存。现在还主张儒家宪政主义的人,犹如痴人说梦,除此外无二解释。
我在我前任面前就这段时间之外的往事侃侃而谈的时候,我前任却一直心不在焉。回家以后,我突然想起有件事我忘了跟前任说,我抱着的孩子是我的表弟。温州车水马龙的街道上,到处都是资本主义的腐朽调调。从前是,想来今后也一直都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