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之龍vs東方之珠
3月27日,周五。港股高開後走勢反覆,亞太收市回軟,港股午後一度失守萬四心理關口,不久喘定,最後輕微高收。恒指收市報14119點,微升10點或0.1%。國指收報8481點,跌8點或0.1%。
恒指經過自去年5月以來最長的升市,本周平均成交差不多600億元,較上周大增三成,動力正在加強,有利後市上探高位。
3月期指收報14051點,跌19點,低水68點;4月收報14006點,跌19點,低水113點。
內地股市收市同樣微揚,上證綜合指數收報2374點,升12點或0.54%;滬深300指數收報2498點,升19點或0.77%。
國務院日前提出2020年將上海建成國際金融中心、航運中心,香港受到頗大衝擊,大家情緒反應很大。自從香港取代上海之後,很少人真的相信上海可以反過來取代香港。
Stuart Jackson 是資深商業及財經記者,曾為《商業周刊》在華盛頓及紐約工作,亦曾為彭博通訊社東京辦事處效力。香港人對此君也許不陌生,因為他曾擔任《虎報》和《南華早報》經濟版編輯,擁有獨特的「紐京港」(Nytoykong)視野和觸覺。Jackson並沒有被上海嚇倒,撰文The Illusory Shanghai Threat 暢談大勢,結論是:「香港冇有怕!」
上海一向予人財大氣粗之感,尤其中國國力愈來愈強、外滙愈賺愈多、跨國企業爭相進駐,上海挾此聲勢,香港如何應付?Jackson認為,德國經濟早已大幅超越英國,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法蘭克福更矢言取代倫敦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結果倫敦地位不變之餘,更進一步把對沖基金、私募基金的業務都吸納過來,法蘭克福充其量只是一個商業銀行中心而已。
從歷史尋找線索
論經濟實力及國際地位,上海比起法蘭克福仍有距離。更重要的是,香港言論自由、稅收低,長江之龍難搶走東方之珠。
話雖如此,但證諸歷史,未來發展也許會出現另一趨勢。老畢早前提及的北京大學光華商學院教授 Michael Pettis 關於中國前途的意見,頗具參考價值。他認為,中國今日的處境跟上世紀二十年代的美國相似,兩者都是靠製造業和出口擴充國力,憑累積龐大貿易盈餘,一躍而成世界最大債權國。對二十一世紀中國更具意義的是,神州巨龍可能與當年的美利堅一樣,在經濟大衰退中「難逃一劫」。
美國出口因為大蕭條暴瀉,經濟蒙受巨大損失,在隨之而來的一場全球貿易戰中更加苦不堪言。今天中國空有2萬億美元外滙儲備,可是泰半被美國「挾持」,如今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中國多年積蓄毫無保障,加上出口陷入寒冬,這一劫對中國的打擊,恐怕甚於當年的美國。不過,中國下一步的發展若然亦跟足美國,壞事將變好事。
1944年7月1日,四十四國在美國布列頓森林舉行戰後金融會議,由凱恩斯主持,史稱「布列頓森林會議」。會上有兩大重要決定,一是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分別以短期、長期借貸形式協助連開工開飯都成問題的歐洲進行重建,借貸以美元為單位;二是為了糾正戰前貿易保護主義導致的外滙混亂,美國要求只有美元兌換黃金,各會員國的貨幣價格以美元定價,用以穩定全球滙率。世界從此由美元主導;到美國1973年放棄美元金本位,美利堅已變成無王管的世界印鈔機。
當年英國首相邱吉爾深明美國之意圖,他對羅斯福總統說:「我知你想廢除大英帝國。」不過,邱吉爾沒有選擇,於是棄械投降。如果中國的發展脈胳一如Michael Pettis 所料,重覆上世紀二十年代美利堅的足迹,今日的美國豈非當年的大英,而當年的美國不就是今日的中國嗎?
事實上,《華盛頓郵報》專欄作者Sebastian Mallaby去年在G20第一次會議之前已鼓吹過,中國應爭取機會扮演當年的美國。不過,大家都知道奧巴馬不會選擇做邱吉爾,這個任務比鄧小平選擇做李鴻章更難。
不過,歷史如果真的要朝向中國這邊走,那麼香港再多言論自由、法治完整、文化優勢、國際不可取代地位等等等等,恐怕都難逃「邊緣化」命運,上海一定能成為中國首屈一指的金融中心。以往,中國沒有取美國而代之的可能,因為在美元仍然主導世界的時候,上海發展再快,中國在背後支持再力,上海仍然只能屈居二線金融中心。然而,從歷史尋找線索,上述的「模式轉變」不僅完全有迹可尋,連藍圖都可以清楚模擬出來。
一旦中國時代來臨,香港與上海的關係與分工,仍像紐約與芝加哥,不過今次是香港當芝加哥,而上海就是未來中國的紐約。這個安排也不錯,香港本身已是衍生工具的大市場,在期貨、商品方面可以繼續發展。
當然,中國是否可以取代美國,言之尚早,而且上次美國崛起而得天下,得助於二戰爆發。中國寄望跟隨美國足迹不切實際,歷史也不會簡單地重複。然而,這個時代有太多「黑天鵝」,事事多心一點,正常也。
小心「邏輯陷阱」
唔聲唔聲,又到weekend。上個周末老畢在日記出了一幅圖,顯示美國二手房屋中位價在2006年7月見頂後回落26%,但期間國民可支配收入有9%進賬,一來一回,樓價相對入息比率降至1968年有紀錄以來的最低水平,即有意置業人士的負擔能力四十年來最高。聯儲局決定印鈔買債後,三十年期定息按揭利率跌至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的最低水平,樓價下跌加上低息誘惑,美國房地產市場是否有救?
美國過去兩周公布的數據,令許多專家跌眼鏡,房地產和工業相關數字均遠勝預期。從附表可見,2月份新屋動工、建築許可證、新房舍和二手住宅銷售,以及耐用品訂單全線上升,只有零售環節表現差強人意,但跌幅亦小於預期。
環球情況又如何?瑞銀集團(UBS)發表了一項「全球增長驚喜指數」(Global Growth Surprise Index),顯示過去三周世界經濟數據大都勝於分析員的預測,指數升幅為去年8月以來最大。瑞銀認為,近日環球股市全面反彈,除了反映投資者對美國政府和聯儲局新一輪救市措施反應良好外,世界宏觀經濟狀況改善亦應記一功。
話明是「驚喜」指數,沒有驚何來喜?瑞銀統計報喜,也許只因分析員先前太驚,對環球經濟看得太淡而已。
樓市的情況亦要小心。許多人以為新屋動工是一個房地產市場領先指標,若非看好後市,起那麼多房子幹嗎?老畢原先也這麼想,但可能已誤墮「邏輯陷阱」,行內人的想法也許完全相反。
天后看好地區銀行
觀察美國樓市四十餘年的評論家Adrian Van Eck在2月份新屋動工量激增22%後提醒投資者,不要期望樓市轉勢訊號由新屋建造第一個發出。根據他的經驗,新屋動工可能是各個項目中最後逆轉的一環。理由是,建築商不僅要購買水泥、木材等物料,還要聘用地基專家、木匠、電器技師、水喉匠和大量工人,投入資金不計其數。
除非有十足把握樓市復甦在望,建造商不會輕舉妄動,否則可能要跟大量積壓的貨尾、苦無買家的二手供應和大舉湧入市場的銀主盤爭客。
Van Eck並非否定美國樓市有機會穩定下來,他想說的是,上月美國新屋動工出現22%的強勁升幅,也許就像瑞銀的全球經濟指數那樣,只是一個……驚喜!
因率先「踢爆」花旗集團資不抵債而享大名的華爾街新天后惠特尼(Meredith Whitney),在自立門戶創辦顧問公司後頻頻發功,繼之前警告美國信用卡市場是下一個高危地帶後,建議投資者棄大型銀行取地區銀行。她認為,大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不僅爛透,經營模式也徹底破產。經過金融海嘯,高槓桿製造暴利的日子已一去不返,銀行業將回歸客戶關係需要長時間建立、借貸雙方識於微時的傳統經營模式,對地區銀行有利。惠特尼主張華府利用部分金融機構歸還的「問題資產紓困計劃」(TARP)貸款,鼓勵地區銀行加快整合,做大做強。
對天后眼光有信心的朋友,可以考慮在紐約證交所上市、與標普地區銀行指數掛鈎的ETF(SPDR KBR Regional Banking,編號KRE)。
恒指經過自去年5月以來最長的升市,本周平均成交差不多600億元,較上周大增三成,動力正在加強,有利後市上探高位。
3月期指收報14051點,跌19點,低水68點;4月收報14006點,跌19點,低水113點。
內地股市收市同樣微揚,上證綜合指數收報2374點,升12點或0.54%;滬深300指數收報2498點,升19點或0.77%。
國務院日前提出2020年將上海建成國際金融中心、航運中心,香港受到頗大衝擊,大家情緒反應很大。自從香港取代上海之後,很少人真的相信上海可以反過來取代香港。
Stuart Jackson 是資深商業及財經記者,曾為《商業周刊》在華盛頓及紐約工作,亦曾為彭博通訊社東京辦事處效力。香港人對此君也許不陌生,因為他曾擔任《虎報》和《南華早報》經濟版編輯,擁有獨特的「紐京港」(Nytoykong)視野和觸覺。Jackson並沒有被上海嚇倒,撰文The Illusory Shanghai Threat 暢談大勢,結論是:「香港冇有怕!」
上海一向予人財大氣粗之感,尤其中國國力愈來愈強、外滙愈賺愈多、跨國企業爭相進駐,上海挾此聲勢,香港如何應付?Jackson認為,德國經濟早已大幅超越英國,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法蘭克福更矢言取代倫敦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結果倫敦地位不變之餘,更進一步把對沖基金、私募基金的業務都吸納過來,法蘭克福充其量只是一個商業銀行中心而已。
從歷史尋找線索
論經濟實力及國際地位,上海比起法蘭克福仍有距離。更重要的是,香港言論自由、稅收低,長江之龍難搶走東方之珠。
話雖如此,但證諸歷史,未來發展也許會出現另一趨勢。老畢早前提及的北京大學光華商學院教授 Michael Pettis 關於中國前途的意見,頗具參考價值。他認為,中國今日的處境跟上世紀二十年代的美國相似,兩者都是靠製造業和出口擴充國力,憑累積龐大貿易盈餘,一躍而成世界最大債權國。對二十一世紀中國更具意義的是,神州巨龍可能與當年的美利堅一樣,在經濟大衰退中「難逃一劫」。
美國出口因為大蕭條暴瀉,經濟蒙受巨大損失,在隨之而來的一場全球貿易戰中更加苦不堪言。今天中國空有2萬億美元外滙儲備,可是泰半被美國「挾持」,如今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中國多年積蓄毫無保障,加上出口陷入寒冬,這一劫對中國的打擊,恐怕甚於當年的美國。不過,中國下一步的發展若然亦跟足美國,壞事將變好事。
1944年7月1日,四十四國在美國布列頓森林舉行戰後金融會議,由凱恩斯主持,史稱「布列頓森林會議」。會上有兩大重要決定,一是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分別以短期、長期借貸形式協助連開工開飯都成問題的歐洲進行重建,借貸以美元為單位;二是為了糾正戰前貿易保護主義導致的外滙混亂,美國要求只有美元兌換黃金,各會員國的貨幣價格以美元定價,用以穩定全球滙率。世界從此由美元主導;到美國1973年放棄美元金本位,美利堅已變成無王管的世界印鈔機。
當年英國首相邱吉爾深明美國之意圖,他對羅斯福總統說:「我知你想廢除大英帝國。」不過,邱吉爾沒有選擇,於是棄械投降。如果中國的發展脈胳一如Michael Pettis 所料,重覆上世紀二十年代美利堅的足迹,今日的美國豈非當年的大英,而當年的美國不就是今日的中國嗎?
事實上,《華盛頓郵報》專欄作者Sebastian Mallaby去年在G20第一次會議之前已鼓吹過,中國應爭取機會扮演當年的美國。不過,大家都知道奧巴馬不會選擇做邱吉爾,這個任務比鄧小平選擇做李鴻章更難。
不過,歷史如果真的要朝向中國這邊走,那麼香港再多言論自由、法治完整、文化優勢、國際不可取代地位等等等等,恐怕都難逃「邊緣化」命運,上海一定能成為中國首屈一指的金融中心。以往,中國沒有取美國而代之的可能,因為在美元仍然主導世界的時候,上海發展再快,中國在背後支持再力,上海仍然只能屈居二線金融中心。然而,從歷史尋找線索,上述的「模式轉變」不僅完全有迹可尋,連藍圖都可以清楚模擬出來。
一旦中國時代來臨,香港與上海的關係與分工,仍像紐約與芝加哥,不過今次是香港當芝加哥,而上海就是未來中國的紐約。這個安排也不錯,香港本身已是衍生工具的大市場,在期貨、商品方面可以繼續發展。
當然,中國是否可以取代美國,言之尚早,而且上次美國崛起而得天下,得助於二戰爆發。中國寄望跟隨美國足迹不切實際,歷史也不會簡單地重複。然而,這個時代有太多「黑天鵝」,事事多心一點,正常也。
小心「邏輯陷阱」
唔聲唔聲,又到weekend。上個周末老畢在日記出了一幅圖,顯示美國二手房屋中位價在2006年7月見頂後回落26%,但期間國民可支配收入有9%進賬,一來一回,樓價相對入息比率降至1968年有紀錄以來的最低水平,即有意置業人士的負擔能力四十年來最高。聯儲局決定印鈔買債後,三十年期定息按揭利率跌至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的最低水平,樓價下跌加上低息誘惑,美國房地產市場是否有救?
美國過去兩周公布的數據,令許多專家跌眼鏡,房地產和工業相關數字均遠勝預期。從附表可見,2月份新屋動工、建築許可證、新房舍和二手住宅銷售,以及耐用品訂單全線上升,只有零售環節表現差強人意,但跌幅亦小於預期。
![]() |
環球情況又如何?瑞銀集團(UBS)發表了一項「全球增長驚喜指數」(Global Growth Surprise Index),顯示過去三周世界經濟數據大都勝於分析員的預測,指數升幅為去年8月以來最大。瑞銀認為,近日環球股市全面反彈,除了反映投資者對美國政府和聯儲局新一輪救市措施反應良好外,世界宏觀經濟狀況改善亦應記一功。
![]() |
話明是「驚喜」指數,沒有驚何來喜?瑞銀統計報喜,也許只因分析員先前太驚,對環球經濟看得太淡而已。
樓市的情況亦要小心。許多人以為新屋動工是一個房地產市場領先指標,若非看好後市,起那麼多房子幹嗎?老畢原先也這麼想,但可能已誤墮「邏輯陷阱」,行內人的想法也許完全相反。
天后看好地區銀行
觀察美國樓市四十餘年的評論家Adrian Van Eck在2月份新屋動工量激增22%後提醒投資者,不要期望樓市轉勢訊號由新屋建造第一個發出。根據他的經驗,新屋動工可能是各個項目中最後逆轉的一環。理由是,建築商不僅要購買水泥、木材等物料,還要聘用地基專家、木匠、電器技師、水喉匠和大量工人,投入資金不計其數。
除非有十足把握樓市復甦在望,建造商不會輕舉妄動,否則可能要跟大量積壓的貨尾、苦無買家的二手供應和大舉湧入市場的銀主盤爭客。
Van Eck並非否定美國樓市有機會穩定下來,他想說的是,上月美國新屋動工出現22%的強勁升幅,也許就像瑞銀的全球經濟指數那樣,只是一個……驚喜!
因率先「踢爆」花旗集團資不抵債而享大名的華爾街新天后惠特尼(Meredith Whitney),在自立門戶創辦顧問公司後頻頻發功,繼之前警告美國信用卡市場是下一個高危地帶後,建議投資者棄大型銀行取地區銀行。她認為,大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不僅爛透,經營模式也徹底破產。經過金融海嘯,高槓桿製造暴利的日子已一去不返,銀行業將回歸客戶關係需要長時間建立、借貸雙方識於微時的傳統經營模式,對地區銀行有利。惠特尼主張華府利用部分金融機構歸還的「問題資產紓困計劃」(TARP)貸款,鼓勵地區銀行加快整合,做大做強。
對天后眼光有信心的朋友,可以考慮在紐約證交所上市、與標普地區銀行指數掛鈎的ETF(SPDR KBR Regional Banking,編號KRE)。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