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风吹过的街道
印象里的青岛,传说是一个美丽的滨海城市,而那里又存有很多历史的影踪,带上一些故事色彩。
而青岛的海,果然没有让人失望。那种海水蓝,虽然不比三亚的宝蓝色,但是作为北方的海,比秦皇岛和大连的海要湛蓝很多。而海岸边的礁石,为这海滨增添了些许苍茫阳刚之气。走在礁石还岸边,想起那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忽然觉得自己也豪迈了起来。而从海边遥望城市,老城区一片错落有致的白墙红瓦洋楼,又让城市生动了起来,多了一份归属感。尤其是在小青岛,从山坡上坐着吹着海风,望向对岸的城市,时间都慢了节奏。
要找寻那些白墙红瓦小洋房,如果去的是八大关,却是有些失望的。虽然那些街道旁林立的梧桐树道,将这片街区映衬的宁静安逸。但是那些民国时期留下来的老建筑,多半被刷上了一些劣质的涂料,原来的精巧设计,就这样粗糙的掩藏起来。只能从屋顶或者窗户的细节,猜测它们原有的面貌。这当中唯一幸免的只有蒋介石的花石楼。现在成为此处最热门的景点,而不到200平米的三层小楼里挤满了观光客。而花石楼的选址确实花费一番心思,坐落在安静私密的道路末端,推窗出院不到200米就是海岸,站在二楼的会客厅阳台望出去,视野非常开阔。哥特式的洋楼里设计有西式壁炉和六角形凸窗,充满西式元素。在这安静私密又有开阔海景的环境里,确实适合他们跨国高层的会面。八大关的其他洋楼,基本不见保护,而粗鲁的涂料维修对于它们只是破坏。另一个著名的地标公主楼,更是沦为了废墟一般,院内杂草丛生,年久失修。只能从楼前各种铭牌上,从那些极具书卷气的那群民国建筑师的名号上,去想象它们曾经的精致和工巧。
带着这小小失望之心,便不敢再对老城区的德国建筑抱有太高期望。第二天早上按着地图寻到了江苏路,路过青岛小学时候,只是无意中一瞥,瞬间心情就好起来。那架高了地势而建的老建筑,正是那白墙红顶。而这条路周围,沿着浙江路、湖北路,散布着很多这样的意外之喜。而总督府、天主教堂,正是青岛城市明信片上的代表。可惜这些建筑多被用作政府机关办事处,不大能走得进去一窥内貌,多数只能从外面拍出整体或局部。
其实除了这些建筑单体,最意外和欣慰的收获便是那风吹过的街道。在这个夏末的时节,这个城市最舒适最宜人的季节,走在尺度宜人街道上,呼吸着清新干净的空气,吹着从海边来的凉风,而视线所到之处,或是街边林密的梧桐树阵,或者架高的建筑石墙,或者前方坡道上的白墙红瓦。在这等街道散步,悠闲而缓慢,象音乐里舒缓的节奏一般。
这里的街道,虽然沿着地形有了坡度,却因为尺度较缓,而不会让散步觉得疲累。比起香港的山道,弯道和坡度大了点,就不是太适合长久的步行。
而沿着街道以十字架屋顶作为指路针,便可以走到天主教堂,当来到教堂前面小广场,那空间感让我瞬间想到欧洲小镇,虽然还没有实地去过,但是从书本上、电影里感受到的尺度,就很似这样。
也许是久在水泥丛林里匆匆行路,太少机会能体验到让行走也变得舒适宜人缓慢放松的街道。而走在青岛老城区的街道,抬头蓝天白云,耳畔清爽凉风,身旁便是百年前的白墙红瓦,更是让时间都停了下来。
PS:发现自己还是挺喜欢拍照的,也终于忍不了07年购入的老富士了,像素那就是渣啊。。。
而青岛的海,果然没有让人失望。那种海水蓝,虽然不比三亚的宝蓝色,但是作为北方的海,比秦皇岛和大连的海要湛蓝很多。而海岸边的礁石,为这海滨增添了些许苍茫阳刚之气。走在礁石还岸边,想起那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忽然觉得自己也豪迈了起来。而从海边遥望城市,老城区一片错落有致的白墙红瓦洋楼,又让城市生动了起来,多了一份归属感。尤其是在小青岛,从山坡上坐着吹着海风,望向对岸的城市,时间都慢了节奏。
要找寻那些白墙红瓦小洋房,如果去的是八大关,却是有些失望的。虽然那些街道旁林立的梧桐树道,将这片街区映衬的宁静安逸。但是那些民国时期留下来的老建筑,多半被刷上了一些劣质的涂料,原来的精巧设计,就这样粗糙的掩藏起来。只能从屋顶或者窗户的细节,猜测它们原有的面貌。这当中唯一幸免的只有蒋介石的花石楼。现在成为此处最热门的景点,而不到200平米的三层小楼里挤满了观光客。而花石楼的选址确实花费一番心思,坐落在安静私密的道路末端,推窗出院不到200米就是海岸,站在二楼的会客厅阳台望出去,视野非常开阔。哥特式的洋楼里设计有西式壁炉和六角形凸窗,充满西式元素。在这安静私密又有开阔海景的环境里,确实适合他们跨国高层的会面。八大关的其他洋楼,基本不见保护,而粗鲁的涂料维修对于它们只是破坏。另一个著名的地标公主楼,更是沦为了废墟一般,院内杂草丛生,年久失修。只能从楼前各种铭牌上,从那些极具书卷气的那群民国建筑师的名号上,去想象它们曾经的精致和工巧。
带着这小小失望之心,便不敢再对老城区的德国建筑抱有太高期望。第二天早上按着地图寻到了江苏路,路过青岛小学时候,只是无意中一瞥,瞬间心情就好起来。那架高了地势而建的老建筑,正是那白墙红顶。而这条路周围,沿着浙江路、湖北路,散布着很多这样的意外之喜。而总督府、天主教堂,正是青岛城市明信片上的代表。可惜这些建筑多被用作政府机关办事处,不大能走得进去一窥内貌,多数只能从外面拍出整体或局部。
其实除了这些建筑单体,最意外和欣慰的收获便是那风吹过的街道。在这个夏末的时节,这个城市最舒适最宜人的季节,走在尺度宜人街道上,呼吸着清新干净的空气,吹着从海边来的凉风,而视线所到之处,或是街边林密的梧桐树阵,或者架高的建筑石墙,或者前方坡道上的白墙红瓦。在这等街道散步,悠闲而缓慢,象音乐里舒缓的节奏一般。
这里的街道,虽然沿着地形有了坡度,却因为尺度较缓,而不会让散步觉得疲累。比起香港的山道,弯道和坡度大了点,就不是太适合长久的步行。
而沿着街道以十字架屋顶作为指路针,便可以走到天主教堂,当来到教堂前面小广场,那空间感让我瞬间想到欧洲小镇,虽然还没有实地去过,但是从书本上、电影里感受到的尺度,就很似这样。
也许是久在水泥丛林里匆匆行路,太少机会能体验到让行走也变得舒适宜人缓慢放松的街道。而走在青岛老城区的街道,抬头蓝天白云,耳畔清爽凉风,身旁便是百年前的白墙红瓦,更是让时间都停了下来。
PS:发现自己还是挺喜欢拍照的,也终于忍不了07年购入的老富士了,像素那就是渣啊。。。
![]() |
德国海军署旧址 |
![]() |
天主教堂 |
![]() |
原警察总署,现公安局 |
![]() |
![]() |
![]() |
巴洛克柱式?艾玛,为自己建筑史专业课捉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