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神论者更聪明?宗教对聪明博学的人缺乏吸引力吗?
无神论者更聪明?宗教对聪明博学的人缺乏吸引力吗?
https://www.ai-wen.net/?q-1769.html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评论》近期发表的一篇综述中,罗切斯特大学的克曼(Miron Zuckerman)教授找到了与此相关的63项科学研究,时间跨度从1928年一直到2012年,其中53项都表明,二者之间呈现负相关。这就是说,智力超群的人更倾向于成为一名无神论者,而那些有着虔诚的信仰,或者定期参加宗教仪式的人,则总的来说不那么聪明。至少,在应用于“分析智力”(analytical inteligence)的时候,这个结论是没有异议的。分析智力可以理解为狭义的“智商”,包括推理、解谜、理解复杂观点和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和抽象思维息息相关。甚至有人断言说:“无神论者相比于有宗教信仰的人智商更高。因为智商更高的人普遍拥有更好的自控力,更能够约束自己去做一些事情,并且能够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关系,不再需要宗教的帮助。”
不过就我个人而言,这些数据和研究结论有被过分解读的感觉。面对一份报告,我们首先需要的做的,不是急于认同其结论,而是要给予充分的提问,这也是基本的批判性思维。
1.统计分析中的变量如何控制?这是我们研究一份数据要问的问题。比如统计分析中的变量,比如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人群采样是否有代表性、家庭成长背景、是否有基因缺陷、是否受过后天的生理或者心理创伤……这些干扰性因素是如何控制的?再则,被采样人群中,一个人如果60岁去世,他在59年中都不信上帝,但是在60岁临死前相信了上帝,这种应该定义为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呢?
2.数据是放在什么样的理论模型背景下研究的?数据研究质量有高下,结论往往相互矛盾,研究结果不能证明结论,只能作为研究结果支持结论。认识到研究者的期望、态度、价值观和需要等,可以考虑追问道到是什么使他们的提问,研究方法以及解释研究结果的方式存在差别。
3.有没有可能对共同原因的疏忽?没认识到两件事可能因为另一个共同因素的影响而相互联系。比如,统计100名女性工作者研究表明容易生气的女人免疫系统就容易受到伤害。但是,也许容易产生敌意和免疫系统不好都是因为这群调查对象拥有不良的生活习惯,也许是其它原因(比如高强度加班)导致某些女人容易生气同时免疫系统受到伤害。两件事相关性很强并不能等于可以证明他们有因果关系。事实上,研究人员明确表示:“相关不代表存在直接的关系”。
研究分析能力高低和信仰,有没有意义?可能是有一定的意义的。但是上面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厘清的情况下(而事实上我们没有获得足够的资料),恐怕我们不能下一个非常确定的结论,也无法说明这种研究有什么样的意义,更无法用过度解读的方式来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之中。我们只能谨慎地说“分析能力高低和信仰有相关性”,至于是何种相关,是强相关还是弱相关,则是需要我们自己去思考的问题了。
不过从更加广阔的视角来看,就算分析能力高低和信仰有强相关性,但是人的聪明包括高分析能力,而不仅仅等于高分析能力。事实上,研究者本来已经很清楚地说明:“聪明与否的评判标准,也只是IQ测试的分数和平均绩点(GPA),因此不包含创新智力和情商。”如果一个人只有高分析能力,而情感领域极度贫瘠,并且缺乏创意,那么恐怕不能说这个人很高智商,很聪明,而只能非常遗憾地承认,这个人人格存在重大缺陷,虽然他的分析能力很强。
事实上,分析能力只是一种思维工具而已,能否为他人和自己带来祝福,还是取决于一个整全的人格。某些纳粹战犯的分析能力,不见得比一般人低,但是给人类所带来的不是祝福,而是苦难。而分析能力可能不一定很高的人,如同那些在服侍麻风病人的基督徒,给人们带来的却是正能量。
同时,信仰从根本上来讲,是一件很私人化的事情,甚至不能由父母遗传给儿女。高分析能力人群信不信上帝,这对上帝是否存在并不十分重要,上帝并不是因为某些高分析能力相信才存在的;也并不会因为高分析能力人群不信,就不存在。同样的,高分析能力人群信不信上帝,对于他人是否信上帝也不是十分重要,信主的人不是因为高分析能力人群才相信,不信的人也不是因为高分析能力人群而不信的。
故此,面对这份报告,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都不必太过于在意,也无需过分解读。
https://www.ai-wen.net/?q-1769.html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评论》近期发表的一篇综述中,罗切斯特大学的克曼(Miron Zuckerman)教授找到了与此相关的63项科学研究,时间跨度从1928年一直到2012年,其中53项都表明,二者之间呈现负相关。这就是说,智力超群的人更倾向于成为一名无神论者,而那些有着虔诚的信仰,或者定期参加宗教仪式的人,则总的来说不那么聪明。至少,在应用于“分析智力”(analytical inteligence)的时候,这个结论是没有异议的。分析智力可以理解为狭义的“智商”,包括推理、解谜、理解复杂观点和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和抽象思维息息相关。甚至有人断言说:“无神论者相比于有宗教信仰的人智商更高。因为智商更高的人普遍拥有更好的自控力,更能够约束自己去做一些事情,并且能够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关系,不再需要宗教的帮助。”
不过就我个人而言,这些数据和研究结论有被过分解读的感觉。面对一份报告,我们首先需要的做的,不是急于认同其结论,而是要给予充分的提问,这也是基本的批判性思维。
1.统计分析中的变量如何控制?这是我们研究一份数据要问的问题。比如统计分析中的变量,比如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人群采样是否有代表性、家庭成长背景、是否有基因缺陷、是否受过后天的生理或者心理创伤……这些干扰性因素是如何控制的?再则,被采样人群中,一个人如果60岁去世,他在59年中都不信上帝,但是在60岁临死前相信了上帝,这种应该定义为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呢?
2.数据是放在什么样的理论模型背景下研究的?数据研究质量有高下,结论往往相互矛盾,研究结果不能证明结论,只能作为研究结果支持结论。认识到研究者的期望、态度、价值观和需要等,可以考虑追问道到是什么使他们的提问,研究方法以及解释研究结果的方式存在差别。
3.有没有可能对共同原因的疏忽?没认识到两件事可能因为另一个共同因素的影响而相互联系。比如,统计100名女性工作者研究表明容易生气的女人免疫系统就容易受到伤害。但是,也许容易产生敌意和免疫系统不好都是因为这群调查对象拥有不良的生活习惯,也许是其它原因(比如高强度加班)导致某些女人容易生气同时免疫系统受到伤害。两件事相关性很强并不能等于可以证明他们有因果关系。事实上,研究人员明确表示:“相关不代表存在直接的关系”。
研究分析能力高低和信仰,有没有意义?可能是有一定的意义的。但是上面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厘清的情况下(而事实上我们没有获得足够的资料),恐怕我们不能下一个非常确定的结论,也无法说明这种研究有什么样的意义,更无法用过度解读的方式来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之中。我们只能谨慎地说“分析能力高低和信仰有相关性”,至于是何种相关,是强相关还是弱相关,则是需要我们自己去思考的问题了。
不过从更加广阔的视角来看,就算分析能力高低和信仰有强相关性,但是人的聪明包括高分析能力,而不仅仅等于高分析能力。事实上,研究者本来已经很清楚地说明:“聪明与否的评判标准,也只是IQ测试的分数和平均绩点(GPA),因此不包含创新智力和情商。”如果一个人只有高分析能力,而情感领域极度贫瘠,并且缺乏创意,那么恐怕不能说这个人很高智商,很聪明,而只能非常遗憾地承认,这个人人格存在重大缺陷,虽然他的分析能力很强。
事实上,分析能力只是一种思维工具而已,能否为他人和自己带来祝福,还是取决于一个整全的人格。某些纳粹战犯的分析能力,不见得比一般人低,但是给人类所带来的不是祝福,而是苦难。而分析能力可能不一定很高的人,如同那些在服侍麻风病人的基督徒,给人们带来的却是正能量。
同时,信仰从根本上来讲,是一件很私人化的事情,甚至不能由父母遗传给儿女。高分析能力人群信不信上帝,这对上帝是否存在并不十分重要,上帝并不是因为某些高分析能力相信才存在的;也并不会因为高分析能力人群不信,就不存在。同样的,高分析能力人群信不信上帝,对于他人是否信上帝也不是十分重要,信主的人不是因为高分析能力人群才相信,不信的人也不是因为高分析能力人群而不信的。
故此,面对这份报告,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都不必太过于在意,也无需过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