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
小康即“中产”,或中等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指人们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且中等层次的“感情需求和尊重需求”也得到了较好满足,但不到追求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的人;由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且大部分人的财富是以家庭为单元拥有的,所以小康(或中产)也称“中产家庭”。
小康(或中产),大多从事脑力劳动,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一般受过良好教育,具有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职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有一定的闲暇,追求生活质量,对其劳动、工作对象一般也拥有一定的管理权和支配权。同时,他们大多具有良好的公民、公德意识及相应修养。换言之,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文化地位上看,他们均居于现阶段社会的中间水平。
中产阶层(或中产阶级),是社会稳定的基石;能否形成以中产阶层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高品质民主的前提条件。中二代,是世界各发达国家高科技人才的主要来源(中一代,大多为自身的发展而错过了创新年龄;富二代,大多只图享受而缺乏进取心)。
中产阶层的主要来源:主要是教育和能力发展正常的中产子女(二代或多代),部分接受了良好教育并有较强职业能力的“贫二代”,以及少数“返贫”的“富二代”。
邓小平首先用“小康”来诠注中国的四个现代化。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实际勾画了中国1980年到21世纪中叶的发展道路,不仅预言了中国发展所能实现的目标,还确定了分步实施步骤,十六大报告对于今后20年的描绘,正是根据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把他的规划的第三步加以具体化。
恩格尔系数下“小康”定义
——联合国粮农组织划分贫富的标准
“民以食为天”,在所有的消费资料中,食物是最重要的和最基本的。因此,消费结构一般用食物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百分比表示(食物支出金额÷总支出金额x100%=恩格尔系数)。根据国际流行的观点,收入越少,总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费用所占的比重越大。这是19世纪中叶德国统计学家恩斯特恩格尔最先提出的,故称“恩格尔系数”(亦称恩格尔定律)。恩格尔是19世纪德国的一位行政官员和统计学家,他原来是一个采矿工程师,后来当上了萨克森地区统计局局长。他第一个探讨了收入花费在各项支出比率的规律。
就一般规律来讲,恩格尔系数越低,生活水准越高;恩格尔系数越高,生活水准越低。就一个国家来讲,一个国家越穷,消费者平均用来购买食品的支出占总收入的比例就越大;一个国家越富,消费者平均用来购买食品的支出占总收入的比例就越小。联合国粮农组织依据恩格尔系数有一个划分贫富的标准,即恩格尔系数在60% 以上者为绝对贫困,50%-60% 为勉强度日,40%-50% 为小康水平,30%-40% 为富裕,30% 以下为最富裕。
小康水平
概念
是一个相对概念,通常指某一个社会历史时期家庭处于中等宽裕、能够安危度日的生活水平。因此,不同历史时期的小康水平是不同的。解放前:中农;解放初:二亩地、一头牛;20世纪末:世界范围内的中等富裕水平,比1980年有很大飞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1000美元。
小康的标准
1991年国家统计与计划、财政、卫生、教育等12个部门的研究人员组成了课题组,按照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小康社会的内涵确定了16个基本检测和临测值。这十六个指标把小康的基本标准设定为:(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按1980年的价格和汇率计算,2500元相当于900美元);(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3)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4)城镇人均住房面积12平方米;(5)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6)人均蛋白质摄入量75克;(7)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8)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9)恩格尔系数50%;(10)成人识字率85%;(11)人均预期寿命70岁;(12)婴儿死亡率3.1%;(13)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14)电视机普及率100%;(15)森林覆盖率15%;(16)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100%。
用综合评分方法对这十六个指标进行测算,根据其结果我们可以豪迈地向世界宣布: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上达到了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水平。在新的世纪我们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相关区别
小康水平与小康社会的区别
小康水平与小康社会的区别有两点:
第一、首先是范围不一样
上个世纪根据我国的国情,我们建设小康重点在解决温饱,提高物质文明水平,而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决不是单纯的物质文明,
还应包括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
第二、标准不一样
如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那么按此目标,人均GDP就要超过3000美元,符合世界银行各国收入水平四类划分标准中的中上等国家水平。
可以肯定的是,在对全面建设进程进行检测和量化时,不仅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统计临界值,而且要全面反映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进程。
全面小康
十六大报告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四个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特别将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要求包含在其中。具体就是六个“更加”:“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包括了这样十个方面:
一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
二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
三 农民家庭人均收入8000元。
四 恩格尔系数低于40%。
五 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
六 城镇化率达到50%。
七 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
八 大学入学率20%。
九 每千人医生数2.8人。
十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小康的成就在宏观与微观上表现
微观: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具体表现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变化可概为:靓起来的衣着服饰、精起来的饮食、大起来的住房、多起来的私人轿车、鼓起来的钱袋子、降下来的恩格尔系数)。
宏观: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8.94万亿人民币,排在世界第六位。谷物、肉类、棉花、钢、煤、水泥、化肥和电视机等产量,均居世界首位。(表现为 成功申奥以及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的举办、与众多国家建交等)。
小康(或中产),大多从事脑力劳动,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一般受过良好教育,具有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职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有一定的闲暇,追求生活质量,对其劳动、工作对象一般也拥有一定的管理权和支配权。同时,他们大多具有良好的公民、公德意识及相应修养。换言之,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文化地位上看,他们均居于现阶段社会的中间水平。
中产阶层(或中产阶级),是社会稳定的基石;能否形成以中产阶层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高品质民主的前提条件。中二代,是世界各发达国家高科技人才的主要来源(中一代,大多为自身的发展而错过了创新年龄;富二代,大多只图享受而缺乏进取心)。
中产阶层的主要来源:主要是教育和能力发展正常的中产子女(二代或多代),部分接受了良好教育并有较强职业能力的“贫二代”,以及少数“返贫”的“富二代”。
邓小平首先用“小康”来诠注中国的四个现代化。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实际勾画了中国1980年到21世纪中叶的发展道路,不仅预言了中国发展所能实现的目标,还确定了分步实施步骤,十六大报告对于今后20年的描绘,正是根据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把他的规划的第三步加以具体化。
恩格尔系数下“小康”定义
——联合国粮农组织划分贫富的标准
“民以食为天”,在所有的消费资料中,食物是最重要的和最基本的。因此,消费结构一般用食物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百分比表示(食物支出金额÷总支出金额x100%=恩格尔系数)。根据国际流行的观点,收入越少,总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费用所占的比重越大。这是19世纪中叶德国统计学家恩斯特恩格尔最先提出的,故称“恩格尔系数”(亦称恩格尔定律)。恩格尔是19世纪德国的一位行政官员和统计学家,他原来是一个采矿工程师,后来当上了萨克森地区统计局局长。他第一个探讨了收入花费在各项支出比率的规律。
就一般规律来讲,恩格尔系数越低,生活水准越高;恩格尔系数越高,生活水准越低。就一个国家来讲,一个国家越穷,消费者平均用来购买食品的支出占总收入的比例就越大;一个国家越富,消费者平均用来购买食品的支出占总收入的比例就越小。联合国粮农组织依据恩格尔系数有一个划分贫富的标准,即恩格尔系数在60% 以上者为绝对贫困,50%-60% 为勉强度日,40%-50% 为小康水平,30%-40% 为富裕,30% 以下为最富裕。
小康水平
概念
是一个相对概念,通常指某一个社会历史时期家庭处于中等宽裕、能够安危度日的生活水平。因此,不同历史时期的小康水平是不同的。解放前:中农;解放初:二亩地、一头牛;20世纪末:世界范围内的中等富裕水平,比1980年有很大飞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1000美元。
小康的标准
1991年国家统计与计划、财政、卫生、教育等12个部门的研究人员组成了课题组,按照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小康社会的内涵确定了16个基本检测和临测值。这十六个指标把小康的基本标准设定为:(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按1980年的价格和汇率计算,2500元相当于900美元);(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3)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4)城镇人均住房面积12平方米;(5)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6)人均蛋白质摄入量75克;(7)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8)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9)恩格尔系数50%;(10)成人识字率85%;(11)人均预期寿命70岁;(12)婴儿死亡率3.1%;(13)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14)电视机普及率100%;(15)森林覆盖率15%;(16)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100%。
用综合评分方法对这十六个指标进行测算,根据其结果我们可以豪迈地向世界宣布: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上达到了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水平。在新的世纪我们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相关区别
小康水平与小康社会的区别
小康水平与小康社会的区别有两点:
第一、首先是范围不一样
上个世纪根据我国的国情,我们建设小康重点在解决温饱,提高物质文明水平,而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决不是单纯的物质文明,
还应包括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
第二、标准不一样
如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那么按此目标,人均GDP就要超过3000美元,符合世界银行各国收入水平四类划分标准中的中上等国家水平。
可以肯定的是,在对全面建设进程进行检测和量化时,不仅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统计临界值,而且要全面反映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进程。
全面小康
十六大报告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四个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特别将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要求包含在其中。具体就是六个“更加”:“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包括了这样十个方面:
一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
二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
三 农民家庭人均收入8000元。
四 恩格尔系数低于40%。
五 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
六 城镇化率达到50%。
七 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
八 大学入学率20%。
九 每千人医生数2.8人。
十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小康的成就在宏观与微观上表现
微观: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具体表现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变化可概为:靓起来的衣着服饰、精起来的饮食、大起来的住房、多起来的私人轿车、鼓起来的钱袋子、降下来的恩格尔系数)。
宏观: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8.94万亿人民币,排在世界第六位。谷物、肉类、棉花、钢、煤、水泥、化肥和电视机等产量,均居世界首位。(表现为 成功申奥以及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的举办、与众多国家建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