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央私话2」甘当恶人
「闺塾师」中有个轶闻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晚明江南有个叫冯云将的公子,一次偶遇看上了小青,便纳为妾侍,但畏惧家中悍妻崔氏,不敢告知;后因觉得妻子并为有所出,便把小青带回了家;不久,冯公子远游,小青被崔氏隔离出冯家,幽禁在西湖边上的别院里,小青只可独怜孤影,自作诗画,在完成了自己的自画像后不久香消玉殒。
这篇感悟就是关于这段轶闻的。
关于小青
应该是近两个月前,心血来潮,看了一集《大师》,是关于潘光旦的。他在20来岁的时候,完成了第一篇震惊学术界的论文,主题是关于冯小青给自己画像这件事背后小青自恋心理的分析。那时刚看完《闺塾师》不久,对于小青的印象还算是深刻,书中称《牡丹亭》中杜丽娘的画像灵感就来自于小青。
当时她所对着的镜子,寄托的是她的“思念”(因她当时并没有亲眼见过她的情郎)、憧憬和怀疑。毕竟那一切只是在梦中的,窃以为她之后之所以郁郁而终,与其说是思人心切肝肠寸断(毕竟柳梦梅是在她“魂断”了三年以后才出现的,那时她所向往的不过是一个迷糊的影子),倒不如说,是对于未来婚姻未知的恐惧所带来的不安抑郁。女子大多都是这般担忧,在未婚前都会担心,自己未来的夫婿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般。而若杜丽娘这般才情较高的女子,只怕期望值也会较高,期望越高,内心也明白实现的可能性越小。生命诚可贵,然而自己却没有主动选择的权利和前提,在这种巨大压力下待婚时便香消玉殒的女子,《闺塾师》中亦有具体描述(如吴江沈宜修之女叶小鸾)
然而杜丽娘毕竟是幸运的,她的人生除却一次自我选择的“诈尸还魂”,其他她所需要做的,是坚定的等待,而汤生也还是笔下留情的,终究柳梦梅没有辜负她的一片痴心,也算是一双人到白头。现实生活注定要比文学想象曲折得多,相较之下,小青的一生际遇用坎坷悲惨来形容也不为过。她的人生大概只有十七年,而且只是一个浮萍一般的concubine(只是觉得寻常的妾命运都比她稍好些。Concubine在英文中原指情人,不过中西方国情不同,西方的“妾室”没有法律地位,而中国的妾室在道义上来讲,是需要男方负责的,因此觉得中国那时的“小三”们命运还稍好些)。小青的身世不太明确,她的故事有多个版本,这里选取《闺塾师》的版本,其实都是大同小异的。大概原是书香门第,之后家道中落,因颇有姿色才情,为杭州公子冯云将得,纳为妾室。然而之后为公子正房崔氏得知,大为嫉妒,勒令小青搬到孤山,派人看管,而公子居然没有反抗正室,只可看着小青孤苦伶仃,香消玉殒。
江南风气,自是慕小青之才情,而恨崔氏之好妒,毕竟崔氏嫁给冯生之后并无所出,而小青与公子也算是郎情妾意(据说冯云将和钱谦益关系较好,想来也是颇有才情的。),按照小说逻辑,应当是夫唱妇随,却被崔氏横插了一刀。可怜的是小青;《红楼梦》中香菱在夏金桂那边受了气,薛蟠闷声不响,好歹还是有宝钗带着进大观园躲着的,而小青却没有个知心人体贴。顾横波原也是无依无靠的妾室,倒是有着龚鼎孳呵护着,得到了清朝的诰命(虽然其实是因为龚鼎孳的正妻顶着明朝的诰命,不屑于再拿一个)。她没有改变命运的机会,尽管由于才情得到了异性的垂青,却也没有得到终身的福气。也许是因为没有娘家作为后台,且看人称“小青转世”的林妹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是孤苦伶仃的孤女而无法成为“宝二奶奶”的。
有人说,爱一个人,和她的姓氏、家族、身份、地位无关,然而这一时感观或是心灵上的碰撞带来的新鲜感,又究竟能保持多长?而生活中,不可能全绕着对方转,想要真正过得幸福,自己也要有实力才行。毕竟,无论时代怎么进化怎么民主怎么平等,终究还是有人会不幸福。
关于崔氏
我不知道她们这么平平淡淡、或许需要如履薄冰违背心意、讨好众人自己憋屈的人生是否好过,有些人是心甘情愿,有些人,只是为了名分来弥补自己差强人意的人生。
然而我相信,她们拥有共通的一点,会为了家族的利益当恶人,因为她们的骄傲。
四月某天,我看着《细说两晋南北朝》,看到讲前汉的刘聪时,有个细节让我迅速想到了冯家的家庭暴力:刘聪想立宰相刘殷的女儿当皇后,遭到大臣的拒绝,理由是周礼同姓不成婚。当然贵为天子的刘聪没有听他的,而在他之前和在他之后没有遵守这条周礼的帝王大多不得善终,刘聪崩后,刘曜杀尽其族,刘聪的朝堂早被乌烟瘴气的外戚整得元气大伤。
然而当时我第一个想到的不是那么多,而是《闺塾师》中,钱谦益说起过,冯云将在江南一带名气不大好,因为他所纳之妾和他是同姓。早在周朝,礼法中就规定,同姓之间不联姻,像姬姓国鲁国、晋国、唐国还有王室,婚配对象通常是姜姓的齐国、纪国等异姓国,反之亦然,久而久之异姓不婚也成了汉人礼法。小青是否和他有血缘关系已不得而知,然而同姓却是不争的事实。只怕崔氏是想给自己的丈夫摆脱这个恶名吧。试想,她在成婚三年间并无所出,这已触犯了七出之条了,好妒,也可作为七出之条之列,就算崔氏出身不凡,冯家在杭州也是望族,断不会任由其胡来,而在这关头,冯云将却不做理睬,想来也是知道自己理亏,与其自己休人,掉了面子,还不如让妻子做恶人;而起初冯父默认了儿子的行为,之后也默认了儿媳的“无礼”,应该也是想到了这层吧。而崔氏,大可以大方地任由丈夫在外寻乐,只要在家侍奉好公婆家人,自当也是能保住名分的,然而她却没有选择这么做,情愿给世间留下个“妒妇”的恶名,也要保全家族的颜面。
也许事实并不是这样,也许世间早已为小青这样的美所倾倒而懒得多做猜想,但是如果事实正是我的猜想,那崔氏的牺牲胸怀绝不是传说的那样,而是一位伟大的女子。而相反,如果小青是真心对待冯生的,至少也应该为对方的名声仕途考虑,自尽殉节可能太过了些,或许可以一开始就拒绝说明,对方一时头脑发热,自己至少应该要明白这点,在一开始,就注定,她的归宿是不为士人、外界所容的。(这还异于钱谦益以正妻之礼迎娶柳如是,已经是类似于违背伦理了,这一点小青应当也是清楚地。)也许还在存在一种可能性,如果冯云将当年纳妾,选的不是冯氏女子,也许崔氏就不用当妒妇了;试想抗倭大将戚继光,原配夫人王氏多次产子却都早早夭折,在无后为大的前提之下背着正房在外纳妾,王氏夫人脾气大,武艺高强,出身比戚继光高,可她最后还是不得已地接受了丈夫的侍妾和她们的孩子。作为同时代的女性,想来崔氏也会做同样的想法,只是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在小青还没有时间生下子嗣在冯家站住脚跟之际,她就把萌芽扼杀在摇篮里了。
也许这么说有点不近人情,但毕竟,世道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富有才华而改变自己必须有的规则纲常,万事万物因有规律限制而可以平衡发展,拥有共同存在的可能,如若因为它太过美或太过臭,而决定它的特殊命运,那世界还有什么规律可循呢?如果小青真的生下冯生的孩子,冯家难以承受这难得的血脉可能是怪胎的风险,更不要说,这会乱了汉人的礼法。
这篇感悟就是关于这段轶闻的。
关于小青
应该是近两个月前,心血来潮,看了一集《大师》,是关于潘光旦的。他在20来岁的时候,完成了第一篇震惊学术界的论文,主题是关于冯小青给自己画像这件事背后小青自恋心理的分析。那时刚看完《闺塾师》不久,对于小青的印象还算是深刻,书中称《牡丹亭》中杜丽娘的画像灵感就来自于小青。
当时她所对着的镜子,寄托的是她的“思念”(因她当时并没有亲眼见过她的情郎)、憧憬和怀疑。毕竟那一切只是在梦中的,窃以为她之后之所以郁郁而终,与其说是思人心切肝肠寸断(毕竟柳梦梅是在她“魂断”了三年以后才出现的,那时她所向往的不过是一个迷糊的影子),倒不如说,是对于未来婚姻未知的恐惧所带来的不安抑郁。女子大多都是这般担忧,在未婚前都会担心,自己未来的夫婿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般。而若杜丽娘这般才情较高的女子,只怕期望值也会较高,期望越高,内心也明白实现的可能性越小。生命诚可贵,然而自己却没有主动选择的权利和前提,在这种巨大压力下待婚时便香消玉殒的女子,《闺塾师》中亦有具体描述(如吴江沈宜修之女叶小鸾)
然而杜丽娘毕竟是幸运的,她的人生除却一次自我选择的“诈尸还魂”,其他她所需要做的,是坚定的等待,而汤生也还是笔下留情的,终究柳梦梅没有辜负她的一片痴心,也算是一双人到白头。现实生活注定要比文学想象曲折得多,相较之下,小青的一生际遇用坎坷悲惨来形容也不为过。她的人生大概只有十七年,而且只是一个浮萍一般的concubine(只是觉得寻常的妾命运都比她稍好些。Concubine在英文中原指情人,不过中西方国情不同,西方的“妾室”没有法律地位,而中国的妾室在道义上来讲,是需要男方负责的,因此觉得中国那时的“小三”们命运还稍好些)。小青的身世不太明确,她的故事有多个版本,这里选取《闺塾师》的版本,其实都是大同小异的。大概原是书香门第,之后家道中落,因颇有姿色才情,为杭州公子冯云将得,纳为妾室。然而之后为公子正房崔氏得知,大为嫉妒,勒令小青搬到孤山,派人看管,而公子居然没有反抗正室,只可看着小青孤苦伶仃,香消玉殒。
江南风气,自是慕小青之才情,而恨崔氏之好妒,毕竟崔氏嫁给冯生之后并无所出,而小青与公子也算是郎情妾意(据说冯云将和钱谦益关系较好,想来也是颇有才情的。),按照小说逻辑,应当是夫唱妇随,却被崔氏横插了一刀。可怜的是小青;《红楼梦》中香菱在夏金桂那边受了气,薛蟠闷声不响,好歹还是有宝钗带着进大观园躲着的,而小青却没有个知心人体贴。顾横波原也是无依无靠的妾室,倒是有着龚鼎孳呵护着,得到了清朝的诰命(虽然其实是因为龚鼎孳的正妻顶着明朝的诰命,不屑于再拿一个)。她没有改变命运的机会,尽管由于才情得到了异性的垂青,却也没有得到终身的福气。也许是因为没有娘家作为后台,且看人称“小青转世”的林妹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是孤苦伶仃的孤女而无法成为“宝二奶奶”的。
有人说,爱一个人,和她的姓氏、家族、身份、地位无关,然而这一时感观或是心灵上的碰撞带来的新鲜感,又究竟能保持多长?而生活中,不可能全绕着对方转,想要真正过得幸福,自己也要有实力才行。毕竟,无论时代怎么进化怎么民主怎么平等,终究还是有人会不幸福。
关于崔氏
我不知道她们这么平平淡淡、或许需要如履薄冰违背心意、讨好众人自己憋屈的人生是否好过,有些人是心甘情愿,有些人,只是为了名分来弥补自己差强人意的人生。
然而我相信,她们拥有共通的一点,会为了家族的利益当恶人,因为她们的骄傲。
四月某天,我看着《细说两晋南北朝》,看到讲前汉的刘聪时,有个细节让我迅速想到了冯家的家庭暴力:刘聪想立宰相刘殷的女儿当皇后,遭到大臣的拒绝,理由是周礼同姓不成婚。当然贵为天子的刘聪没有听他的,而在他之前和在他之后没有遵守这条周礼的帝王大多不得善终,刘聪崩后,刘曜杀尽其族,刘聪的朝堂早被乌烟瘴气的外戚整得元气大伤。
然而当时我第一个想到的不是那么多,而是《闺塾师》中,钱谦益说起过,冯云将在江南一带名气不大好,因为他所纳之妾和他是同姓。早在周朝,礼法中就规定,同姓之间不联姻,像姬姓国鲁国、晋国、唐国还有王室,婚配对象通常是姜姓的齐国、纪国等异姓国,反之亦然,久而久之异姓不婚也成了汉人礼法。小青是否和他有血缘关系已不得而知,然而同姓却是不争的事实。只怕崔氏是想给自己的丈夫摆脱这个恶名吧。试想,她在成婚三年间并无所出,这已触犯了七出之条了,好妒,也可作为七出之条之列,就算崔氏出身不凡,冯家在杭州也是望族,断不会任由其胡来,而在这关头,冯云将却不做理睬,想来也是知道自己理亏,与其自己休人,掉了面子,还不如让妻子做恶人;而起初冯父默认了儿子的行为,之后也默认了儿媳的“无礼”,应该也是想到了这层吧。而崔氏,大可以大方地任由丈夫在外寻乐,只要在家侍奉好公婆家人,自当也是能保住名分的,然而她却没有选择这么做,情愿给世间留下个“妒妇”的恶名,也要保全家族的颜面。
也许事实并不是这样,也许世间早已为小青这样的美所倾倒而懒得多做猜想,但是如果事实正是我的猜想,那崔氏的牺牲胸怀绝不是传说的那样,而是一位伟大的女子。而相反,如果小青是真心对待冯生的,至少也应该为对方的名声仕途考虑,自尽殉节可能太过了些,或许可以一开始就拒绝说明,对方一时头脑发热,自己至少应该要明白这点,在一开始,就注定,她的归宿是不为士人、外界所容的。(这还异于钱谦益以正妻之礼迎娶柳如是,已经是类似于违背伦理了,这一点小青应当也是清楚地。)也许还在存在一种可能性,如果冯云将当年纳妾,选的不是冯氏女子,也许崔氏就不用当妒妇了;试想抗倭大将戚继光,原配夫人王氏多次产子却都早早夭折,在无后为大的前提之下背着正房在外纳妾,王氏夫人脾气大,武艺高强,出身比戚继光高,可她最后还是不得已地接受了丈夫的侍妾和她们的孩子。作为同时代的女性,想来崔氏也会做同样的想法,只是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在小青还没有时间生下子嗣在冯家站住脚跟之际,她就把萌芽扼杀在摇篮里了。
也许这么说有点不近人情,但毕竟,世道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富有才华而改变自己必须有的规则纲常,万事万物因有规律限制而可以平衡发展,拥有共同存在的可能,如若因为它太过美或太过臭,而决定它的特殊命运,那世界还有什么规律可循呢?如果小青真的生下冯生的孩子,冯家难以承受这难得的血脉可能是怪胎的风险,更不要说,这会乱了汉人的礼法。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