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庵书忆190
9.3
孤本过目。
数周前,在十方蒋兄处见抄本数种,皆言为吴江某地收得,欲送上海秋拍,细翻之,有《北都覆没》一册颇惹人眼,就建议他另外几册可先行送拍,留下这一册待我稍作考证再作商议。上周中忙完了单位宝卷的初稿,今日与蒋兄相约,将书借回先把玩数日。回到单位,草草拍了几页图样,通过QQ传上苏州古籍中心的群里,和苏州、吴江等地的古籍同行切磋研究。
此书书名签条已佚,不知其名也,卷首有一篇名为《北都覆没》,故暂时以此名之。其书共三十八(筒子)页,每单页十一行,每行约二十字,工笔抄写,书法工整。首卷有一名章曰:黄巍赫。书中间或有墨笔涂改校正,又有墨笔和朱笔混在的小楷眉批,卷末有署名常熟杨学诗所识的一段文字(“辛卯小除夕,朱圈读一过,改正数处有疑者朱识于眉。他日如能求得善本,当再详校一过也。此本讹夺殊多,字句亦有为钞者更改处。钞时当在乾隆或更后,观其宏字缺笔可证之也。常熟杨学诗识于葑溪寓园。原有墨笔校改,不知出何人手,有未是及任意涂改处。”)。大体形制如斯。
此书后世有民国吴江陆树棠抄本存世,现存中国国家图书馆内。2003年线装书局印《稀见明史史籍辑存》三十册,此书在第十二册内,改名《甲申北都覆没遗闻》一卷,署名清黄巍赫述,并注为民国间抄本,当即陆树棠抄本。《稀见明史史籍辑存》一书印数稀少,书价高昂,苏州各图书馆并无此书,附近似只上图有藏,但不能外借,甚至似乎不能到馆立读。群里的前辈同仁找来此书的一页影印件给我对照,发现只此一页就有四五处不同,这让我们不禁开始揣测,我所见的这一本可能就是《稀见明史史籍辑存》本《甲申北都覆没遗闻》的稿本。
目前可知,黄巍赫其人,清吴江人,约为乾隆之后人,别号明秀阁外史,据言为乾隆时苏州王昙的弟子。王昙其人可考,(百度百科称:王昙(1760~1817)清代诗人。又名良士,字仲瞿。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当地有瓶山,因以瓶山自号。乾隆五十九年举人。会试不第,白衣终身,著有《烟霞万古楼文集》等。时人将他与常州诗人黄仲则诗合刻,题曰“乾隆二仲”。王昙与孙原湘、舒位并称“后三家”或“江左三君”。如此看来,黄巍赫也当为乾、嘉、道三朝之人。)
《甲申北都覆没遗闻》最早见于谢国桢先生《增订晚明史籍考》一书的卷八,谢先生所见即当时存于国立北平图书馆的陆树棠抄本。抄本中有陆树棠跋文,叙述了黄巍赫的相关生平,称其有《古文初二集》,并说“此本纪明末事甚详,足资史料,且向无刻本流传,诚罕见之秘籍,爰为校定,录而存之,俾不致终归湮没,亦乡里后生所尽之责也。辛酉冬暮,邑后学陆树棠谨识。”谢先生有按言曰:是书起于崇祯十七年甲申正月初一日,至是年五月十二日吴三桂勾引清兵入燕止。书为日记体,所叙当时情况与燕都日记等书无大差异。记魏藻德、李建泰等辈,亦与明史略同,按日记载,颇为详尽。
《甲申北都覆没遗闻》一书暂时难寻,当日后得见其书时一一对应勘对。仅就目前所见的一页而言,共有六处不同。不同处一:影本正文第一行“崇祯十七年甲申正月朔庚寅”,稿本原作“庚寅朔”,后被墨笔更改顺序。不同处二:影本正文第四行“请上谕防边防河”,稿本原作“防虏防河”,后被墨笔涂改旁边改为边字。不同处三:影本正文第五行“建州定国号大清”,稿本原作“定国号曰清”,后墨笔改曰为大。不同处四:影本正文第六行“大清皇帝立尚幼”,稿本原作“清主立尚幼”,墨笔涂清主二字改为大清皇帝。不同处五:影本正文第七行“以辽东范文程为大学士”,稿本原作“辽人范文程”,墨笔改人为东。不同处六:影本正文第八行“初二日辛卯安庐抚报”,稿本原作“辛卯安庐抚黄报”,墨笔上加初二日三字作注,下删安庐抚“黄”字。仅此一页勘对已可看出,陆树棠本与此稿本有着不小的出入。
原本称清为虏,这是晚明乃至清初中原士子的普遍观点,但在康雍乾三代中受文字狱影响,很少再有人敢如此明目张胆的写出来,嘉道以降,文网虽稍缓,但也恐非一般士子所敢为。而墨笔所作的修改则“柔和”的多,删去了触目的“虏”字,并遵清为大清,则大致可以推断应为清代受文字狱影响下的中原士子或者清末民国时期对“皇清”尚存怀念的遗老遗少所为。黄巍赫并非名人,冒其之名在书上钤印的可能性不大。书中还有杨学诗的眉批,倘能确定杨为民国时人,则杨批在1941年,晚于陆树棠作跋的1921年,倘若我们假设陆树棠所见即此黄巍赫钤印本,则陆会不会就是这个墨笔校订的人呢?(群中的同行提供了疑似陆树堂的一幅扇面,看其文字倒与稿本中的墨笔有三分神似)倘若陆所见之本就是这一本,则此本至少是较陆抄本更早的版本,还原其中修改处,也更能贴近作者的本意。
又考,黄为清中期人,禁忌避讳之类必然知晓,他为何敢冒杀头抄家之罪写下这“防虏防河”之句呢?原因无非有三:一是黄天生大胆,不避斧钺,这个可能性很小;二是嘉道之时文网已松(书中原文有宏字缺笔的,则是书或为乾隆后作,但敢写虏字,或因当时虏字已非禁字);三是可能此书并非黄作,而是更早时人所作,黄巍赫不过偶然得之而已(故陆本不称“黄巍赫著”,而称“黄巍赫述”)。此处存疑。
稿本之中有趣的地方甚多,可供研究的地方甚多,所缺者仅一册陆树棠本《甲申北都覆没遗闻》尔。近日当赴上图借阅一番再作商议。
![]() |
![]() |
![]() |
孤本过目。
数周前,在十方蒋兄处见抄本数种,皆言为吴江某地收得,欲送上海秋拍,细翻之,有《北都覆没》一册颇惹人眼,就建议他另外几册可先行送拍,留下这一册待我稍作考证再作商议。上周中忙完了单位宝卷的初稿,今日与蒋兄相约,将书借回先把玩数日。回到单位,草草拍了几页图样,通过QQ传上苏州古籍中心的群里,和苏州、吴江等地的古籍同行切磋研究。
此书书名签条已佚,不知其名也,卷首有一篇名为《北都覆没》,故暂时以此名之。其书共三十八(筒子)页,每单页十一行,每行约二十字,工笔抄写,书法工整。首卷有一名章曰:黄巍赫。书中间或有墨笔涂改校正,又有墨笔和朱笔混在的小楷眉批,卷末有署名常熟杨学诗所识的一段文字(“辛卯小除夕,朱圈读一过,改正数处有疑者朱识于眉。他日如能求得善本,当再详校一过也。此本讹夺殊多,字句亦有为钞者更改处。钞时当在乾隆或更后,观其宏字缺笔可证之也。常熟杨学诗识于葑溪寓园。原有墨笔校改,不知出何人手,有未是及任意涂改处。”)。大体形制如斯。
此书后世有民国吴江陆树棠抄本存世,现存中国国家图书馆内。2003年线装书局印《稀见明史史籍辑存》三十册,此书在第十二册内,改名《甲申北都覆没遗闻》一卷,署名清黄巍赫述,并注为民国间抄本,当即陆树棠抄本。《稀见明史史籍辑存》一书印数稀少,书价高昂,苏州各图书馆并无此书,附近似只上图有藏,但不能外借,甚至似乎不能到馆立读。群里的前辈同仁找来此书的一页影印件给我对照,发现只此一页就有四五处不同,这让我们不禁开始揣测,我所见的这一本可能就是《稀见明史史籍辑存》本《甲申北都覆没遗闻》的稿本。
![]() |
目前可知,黄巍赫其人,清吴江人,约为乾隆之后人,别号明秀阁外史,据言为乾隆时苏州王昙的弟子。王昙其人可考,(百度百科称:王昙(1760~1817)清代诗人。又名良士,字仲瞿。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当地有瓶山,因以瓶山自号。乾隆五十九年举人。会试不第,白衣终身,著有《烟霞万古楼文集》等。时人将他与常州诗人黄仲则诗合刻,题曰“乾隆二仲”。王昙与孙原湘、舒位并称“后三家”或“江左三君”。如此看来,黄巍赫也当为乾、嘉、道三朝之人。)
《甲申北都覆没遗闻》最早见于谢国桢先生《增订晚明史籍考》一书的卷八,谢先生所见即当时存于国立北平图书馆的陆树棠抄本。抄本中有陆树棠跋文,叙述了黄巍赫的相关生平,称其有《古文初二集》,并说“此本纪明末事甚详,足资史料,且向无刻本流传,诚罕见之秘籍,爰为校定,录而存之,俾不致终归湮没,亦乡里后生所尽之责也。辛酉冬暮,邑后学陆树棠谨识。”谢先生有按言曰:是书起于崇祯十七年甲申正月初一日,至是年五月十二日吴三桂勾引清兵入燕止。书为日记体,所叙当时情况与燕都日记等书无大差异。记魏藻德、李建泰等辈,亦与明史略同,按日记载,颇为详尽。
《甲申北都覆没遗闻》一书暂时难寻,当日后得见其书时一一对应勘对。仅就目前所见的一页而言,共有六处不同。不同处一:影本正文第一行“崇祯十七年甲申正月朔庚寅”,稿本原作“庚寅朔”,后被墨笔更改顺序。不同处二:影本正文第四行“请上谕防边防河”,稿本原作“防虏防河”,后被墨笔涂改旁边改为边字。不同处三:影本正文第五行“建州定国号大清”,稿本原作“定国号曰清”,后墨笔改曰为大。不同处四:影本正文第六行“大清皇帝立尚幼”,稿本原作“清主立尚幼”,墨笔涂清主二字改为大清皇帝。不同处五:影本正文第七行“以辽东范文程为大学士”,稿本原作“辽人范文程”,墨笔改人为东。不同处六:影本正文第八行“初二日辛卯安庐抚报”,稿本原作“辛卯安庐抚黄报”,墨笔上加初二日三字作注,下删安庐抚“黄”字。仅此一页勘对已可看出,陆树棠本与此稿本有着不小的出入。
原本称清为虏,这是晚明乃至清初中原士子的普遍观点,但在康雍乾三代中受文字狱影响,很少再有人敢如此明目张胆的写出来,嘉道以降,文网虽稍缓,但也恐非一般士子所敢为。而墨笔所作的修改则“柔和”的多,删去了触目的“虏”字,并遵清为大清,则大致可以推断应为清代受文字狱影响下的中原士子或者清末民国时期对“皇清”尚存怀念的遗老遗少所为。黄巍赫并非名人,冒其之名在书上钤印的可能性不大。书中还有杨学诗的眉批,倘能确定杨为民国时人,则杨批在1941年,晚于陆树棠作跋的1921年,倘若我们假设陆树棠所见即此黄巍赫钤印本,则陆会不会就是这个墨笔校订的人呢?(群中的同行提供了疑似陆树堂的一幅扇面,看其文字倒与稿本中的墨笔有三分神似)倘若陆所见之本就是这一本,则此本至少是较陆抄本更早的版本,还原其中修改处,也更能贴近作者的本意。
![]() |
又考,黄为清中期人,禁忌避讳之类必然知晓,他为何敢冒杀头抄家之罪写下这“防虏防河”之句呢?原因无非有三:一是黄天生大胆,不避斧钺,这个可能性很小;二是嘉道之时文网已松(书中原文有宏字缺笔的,则是书或为乾隆后作,但敢写虏字,或因当时虏字已非禁字);三是可能此书并非黄作,而是更早时人所作,黄巍赫不过偶然得之而已(故陆本不称“黄巍赫著”,而称“黄巍赫述”)。此处存疑。
稿本之中有趣的地方甚多,可供研究的地方甚多,所缺者仅一册陆树棠本《甲申北都覆没遗闻》尔。近日当赴上图借阅一番再作商议。
收皮囊的恶魔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从全福班名伶到平声社曲师——陈凤鸣生平杂记(未定稿) (9人喜欢)
- 周信芳访苏演出纪略(未定稿) (15人喜欢)
- 苏州曲友葛缉甫及其《可读庐曲谱》(2025.2.25增补一稿) (6人喜欢)
- 苏州吴平音乐团往昔琐记 (8人喜欢)
- 苏州艺声歌咏团往昔琐记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