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中国大陆青年人在公共场合的提问显得质量不高,原因有哪些?
在各种沙龙或讲座的提问互动环节,中国大陆的大学生或青年人作为提问者,问题普遍很傻。
佐藤謙一
吾辈与大陆青年之座谈交流中,普遍感受到如下之问题:
其一、虽曰『提问』,但大陆青年往往溷淆『提问』与『发言』之区别,惯于将提问视作发表自我感受之契机。其所言虽有理有据,却往往并非提问,也并非希望对方回答,而仅仅是发表『我认为』和『我觉得』,或者『我所知道的是』。
其二、所问之问题,通常为『如何看待』类问题,而非真正之疑惑,亦非基于自我修养而提炼出之提问,因此便少建设性。例如于哲学座谈上问诸位学者『如何看待康德之思想』,或『如何解读萨特之学说』。此类问题非真正之问题,缺少提问者自身之思考与疑惑,若倾向于此类提问,便略显缺乏尊重。
其三、在多数之场合,大陆之唐人青年爱问宏观之问题,爱问泛论之问题,而绝少问细节之问题。例如爱问『美国人如何看待中国文化』(亦落入『如何看待』类中),或『日本教育有什麽值得中国学习借鉴的地方』。此类问题,提问者虽有心交流,却流于泛泛之谈,或老生之谈,答者亦难给出精彩之答桉。若能于此类场合提出具体而微之问题,如问农业专家之机器耕作细节,问历史教授明代漕运之具体方式,则于问答双方皆会有所裨益。
其四、爱问常识类问题。所谓常识者,便是通过今日之一般资讯渠道(如Google)便可得到之答桉。此类问题显得缺乏诚意,便自然难成为好问题。
鄙人诚愿指出可能问题之所在,而非意在批评唐人之青年。既为鄙人个人感受,则必定会偏颇有失,愿请诸公指正。
佐藤謙一
吾辈与大陆青年之座谈交流中,普遍感受到如下之问题:
其一、虽曰『提问』,但大陆青年往往溷淆『提问』与『发言』之区别,惯于将提问视作发表自我感受之契机。其所言虽有理有据,却往往并非提问,也并非希望对方回答,而仅仅是发表『我认为』和『我觉得』,或者『我所知道的是』。
其二、所问之问题,通常为『如何看待』类问题,而非真正之疑惑,亦非基于自我修养而提炼出之提问,因此便少建设性。例如于哲学座谈上问诸位学者『如何看待康德之思想』,或『如何解读萨特之学说』。此类问题非真正之问题,缺少提问者自身之思考与疑惑,若倾向于此类提问,便略显缺乏尊重。
其三、在多数之场合,大陆之唐人青年爱问宏观之问题,爱问泛论之问题,而绝少问细节之问题。例如爱问『美国人如何看待中国文化』(亦落入『如何看待』类中),或『日本教育有什麽值得中国学习借鉴的地方』。此类问题,提问者虽有心交流,却流于泛泛之谈,或老生之谈,答者亦难给出精彩之答桉。若能于此类场合提出具体而微之问题,如问农业专家之机器耕作细节,问历史教授明代漕运之具体方式,则于问答双方皆会有所裨益。
其四、爱问常识类问题。所谓常识者,便是通过今日之一般资讯渠道(如Google)便可得到之答桉。此类问题显得缺乏诚意,便自然难成为好问题。
鄙人诚愿指出可能问题之所在,而非意在批评唐人之青年。既为鄙人个人感受,则必定会偏颇有失,愿请诸公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