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自由的概念
copy right reserved. 勿转。
(1)何谓自由
自古希腊以来,“自由”(lieberty,freedom)一直是政治行为和政治研究当中重要的价值之一。在当今人们也认为,将人们从强权政治中解放出来是政治的重要作用,能够享受自由的社会是更完善的社会。自由不仅是政治的本质价值,甚至可以说是形成近代文化的中心价值。
虽然自由是这样重要的价值或者说理念,但要回答“自由是什么”却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经常对政治进行议论的我们,会注意到有的时候虽然使用同样的词汇,陈述的却是完全不同的情况。自由也是这样一种容易引起混乱的词汇之一。也有不少人努力的想要对这一让人不着要领的词汇进行明确的定义,但是迄今为止所能明确的仅仅是,对于自由的内容意思存在着根深蒂固的不一致见解。
尽管如此,围绕自由的议论也存在共同的基础,也就是英国政治思想史学家Isaiah Berlin在1958年的演讲中提到的“两种自由的概念”。在此之后围绕他所提出的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在政治自由方面开始了活跃的争论。这些争论的结果,至少是使得政治自由的不一致见解是因何而来、以及对立见解之间实际上存在何种问题等渐渐变得明朗起来。这里也从Berlin两种自由的概念开始展开论述。
(2)自由的本质以及两种自由
Berlin认为政治自由以及社会自由的本质在于,“私人”领域(私人采取的行为以及私人所处的状态)不受他人和事物的介入。当然,与作为思考领域自由的哲学自由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既然与他人生活在一起,政治的或者社会的自由也就不是一件全面的或者绝对的事情。从这一点上讲,围绕自由的本质可以提出以下两个问题:①某行为主体不受干涉,其被放任、或者应该被放任的范围是什么;②对行为主体进行干涉的话,其依据是什么,或者应该由谁来进行干涉。
从①出发可以引导出以下的想法:通过对干涉行为的权威(权力)本身进行抑制而确保自由的“免于干涉的自由”。这种想法认为,自由就是不受别人的妨碍或强制,能够以自己想采取的方式,进行自己想做的事情。相反,由于受到某人故意的干涉或妨碍、或合法的禁止或威胁,而无法以自己想采取的方式进行自己想做的事情,则不能称为自由。这种关于自由的想法被称为“自由的消极概念”(消极的自由)。
从②可以引导出另一种关于自由的想法:通过自己本人成为干涉行为的权力(权威)而实现自由的“自我支配的自由”。我之所以不自由,是因为做某事情的时候受到他人的妨碍或禁止。自己决定以何种方式做什么、以及不能做什么,并且遵从自己的话,则不管这种决定多大程度上限制或禁止了行为,自己都是自由的。相反,如果由于自己存在心理上的问题而无法由自己本人负责任的做出决定,以及由于资本或能力的欠缺而无法进行自己已经决定的事情,则自己是不自由的。这种关于自由的想法被称为“自由的积极概念”(积极的自由)。
(3)积极自由的意义转换
然而,一般我们很难分清不被干涉和能够自我做决定两者之间的差别。实际上Berlin自己也说过,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原本指的其实是同一个概念。两者都是有条理的概念,因此不是某一方正确而另一方错误。但是Berlin又指出,积极自由的概念容易发生意义转化,并变成自由的对立面。
积极自由概念的基础是,我不受他人支配而自己支配自己这样一种“自我支配”的观念。这种观念会把一个人分裂成两个自我,一个真诚、正确、理性、理想、自律的自我,还有另一个虚伪、错误、感性、经验、他律的自我。而且,只有正确的自我支配错误的自我的状态,才可以算实现了真正的自我支配。
另外,“自我支配的自由”通过与合理主义的说教相连结,就会转化成“自我实现的自由”这样的形式。合理主义的说教认为,基于理性而对世界进行支配的规律是人类所能够把握的。个人如果能够从感情和欲望、偏见和缪误中将自己解放出来,遵从支配世界的理论而理性的决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那么他就实现了理性的自我支配,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更进一步理性的自我支配还会超越个人而扩张至社会全体,并将社会划分成以理性的自我支配为目标的人,以及并非如此的、非理性的人。在以理性的自我支配为目标的人之间,目的也必然是一致的。因此即便理性的人通过制定法律,强制性的让非理性的人遵从理性的秩序,也不算是对非理性的人的压迫,相反仅仅是强制他们变得自由而已。Jean-Jacques Rousseau提到过的“通往自由的强制”,就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了正当化。其结果便是,本来应当是以私人领域不受他人介入为本质的自由的说教,转变成以理性的名义将服从权威(权力)与自我支配同等看待,正当化支配和压迫的说教。
(4)自由主义和极.权.主.义
Berlin认为扎根于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中的价值一元论,是这种意义转换之所以发生的背景。价值一元论认为,价值问题存在终极的最后的解决方案,我们有可能通过理性的选择而寻找到这种方案。也就是说,真理只有一个,就算在多样的价值和意见之间存在对立,只要人们具备充分的理性,就会收敛至唯一的价值。
Berlin认为,价值一元论是20世纪极.权.主.义的温床。极.权.主.义高举合理性和民族荣誉、人类本性的完成之类高迈的理想,并在这些理性的名义下,剥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物,并强制人们进行残酷的行为。只有为了这些理性而进行的行为才是真正的自由,就是支撑这套理论的说教。
与此相对,消极自由是从价值多元论的立场出发而产生。价值多元论认为,人类生活的目的本质上多种多样,仅靠一种价值而满足所有人是不可能的。正是由于各人多样的目的和活动最终很难取得和谐,所以必须通过制定规则对允许自由行动的范围进行限制。并且在这种情况下,也应该存在“无论如何也不能受到侵犯的最小限度的个人自由的范围”。如果没有这种最小限度的自由,个人也就无法发展自己天然的能力,或者追求自己信仰的价值和目的。
Berlin主张,以这种多元论为前提的消极自由,与John Locke、John Stuart Mill、Alexis de Tocqueville等传统自由主义思想家所提倡的自由是共通的。对于自由主义来说重要的是,尽可能多的个人,只要不相互妨碍到他人的目的,则对于这种目的不是进行道德上的评价,而是维持一个能够实现尽可能多的目的的社会。
(5)自由的概念和政治的构想
Berlin的自由论并没有对政治自由提出细致周到的定义,但是它很好的说明了,自由主义与极.权.主.义这两种政治理念,从来都是“对生活目的的两种完全异质的、不可能和解的态度”。因此Berlin的自由论是围绕两种政治构想的含义,特别是自由主义的政治传统的深入洞察。另一方面,也不能否认Berlin的议论描绘出的自由的一面是极其图象式的。再考虑到以美国和苏联为轴心的东西冷战背景,也可以认为Berlin的议论是“冷战时期的自由主义”。
另外也不应当忘记,当对价值和理念进行这种明快的图象式的说明时,经常会忽略了概念的特征和活力。例如德国出身的社会心理学家Erich Fromm就先于Berlin区分了自由的积极态度和消极态度,前者指的是以自我实现为目的的自发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往~去的自由”,后者则指基于从社会纽带中解放出来的个人化所表现出来的“从~来的自由”。并以此说明,人们从前资本主义的纽带中解放出来以后,深受伴随而来的孤独、不安和无力感的折磨,为了克服这些折磨人们自我选择了服从新的权威,而法西斯的产生就是这种心理结构的结果。根据Fromm的分析,虽然积极自由是极.权.主.义的特征性的自由,但招致极权主义的不如说是消极自由更加合适。
总之,虽然两种自由的概念是考虑自由时有效的图式,但不能仅仅靠此去理解围绕政治自由的多种多样的侧面。要解明Berlin的图式中所忽略的自由的侧面,可以尝试从别的角度再思考自由的问题。并且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学习Berlin将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描绘成自由主义与极.权.主.义的对立那样,在政治理念的对立中将自由的各种概念一一描绘出来。
(1)何谓自由
自古希腊以来,“自由”(lieberty,freedom)一直是政治行为和政治研究当中重要的价值之一。在当今人们也认为,将人们从强权政治中解放出来是政治的重要作用,能够享受自由的社会是更完善的社会。自由不仅是政治的本质价值,甚至可以说是形成近代文化的中心价值。
虽然自由是这样重要的价值或者说理念,但要回答“自由是什么”却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经常对政治进行议论的我们,会注意到有的时候虽然使用同样的词汇,陈述的却是完全不同的情况。自由也是这样一种容易引起混乱的词汇之一。也有不少人努力的想要对这一让人不着要领的词汇进行明确的定义,但是迄今为止所能明确的仅仅是,对于自由的内容意思存在着根深蒂固的不一致见解。
尽管如此,围绕自由的议论也存在共同的基础,也就是英国政治思想史学家Isaiah Berlin在1958年的演讲中提到的“两种自由的概念”。在此之后围绕他所提出的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在政治自由方面开始了活跃的争论。这些争论的结果,至少是使得政治自由的不一致见解是因何而来、以及对立见解之间实际上存在何种问题等渐渐变得明朗起来。这里也从Berlin两种自由的概念开始展开论述。
(2)自由的本质以及两种自由
Berlin认为政治自由以及社会自由的本质在于,“私人”领域(私人采取的行为以及私人所处的状态)不受他人和事物的介入。当然,与作为思考领域自由的哲学自由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既然与他人生活在一起,政治的或者社会的自由也就不是一件全面的或者绝对的事情。从这一点上讲,围绕自由的本质可以提出以下两个问题:①某行为主体不受干涉,其被放任、或者应该被放任的范围是什么;②对行为主体进行干涉的话,其依据是什么,或者应该由谁来进行干涉。
从①出发可以引导出以下的想法:通过对干涉行为的权威(权力)本身进行抑制而确保自由的“免于干涉的自由”。这种想法认为,自由就是不受别人的妨碍或强制,能够以自己想采取的方式,进行自己想做的事情。相反,由于受到某人故意的干涉或妨碍、或合法的禁止或威胁,而无法以自己想采取的方式进行自己想做的事情,则不能称为自由。这种关于自由的想法被称为“自由的消极概念”(消极的自由)。
从②可以引导出另一种关于自由的想法:通过自己本人成为干涉行为的权力(权威)而实现自由的“自我支配的自由”。我之所以不自由,是因为做某事情的时候受到他人的妨碍或禁止。自己决定以何种方式做什么、以及不能做什么,并且遵从自己的话,则不管这种决定多大程度上限制或禁止了行为,自己都是自由的。相反,如果由于自己存在心理上的问题而无法由自己本人负责任的做出决定,以及由于资本或能力的欠缺而无法进行自己已经决定的事情,则自己是不自由的。这种关于自由的想法被称为“自由的积极概念”(积极的自由)。
(3)积极自由的意义转换
然而,一般我们很难分清不被干涉和能够自我做决定两者之间的差别。实际上Berlin自己也说过,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原本指的其实是同一个概念。两者都是有条理的概念,因此不是某一方正确而另一方错误。但是Berlin又指出,积极自由的概念容易发生意义转化,并变成自由的对立面。
积极自由概念的基础是,我不受他人支配而自己支配自己这样一种“自我支配”的观念。这种观念会把一个人分裂成两个自我,一个真诚、正确、理性、理想、自律的自我,还有另一个虚伪、错误、感性、经验、他律的自我。而且,只有正确的自我支配错误的自我的状态,才可以算实现了真正的自我支配。
另外,“自我支配的自由”通过与合理主义的说教相连结,就会转化成“自我实现的自由”这样的形式。合理主义的说教认为,基于理性而对世界进行支配的规律是人类所能够把握的。个人如果能够从感情和欲望、偏见和缪误中将自己解放出来,遵从支配世界的理论而理性的决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那么他就实现了理性的自我支配,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更进一步理性的自我支配还会超越个人而扩张至社会全体,并将社会划分成以理性的自我支配为目标的人,以及并非如此的、非理性的人。在以理性的自我支配为目标的人之间,目的也必然是一致的。因此即便理性的人通过制定法律,强制性的让非理性的人遵从理性的秩序,也不算是对非理性的人的压迫,相反仅仅是强制他们变得自由而已。Jean-Jacques Rousseau提到过的“通往自由的强制”,就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了正当化。其结果便是,本来应当是以私人领域不受他人介入为本质的自由的说教,转变成以理性的名义将服从权威(权力)与自我支配同等看待,正当化支配和压迫的说教。
(4)自由主义和极.权.主.义
Berlin认为扎根于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中的价值一元论,是这种意义转换之所以发生的背景。价值一元论认为,价值问题存在终极的最后的解决方案,我们有可能通过理性的选择而寻找到这种方案。也就是说,真理只有一个,就算在多样的价值和意见之间存在对立,只要人们具备充分的理性,就会收敛至唯一的价值。
Berlin认为,价值一元论是20世纪极.权.主.义的温床。极.权.主.义高举合理性和民族荣誉、人类本性的完成之类高迈的理想,并在这些理性的名义下,剥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物,并强制人们进行残酷的行为。只有为了这些理性而进行的行为才是真正的自由,就是支撑这套理论的说教。
与此相对,消极自由是从价值多元论的立场出发而产生。价值多元论认为,人类生活的目的本质上多种多样,仅靠一种价值而满足所有人是不可能的。正是由于各人多样的目的和活动最终很难取得和谐,所以必须通过制定规则对允许自由行动的范围进行限制。并且在这种情况下,也应该存在“无论如何也不能受到侵犯的最小限度的个人自由的范围”。如果没有这种最小限度的自由,个人也就无法发展自己天然的能力,或者追求自己信仰的价值和目的。
Berlin主张,以这种多元论为前提的消极自由,与John Locke、John Stuart Mill、Alexis de Tocqueville等传统自由主义思想家所提倡的自由是共通的。对于自由主义来说重要的是,尽可能多的个人,只要不相互妨碍到他人的目的,则对于这种目的不是进行道德上的评价,而是维持一个能够实现尽可能多的目的的社会。
(5)自由的概念和政治的构想
Berlin的自由论并没有对政治自由提出细致周到的定义,但是它很好的说明了,自由主义与极.权.主.义这两种政治理念,从来都是“对生活目的的两种完全异质的、不可能和解的态度”。因此Berlin的自由论是围绕两种政治构想的含义,特别是自由主义的政治传统的深入洞察。另一方面,也不能否认Berlin的议论描绘出的自由的一面是极其图象式的。再考虑到以美国和苏联为轴心的东西冷战背景,也可以认为Berlin的议论是“冷战时期的自由主义”。
另外也不应当忘记,当对价值和理念进行这种明快的图象式的说明时,经常会忽略了概念的特征和活力。例如德国出身的社会心理学家Erich Fromm就先于Berlin区分了自由的积极态度和消极态度,前者指的是以自我实现为目的的自发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往~去的自由”,后者则指基于从社会纽带中解放出来的个人化所表现出来的“从~来的自由”。并以此说明,人们从前资本主义的纽带中解放出来以后,深受伴随而来的孤独、不安和无力感的折磨,为了克服这些折磨人们自我选择了服从新的权威,而法西斯的产生就是这种心理结构的结果。根据Fromm的分析,虽然积极自由是极.权.主.义的特征性的自由,但招致极权主义的不如说是消极自由更加合适。
总之,虽然两种自由的概念是考虑自由时有效的图式,但不能仅仅靠此去理解围绕政治自由的多种多样的侧面。要解明Berlin的图式中所忽略的自由的侧面,可以尝试从别的角度再思考自由的问题。并且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学习Berlin将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描绘成自由主义与极.权.主.义的对立那样,在政治理念的对立中将自由的各种概念一一描绘出来。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