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逗,七分捧
这是我五年前写的文章,我始终认为,没有史爱东,岳云鹏不可能成长这么快。
---
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曲艺家协会曾经搞过一个“十大相声演员”的评比,马季毫无争议地位列榜首。而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所有十个人中有九个人是逗哏演员,唯一一个入选的捧哏演员——赵炎还是马季的搭档。由于评选完全是依照观众投票进行的,我们可以看出,捧哏演员在现实中是怎样的一种尴尬境地。
相声界有一句传统俗语,叫“三分逗,七分捧”,说的是无论逗哏的多么华巧,没有捧哏恰到好处的“捧”,包袱也出不来。可是问题在于,这个世界无论哪一门行当,永远是外行远远多于内行,观众看得不是捧,而是实实在在的逗,他们可不愿去琢磨每一次笑声背后的玄机。日久天长,捧哏演员的地位也似乎就被固定在了配角的位置上。
其实最初的捧哏远比逗哏重要,因为清末民初撂地说相声的时候,经常有意外情况发生,低下观众起哄架秧子的事情时有发生,这就需要逗哏演员有很强的现挂(随机应变)能力。但是问题在于,逗哏演员可以离开本子,脑子走到哪里就现挂到哪里,捧哏演员则完全没有这方面的自由,必须紧跟逗哏的方向,在最短时间内做出反应。这种被动的“捧”,对一个演员的心理素质和临场智慧有着极高的要求,所以我们看老一辈的捧哏演员,像赵佩茹、郭启儒,都是在撂地时候摸爬滚打出来的,那种浑厚而不失轻巧的“捧”才配的上马三立、侯宝林的插科打诨。
比如一次马三立和赵佩茹说《夸住宅》。本来该背“贯口”了,可是他在台上发现:“粘子不对路”,即底下的观众不一定爱听“贯口”,如按常规演,效果肯定不好。于是,他在“贯口”中全“现挂”进“包袱儿”。
原来的一段台词是“您家的住宅真是:远瞧雾气沼沼,瓦窑四潲,就跟一块砖‘抠’的一样。门口儿有四棵门槐,有上马石下马石,拴马的桩子……”这段“贯口”很长,一共有400多个字。这次说到这段时,是这样的:
甲(马三立) 您家的住宅真是:远瞧雾气沼沼,瓦窑四潲,跟一块砖“抠”的一样……(说到这,不往下说了,而是看着赵佩茹,用手往下一指)
乙(赵佩茹反应很快,琢磨出马三立要“现挂”,马上说)我们家成蛐蛐罐儿了!
甲 门口有四棵门槐,有上马石下马石,拴马的桩子。对过儿是磨砖对缝八字影壁。路北广梁大门走狗……(后两个字是“现挂”)
乙 走狗的大门?
甲 也走人。(原来没有的词)
乙 什么叫也走人啊?
甲 进了大门,上有电灯,下有懒凳,上边“摆着”回事房,管事处。(原词儿不是“摆着”,是“内有”二字)
乙 蛐蛐过箩儿呀?
甲 到了里间屋,是你爸爸养静的所在,有八宝逍遥自在床,墙上挂着闪缎褥子、闪缎的被卧、绣花的枕头。(全部是“现挂”)
乙 都挂墙上去?哎,我们家防空!
能在说“贯口”中“现挂”,而且个个“包袱儿”都响。别说观众都笑,他自己下台后也笑了。赵佩茹说:“三叔,您可真行,我要是接不住……”马三立说:“要不是你在旁边站着,我也不敢这么说。”
赵佩茹去世以后,唱快板出身的王凤山改行儿给三爷量哏,尽管十分努力,但是明显力不从心,马三立的后期相声,越来越“单口”化,几乎不见捧哏的影子。直到最后,三爷干脆自己说开了单口,虽然也塑造了“逗你玩儿”等经典形象,但是再无曾经的辉煌。
给马三立的儿子少马爷马志明捧哏的最初是谢天顺,后来改成了黄族民。据说少马也很长时间内都不能跟票友出身的大黄形成默契,但是由于黄族民对业务的努力与精心,进步飞快。在少马爷的代表作《大保镖》中,大黄那句经典的“回去一个,不要小贼儿”一举奠定了他一流捧哏的地位。
如今的相声演员很少出入剧场,基本都是在电视台等大型舞台上演出,台下观众都是被主办单位组织好的,即使不笑也尽量拍巴掌那种,所以留给演员现挂的机会就少之又少。甚至有的演员,脚本变动一处就不会说了。逗哏的表现欲望越来越膨胀夸张,语言则越来越苍白;捧哏演员则逐渐“电线杆子化”,从自身水平上或是剧本设定上都再也没有了施展的空间。
国内其实还有一位曾经红极一时的捧哏演员,只不过大家可能或多或少的将其划分在逗哏的行列中了,他就是冯巩。当年刚出道的冯巩参加86年的相声大赛决赛的段子《猪八戒争功》是我平生听过的第一个相声,印象深刻。当时冯巩捧的就已经很有味道,有一种“轻轻松松被蹂躏”的作派。他其实是罕见的凭借纯粹的捧哏功夫一举成为大众明星的演员。后来和牛群搭档,两人的相声越来越偏向“子母哏”,也就是逗哏捧哏不太分的那种形式,冯巩也逐渐由配角成为了主角。但是很少有人意识到,他的成名并非在他成为主角之后,而是在他还老老实实捧哏的时候。从这一点上来说,冯巩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天才。
郭德纲的成就,对公众而言,是将相声重新带回观众身边,从相声本身而言,是重新找回了一种传统,即“三分逗、七分捧”的传统。这种传统模式被实践证明了,是最有效的将笑声带给观众的方式。“德云社”之所以声名鹊起,依靠的是一批老一辈的捧哏演员,张文顺、王文林等,虽然他们自身艺术成就有限,但是他们扮演了时代摆渡人的角色,将前辈的内力储存起来,传递给后世。郭德纲和于谦的合作中,每段有三分之一的包袱都是直接由于谦都出来的。而所有的包袱都和于谦恰到好处的点睛有关联。比如《我是黑社会》中,郭德纲表演他父亲骂他不学无术并用《一无所有》里的歌词来贬低他,于谦的那句“你爸爸姓崔”就接的堪称神来之笔,当今国内捧哏演员中能将这五个字捧出这种效果的,也就于谦和黄族民两人。
如果您有幸去北京天桥北纬路的德云社听上一场,我建议您一定要听一下岳云鹏、史爱东的段子,虽然名气不及何云伟、李菁,或是曹云金、刘云天,但是史爱东的量活是我见过的少有的有民国遗风的那种,一种充满智慧的定海神针的感觉。好似无论逗哏出什么岔子,他都能用一己之力将场子撑下来。
相声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一直根植于民间,而相声自身的传统,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轮回。传统的再生有时候是由于政治需要或是社会变迁,有时候则原因很简单,因为传统的的确是最好的。
写于2008年秋天
---
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曲艺家协会曾经搞过一个“十大相声演员”的评比,马季毫无争议地位列榜首。而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所有十个人中有九个人是逗哏演员,唯一一个入选的捧哏演员——赵炎还是马季的搭档。由于评选完全是依照观众投票进行的,我们可以看出,捧哏演员在现实中是怎样的一种尴尬境地。
相声界有一句传统俗语,叫“三分逗,七分捧”,说的是无论逗哏的多么华巧,没有捧哏恰到好处的“捧”,包袱也出不来。可是问题在于,这个世界无论哪一门行当,永远是外行远远多于内行,观众看得不是捧,而是实实在在的逗,他们可不愿去琢磨每一次笑声背后的玄机。日久天长,捧哏演员的地位也似乎就被固定在了配角的位置上。
其实最初的捧哏远比逗哏重要,因为清末民初撂地说相声的时候,经常有意外情况发生,低下观众起哄架秧子的事情时有发生,这就需要逗哏演员有很强的现挂(随机应变)能力。但是问题在于,逗哏演员可以离开本子,脑子走到哪里就现挂到哪里,捧哏演员则完全没有这方面的自由,必须紧跟逗哏的方向,在最短时间内做出反应。这种被动的“捧”,对一个演员的心理素质和临场智慧有着极高的要求,所以我们看老一辈的捧哏演员,像赵佩茹、郭启儒,都是在撂地时候摸爬滚打出来的,那种浑厚而不失轻巧的“捧”才配的上马三立、侯宝林的插科打诨。
比如一次马三立和赵佩茹说《夸住宅》。本来该背“贯口”了,可是他在台上发现:“粘子不对路”,即底下的观众不一定爱听“贯口”,如按常规演,效果肯定不好。于是,他在“贯口”中全“现挂”进“包袱儿”。
原来的一段台词是“您家的住宅真是:远瞧雾气沼沼,瓦窑四潲,就跟一块砖‘抠’的一样。门口儿有四棵门槐,有上马石下马石,拴马的桩子……”这段“贯口”很长,一共有400多个字。这次说到这段时,是这样的:
甲(马三立) 您家的住宅真是:远瞧雾气沼沼,瓦窑四潲,跟一块砖“抠”的一样……(说到这,不往下说了,而是看着赵佩茹,用手往下一指)
乙(赵佩茹反应很快,琢磨出马三立要“现挂”,马上说)我们家成蛐蛐罐儿了!
甲 门口有四棵门槐,有上马石下马石,拴马的桩子。对过儿是磨砖对缝八字影壁。路北广梁大门走狗……(后两个字是“现挂”)
乙 走狗的大门?
甲 也走人。(原来没有的词)
乙 什么叫也走人啊?
甲 进了大门,上有电灯,下有懒凳,上边“摆着”回事房,管事处。(原词儿不是“摆着”,是“内有”二字)
乙 蛐蛐过箩儿呀?
甲 到了里间屋,是你爸爸养静的所在,有八宝逍遥自在床,墙上挂着闪缎褥子、闪缎的被卧、绣花的枕头。(全部是“现挂”)
乙 都挂墙上去?哎,我们家防空!
能在说“贯口”中“现挂”,而且个个“包袱儿”都响。别说观众都笑,他自己下台后也笑了。赵佩茹说:“三叔,您可真行,我要是接不住……”马三立说:“要不是你在旁边站着,我也不敢这么说。”
赵佩茹去世以后,唱快板出身的王凤山改行儿给三爷量哏,尽管十分努力,但是明显力不从心,马三立的后期相声,越来越“单口”化,几乎不见捧哏的影子。直到最后,三爷干脆自己说开了单口,虽然也塑造了“逗你玩儿”等经典形象,但是再无曾经的辉煌。
给马三立的儿子少马爷马志明捧哏的最初是谢天顺,后来改成了黄族民。据说少马也很长时间内都不能跟票友出身的大黄形成默契,但是由于黄族民对业务的努力与精心,进步飞快。在少马爷的代表作《大保镖》中,大黄那句经典的“回去一个,不要小贼儿”一举奠定了他一流捧哏的地位。
如今的相声演员很少出入剧场,基本都是在电视台等大型舞台上演出,台下观众都是被主办单位组织好的,即使不笑也尽量拍巴掌那种,所以留给演员现挂的机会就少之又少。甚至有的演员,脚本变动一处就不会说了。逗哏的表现欲望越来越膨胀夸张,语言则越来越苍白;捧哏演员则逐渐“电线杆子化”,从自身水平上或是剧本设定上都再也没有了施展的空间。
国内其实还有一位曾经红极一时的捧哏演员,只不过大家可能或多或少的将其划分在逗哏的行列中了,他就是冯巩。当年刚出道的冯巩参加86年的相声大赛决赛的段子《猪八戒争功》是我平生听过的第一个相声,印象深刻。当时冯巩捧的就已经很有味道,有一种“轻轻松松被蹂躏”的作派。他其实是罕见的凭借纯粹的捧哏功夫一举成为大众明星的演员。后来和牛群搭档,两人的相声越来越偏向“子母哏”,也就是逗哏捧哏不太分的那种形式,冯巩也逐渐由配角成为了主角。但是很少有人意识到,他的成名并非在他成为主角之后,而是在他还老老实实捧哏的时候。从这一点上来说,冯巩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天才。
郭德纲的成就,对公众而言,是将相声重新带回观众身边,从相声本身而言,是重新找回了一种传统,即“三分逗、七分捧”的传统。这种传统模式被实践证明了,是最有效的将笑声带给观众的方式。“德云社”之所以声名鹊起,依靠的是一批老一辈的捧哏演员,张文顺、王文林等,虽然他们自身艺术成就有限,但是他们扮演了时代摆渡人的角色,将前辈的内力储存起来,传递给后世。郭德纲和于谦的合作中,每段有三分之一的包袱都是直接由于谦都出来的。而所有的包袱都和于谦恰到好处的点睛有关联。比如《我是黑社会》中,郭德纲表演他父亲骂他不学无术并用《一无所有》里的歌词来贬低他,于谦的那句“你爸爸姓崔”就接的堪称神来之笔,当今国内捧哏演员中能将这五个字捧出这种效果的,也就于谦和黄族民两人。
如果您有幸去北京天桥北纬路的德云社听上一场,我建议您一定要听一下岳云鹏、史爱东的段子,虽然名气不及何云伟、李菁,或是曹云金、刘云天,但是史爱东的量活是我见过的少有的有民国遗风的那种,一种充满智慧的定海神针的感觉。好似无论逗哏出什么岔子,他都能用一己之力将场子撑下来。
相声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一直根植于民间,而相声自身的传统,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轮回。传统的再生有时候是由于政治需要或是社会变迁,有时候则原因很简单,因为传统的的确是最好的。
写于2008年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