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来刷白一堵墙壁
看完春琴似乎不是很久,也似乎久到已经神智不清了。
看之前并无期待,看了之后才发现这真的是又一巅峰。
《春琴》是讲富家千金春琴和她的侍从佐助之间的故事。春琴年幼失明,佐助成为她的忠心引路侍从,领她走路,伴她练琴。貌美的春琴,琴艺绝伦,却有着阴晴不定喜怒无常的脾气。视她为女神的佐助极尽所能地服侍这位骄纵的千金,逆来顺受地接受了所有的语言和肢体上的暴力并对此甘之如饴。春琴依赖佐助,却不愿下嫁,始终以高贵的主人姿态凌驾于佐助之上,而佐助也不敢跨越分际,但两人却随着年岁渐长更加依赖对方。后来春琴被人以沸水毁容不愿让佐助看见自己被毁的容颜,佐助竟然用针刺瞎自己的双眼以此明志。直到春琴去世,佐助一直服侍着她,而晚年的佐助则是在弟子们的服侍中思念着春琴度过。
这样一个讲起来不到一分钟的故事,你觉得凄美动人还是扭曲阴森?
导演Simon McBurney的野心不仅于此。
开场便是一位老人讲述日本独有的悼念亡者追思亲人的方式,一根细长的木棒-卒都婆「そとば」立于亡者墓冢旁边,实际作用类似西方的鲜花。而后便是东京涩谷站的场景--涩谷,正是前往世田谷公共剧场(该剧的另一个合作剧团)的必经之路,免不了要感叹导演用心良苦若是在主场观众就该入戏了吧--突如其来的强烈到挣不开双眼的强烈白光,机械而嘈杂的背景音,来来往往冷漠的人群,而正在这道时代进步的光与影中,老者开始礼赞阴翳。
故事主体由三条线推进,一个是老年的佐助回忆过去,一个是酷似谷崎润一郎或者说就是谷崎润一郎的人寻访春琴和佐助的墓冢试图拼凑故事也试图用自己的方式讲述故事,最为明显的第三条线发生在现代的NHK录音棚,一位播音员讲春琴的故事娓娓道来同时从旁观察并检视自己的感情-有一位同出游会被认为是自己孩子的小男友,周围朋友都不知晓的这段关系无法直视也无法维系--这似乎也在映射着春琴和佐助这种被普通社会价值观束缚着的关系--却在大地震之后又开始反思人与人之间的羁绊「絆」,无趣来说也表达了日本社会冷漠的现状。不同时空的三个人,在同一个舞台上从自己的角度讲述同一个故事,随着情节不断发展时间空间不断转换,却丝毫不觉突兀反而觉得剧情更加紧凑流畅,我只能说我好爱高智商会表达的导演。
一盏台灯之下,立石凉子开始讲故事,除了这一条线声音明朗不时笑点刻意添加现代元素贴近生活之外,剧场上其他线都被控制在幽暗的灯光令人不安的氛围之内,幼年的春琴是一个玩偶,由几位演员操控动作,其中之一的深津绘里同时也负责发声,玩偶动作栩栩如生,更令人惊服的是深津的配音,由幼及老的多变音域,尤其是幼年时期的天真与暴戾的相辅而成几乎让人不寒而栗。她对将被父母扫地出门的佐助说「弾いてみ、弾いてみ」,在学琴归来的路上说「あつい、あーつーい」,以及贯穿始终的「佐助、手」以及各种欢笑怒骂。。。。声音里丝毫感觉不到儿童的美好而是尖锐暴戾,以及黑暗中不知从何爬来的恐惧。
成年后的春琴由脸上带着面具的女优出演,依然是木偶的感觉,直到佐助引起春琴的暴怒,再也无法将自己掩饰在无法表达的人偶之下的深津终于开始完全进入这个角色。
因为是讲春琴一生的故事,所以在表现时间上面导演也是十分流俗而又十分有表现力的用了重复。比如说用三个演员轮流在春琴脚下翻滚,代表了佐助一日复一日受到春琴的欺凌而不离不弃;春琴死后佐助晚年的生活就是饮茶吃饭就寝的无限循环;春琴买布料做衣服时成品一环环展现……伴随这些细节导演让时间飞快走过,同时也让观众深刻体会到,春琴与佐助二人日积月累了无比的忍耐与依赖,所造就出来的爱情是多么强烈令人窒息。最打动我的一场是春琴在面对佐助亲切耐心地教导女学生时,再也无法用她一贯的高傲来掩饰她强烈地嫉妒,发了狂地一边骂着「アホ、アホ」,一边对佐助又踢又打时,对我来说,那正是佐助等待已久地,春琴爱的告白啊。写到这里突然有流泪的冲动啊是怎么回事。
撑起整部戏骨血的,是谷崎润一郎的《春琴抄》,但给了这部戏灵魂,赋予它生气的,则是《阴翳礼赞》。《阴翳礼赞》是一本歌颂日本所特有的阴影美学的书,反对西式照明影响日本之后所带来的透明,光亮,清晰,而赞美日本自古依赖所传承的物体与物体之间的阴影所造成的间接衬托之美。如此这般,导演才在一开始就由老者讲出「昭和8年、今とはどう違っているんだろう?」的疑问,而在开始和最后都安排的两道强烈得使人睁不开双眼的白光工业时代现代的背景音似乎更有深意。极简抽象也在这里发挥到极致,道具只是几根木棒,导演却借此立起就拉开纸门,举上天空就可以在松树下乘凉,三枝并拿弹起三味弦,四角围起来便成一室,加上地上几块榻榻米,像梦境一样超越三度空间的世界就此构筑。这样的背景下,就更能理解为什么导演创造了一个昏暗而充满阴影的舞台,没有在演出甫始拉着深津出场“hi大家好我是春琴是个瞎子”而是用人偶一步一摇曳拉开距离感,带领观众一步一步跟随春琴或喜或悲。
这部戏密度极高,堵在心里的想说的跟写出来的完全不成比例。没写的下次一起吧。
最近重心有点失衡,好在已经调整回来了。时过境迁的一句you sucks不说也罢,如此被动的时候希望以后都不要有了。虽然我觉得自己还勉强算是一个一日为粉终身为粉的人,但人的心力终究是有限的,你看一不小心以140字为上限的码字习惯不是也戒掉了。很庆幸暗夜里的微光我也没有错过。我想要什么,如果一定要界定的话,我想要一颗真诚的心。
看之前并无期待,看了之后才发现这真的是又一巅峰。
《春琴》是讲富家千金春琴和她的侍从佐助之间的故事。春琴年幼失明,佐助成为她的忠心引路侍从,领她走路,伴她练琴。貌美的春琴,琴艺绝伦,却有着阴晴不定喜怒无常的脾气。视她为女神的佐助极尽所能地服侍这位骄纵的千金,逆来顺受地接受了所有的语言和肢体上的暴力并对此甘之如饴。春琴依赖佐助,却不愿下嫁,始终以高贵的主人姿态凌驾于佐助之上,而佐助也不敢跨越分际,但两人却随着年岁渐长更加依赖对方。后来春琴被人以沸水毁容不愿让佐助看见自己被毁的容颜,佐助竟然用针刺瞎自己的双眼以此明志。直到春琴去世,佐助一直服侍着她,而晚年的佐助则是在弟子们的服侍中思念着春琴度过。
这样一个讲起来不到一分钟的故事,你觉得凄美动人还是扭曲阴森?
导演Simon McBurney的野心不仅于此。
开场便是一位老人讲述日本独有的悼念亡者追思亲人的方式,一根细长的木棒-卒都婆「そとば」立于亡者墓冢旁边,实际作用类似西方的鲜花。而后便是东京涩谷站的场景--涩谷,正是前往世田谷公共剧场(该剧的另一个合作剧团)的必经之路,免不了要感叹导演用心良苦若是在主场观众就该入戏了吧--突如其来的强烈到挣不开双眼的强烈白光,机械而嘈杂的背景音,来来往往冷漠的人群,而正在这道时代进步的光与影中,老者开始礼赞阴翳。
![]() |
剧照 |
故事主体由三条线推进,一个是老年的佐助回忆过去,一个是酷似谷崎润一郎或者说就是谷崎润一郎的人寻访春琴和佐助的墓冢试图拼凑故事也试图用自己的方式讲述故事,最为明显的第三条线发生在现代的NHK录音棚,一位播音员讲春琴的故事娓娓道来同时从旁观察并检视自己的感情-有一位同出游会被认为是自己孩子的小男友,周围朋友都不知晓的这段关系无法直视也无法维系--这似乎也在映射着春琴和佐助这种被普通社会价值观束缚着的关系--却在大地震之后又开始反思人与人之间的羁绊「絆」,无趣来说也表达了日本社会冷漠的现状。不同时空的三个人,在同一个舞台上从自己的角度讲述同一个故事,随着情节不断发展时间空间不断转换,却丝毫不觉突兀反而觉得剧情更加紧凑流畅,我只能说我好爱高智商会表达的导演。
一盏台灯之下,立石凉子开始讲故事,除了这一条线声音明朗不时笑点刻意添加现代元素贴近生活之外,剧场上其他线都被控制在幽暗的灯光令人不安的氛围之内,幼年的春琴是一个玩偶,由几位演员操控动作,其中之一的深津绘里同时也负责发声,玩偶动作栩栩如生,更令人惊服的是深津的配音,由幼及老的多变音域,尤其是幼年时期的天真与暴戾的相辅而成几乎让人不寒而栗。她对将被父母扫地出门的佐助说「弾いてみ、弾いてみ」,在学琴归来的路上说「あつい、あーつーい」,以及贯穿始终的「佐助、手」以及各种欢笑怒骂。。。。声音里丝毫感觉不到儿童的美好而是尖锐暴戾,以及黑暗中不知从何爬来的恐惧。
成年后的春琴由脸上带着面具的女优出演,依然是木偶的感觉,直到佐助引起春琴的暴怒,再也无法将自己掩饰在无法表达的人偶之下的深津终于开始完全进入这个角色。
因为是讲春琴一生的故事,所以在表现时间上面导演也是十分流俗而又十分有表现力的用了重复。比如说用三个演员轮流在春琴脚下翻滚,代表了佐助一日复一日受到春琴的欺凌而不离不弃;春琴死后佐助晚年的生活就是饮茶吃饭就寝的无限循环;春琴买布料做衣服时成品一环环展现……伴随这些细节导演让时间飞快走过,同时也让观众深刻体会到,春琴与佐助二人日积月累了无比的忍耐与依赖,所造就出来的爱情是多么强烈令人窒息。最打动我的一场是春琴在面对佐助亲切耐心地教导女学生时,再也无法用她一贯的高傲来掩饰她强烈地嫉妒,发了狂地一边骂着「アホ、アホ」,一边对佐助又踢又打时,对我来说,那正是佐助等待已久地,春琴爱的告白啊。写到这里突然有流泪的冲动啊是怎么回事。
撑起整部戏骨血的,是谷崎润一郎的《春琴抄》,但给了这部戏灵魂,赋予它生气的,则是《阴翳礼赞》。《阴翳礼赞》是一本歌颂日本所特有的阴影美学的书,反对西式照明影响日本之后所带来的透明,光亮,清晰,而赞美日本自古依赖所传承的物体与物体之间的阴影所造成的间接衬托之美。如此这般,导演才在一开始就由老者讲出「昭和8年、今とはどう違っているんだろう?」的疑问,而在开始和最后都安排的两道强烈得使人睁不开双眼的白光工业时代现代的背景音似乎更有深意。极简抽象也在这里发挥到极致,道具只是几根木棒,导演却借此立起就拉开纸门,举上天空就可以在松树下乘凉,三枝并拿弹起三味弦,四角围起来便成一室,加上地上几块榻榻米,像梦境一样超越三度空间的世界就此构筑。这样的背景下,就更能理解为什么导演创造了一个昏暗而充满阴影的舞台,没有在演出甫始拉着深津出场“hi大家好我是春琴是个瞎子”而是用人偶一步一摇曳拉开距离感,带领观众一步一步跟随春琴或喜或悲。
这部戏密度极高,堵在心里的想说的跟写出来的完全不成比例。没写的下次一起吧。
最近重心有点失衡,好在已经调整回来了。时过境迁的一句you sucks不说也罢,如此被动的时候希望以后都不要有了。虽然我觉得自己还勉强算是一个一日为粉终身为粉的人,但人的心力终究是有限的,你看一不小心以140字为上限的码字习惯不是也戒掉了。很庆幸暗夜里的微光我也没有错过。我想要什么,如果一定要界定的话,我想要一颗真诚的心。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