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多诺的马勒观:评《马勒:一份音乐心智分析》
阿多诺的马勒观:评《马勒:一份音乐心智分析》
作者:孙丝丝
黄钟 (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 (我有删节,标题有修改)
“在西方, 这本书被普遍认为是马勒接受史中里程碑式的著作, 每一个研究马勒晚期作品的学者都不得不参考阿多诺对马勒的研究观点和诠释方法。在讨论马勒音乐复兴过程中那些令人感到疑惑的问题时,我们绝不可忽略的就是阿多诺在1960年出版的那本关于马勒的著作。他对知识界和很多音乐学家、作曲家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很多先锋派作曲家对于马勒的印象都来自于阿多诺”
1, 马勒的批判性
阿多诺认为,对于处于欧洲厌世主义后期的马勒来说, 无论是他音乐中无规律、无目的的循环, 还是在乐章中所表现的一泻千里、不可遏制的感情, 以及各种意绪连绵不断的永恒进行, 都是作曲家对他所生存的那个世界的描述。如果说, 第二交响曲的谐谑曲乐章正是传达了这样一种感情的话, 那么更为夸张的便是第六交响曲。由此可知,阿多诺始终认为在音乐中整个世界和社会都是可以被解读的,因为音乐是它们的一部分。同时优秀的音乐是表现人类受难的音乐,音乐的真理内容在于它的批判性。显然,在阿多诺眼中,马勒并没有给他所生存的这个时代蒙上一层美妙绝伦的外衣,而是毫不客气地揭露了那个时代人们所遭受的苦难以及社会各个阶级的冲突。
2, 小说交响曲
阿多诺认为马勒的交响曲中所呈示的一直是作曲家在叙述天真和世故这两种对立性格时的思考与探索, 他的交响曲便是-----小说中这两种形象的载体, 它承载着马勒作品的主题、旋律、形式和技法, 是其全部创作思想的集合。他甚至确信,马勒的每部交响曲都像小说一样。阿多诺甚至曾宣称, 相对于马勒之前的纯音乐作品来说, 他的交响曲更加类似于19世纪的散文小说,所以马勒的交响曲可以称为小说交响曲。
为了说明为什么使用小说(novel)一词来形容马勒的交响曲而不用戏剧(drama) : 阿多诺认为, 戏剧的特点在于它的整体性永远凌驾于其部分性之上, 在整体戏剧进行中, 如果新的角色或事件没有被提前交代, 那么它就不能轻易地出现在整个戏剧过程中; 而小说则不同, 它的特点就在于可以随时出现任何新鲜的因素。马勒的交响曲中正是布满了这种令人惊讶的、没有任何预示的因素, 即他一直不断地把新的材料引入到其中,这种情形在结构备受关注的贝多芬式的交响曲中是绝不可能出现的。
阿多诺是这样描述《第五交响曲》第二乐章的: 在慢板的间插段过后, 一个类似于第二主题的旋律 (它的材料来自于呈示部) 形成了, 令人毫无准备。就像一个之前从未受到注意的人现在正式进入了演出中, 并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犹如巴尔扎克和司各特的早期浪漫主义小说; 普鲁斯特曾指出, 就像小说中那些不引人注目的小角色一样, 音乐中的新材料在很多时候可以成为作品的中心。在上述探索的基础上, 阿多诺继续深化了他的思考, 认为马勒的交响曲在音乐构思方面与古典乐派的交响曲创作有着明显的不同。在古典乐派的作品中, 整体的构思要先于主题的构思, 从某种程度上说音乐整体可以产生出主题, 并且与主题有着辩证的关系。而在马勒的作品中情况恰恰相反, 他所关注的是每个有特点的、单独的部分 (就像小说的角色或者事件一样),而不是整体结构。所以,马勒的作品是一种/自下而上 (即先有部分后有整体)的结构方式,而这种创作理路对于以自上而下 (即先有整体后有部分)结构方式为根本原则的古典乐派来讲, 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阿多诺认为, 正是这种自下而上的方式达到了小说交响曲在结构形式上的要求, 即不去特别地关注音乐将进行到哪里, 只在乎新事件的不断发生。
阿多诺特别关注了马勒的小说交响曲和古典乐派的戏剧性古典交响曲(dramatic-classical symphony) 在音乐与时间关系处理方面的不同。他认为, 古典交响曲通过主题核心因素的各种变化形成音乐的全面展开, 并以此来消磨时间(kill time)。 而在马勒的交响曲中, 主题材料的基本形态在音乐的进行中并不发生改变, 改变的仅仅是时间的维度, 例如整个主题时值的延长、缩短等等。就这一点来说, 马勒的主题是可以辨认的, 就像小说情节中的角色一样, 虽然每次的出现都不同, 但它们的本质没有改变, 即具有同一性。正如阿多诺在书中所提到的: 当传统的经典作品在经过了展开部便停止了音乐的运转之后, 它满足于这种组织结构的同一性; 如果一个核心因素不在主调上重复的话, 它仍具有统一性, 而不会成为其他的东西。然而, 马勒交响曲的写作则破坏了以上两种情形。所以, 在阿多诺心中, 马勒的小说交响曲寻求的正是对以上种种逻辑 (古典交响曲构建的逻辑性)的逃避:“它需要新鲜的空气”。
3, 结构有形理论:突破、悬置、完成
阿多诺指出, 马勒并不是按传统的结构原则进行写作, 而是根据特殊的音乐内涵和他对每部作品整体进展的设想进行构建。阿多诺在仔细分析了马勒的交响曲后发现, 马勒的音乐语言一贯是破碎的、分裂的。因此, 他用结构有形理论的三个关键词,即: 用突破、悬置、完成来说明马勒交响曲结构中的这种特点, 用以概括那些在传统曲式结构理论体系中所不能够明确进行划分的部分。
突破 (breakthrough)。这一词语并不是阿多诺首先提出的, 而是借用了贝克(Paul Bekker)在1921年所著的《马勒交响曲》一书中的说法。贝克认为, 当新音乐材料的出现打破了乐章原有结构的时候, 它所形成的音乐片段就是突破。阿多诺认为这样的结构是来源于整个作品音乐材料之外的、并改变了乐章进程或者整体框架的那个部分。而只有这样做, 交响曲中所描述的整个世界才会显的更加真实。他是这样描述突破的:“它是结构形式墙体上的碎片。与所有艺术相反,其目的是对一种专制的入侵,将艺术变为施展此入侵的一个舞台。马勒的音乐动摇了一个充满自信的审美秩序的基础, 在这种审美秩序中,一种无限性被有限的调性所包围”。这个专制指的是古典主义的结构逻辑, 而入侵则指突破的使用, 即:这种封闭的、稳定的建构 (即古典主义的结构理念) 从外部 (因为没有使用作品中已经出现过的音乐材料) 受到了攻击, 被入侵、被分裂。阿多诺认为马勒的《第五交响曲》的第二乐章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体现。在这一乐章中, 突破部分是一个在D大调上的众赞歌式的片段 (464-519小节), 表达了对天堂的憧憬。而在被暴风雨般、愁闷的情绪所笼罩的a小调第二乐章中, 众赞歌在音色上、功能上都作为突破而使用, 它毫无准备地、毫无预示地闯入, 似乎并不属于这一乐章。也正是这一部分的突然插入,打破了乐章中原有的奏鸣曲式结构。
悬置(suspension)。它类似于一个乐章结形式中处于分裂状态的部分, 但这个部分并不是用新的材料组成, 而采用了乐章中已有的材料。与之前的突破不同的是,悬置片段能够起到阻断
章情绪进行的作用, 即整个乐章的动力性在这个部分中突然消失了。如果说之前的突破片段给以材料作为结构判断标准的音乐学家们造成了假象的话, 那么悬置片段则可以视作更为狡猾的技法运用。因为即使悬置片段使用了作品中已经出现过的材料,但是它所表现出的功能意义和其他诸多音乐要素的改变, 也会使分析者无从入手。 阿多诺认为, 马勒第三交响曲第三乐章中的驿号(posthorn)片段 (256 -346小节) 就是悬置的典型实例。 这一部分的性格被由驿号演奏的仿佛是来自远方 (马勒自己的标记)的材料刻画出来, 沉静肃穆的悬置片段与乐章中永不停息的其他段落形成了强烈反差。
完成 (fulfillment)。这是阿多诺所发现的马勒式结构的第三个重要特征。前面的两个特征呈现出的段落或片段影响到了音乐的整体性进程, 而这里的完成则使音乐呈示出不可预期的结束感。阿多诺认为完成的概念是指简短的结束, 类似于Abgesang。 Abgesang是德国中世纪时期恋诗歌手和名歌手用巴尔形式(Bar form)写成的诗歌的一部分。这种巴尔形式包括柱句和下歌两个部分, 下歌部分即Abgesang。这一部分虽具有再现的功能, 但并不排除新材料的出现。所以阿多诺认为, 在马勒交响曲中的某些结束部分中, 除了对原有材料的再现以外, 还有新材料的进入, 而这正类似于Abgesang。 用他自己的话说, 通过非常新的材料来得到音乐内容的完成, 这与音乐的内在封闭观念相冲突, 因为它的原则是任何东西都应该来自于音乐本身。同时值得注意的是, 通过把马勒的这一创作方式与巴尔形式联系起来, 阿多诺似乎暗示了马勒要把自己与更早的时代结合在一起, 即更为自然的、本质的时代, 这反映出他对现代的、机械化时代的厌恶。具有这样特征的段落分别出现在第三交响曲的第一乐章、第六交响曲末乐章再现部的最后部分, 以及大地之歌的第一乐章中。
4,对贝多芬的突破
阿多诺认为, 正是以上三种马勒式的特性艺术处理破环了由贝多芬所开启的交响乐中那种有着严密逻辑结构的、相对封闭的系统, 以及由这种系统所构建的交响曲形式的凝练性、结构力和整体美感, 而这样的美感恰恰是阿多诺最反对的。
阿多诺所认为马勒的成功在于他的音乐摧毁了音乐纯净论的谎言, 并用自己特有的结构理论将音乐从所谓古典主义的整体审美体验中解救出来。在阿多诺看来, 音乐并不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完全自律的整体, 在它的结构中始终包含着社会冲突。马勒对传统结构的运用是不纯粹的, 他正是要在运用这些结构的同时用各种其他手段对它进行讽刺。阿多诺认为, 交响曲中类似于传统曲式结构的整体框架暗喻着社会的整体性, 而那些被他划分为突破、悬置、完成的部分则代表了社会的牺牲品或受害者。所以, 在外表看来与常人无异的生活状态下, 马勒的内心隐藏着他个人与整个社会之间矛盾冲突中所形成的异化状态。对传统曲式结构的打破正表明了他以局外人、畸零人、多余者、游离者的身份对社会文明、价值进行全面怀疑和彻底否定。从阿多诺对马勒作品结构方面的独特分析可以看出,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中伪总体性的厌恶始终置于他的头脑之中, 马勒的交响曲创作则成为他对社会进行严肃批判的重要艺术实例。
这部专著中的内容并不仅限于以上所讨论过的部分。例如,在马勒对大、小调的交替使用方面, 阿多诺认为其反映了个体与整体的分歧, 即小调代表着个体, 而大调代表着整体, 小调则是社会中痛苦和真实的反映。作为对大调的背离, 小调则代表着一种不完整的、不被同化的并也不能被建立的东西。再如,在讨论马勒所使用的变奏技法时, 阿多诺指出了马勒的技法与传统的古典乐派和以勋伯格为代表的表现主义的手法的不同。 即马勒的变奏是发展其小说交响曲的一种技术, 它只是在十分细微的方面对主题的外形进行变化。此外, 他还用整整一章的篇幅对大地之歌进行了专门的论述。
5, 阿多诺
我们仍可通过对上述几个问题的讨论, 明显感觉到阿多诺在研究马勒作品时的独特思维模式的两个基本维度: 第一,阿多诺的思维方式被一种特殊的历史语境所主宰。他所生活的年代正是西方马克思主义风头正健的时候, 这一学派的哲学家们高举社会批判理论的大旗, 要求摆脱现实的束缚, 进而批判和否定现实, 以求为人类的自由解放效劳。在他们看来, 批判理性的责任在于无情地揭露丑恶的现实, 猛烈地抨击愚蠢的和具有欺骗性的思想, 揭露非真实的东西, 从而使人的存在真实化。阿多诺显然是把这一理论纳入到了他的音乐社会学分析之中。
第二, 阿多诺大胆运用的某些或许过于极端的词语, 除了其特有的社会学理论意涵外,显然受到了他内心永远铭记的那段纳粹暴行的影响。他曾不止一次地提到, 马勒交响曲所表现的内容激发起了他内心强烈的共鸣。同为犹太人的阿多诺能够这样理解马勒,原因也就不言自明了。
在阅读本书时,笔者体会最深的是: 阿多诺无时无刻不在对我们理解音乐作品的方式提供新的视角。或许富兰克林大胆地说出了我们内心共同感受: 毫无疑问的是, 阿多诺加深了我们对马勒音乐中作曲技术特点的理解, 例如大小调的交替、变奏手法和他的蒙太奇技术。当人们习惯了用史学思维和文化角度去理解马勒的音乐时, 当音乐学家们沉浸在汗牛充栋的史学材料和对乐谱版本的严格考证时, 当分析专家们极力运用各种方法去分析作品中的主题关系、结构特点时, 阿多诺的阐释毫无疑问为我们打开了另一片广阔天空。 因为某些时候, 音乐本身所表达的对世界的认识, 比其他任何文献记录下来的东西更为真实、客观。 我想, 这也许就是阿多诺力图以哲学反思为方法论基础、以社会-文化阐释为探究目的的音乐学诠释的要义所在。
作者:孙丝丝
黄钟 (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 (我有删节,标题有修改)
“在西方, 这本书被普遍认为是马勒接受史中里程碑式的著作, 每一个研究马勒晚期作品的学者都不得不参考阿多诺对马勒的研究观点和诠释方法。在讨论马勒音乐复兴过程中那些令人感到疑惑的问题时,我们绝不可忽略的就是阿多诺在1960年出版的那本关于马勒的著作。他对知识界和很多音乐学家、作曲家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很多先锋派作曲家对于马勒的印象都来自于阿多诺”
1, 马勒的批判性
阿多诺认为,对于处于欧洲厌世主义后期的马勒来说, 无论是他音乐中无规律、无目的的循环, 还是在乐章中所表现的一泻千里、不可遏制的感情, 以及各种意绪连绵不断的永恒进行, 都是作曲家对他所生存的那个世界的描述。如果说, 第二交响曲的谐谑曲乐章正是传达了这样一种感情的话, 那么更为夸张的便是第六交响曲。由此可知,阿多诺始终认为在音乐中整个世界和社会都是可以被解读的,因为音乐是它们的一部分。同时优秀的音乐是表现人类受难的音乐,音乐的真理内容在于它的批判性。显然,在阿多诺眼中,马勒并没有给他所生存的这个时代蒙上一层美妙绝伦的外衣,而是毫不客气地揭露了那个时代人们所遭受的苦难以及社会各个阶级的冲突。
2, 小说交响曲
阿多诺认为马勒的交响曲中所呈示的一直是作曲家在叙述天真和世故这两种对立性格时的思考与探索, 他的交响曲便是-----小说中这两种形象的载体, 它承载着马勒作品的主题、旋律、形式和技法, 是其全部创作思想的集合。他甚至确信,马勒的每部交响曲都像小说一样。阿多诺甚至曾宣称, 相对于马勒之前的纯音乐作品来说, 他的交响曲更加类似于19世纪的散文小说,所以马勒的交响曲可以称为小说交响曲。
为了说明为什么使用小说(novel)一词来形容马勒的交响曲而不用戏剧(drama) : 阿多诺认为, 戏剧的特点在于它的整体性永远凌驾于其部分性之上, 在整体戏剧进行中, 如果新的角色或事件没有被提前交代, 那么它就不能轻易地出现在整个戏剧过程中; 而小说则不同, 它的特点就在于可以随时出现任何新鲜的因素。马勒的交响曲中正是布满了这种令人惊讶的、没有任何预示的因素, 即他一直不断地把新的材料引入到其中,这种情形在结构备受关注的贝多芬式的交响曲中是绝不可能出现的。
阿多诺是这样描述《第五交响曲》第二乐章的: 在慢板的间插段过后, 一个类似于第二主题的旋律 (它的材料来自于呈示部) 形成了, 令人毫无准备。就像一个之前从未受到注意的人现在正式进入了演出中, 并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犹如巴尔扎克和司各特的早期浪漫主义小说; 普鲁斯特曾指出, 就像小说中那些不引人注目的小角色一样, 音乐中的新材料在很多时候可以成为作品的中心。在上述探索的基础上, 阿多诺继续深化了他的思考, 认为马勒的交响曲在音乐构思方面与古典乐派的交响曲创作有着明显的不同。在古典乐派的作品中, 整体的构思要先于主题的构思, 从某种程度上说音乐整体可以产生出主题, 并且与主题有着辩证的关系。而在马勒的作品中情况恰恰相反, 他所关注的是每个有特点的、单独的部分 (就像小说的角色或者事件一样),而不是整体结构。所以,马勒的作品是一种/自下而上 (即先有部分后有整体)的结构方式,而这种创作理路对于以自上而下 (即先有整体后有部分)结构方式为根本原则的古典乐派来讲, 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阿多诺认为, 正是这种自下而上的方式达到了小说交响曲在结构形式上的要求, 即不去特别地关注音乐将进行到哪里, 只在乎新事件的不断发生。
阿多诺特别关注了马勒的小说交响曲和古典乐派的戏剧性古典交响曲(dramatic-classical symphony) 在音乐与时间关系处理方面的不同。他认为, 古典交响曲通过主题核心因素的各种变化形成音乐的全面展开, 并以此来消磨时间(kill time)。 而在马勒的交响曲中, 主题材料的基本形态在音乐的进行中并不发生改变, 改变的仅仅是时间的维度, 例如整个主题时值的延长、缩短等等。就这一点来说, 马勒的主题是可以辨认的, 就像小说情节中的角色一样, 虽然每次的出现都不同, 但它们的本质没有改变, 即具有同一性。正如阿多诺在书中所提到的: 当传统的经典作品在经过了展开部便停止了音乐的运转之后, 它满足于这种组织结构的同一性; 如果一个核心因素不在主调上重复的话, 它仍具有统一性, 而不会成为其他的东西。然而, 马勒交响曲的写作则破坏了以上两种情形。所以, 在阿多诺心中, 马勒的小说交响曲寻求的正是对以上种种逻辑 (古典交响曲构建的逻辑性)的逃避:“它需要新鲜的空气”。
3, 结构有形理论:突破、悬置、完成
阿多诺指出, 马勒并不是按传统的结构原则进行写作, 而是根据特殊的音乐内涵和他对每部作品整体进展的设想进行构建。阿多诺在仔细分析了马勒的交响曲后发现, 马勒的音乐语言一贯是破碎的、分裂的。因此, 他用结构有形理论的三个关键词,即: 用突破、悬置、完成来说明马勒交响曲结构中的这种特点, 用以概括那些在传统曲式结构理论体系中所不能够明确进行划分的部分。
突破 (breakthrough)。这一词语并不是阿多诺首先提出的, 而是借用了贝克(Paul Bekker)在1921年所著的《马勒交响曲》一书中的说法。贝克认为, 当新音乐材料的出现打破了乐章原有结构的时候, 它所形成的音乐片段就是突破。阿多诺认为这样的结构是来源于整个作品音乐材料之外的、并改变了乐章进程或者整体框架的那个部分。而只有这样做, 交响曲中所描述的整个世界才会显的更加真实。他是这样描述突破的:“它是结构形式墙体上的碎片。与所有艺术相反,其目的是对一种专制的入侵,将艺术变为施展此入侵的一个舞台。马勒的音乐动摇了一个充满自信的审美秩序的基础, 在这种审美秩序中,一种无限性被有限的调性所包围”。这个专制指的是古典主义的结构逻辑, 而入侵则指突破的使用, 即:这种封闭的、稳定的建构 (即古典主义的结构理念) 从外部 (因为没有使用作品中已经出现过的音乐材料) 受到了攻击, 被入侵、被分裂。阿多诺认为马勒的《第五交响曲》的第二乐章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体现。在这一乐章中, 突破部分是一个在D大调上的众赞歌式的片段 (464-519小节), 表达了对天堂的憧憬。而在被暴风雨般、愁闷的情绪所笼罩的a小调第二乐章中, 众赞歌在音色上、功能上都作为突破而使用, 它毫无准备地、毫无预示地闯入, 似乎并不属于这一乐章。也正是这一部分的突然插入,打破了乐章中原有的奏鸣曲式结构。
悬置(suspension)。它类似于一个乐章结形式中处于分裂状态的部分, 但这个部分并不是用新的材料组成, 而采用了乐章中已有的材料。与之前的突破不同的是,悬置片段能够起到阻断
章情绪进行的作用, 即整个乐章的动力性在这个部分中突然消失了。如果说之前的突破片段给以材料作为结构判断标准的音乐学家们造成了假象的话, 那么悬置片段则可以视作更为狡猾的技法运用。因为即使悬置片段使用了作品中已经出现过的材料,但是它所表现出的功能意义和其他诸多音乐要素的改变, 也会使分析者无从入手。 阿多诺认为, 马勒第三交响曲第三乐章中的驿号(posthorn)片段 (256 -346小节) 就是悬置的典型实例。 这一部分的性格被由驿号演奏的仿佛是来自远方 (马勒自己的标记)的材料刻画出来, 沉静肃穆的悬置片段与乐章中永不停息的其他段落形成了强烈反差。
完成 (fulfillment)。这是阿多诺所发现的马勒式结构的第三个重要特征。前面的两个特征呈现出的段落或片段影响到了音乐的整体性进程, 而这里的完成则使音乐呈示出不可预期的结束感。阿多诺认为完成的概念是指简短的结束, 类似于Abgesang。 Abgesang是德国中世纪时期恋诗歌手和名歌手用巴尔形式(Bar form)写成的诗歌的一部分。这种巴尔形式包括柱句和下歌两个部分, 下歌部分即Abgesang。这一部分虽具有再现的功能, 但并不排除新材料的出现。所以阿多诺认为, 在马勒交响曲中的某些结束部分中, 除了对原有材料的再现以外, 还有新材料的进入, 而这正类似于Abgesang。 用他自己的话说, 通过非常新的材料来得到音乐内容的完成, 这与音乐的内在封闭观念相冲突, 因为它的原则是任何东西都应该来自于音乐本身。同时值得注意的是, 通过把马勒的这一创作方式与巴尔形式联系起来, 阿多诺似乎暗示了马勒要把自己与更早的时代结合在一起, 即更为自然的、本质的时代, 这反映出他对现代的、机械化时代的厌恶。具有这样特征的段落分别出现在第三交响曲的第一乐章、第六交响曲末乐章再现部的最后部分, 以及大地之歌的第一乐章中。
4,对贝多芬的突破
阿多诺认为, 正是以上三种马勒式的特性艺术处理破环了由贝多芬所开启的交响乐中那种有着严密逻辑结构的、相对封闭的系统, 以及由这种系统所构建的交响曲形式的凝练性、结构力和整体美感, 而这样的美感恰恰是阿多诺最反对的。
阿多诺所认为马勒的成功在于他的音乐摧毁了音乐纯净论的谎言, 并用自己特有的结构理论将音乐从所谓古典主义的整体审美体验中解救出来。在阿多诺看来, 音乐并不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完全自律的整体, 在它的结构中始终包含着社会冲突。马勒对传统结构的运用是不纯粹的, 他正是要在运用这些结构的同时用各种其他手段对它进行讽刺。阿多诺认为, 交响曲中类似于传统曲式结构的整体框架暗喻着社会的整体性, 而那些被他划分为突破、悬置、完成的部分则代表了社会的牺牲品或受害者。所以, 在外表看来与常人无异的生活状态下, 马勒的内心隐藏着他个人与整个社会之间矛盾冲突中所形成的异化状态。对传统曲式结构的打破正表明了他以局外人、畸零人、多余者、游离者的身份对社会文明、价值进行全面怀疑和彻底否定。从阿多诺对马勒作品结构方面的独特分析可以看出,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中伪总体性的厌恶始终置于他的头脑之中, 马勒的交响曲创作则成为他对社会进行严肃批判的重要艺术实例。
这部专著中的内容并不仅限于以上所讨论过的部分。例如,在马勒对大、小调的交替使用方面, 阿多诺认为其反映了个体与整体的分歧, 即小调代表着个体, 而大调代表着整体, 小调则是社会中痛苦和真实的反映。作为对大调的背离, 小调则代表着一种不完整的、不被同化的并也不能被建立的东西。再如,在讨论马勒所使用的变奏技法时, 阿多诺指出了马勒的技法与传统的古典乐派和以勋伯格为代表的表现主义的手法的不同。 即马勒的变奏是发展其小说交响曲的一种技术, 它只是在十分细微的方面对主题的外形进行变化。此外, 他还用整整一章的篇幅对大地之歌进行了专门的论述。
5, 阿多诺
我们仍可通过对上述几个问题的讨论, 明显感觉到阿多诺在研究马勒作品时的独特思维模式的两个基本维度: 第一,阿多诺的思维方式被一种特殊的历史语境所主宰。他所生活的年代正是西方马克思主义风头正健的时候, 这一学派的哲学家们高举社会批判理论的大旗, 要求摆脱现实的束缚, 进而批判和否定现实, 以求为人类的自由解放效劳。在他们看来, 批判理性的责任在于无情地揭露丑恶的现实, 猛烈地抨击愚蠢的和具有欺骗性的思想, 揭露非真实的东西, 从而使人的存在真实化。阿多诺显然是把这一理论纳入到了他的音乐社会学分析之中。
第二, 阿多诺大胆运用的某些或许过于极端的词语, 除了其特有的社会学理论意涵外,显然受到了他内心永远铭记的那段纳粹暴行的影响。他曾不止一次地提到, 马勒交响曲所表现的内容激发起了他内心强烈的共鸣。同为犹太人的阿多诺能够这样理解马勒,原因也就不言自明了。
在阅读本书时,笔者体会最深的是: 阿多诺无时无刻不在对我们理解音乐作品的方式提供新的视角。或许富兰克林大胆地说出了我们内心共同感受: 毫无疑问的是, 阿多诺加深了我们对马勒音乐中作曲技术特点的理解, 例如大小调的交替、变奏手法和他的蒙太奇技术。当人们习惯了用史学思维和文化角度去理解马勒的音乐时, 当音乐学家们沉浸在汗牛充栋的史学材料和对乐谱版本的严格考证时, 当分析专家们极力运用各种方法去分析作品中的主题关系、结构特点时, 阿多诺的阐释毫无疑问为我们打开了另一片广阔天空。 因为某些时候, 音乐本身所表达的对世界的认识, 比其他任何文献记录下来的东西更为真实、客观。 我想, 这也许就是阿多诺力图以哲学反思为方法论基础、以社会-文化阐释为探究目的的音乐学诠释的要义所在。
-
Pèlerinage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2-24 23:57:56
-
Vanquish!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2-02 09:18:29
-
Nylon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25 23:41:05
-
艾斯跳跳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1-09 04:50:31
-
凤凰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8-06 19:52:29
-
TOM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3-30 16:51:50
-
Orpheus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8-21 17:01:16
-
magnus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4-14 00:01:39
-
新起点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9-25 10:16:21
-
马鹿野郎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3-27 00:53:05
-
U 赞了这篇日记 2013-11-24 00:03:02
-
Chloe 赞了这篇日记 2013-10-08 13:52:59
-
瓶子里的肖邦 赞了这篇日记 2013-10-08 11:41:02
-
芽兒芽兒不長大 赞了这篇日记 2013-10-08 00:37:32
-
42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09 19:43:09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09 15:51:27
-
美酒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09 08:52:37
-
阿蕉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09 08:36:11
-
V'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09 05:09:25
-
奔波儿灞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09 01:09:56
-
龙公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09 00:57:32
-
藍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09 00:5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