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世界》2013年第9期原创中文科幻小说评论
《科幻世界》2013年第9期原创中文科幻小说评论
2013年第9期《科幻世界》登载的原创中文科幻小说有六篇,其中银河奖征文五篇——谢云宁的《五块石传奇》、阿缺的《格里芬太太今晚准备自杀》、墨小邪的《花园里的神》、江波的《梦醒黄昏》、程序猎人的《两分钟的眼泪》,校园之星征文一篇——滕野的《情感香水》。
读完《五块石传奇》,我真是更加喜欢谢云宁了!快赶上喜欢宝树了!
一年前,我在给《梦绕地心》写的评论中着重谈到了他的小说与童恩正先生在风格上的联系。而《五块石传奇》写的是“考古+外星文明”,当然不能不令人立刻联想起题材相似的《石笋行》。从《石笋行》到《五块石传奇》,能看到数十年来中国科幻小说的变与不变。
同类题材的作品,中外都有不少。想写出水平来,要么是在点子上“独辟蹊径”,要么是把力量放在语言上,往深处挖掘语言的力量。可以说,谢云宁选择了后者。
作者展现给我的精神状态,有点像他笔下的蚕丛王:没有在氛围上故弄玄虚,没有在情节上横生枝蔓,没有在结构上炫耀技巧——很多地方甚至显得很平凡。但故事中的每一句话都能看出深耕细作的用心。隐藏在语言中的情感由涓涓细流慢慢汇集成浩渺烟波,在最后一刻让读者看到它涌入汪洋大海。
荡气回肠。
数十年前,童恩正先生的作品让读者看到了科幻小说的中国气派。而谢云宁,完全称得上是这条道路上一位有成就的继承者。
我想,今年的银河奖,我投给这一篇。
《格里芬太太今晚准备自杀》里那个机器人够贫的,比机器人还贫的是作者叙事方式。三个故事为什么要用三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叙述呢?它们难道不都是格里芬太太讲出来的么?即便采用三个不同的视角也不能改变啊——而且还是两个第三人称一个第一人称,唯一的一个第一人称还不是格里芬太太自己,换言之格里芬太太在用旁观者的视角讲自己的故事,却把自己代入为女儿,这么讲故事有什么必要呢?
还有“彼得为卿行义事”这种顺口溜,搭配上“他的脸很冷”这样贫乏的描述,很搞笑啊,纯中二档次啊。作者写的时候心里是在想古龙么?映在我脑海中的可是郭德纲啊。
《花园里的神》有点意思。我觉得得亮点是作者把故事中的人物在这个极其诱人的“温水煮青蛙”的过程中体现出的心理状态的流变,很值得读者去咀嚼。科幻小说么,留给读者一些这样的感受才是正经事。
除此之外,故事的结构和节奏把握得都不错,能够让读者顺着剧情的延展适时、合理地转变自己的体验。
不过,整个故事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所以嘛,主人公玩儿完之后,后面那几段视角转换之后的话,其实就可有可无了。就以主人公的覆灭为结局,其实也能体现出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了。最后那几段,有点鸡肋。
《梦醒黄昏》带有很浓重的江波自身风格,特别是那种喷薄而出的感情。对于这种以时间为主题的作品,感情释放,确实可以让读者觉得荡气回肠。
不过这一篇的缺陷,我觉得也是比较明显的:在一些段落中,过多的对白,对作品的画面感有所损害。毕竟,这样的情节设计,还应该是需要比较富有色彩的阅读画面体验的。
《两分钟的眼泪》……我有点不清楚作者打算表达什么,或者说不知道作者打算用这样的表达方式去表达什么。被那些有点乱的情节和本来就很难“圆”的内核(还用了那么多“科学”的词语去打扮一个这么苍白的内核)出来的故事本身就已经有些单薄了,画面感偏偏还显得那么土,甚至会令我想起九十年代初的那些批量生产的商业片。科幻小说固然属于通俗文学的范畴,但也不能让文字这么“通俗”吧?
又见滕野,还挺高产。
这次的《情感香水》写得比较有哲理,而且和《树人》相比较,故事讲得比较“圆”。“圆”对于科幻小说而言,未必是一个很容易达到的境界——内核、情节、人物性格,都要自洽起来才行呢。
当然了,也有些地方写得不是那么成功,且不提香水杀人怎么还能有一对一对抗的解药这种完全武侠风格的低级设定之类的。比较大的问题是:全文前后被分成了两截,文字、和节奏都有点对不上。
2013年第9期《科幻世界》登载的原创中文科幻小说有六篇,其中银河奖征文五篇——谢云宁的《五块石传奇》、阿缺的《格里芬太太今晚准备自杀》、墨小邪的《花园里的神》、江波的《梦醒黄昏》、程序猎人的《两分钟的眼泪》,校园之星征文一篇——滕野的《情感香水》。
读完《五块石传奇》,我真是更加喜欢谢云宁了!快赶上喜欢宝树了!
一年前,我在给《梦绕地心》写的评论中着重谈到了他的小说与童恩正先生在风格上的联系。而《五块石传奇》写的是“考古+外星文明”,当然不能不令人立刻联想起题材相似的《石笋行》。从《石笋行》到《五块石传奇》,能看到数十年来中国科幻小说的变与不变。
同类题材的作品,中外都有不少。想写出水平来,要么是在点子上“独辟蹊径”,要么是把力量放在语言上,往深处挖掘语言的力量。可以说,谢云宁选择了后者。
作者展现给我的精神状态,有点像他笔下的蚕丛王:没有在氛围上故弄玄虚,没有在情节上横生枝蔓,没有在结构上炫耀技巧——很多地方甚至显得很平凡。但故事中的每一句话都能看出深耕细作的用心。隐藏在语言中的情感由涓涓细流慢慢汇集成浩渺烟波,在最后一刻让读者看到它涌入汪洋大海。
荡气回肠。
数十年前,童恩正先生的作品让读者看到了科幻小说的中国气派。而谢云宁,完全称得上是这条道路上一位有成就的继承者。
我想,今年的银河奖,我投给这一篇。
《格里芬太太今晚准备自杀》里那个机器人够贫的,比机器人还贫的是作者叙事方式。三个故事为什么要用三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叙述呢?它们难道不都是格里芬太太讲出来的么?即便采用三个不同的视角也不能改变啊——而且还是两个第三人称一个第一人称,唯一的一个第一人称还不是格里芬太太自己,换言之格里芬太太在用旁观者的视角讲自己的故事,却把自己代入为女儿,这么讲故事有什么必要呢?
还有“彼得为卿行义事”这种顺口溜,搭配上“他的脸很冷”这样贫乏的描述,很搞笑啊,纯中二档次啊。作者写的时候心里是在想古龙么?映在我脑海中的可是郭德纲啊。
《花园里的神》有点意思。我觉得得亮点是作者把故事中的人物在这个极其诱人的“温水煮青蛙”的过程中体现出的心理状态的流变,很值得读者去咀嚼。科幻小说么,留给读者一些这样的感受才是正经事。
除此之外,故事的结构和节奏把握得都不错,能够让读者顺着剧情的延展适时、合理地转变自己的体验。
不过,整个故事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所以嘛,主人公玩儿完之后,后面那几段视角转换之后的话,其实就可有可无了。就以主人公的覆灭为结局,其实也能体现出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了。最后那几段,有点鸡肋。
《梦醒黄昏》带有很浓重的江波自身风格,特别是那种喷薄而出的感情。对于这种以时间为主题的作品,感情释放,确实可以让读者觉得荡气回肠。
不过这一篇的缺陷,我觉得也是比较明显的:在一些段落中,过多的对白,对作品的画面感有所损害。毕竟,这样的情节设计,还应该是需要比较富有色彩的阅读画面体验的。
《两分钟的眼泪》……我有点不清楚作者打算表达什么,或者说不知道作者打算用这样的表达方式去表达什么。被那些有点乱的情节和本来就很难“圆”的内核(还用了那么多“科学”的词语去打扮一个这么苍白的内核)出来的故事本身就已经有些单薄了,画面感偏偏还显得那么土,甚至会令我想起九十年代初的那些批量生产的商业片。科幻小说固然属于通俗文学的范畴,但也不能让文字这么“通俗”吧?
又见滕野,还挺高产。
这次的《情感香水》写得比较有哲理,而且和《树人》相比较,故事讲得比较“圆”。“圆”对于科幻小说而言,未必是一个很容易达到的境界——内核、情节、人物性格,都要自洽起来才行呢。
当然了,也有些地方写得不是那么成功,且不提香水杀人怎么还能有一对一对抗的解药这种完全武侠风格的低级设定之类的。比较大的问题是:全文前后被分成了两截,文字、和节奏都有点对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