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执止智
在多年来的工作中,我确实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办事方法,没想到总结起来会出现如此奇幻的效果。这好像是拼音zhi的平仄关系,古人造字时可能也是把意思相近的音放在一起,如私和死、罔和亡,又或者这只是一个巧合。不论怎样,事情就显得非常有趣。
知、执、止、智
知:了解的工作是很重要的,在办事之前一定要全面了解事情的因果和背景,否则处理起来会有误差。知的过程听起来简单,而实际上需要具有不凡的能力。首先要通过整合和关联,将杂乱的点、线编织成规则有序的网络,让事件清晰透彻。还具备有效的沟通,从当事人那里得到真实、全面、有价值的信息。更需要系统思考,从可知的表面问题中分析其深层次的原因。
在初入管理工作时,公司的生产效率并不高,我则开始考虑如何提高生产部门的效率的问题。我坐在办公室里开始考虑方法,也会经常与生产部门的经理交流,讨论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不久,我在生产部门建立了一套责任人跟踪单系统,我花了些时间反复推演、改进,最后应用到生产过程中,几个月之后,我发现生产部门的效率并没有明显的好转。于是我决定亲自去跟一下整个生产流程,这一跟不要紧,差一点让我无地自容,因为生产过程中的问题根本不是我坐在办公室里和生产部门的经理聊天可以了解的。我完全推倒了原来的跟踪单而着手建立一个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方法。我依然要亲自到达第一线了解情况再做出有效的改进,最后找到了问题——流程中的旧有顺序已经不适合新的生产需要。真实、全面的了解问题必须亲自参与过程才能实现。如果不能正确感知,下面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
执:执行能力是管理者最重要的特长之一,只有执行才产生成果。许多预想不到的问题都会在执行的过程中产生并影响工作进度甚至成败。良好的执行力同样需要管理者在执行方面有自己的手段,执行并不是简单的“去做吧!”这么简单,它更需要监控过程、保证结果。坚持原则是首先要做到的,我们有许多事情总会半途而费或是没有做到原计划所描述的样子,其主要原因往往是在执行过程中、在困难面前放弃原则的结果。坚持原则需要有足够的定力与信心,不被外界环境所打扰。但坚持原则并不等于固执,固执是可怕的,它会扼杀发展和创新,而二者的重要区别就在于“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同时是否能够听取建议而不断改进。”
还是项目开发的故事,虽然已经说过不只一次,但我相信它更能说明问题。当我承接研发部第一个项目的时候,我并没有太在意过程,我想那些工程师会有所把握,我只要给出计划书、完成日期就可以了。这是一个软件开发项目,除了在电脑屏幕上看到软件功能的实现之外没有实体的产品部分。项目完成日期的前两天,我闲着没事去研发组里看了一眼,结果发现软件的功能虽然制作完成,可以并不是我当初预想的样子。于是我们找到计划书,可是上面却没有对这一部分细节内容的描述,只是给出了一个柜架。这种情况下,工程师们很自然的按照自己喜欢的想法去设计,导致了不大不小的失误。后来我发现这并不是团队沟通的问题,而更多的表现在我的执行能力不强。执行不只是前进,而需要在不断校正中前进。另外一个例子,我们总是在不断的开会中讨论问题,可以会议结束时我们真的想出了解决方案、指定了负责人了吗?我们更多的深入讨论问题的严重性、导致问题的原因,领导们大发雷霆,大家相互推脱、辩解,最后不了了之。而很少有会议花大力气研究如何解决问题、如何避免问题再次发生。如何你经常遇到这样的会议,这说明你们组织的执行能力不强,而且每个人都可能是吹牛的专家。
止:事情有始有终,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却忽视了结尾的重要性。在我的经验世界里,开头和结尾都是最难掌握的部分。如何处理好结尾成了一件事情“善始善终”的关键。我想,问题并不在于怎样结束,而应关注结束后会怎样。我们往往太关注把事件完成,而忘记了“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当其他事件与此事相关联时,我们就会不知所措,因为我们在事件完成时只是关心事件本身的成果,而没有注意到它在未来所产生的影响,如何让未来更便捷。处理好这个问题的要点是要为事件的结尾做一个计划,如何让事件的资源和经验在未来产生成果或是更方便未来事件的“调用”。把着眼点放在未来,你会更多的为未来的自己考虑,让事情的结尾更具高瞻远瞩的境界。
自从我学习单片机以来,就一直坚持写笔记。主要是记录实验过程的数据和经验中的精华部分,我总是把实验涉及的资料分门别类,还要在程序中和显眼的部分做好注释。这些工作确实需要花费一些时间,不过一想到“家电中央控制系统”,我就觉得这个时间花费的值得。那是几年前的事情,记忆已经不再清晰,只有教训一直对我产生着深远影响。当时我要制作一个“家电中央控制系统”,那是我学习单片机时最想完成的事情,它很实用而且我可以学到更多。于是开始了,我用了3个月的时间来制作它,结果在一年后我好像从来没有制作过这个家伙一样,因为当时的我只是将产品本身制作完成而没有留下任何笔记、数据,而且程序源代码确实是保存了起来,却不知道放在哪里了,后来又搞不清楚哪一个版本是最后应用的。我只是制作出了产品,确实可以使用,可我没有想到以后我还会忘记设计过程,还会需要翻阅笔记来找寻。“家电中央控制系统”方案的结尾只是产品本身的正常使用,现在看来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更多的着眼于未来。
智:智慧演绎必须贯穿整个事件,这是敏锐洞察力、创新意识和远见思考的结合体。智慧的功能就是在不断的改进、创新,不断打破固有思想和行动,不断优化成果、提高效率。智慧的力量在于用敏锐洞察力关注系统和细节,利用天才想像力提出新方法,再分析其对未来的价值与贡献。智者总是能从宏观的系统角度和微观的细节部分同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总是能推陈出新,用卓有成效的方法去解决。
如何才能拥有天才般的智慧呢?如果不用花大价钱购买的话,也许每个人都想拥有。依我经验看来,“天才智慧”是可以得到的,不过你需要花上一段时间来不断练习。大家都认为一个深入研究一门学问的人一定很有智慧,其实这样的例子少之又少,爱因斯坦确实是天才。什么都懂一点的人并非不学无术,广博的知识容易相互借鉴从而产生创意。同时博学各路知识又能深入研究的人则是理想的天才后补队员。只要你了解,创新是可以学习的,它需要从其他门类的知识中发现闪光点。
知、执、止、智
知:了解的工作是很重要的,在办事之前一定要全面了解事情的因果和背景,否则处理起来会有误差。知的过程听起来简单,而实际上需要具有不凡的能力。首先要通过整合和关联,将杂乱的点、线编织成规则有序的网络,让事件清晰透彻。还具备有效的沟通,从当事人那里得到真实、全面、有价值的信息。更需要系统思考,从可知的表面问题中分析其深层次的原因。
在初入管理工作时,公司的生产效率并不高,我则开始考虑如何提高生产部门的效率的问题。我坐在办公室里开始考虑方法,也会经常与生产部门的经理交流,讨论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不久,我在生产部门建立了一套责任人跟踪单系统,我花了些时间反复推演、改进,最后应用到生产过程中,几个月之后,我发现生产部门的效率并没有明显的好转。于是我决定亲自去跟一下整个生产流程,这一跟不要紧,差一点让我无地自容,因为生产过程中的问题根本不是我坐在办公室里和生产部门的经理聊天可以了解的。我完全推倒了原来的跟踪单而着手建立一个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方法。我依然要亲自到达第一线了解情况再做出有效的改进,最后找到了问题——流程中的旧有顺序已经不适合新的生产需要。真实、全面的了解问题必须亲自参与过程才能实现。如果不能正确感知,下面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
执:执行能力是管理者最重要的特长之一,只有执行才产生成果。许多预想不到的问题都会在执行的过程中产生并影响工作进度甚至成败。良好的执行力同样需要管理者在执行方面有自己的手段,执行并不是简单的“去做吧!”这么简单,它更需要监控过程、保证结果。坚持原则是首先要做到的,我们有许多事情总会半途而费或是没有做到原计划所描述的样子,其主要原因往往是在执行过程中、在困难面前放弃原则的结果。坚持原则需要有足够的定力与信心,不被外界环境所打扰。但坚持原则并不等于固执,固执是可怕的,它会扼杀发展和创新,而二者的重要区别就在于“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同时是否能够听取建议而不断改进。”
还是项目开发的故事,虽然已经说过不只一次,但我相信它更能说明问题。当我承接研发部第一个项目的时候,我并没有太在意过程,我想那些工程师会有所把握,我只要给出计划书、完成日期就可以了。这是一个软件开发项目,除了在电脑屏幕上看到软件功能的实现之外没有实体的产品部分。项目完成日期的前两天,我闲着没事去研发组里看了一眼,结果发现软件的功能虽然制作完成,可以并不是我当初预想的样子。于是我们找到计划书,可是上面却没有对这一部分细节内容的描述,只是给出了一个柜架。这种情况下,工程师们很自然的按照自己喜欢的想法去设计,导致了不大不小的失误。后来我发现这并不是团队沟通的问题,而更多的表现在我的执行能力不强。执行不只是前进,而需要在不断校正中前进。另外一个例子,我们总是在不断的开会中讨论问题,可以会议结束时我们真的想出了解决方案、指定了负责人了吗?我们更多的深入讨论问题的严重性、导致问题的原因,领导们大发雷霆,大家相互推脱、辩解,最后不了了之。而很少有会议花大力气研究如何解决问题、如何避免问题再次发生。如何你经常遇到这样的会议,这说明你们组织的执行能力不强,而且每个人都可能是吹牛的专家。
止:事情有始有终,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却忽视了结尾的重要性。在我的经验世界里,开头和结尾都是最难掌握的部分。如何处理好结尾成了一件事情“善始善终”的关键。我想,问题并不在于怎样结束,而应关注结束后会怎样。我们往往太关注把事件完成,而忘记了“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当其他事件与此事相关联时,我们就会不知所措,因为我们在事件完成时只是关心事件本身的成果,而没有注意到它在未来所产生的影响,如何让未来更便捷。处理好这个问题的要点是要为事件的结尾做一个计划,如何让事件的资源和经验在未来产生成果或是更方便未来事件的“调用”。把着眼点放在未来,你会更多的为未来的自己考虑,让事情的结尾更具高瞻远瞩的境界。
自从我学习单片机以来,就一直坚持写笔记。主要是记录实验过程的数据和经验中的精华部分,我总是把实验涉及的资料分门别类,还要在程序中和显眼的部分做好注释。这些工作确实需要花费一些时间,不过一想到“家电中央控制系统”,我就觉得这个时间花费的值得。那是几年前的事情,记忆已经不再清晰,只有教训一直对我产生着深远影响。当时我要制作一个“家电中央控制系统”,那是我学习单片机时最想完成的事情,它很实用而且我可以学到更多。于是开始了,我用了3个月的时间来制作它,结果在一年后我好像从来没有制作过这个家伙一样,因为当时的我只是将产品本身制作完成而没有留下任何笔记、数据,而且程序源代码确实是保存了起来,却不知道放在哪里了,后来又搞不清楚哪一个版本是最后应用的。我只是制作出了产品,确实可以使用,可我没有想到以后我还会忘记设计过程,还会需要翻阅笔记来找寻。“家电中央控制系统”方案的结尾只是产品本身的正常使用,现在看来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更多的着眼于未来。
智:智慧演绎必须贯穿整个事件,这是敏锐洞察力、创新意识和远见思考的结合体。智慧的功能就是在不断的改进、创新,不断打破固有思想和行动,不断优化成果、提高效率。智慧的力量在于用敏锐洞察力关注系统和细节,利用天才想像力提出新方法,再分析其对未来的价值与贡献。智者总是能从宏观的系统角度和微观的细节部分同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总是能推陈出新,用卓有成效的方法去解决。
如何才能拥有天才般的智慧呢?如果不用花大价钱购买的话,也许每个人都想拥有。依我经验看来,“天才智慧”是可以得到的,不过你需要花上一段时间来不断练习。大家都认为一个深入研究一门学问的人一定很有智慧,其实这样的例子少之又少,爱因斯坦确实是天才。什么都懂一点的人并非不学无术,广博的知识容易相互借鉴从而产生创意。同时博学各路知识又能深入研究的人则是理想的天才后补队员。只要你了解,创新是可以学习的,它需要从其他门类的知识中发现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