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
读大学的时候我的专业是【国民经济管理】,四年间我们的系主任不停向我们灌输本专业是“战略家的摇篮”。彼时的我根本没办法理解“战略”概念的具象指代,只求囫囵吞枣蒙混过关,挨至毕业时论文的题目我竟然还选了个《论中国经济适用房的过与失》——更是无比偏离了专业性。
参加工作之后,一开始手里的活多是琐碎的细枝末节,每天只以完成分内工作为己任,到后来逐渐有机会接触更高阔的平台,发现很多严重问题的起源是在制定原则方向的时候就已经埋下错误的种子,而之后所有的执行都是可怕的错上加错,方知战略的重要性。因此要感谢工作所带给我的经验,能够令我建立起对“战略”的感性认识。
新一届国家领导团体上台之后,“顶层设计”这个词语开始频繁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它是如此直白的在向每一个受众大声呼喊:我就是方向!我就是愿景!!我就是战略!!!
吴晓波的这本《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标题独漏了“中国”两个字。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专业性还处于“信息分享”的水平,但已经可以逻辑清楚地令阅读者只通过两百多页的内容就纵向了解到中国从古至今的历次经济变革基本情况。这本书是一本极好的学普教材。作者从其中总结出的各项关键点,对于平时疏于关注宏观经济的我而言受益匪浅。这本书将我少年时期散落在历史书中各章节的经济变革串成一个庞大的专题,从管仲、商鞅、汉武帝、王莽、李世民、王安石一直讲到洋务运动、民国革兴、新中国的计划经济及改革开放,从中总结出历史规律供读者参考,是非常有趣的资料。
尽管吴晓波讲述的只是经济的故事,但是我们当然不能忽视书中角落中看似不经意提及的那一句:“所有经济制度改革的基础是政治制度的变革”。事实上,所有的章节都已经用数据明确的指出,经济变革对政治制度变革的依赖度远远超出所有改革家的想象。制定战略的过程,其实也是当事人发挥想象力的过程——变革家倾其全力发挥无穷的想象,和土地博弈、与金融斗争以及向国有(民营)经济不断发起的挑战——终究挣不脱的是政治这块天花板。
政治的基础是文化,而“统一”是中国的一种深入骨髓的文化,在它的背后默然垂手而立的是冷峻的集权中央,而集权化的政治体制与自由化的经济变革存在着天然的矛盾——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有产者和无产者之间经过仪式化的推手在达到幸运而短暂的平衡之后,注定将持续陷入争夺利益的循环。
如前所述,我对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疏于了解,而对其兴趣寥寥本质上是源于我对中国现行政治制度的漠不关心。和许多人一样,一提到“政治”两个字我立时就似被施了昏睡令,觉得那是距离自己远若天涯的游戏。我也许在课本上接触过1994年分税制改革对中央和地方经济重塑的重要性,但我也忽略了正是这次改革为21世纪中国大城市居民住房价格的飙升埋下了隐患;我知道国资委和发改委是好单位,但我从不会考虑它们如何影响了我的衣食住行——政治观是一种向内的生存体验,只有耐得住寂寞才可能在观念上破除迷思。而现今社会民众对于金融资产的无限崇拜,已经失去了坚守孤独的底线,无法冷静客观的通过自省冲出迷局。
因此我愿意再读一遍这本书。
参加工作之后,一开始手里的活多是琐碎的细枝末节,每天只以完成分内工作为己任,到后来逐渐有机会接触更高阔的平台,发现很多严重问题的起源是在制定原则方向的时候就已经埋下错误的种子,而之后所有的执行都是可怕的错上加错,方知战略的重要性。因此要感谢工作所带给我的经验,能够令我建立起对“战略”的感性认识。
新一届国家领导团体上台之后,“顶层设计”这个词语开始频繁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它是如此直白的在向每一个受众大声呼喊:我就是方向!我就是愿景!!我就是战略!!!
吴晓波的这本《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标题独漏了“中国”两个字。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专业性还处于“信息分享”的水平,但已经可以逻辑清楚地令阅读者只通过两百多页的内容就纵向了解到中国从古至今的历次经济变革基本情况。这本书是一本极好的学普教材。作者从其中总结出的各项关键点,对于平时疏于关注宏观经济的我而言受益匪浅。这本书将我少年时期散落在历史书中各章节的经济变革串成一个庞大的专题,从管仲、商鞅、汉武帝、王莽、李世民、王安石一直讲到洋务运动、民国革兴、新中国的计划经济及改革开放,从中总结出历史规律供读者参考,是非常有趣的资料。
尽管吴晓波讲述的只是经济的故事,但是我们当然不能忽视书中角落中看似不经意提及的那一句:“所有经济制度改革的基础是政治制度的变革”。事实上,所有的章节都已经用数据明确的指出,经济变革对政治制度变革的依赖度远远超出所有改革家的想象。制定战略的过程,其实也是当事人发挥想象力的过程——变革家倾其全力发挥无穷的想象,和土地博弈、与金融斗争以及向国有(民营)经济不断发起的挑战——终究挣不脱的是政治这块天花板。
政治的基础是文化,而“统一”是中国的一种深入骨髓的文化,在它的背后默然垂手而立的是冷峻的集权中央,而集权化的政治体制与自由化的经济变革存在着天然的矛盾——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有产者和无产者之间经过仪式化的推手在达到幸运而短暂的平衡之后,注定将持续陷入争夺利益的循环。
如前所述,我对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疏于了解,而对其兴趣寥寥本质上是源于我对中国现行政治制度的漠不关心。和许多人一样,一提到“政治”两个字我立时就似被施了昏睡令,觉得那是距离自己远若天涯的游戏。我也许在课本上接触过1994年分税制改革对中央和地方经济重塑的重要性,但我也忽略了正是这次改革为21世纪中国大城市居民住房价格的飙升埋下了隐患;我知道国资委和发改委是好单位,但我从不会考虑它们如何影响了我的衣食住行——政治观是一种向内的生存体验,只有耐得住寂寞才可能在观念上破除迷思。而现今社会民众对于金融资产的无限崇拜,已经失去了坚守孤独的底线,无法冷静客观的通过自省冲出迷局。
因此我愿意再读一遍这本书。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