姨妈
胡兰成在《今生今世》里有一段这样的描述:“母亲叫我剪桑叶,要照她的样一把理齐了剪得细,因为乌毛蚕嘴巴小。她教我溪边洗白菜,要挖开菜瓣洗得干净,上山采茶,要采干净了一枝才攀另一支来采。”读到这段的时候,我忽然想起了姨妈,想起她总爱用砂锅花一个下午的时间炖一锅汤。
我其实不太能够理解用砂锅炖汤的姨妈。与我母亲不同,姨妈是个看上去风风火火的人,做事雷厉风行,速度奇快,我以为讲求效率的人总是会不耐烦一些,但她却偏偏喜欢用砂锅炖汤。而我母亲,是个温婉的家庭主妇,看起来慢条斯理,谨言慎行,可是,因为省事,她炖汤从来用的是高压锅。姨妈和母亲的不同,看上去像是与生俱来的。比如,五十米开外都能听到的笑声,比如,谈话时候分贝高的让人耳朵发痒。我爸爸有时候调侃,说这是标准的冯氏特征。但这些特征在我母亲身上,绝少能够得到体现。
我对姨妈的记忆并不深刻,尽管她总爱提起我三岁时候的样子,但我对她最早的记忆却是在五岁的时候,是她出嫁的时候。姨妈出嫁时候穿的是白色的婚纱,在我外婆早年住的那个小山沟里,白色婚纱到现在都是高端洋气的象征物,而我姨妈早在二十年前就已经懂得穿着它,牵上我姨父的手,站在田野里拍照。那时候,小小的我跟在姨妈身后,我后来对于婚姻的最初幻想大概就来源于此。后来,按照当时的风俗,姨父抱着姨妈走出那个小山沟。此后,她在我的记忆里,开始变得模糊和断断续续起来。
姨妈嫁的地方,是另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沟。小时候,我一直觉得姨妈嫁得很远。因为一年里难得的一两次探望,母亲总是带着我匆匆忙忙地赶车,下了车,还要赶去码头等轮船,轮船的马达开得震天响,我坐在船舱里晕晕乎乎,觉得总也到不了的样子。所以,嫁了人的姨妈,绝少地出现在我的生活里。一直到近几年,终于通了公路,我才突然发现,原来姨妈住得一点也不远,不过二十分钟的车程。
也是因为通了公路,姨妈开始成为家里的常客。每次家里忙不过来的时候,母亲总会打电话给姨妈,而姨妈总是能够出现在母亲需要她的时候。彼时,我已经长大,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日子里,才会像候鸟一样飞回家。好多次,我回家的时候,都看到姨妈坐在家门口择菜。她长得娇小,远远看去,只看到家门口的一点黑影,走近了才发现,原来是姨妈。节假日,家里的客人总是多一些,姨妈每次都是清早就到了,坐在家门口一边择菜一边招呼客人,她甚至也像招呼客人一样的招呼我。端茶,递水果,送点心,家里的每样吃食放在哪里,楼上楼下都有些什么,姨妈总是比我更清楚一些。
我是从来都不做家务的,厨房一年也难得进去一回。客人来了,我只管陪客人聊天。厨房是姨妈和母亲的天下。有时候,看到坐在家门口择菜的姨妈,不识趣的客人总会问,为什么让姨妈择菜。这真是令人难堪的问题,每次被问到,都想不出两全其美的答案。姨妈喜欢在这个时候,用她高分贝的笑声替我解围。冬天,她说,天冷水凉的,怕我长冻疮。夏天,她又说,择菜伤手,菜汁陷在指甲里洗也洗不掉。我那时笨拙地就只会朝低头择菜的姨妈笑笑。
我从小乖巧,做出一副爱学习的好孩子模样来,长辈眼里是个懂事的淑女,又因为年龄小,总是受尽宠爱,也无端地生出些骄横来。我不喜欢猫,我们家就不养猫,养了也不让进家门。我不喜欢辣,母亲不得不中断几十年来做菜的习惯,硬生生地把红烧变成清淡。姨妈也是这样。我总是觉得姨妈做得菜太咸,好像盐不要钱的样子,我也总是嫌姨妈炖得肉太透,看不出原材料。姨妈一边笑一边追着问,咸了吗?咸了吗?我板着张脸不饶人,就是咸了。姨妈有个女儿,是我唯一的妹妹,因为长得漂亮,从前小的时候我都管她叫“小狐狸”。她上姨妈那儿告我,我不怕她。在这个只注重知识和读书的家族里,长得好看,从来不能加分,也带不来多少额外的疼爱。姨妈每次听完就只会哈哈一笑。我不太爱跟姨妈讲话,因为她声音太大,吵得我耳朵难受。可是,我喜欢听姨妈笑,姨妈笑起来的时候,好像整个世界都跟着亮堂起来了。
有些不太相熟的叔叔阿姨们,还有一些从未见过的叔叔阿姨们,他们也和我一样,喜欢姨妈的笑。我的姨妈,健康快乐、热情乐观,是走到哪里都能成开心果的可人儿,是生来就是带着阳光的向日葵。而我的母亲温婉娴静,喜欢忍耐和包容,柔美却不软弱,哭和笑都是静静的,像养在窗台的兰花。她们两个是老冯家开得最盛的两朵花,可惜,一朵夭折在了水里,一朵还在风雨里。
我其实不太能够理解用砂锅炖汤的姨妈。与我母亲不同,姨妈是个看上去风风火火的人,做事雷厉风行,速度奇快,我以为讲求效率的人总是会不耐烦一些,但她却偏偏喜欢用砂锅炖汤。而我母亲,是个温婉的家庭主妇,看起来慢条斯理,谨言慎行,可是,因为省事,她炖汤从来用的是高压锅。姨妈和母亲的不同,看上去像是与生俱来的。比如,五十米开外都能听到的笑声,比如,谈话时候分贝高的让人耳朵发痒。我爸爸有时候调侃,说这是标准的冯氏特征。但这些特征在我母亲身上,绝少能够得到体现。
我对姨妈的记忆并不深刻,尽管她总爱提起我三岁时候的样子,但我对她最早的记忆却是在五岁的时候,是她出嫁的时候。姨妈出嫁时候穿的是白色的婚纱,在我外婆早年住的那个小山沟里,白色婚纱到现在都是高端洋气的象征物,而我姨妈早在二十年前就已经懂得穿着它,牵上我姨父的手,站在田野里拍照。那时候,小小的我跟在姨妈身后,我后来对于婚姻的最初幻想大概就来源于此。后来,按照当时的风俗,姨父抱着姨妈走出那个小山沟。此后,她在我的记忆里,开始变得模糊和断断续续起来。
姨妈嫁的地方,是另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沟。小时候,我一直觉得姨妈嫁得很远。因为一年里难得的一两次探望,母亲总是带着我匆匆忙忙地赶车,下了车,还要赶去码头等轮船,轮船的马达开得震天响,我坐在船舱里晕晕乎乎,觉得总也到不了的样子。所以,嫁了人的姨妈,绝少地出现在我的生活里。一直到近几年,终于通了公路,我才突然发现,原来姨妈住得一点也不远,不过二十分钟的车程。
也是因为通了公路,姨妈开始成为家里的常客。每次家里忙不过来的时候,母亲总会打电话给姨妈,而姨妈总是能够出现在母亲需要她的时候。彼时,我已经长大,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日子里,才会像候鸟一样飞回家。好多次,我回家的时候,都看到姨妈坐在家门口择菜。她长得娇小,远远看去,只看到家门口的一点黑影,走近了才发现,原来是姨妈。节假日,家里的客人总是多一些,姨妈每次都是清早就到了,坐在家门口一边择菜一边招呼客人,她甚至也像招呼客人一样的招呼我。端茶,递水果,送点心,家里的每样吃食放在哪里,楼上楼下都有些什么,姨妈总是比我更清楚一些。
我是从来都不做家务的,厨房一年也难得进去一回。客人来了,我只管陪客人聊天。厨房是姨妈和母亲的天下。有时候,看到坐在家门口择菜的姨妈,不识趣的客人总会问,为什么让姨妈择菜。这真是令人难堪的问题,每次被问到,都想不出两全其美的答案。姨妈喜欢在这个时候,用她高分贝的笑声替我解围。冬天,她说,天冷水凉的,怕我长冻疮。夏天,她又说,择菜伤手,菜汁陷在指甲里洗也洗不掉。我那时笨拙地就只会朝低头择菜的姨妈笑笑。
我从小乖巧,做出一副爱学习的好孩子模样来,长辈眼里是个懂事的淑女,又因为年龄小,总是受尽宠爱,也无端地生出些骄横来。我不喜欢猫,我们家就不养猫,养了也不让进家门。我不喜欢辣,母亲不得不中断几十年来做菜的习惯,硬生生地把红烧变成清淡。姨妈也是这样。我总是觉得姨妈做得菜太咸,好像盐不要钱的样子,我也总是嫌姨妈炖得肉太透,看不出原材料。姨妈一边笑一边追着问,咸了吗?咸了吗?我板着张脸不饶人,就是咸了。姨妈有个女儿,是我唯一的妹妹,因为长得漂亮,从前小的时候我都管她叫“小狐狸”。她上姨妈那儿告我,我不怕她。在这个只注重知识和读书的家族里,长得好看,从来不能加分,也带不来多少额外的疼爱。姨妈每次听完就只会哈哈一笑。我不太爱跟姨妈讲话,因为她声音太大,吵得我耳朵难受。可是,我喜欢听姨妈笑,姨妈笑起来的时候,好像整个世界都跟着亮堂起来了。
有些不太相熟的叔叔阿姨们,还有一些从未见过的叔叔阿姨们,他们也和我一样,喜欢姨妈的笑。我的姨妈,健康快乐、热情乐观,是走到哪里都能成开心果的可人儿,是生来就是带着阳光的向日葵。而我的母亲温婉娴静,喜欢忍耐和包容,柔美却不软弱,哭和笑都是静静的,像养在窗台的兰花。她们两个是老冯家开得最盛的两朵花,可惜,一朵夭折在了水里,一朵还在风雨里。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