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江溯源
一 瓯江
八百里的距离有多远,开车不需要半天,做船得一天一夜,可如果这船行在瓯江之上,就不再是以天为计了。也许今天早上你还在晨曦中注视这片名叫温州的传奇,一夜黑甜之后,却会发现自己回到了千百年来耕读不变的处州山水,这八百里溯行的仿佛不再是船舷边触手可及的瓯江流水,而是曾经无法跨越的光阴长河。
这是一条发源于百山之祖的渊源之河,是一条在浙江境内仅次于钱塘江的浩荡之河,也是一条从农耕时代旧梦流向经济发展前沿的传奇之河。瓯江在大港头以上为上游,干流称龙泉溪,汇合松阴溪、好溪等主要支流,在这片群山与白云的故乡里成长出一棵千枝万缕的古木,辉煌早就随岁月的苍茫而远去了,只留下那些散落在枝头的古村落慢慢发酵,酿成一坛名叫乡愁的酒,你,要不要来一碗?
到底是怎样的土壤孕育出这棵参天大树,据《说文》释义,“瓯”作族称,是指在水泊边居住之人。另有释义,瓯即盂,小盆,指陶器也。在那个历史与神话无法区分的年代,中原黄帝部落中有一群善于制造陶器的族人,被称之为瓯人。瓯人南迁至汶山(现武夷山)一带,留下了“建瓯”这个古老的地名。之后又转辗于瓯江的源头,并顺江而下,定居在瓯江两岸,开始了瓯江流域的文明。从船上走下的人们在江边造起了城镇,沿江的城镇又吸引来更多的船与人。那一艘艘曾经往来于瓯江上的蚱蜢帆船,仿佛是大树枝干中流动的汁液,为枝头累累的硕果送去源源不断的养分,结出一个又一个繁华的故事。可是欧冶子的宝剑再锋利也斩不断流年逝水,龙泉窑的炉火再旺盛也烧不尽岁月荒芜。当瓯江中下游因了交通地理之利而逐渐走向繁荣富庶之时,上游地区却早已被我们遗忘在农耕时代的角落。尤其在紧水滩大坝蓄水后,流淌了几亿年的瓯江,成了碧波荡漾的云和湖,湮没不仅是江边的船帮古镇,更是千百年来瓯江航运的命运。谁能想到它的不幸,却成了我们的幸事。停下奔跑脚步的瓯江再也没能拦住昔日船帮的没落,同样也没能带来今天大规模现代文明的冲击。如今的瓯江上游,在仙霞岭、洞宫山、括苍山聚首的大地上,我们依然有幸能看到多种文化的交融的痕迹,闽北的黄泥土楼、徽派的粉墙黛瓦、浙南的蛮石木寨……与这高山密林云海一同书写出人们残存的田园旧梦。
那天我站在的龙泉溪畔,不同与下游的奔腾浩大,在这里的瓯江之水是如此谦卑,在高山的俯视之下,她的身影隐没在树林下、石缝间,甚至是野花野草之中。原来,瓯江正是以这样的姿态,不急不徐汇聚力量,不急不躁地沉淀岁月,才使得以成就八百里的浩荡之气奔流入海。或许一如这里的人们,同样萌芽在这片土地上的勤劳谦逊顺流播撒,才终于在下游开花结果,收获出繁荣与奇迹。可是故乡的背影已经模糊,该不该回去看看呢,山林无言,瓯江不语,只有等你的心来回答。
二 河阳
六百三十八年前的一天,在几场绵绵细雨后,缙云河阳的天终于放晴了。好溪涨满了春水,流到八士门坑和下轮坑的河道上,把这个干枯了一季的古老村落又重新滋润了起来。朝阳洒在河阳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给朱维嘉的以及他身旁的那一对无头狮身的怪兽镀上了神秘的金色。“八士门”在两侧怪兽的护卫下昂着高傲的头颅正对着远处的中峰山。门内一条石砌的街道悠悠伸向光阴的纵深,街道旁的六个朱氏宗祠,三十二家古店门以及百余幢民居依次被晨光勾勒出沧桑的背影。
早起的朱维嘉看着这片故乡的土地逐渐苏醒,不由得想起在不久前,身为太子监臣的他就与他的皇帝朱元璋一次关于“河阳朱姓”的闲聊。那一天皇帝的心情特别好,看他闲暇时总是忙着整修家谱,便好奇地探询起朱氏家族的渊源。朱维嘉还能清晰地回想起当时自己的诚恐与自豪。他的诚恐来自于皇帝的垂询,他的自豪却是源于家乡的底蕴。“那还是多年以前的乱世……”身在皇宫的朱嘉维仿佛回到小时候听族中老人讲故事的祠堂里,他娓娓说起五代时朱清源、朱清渊兄弟的故事,他们从河南信阳躲避战乱而南迁至杭州,然后辅助吴越王钱镠立下汗马功劳。在钱镠病故后,两兄弟跋山涉水来到了瓯江上游的好溪之畔,就此隐居。故土是萌生理想与寄托灵魂的地方,为使子孙后代不忘祖宗,遂以故乡河南信阳各取一字,将所居的这一方山水称作“河阳”。然后朱维嘉还向皇帝历数了河阳朱氏祖上宋元时期的八个进士以及由此得名的“八士门”
皇帝听到这门与自己同姓家族的历史后连呼:稀罕,稀罕,朱氏真是望族也。然后是脱口而出的一句:好,朕赐你一对“稀罕”,放在八士门前。然而,聪明如朱维嘉也不知“稀罕”为何物,倒是家中书童灵机一动:王公贵族门前都摆放着石狮子,要是把它去了头,不就是很“稀罕 ”了嘛。于是“八士门”前就多了一对无头狮身蛙脚的怪异石兽。“这就真算是稀罕了吗”朱维嘉用手细细地抚摩着无头石狮像喃喃自语。然后,他起身,穿过八士门,往朝阳升起的地方走去。
就这样,在这个春日的早晨,朱维嘉从历史深处走来,又消失在岁月的烟尘里,他留给我们的,除了那对御赐的“稀罕”、《素履文集》、《义阳朱氏家谱》,还有传承至今的耕读家训。马头墙或许再也听不见樵夫的问答,圆洞门或许再也映不出当年的明月,可是如果你推开高墙下的大门,屋檐下绿粽叶与白糯米仍旧静静等待着被包裹出家乡的味道,房间里朱漆描金拔步大床依然默默珍藏着主人每一个梦的记忆,那个在好溪之水浇灌下成长起来的耕读之家仿佛从没有消失过。今天的河阳村,稀罕的恐怕不再是“八士门”前的石狮子,也不只是村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而几乎已经是这里人们每一天最平凡无奇的生活。
三 大港头
丽水西南,龙泉溪与松荫溪遇见之后相谈甚欢,难分彼此,于是壮大胸怀后的瓯江有了个质朴而形象的名字——大溪。一路东去的大溪不曾回头看一眼这个他改头换面的地方,恐怕也不会记得从哪一天开始,这里停泊了第一艘木船,造起了第一间房子,升起了第一缕炊烟,响起了第一声吆喝“大港头~~到了呦!”
港,字典中的解释是可以停泊大船的江海口。在八百里瓯江之畔,地名带有“港”字的极为少见,这足见大港头在当时舟船往来的年代是何等的显赫。这个小镇历来是停靠木船、竹排的天然埠头,故名。南宋至民国末期,这里都是瓯江水运交通要冲,缓缓流淌的大溪把瓯江上游的宝剑、青瓷、木材、茶叶运到这里转往温州乃至全国各地,而逆流而上的船只再带去那些上游山村需要的盐和生活品。大港头成了旅人们必经的歇脚地,这一来一往间,总会有一些东西留在里,不管是一夜多情,还是一路风尘;无论是几个朋友,还是几锭银钱,慢慢积累多了,也终于造就了这个瓯江之畔的热闹小镇。
大港头镇的古街沿溪而建,长八百多米,沿街是木结构的双层建筑,墙基甚高,多为鹅卵石砌叠而成,底层为店面,上层为住宿。东头古水运码头与古渡口是集散中心,有古樟多株,古双荫亭。大港头古渡历史久远,此渡可通保定与堰头村。难得渡口至今仍在,蚱蜢木舟当然早就成了摆设,今天只需要两块钱,就能坐机械渡船到江对面的村子。晚饭时,我问了饭馆老板娘渡船的时间,她热心的帮我们介绍她的邻居,一艘瓯江上手划船的主人。可是出乎意料的是,船家妇人似乎对于我们要求摆渡的生意兴趣缺缺,可能是她看到了我们桌上的相机吧,反而说起了其他:“你们是来拍照的吧,包船一百五,撒网就要更贵点,两百。”天可怜见,我们真的只想过江而不是拍她撒网啊。何况在刚才日落之前,当我慢慢散步走到古街另一头的通坪码头,早已惊讶于一群长枪短炮瞄准的几艘蚱蜢帆船,那些船家们在一个貌似领队的摄影人指挥下,时而扬帆,时而撒网,时而排成一字型,时而排成人字形……码头的快门声此起彼伏,没有彩霞?加片滤镜搞定,没有烟雾?点上特制的燃料。总之为了拍到一张理想中的“大片”,怎样的手段都不为过。
谁知道,本来以为毫无意义的照片,放在网上之后,居然有人回应说,看到画面有点想哭,她就是瓯江边长大的,离开家乡好多年,四处辗转,现在在北地结婚生子,是再也回不去了。我没有告诉他,除了在某些景点,瓯江上已经基本看不到这样的帆船了,镇虽然还在,如今已经被打造成“古堰画乡”景区的画乡部分,进驻了多家画室书屋。如果她回来,也几乎找不到儿时的家了吧。可是转念一想,即使船是雇的,烟是烧的,古镇是改造的,只要记忆与感情是真实的,哪怕隔着千山万水,总有一天故乡一定还会用她所记得的面貌去与她相见吧。
四 堰头村
这是一条被驯服过的河流,平缓的河水只有在流过石砌的大坝时才激起浪花,就好像温柔的双手只有在抚过指上的戒指时,才会想起那些湮没在时光最深处的故事。
创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年间的通济堰是碧湖平原的守护者,一千五年的丽水,就有一千五百年的古堰。初为木坝,南宋时改为石坝,据沈国琛《通济堰》载:南渡后,汶上赵学老分宰县事,深羡是堰之利民勘博也,赐名“通济”以美之……
如果说当时建造这样一座大坝,是一件伟大的工程,可是能把这座大坝保存至今,却更是一种更伟大的奇迹。而创造这种奇迹的就是世代居住在大坝旁的堰头村人。大坝的上游就是松阳县境,南北两岸山系称堰山,堰头村因位于同济堰的首部而得名。詹南二司马创建通济堰后,南朝逐步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这样的管理制度历代沿袭并不断完善,管理人均为堰头村百姓,堰头村因此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北宋元八年,处州太守关景晖、县尉姚希订有堰规,是通济堰初具管理章程的雏形。南宋乾道五年,处州太守范成大订立的“范氏堰规”是现存最早的通济堰管理章程。明万历三十六年,丽水知县樊良枢将各源水利分散记载刻碑,同年他又制订了修堰“条例”四则及新规八则。清光绪三十三年,处州知府萧文昭制订通济堰善后章程,并在詹、南司马庙后空地建立西圳公所三间,集中堰资专人管理……这些史料上生硬的木刻字,在我读到的那一瞬间活了起来,化作堰头村民们一个个忙碌的身影。
这是一个见证着不凡的村子,村头有世界上最早的拱坝古堰——建于南朝的通济堰,村尾有世界上最早的水上立交桥——建于北宋的立体交叉石涵引水桥“三洞桥”,村中还有千年来呵护着通济渠的香樟群遮荫连绵数百米。可又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村子,无论是消散在微风里的炊烟,行走在晨光中的人们,还是苏醒在朝阳下的老街,都平淡得经不起一个回眸。只有通济山庄门外左边墙上的“通济堰水系图”吸引了我的驻足,图上绘出通济堰惠及的碧湖平原大部分水系。可是在右边墙上同样醒目的位置,却书写着“追远堂叶氏”的详细家谱,原来通济山庄的主人就是叶氏后人。能有气魄把一个家族的族谱与一个千年的水利相提并论的,恐怕只有堰头村人了,或许千百年来看守者通济堰的他们,已经把这个“国之重宝”看做是自己身边最亲切也是最普通的一个邻居了吧。谁也说不清了,松荫溪的溪水曾经浣洗过多少件衣裳,通济渠的樟树曾经聆听过多少次祈福,而古堰头的月色又曾经照亮过多少夜的无眠呢。
站在堰头,恍惚间一切仿佛刚刚发生,二司马还在商议筑堰,范成大忙于指挥修渠,汤显祖碑记刚刚写就,转眼却只剩下坝下流水不变,坝上水鸟纷飞,河水涨了又落,鸟儿去了又来,千年百年来唯有堰头村的人们,始终默默地看着古堰,正如这古堰,一直静静地守着他们。
五 石浦村
“烟花三月下温州, 梦里江南喝不完酒;牵住他手在船头,惊涛百里担不够忧……”在石浦村的大樟树下,这样的歌声有多少年没有听到了,到底是三十年还是五十年老人们已经不记得了,唱歌人的摸样也早就模糊了,只有幽远的歌声与乌黑的长发还飘扬在那些船帮人的记忆里。
在没有歌声的瓯江之畔,只能听见一波迎一波的涛声,诉说着一代又一代的船帮兴衰,石浦村离瓯江第一滩紧水滩仅五华里,船帮从温州逆航十余天,拉纤上滩无数,这片河滩沾染过多少烈日下的血汗,倾听过多少午夜时的鼾声,终于有一天能承载起船工们的一个家园。跑船、攒钱、造房、定居、终老……石浦村见证着几代船帮人的生生不息,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船帮古镇。
村前建了一条防洪堤,堤上是一排吊脚楼,堤下散布着一些埠头。村里大街小巷纵横交错,街道两边店铺林立,叫卖声、还价声不绝于耳。可那时的老人还是个孩子,总喜欢跑到江边那些中间大、两头尖的舴艋帆船上去玩,看看船头汗流浃背的船工,大碗吃饭,大口抽烟,大声笑骂着……再看看船上眼花缭乱的货物,有庆元香菇、龙泉青瓷、云和雪梨、松阳烟叶、处州白莲、青田石雕……看惯了船来去,喝惯了瓯江水,长大后不免也练就一身过急流,闯险滩,避暗礁的本领,成了这八百里瓯江上名声最响的石浦帮中一名普通船工,走上了这条有情有义、有苦有梦的水路。
可是再危险的激流险滩也没能吞没的船帮,最后终于湮灭在平静的岁月长河里,瓯江上游相继建起了电站,瓯江被大坝拦截后,卧成了碧波荡漾的云和湖,瓯江航运就此中断,失去了激流的瓯江船帮,犹如失去了双翅的飞鸟,终将坠落到人们记忆的深渊。石浦村口“拦街殿”里的菩萨,拦得住厉害的邪魔,却拦不住时间的脚步。昔日舟来船往的埠头,如今划破宁静的只有捣衣声声。街上鸭群们身影的比人群更多,是啊,鸭儿们还能随时跳进瓯江畅游一番,可是放下船桨后的人们还能不能习惯拿起锄头呢。或许虽然船已经漏了,人已经老了,但他还会不自觉地走到江边,只为听一听瓯江上未曾停息的风声,想一想舴艋帆船上度过的日夜,喊一喊帆船过滩时拉纤的号子,然后俯下身去,用双手掬一捧江水,一饮而尽。
可是他没想到的是,不知从哪天开始,村里的人们又吃上了“船帮饭”。与祖辈不同的是,他们再也不用与瓯江作千百次的较量。只需轻轻地驾着舴艋帆船,从瓯江的那边摇到这边,或戴一顶斗笠、或穿一件蓑衣、或衔一支烟竿,在夕阳中扬帆、在烟雨中撒网……做一回摄影人的专职“模特“,便会有可观的收入。
江依旧无声地流着,他也无声地坐着、想着:石浦村变了,好在,我也终于老了。
六 山下阳
谁知道这是一个谜一样的村子,我却没有没任何准备就走入了谜团,一开始只是看到了黄色土墙上的蓝色门牌“山下阳XX”,想着这不是到了吗,于是随意拣了一条隐没在高墙之后的卵石小路,就这么轻易地踏进了这个书写在松阴溪畔的问号。
如果说刚走进村子的外围,还觉得与一般的古村落大同小异,或许更多残垣断壁还低诉着比一般更不如的忽视与遗忘。然而当我与同伴眨眼就走散之后;当我绕着几座老宅兜了一圈还是回到了起点之后;当我好不容易走出村子却发现身处一条陌生的公路之后呢,它似乎再也不是一个普通的村落了,村庄道路鲜有十字路口,只有数不清的“丁”字路口,寓意着子孙世代人丁兴旺。一条巷弄一转折,往往是一幢老宅的后门,或者是一垛隔扇墙。巷子路面的卵石早就被多少匆忙或是悠闲的脚步消磨得失去了大山的锐气,渐渐泛出岁月的幽光。本来以为这样的路只能延伸在历史的深处,没想到在村子中心的月池之畔却看到了施工现场,翻新道路的大叔告诉我,卵石要经过筛选,大小基本一致才铺出平整耐磨的道路。毕竟这条路山下阳村民们已经走了几百年,而且还将继续走下去。
阴阳五行八卦或是我所不懂的,我只看到有着高大巍峨马头墙的建筑撑起这个村落深藏不露的骨骼,几十条密布鹅卵石巷弄蜿蜒出它源远流长的血脉,深入浅出,纵横交错。骨血相连的村庄只会默默包容那些千百年来一直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而对于外来者却用纵深曲折的空间去婉拒。谁知道越是难以接近,越是无法抗拒。如今的山下阳,当月光照在这些迷宫般的街巷上,总像是一种蛊惑,引诱着那些追寻它的人们,不需要多,但总有那么几个痴心的孩子,会不远千里地来看它一眼。
也许只是一眼,带着疑问来,又带着谜团走,张氏先祖为什么要从闽南举家迁徙?他们是怎样沿着松阴溪一路走到了这里?他们为什么要以承运风水的形制设计生息之地?设计村庄的建筑师是怎样一个神秘人物?张氏家族又如何聚积巨大的财富缔造出这座曾经繁华的村庄?无论是松阴溪水的低语,还是山下阳村的呢喃,如今的我们都听不懂了,可是这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人们还执着地生活在这片古老的建筑里,就是最好的回答吧。
张氏祠堂门口的老人已经九十多岁了,没想到在我夸他身体好之后,他却不以为然地拍了怕身后的老墙,说这房子已经三百多岁了呢。有血有肉的人怎么能和石头造的房子相比呢,我开始这样想到,没想到离开村子前又遇到了这个老人,看着他的背影淡入到一片黑瓦褐墙中,我突然有些明白了,比这些房子更为长久的,难道不是人的代代相传吗,即使房子倒了、村子荒了,只要有人还眷恋着故土,总能再建造出他们想要的家园。
七 界首
如果你背着一个小小竹箧,从遂昌的大山深处走来,无论是步履从容还是行色匆匆,到了松阳境内的第一个村子界首,都未免有些乏、有些累,于是便在官道旁的驿站里住上一晚吧,明天,就要用一种新的方式去继续行走。
界首是一个靠船帮托举出来的一个埠头,古老的松阴溪水路就从这里开始,无论是来自浙西南山区的旅人还是货队,到了界首就能换上瓯江特有的蚱蜢帆船,顺松阴溪而下,直达古市、西屏、丽水,甚至温州。界首村成型于宋代,明代中叶经过了大规模的改造,基本奠定了今天的格局。站在这条昔日的驿道上,我看见扁但、草鞋和辛酸的汗滴,从远古走来,当然还有你消瘦的身影,你站在夕阳下的驿路边,有点疲惫,有点茫然,还没雇好明日的客船,松阴溪上悠远号子就已经把你的心拉长。
界首无疑是一个干巴巴的名字,因为松阳县与遂昌县交界、入松阳境内的头一个村故名。但是在那段舟楫往来的岁月里,它也曾有着能拧出水来称呼:赤溪、清溪、佳溪。不难发现,界首村名在演变过程中,曾经一直离不开水。除了村外有款款而过的松阴溪,村中还保留着一道堰渠。这个开门见溪,低头遇水的村庄据说形状恰如一艘漂浮在水面上的航船,村中的老街是船的龙骨,承受着历史长河中惊涛骇浪的拍打;村口的老树就是船的桅杆,等待着风把写满故事的帆扬起。它就要起航了吗,为什么明明没有喝醉,你走在村中的脚步也开始晃悠,抚摸着那些有别于他处浙南民居的灰白粉墙,仿佛翻开了的时光的书页,而墙边一溜砌得整整齐齐的鹅卵石,分明就是从松阴溪里游出一群鱼儿,鱼鳞上还泛着水花,一不小心闯进了书中的天地,化作一个个书写出传奇的字眼。
在你离开很久之后,我又在这个初夏的雨季走进了界首,三道拱门下青石板倒映出的不再是如你般匆匆过客的身影,而只有玩耍嬉戏的孩子与蹒跚而过的老者。禹王宫门上的神将总在叹息他们庇佑村庄多少年免受洪水的侵袭,去无法避免自己一夜间遭受大火吞噬的命运。刘氏祠堂里面邮亭空荡荡的肚子再也没有被往来的文书填饱,只能用游客们遗落在其中的些许赞叹低语来充饥。随着陆运交通的发达,昔日繁华喧闹的水路终于归于沉寂,这艘停泊在松阴溪畔万寿山下的船已经不再会启程远航,似乎只有历史学者的案头,才是它最后安身的地方。这把曾经开启过从金衢到瓯越要道的钥匙已经长出了铜绿色的锈迹,仿佛只有收藏家的双手,才会把它反复摩挲把玩。可是在那些一直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眼里,不管老街曾经来往过多么重要的达官贵商,如今只是他们每天下田经过的路,不管松阴溪曾经带来又带走多少繁华,如今只是他们浣衣洗菜所用的水而已。
界首,在失去了它用水做的名字之后,终于从岁月的驿路中走到了乡野的田间,那里或许才是它真正的归处。
![]() |
八百里的距离有多远,开车不需要半天,做船得一天一夜,可如果这船行在瓯江之上,就不再是以天为计了。也许今天早上你还在晨曦中注视这片名叫温州的传奇,一夜黑甜之后,却会发现自己回到了千百年来耕读不变的处州山水,这八百里溯行的仿佛不再是船舷边触手可及的瓯江流水,而是曾经无法跨越的光阴长河。
这是一条发源于百山之祖的渊源之河,是一条在浙江境内仅次于钱塘江的浩荡之河,也是一条从农耕时代旧梦流向经济发展前沿的传奇之河。瓯江在大港头以上为上游,干流称龙泉溪,汇合松阴溪、好溪等主要支流,在这片群山与白云的故乡里成长出一棵千枝万缕的古木,辉煌早就随岁月的苍茫而远去了,只留下那些散落在枝头的古村落慢慢发酵,酿成一坛名叫乡愁的酒,你,要不要来一碗?
到底是怎样的土壤孕育出这棵参天大树,据《说文》释义,“瓯”作族称,是指在水泊边居住之人。另有释义,瓯即盂,小盆,指陶器也。在那个历史与神话无法区分的年代,中原黄帝部落中有一群善于制造陶器的族人,被称之为瓯人。瓯人南迁至汶山(现武夷山)一带,留下了“建瓯”这个古老的地名。之后又转辗于瓯江的源头,并顺江而下,定居在瓯江两岸,开始了瓯江流域的文明。从船上走下的人们在江边造起了城镇,沿江的城镇又吸引来更多的船与人。那一艘艘曾经往来于瓯江上的蚱蜢帆船,仿佛是大树枝干中流动的汁液,为枝头累累的硕果送去源源不断的养分,结出一个又一个繁华的故事。可是欧冶子的宝剑再锋利也斩不断流年逝水,龙泉窑的炉火再旺盛也烧不尽岁月荒芜。当瓯江中下游因了交通地理之利而逐渐走向繁荣富庶之时,上游地区却早已被我们遗忘在农耕时代的角落。尤其在紧水滩大坝蓄水后,流淌了几亿年的瓯江,成了碧波荡漾的云和湖,湮没不仅是江边的船帮古镇,更是千百年来瓯江航运的命运。谁能想到它的不幸,却成了我们的幸事。停下奔跑脚步的瓯江再也没能拦住昔日船帮的没落,同样也没能带来今天大规模现代文明的冲击。如今的瓯江上游,在仙霞岭、洞宫山、括苍山聚首的大地上,我们依然有幸能看到多种文化的交融的痕迹,闽北的黄泥土楼、徽派的粉墙黛瓦、浙南的蛮石木寨……与这高山密林云海一同书写出人们残存的田园旧梦。
那天我站在的龙泉溪畔,不同与下游的奔腾浩大,在这里的瓯江之水是如此谦卑,在高山的俯视之下,她的身影隐没在树林下、石缝间,甚至是野花野草之中。原来,瓯江正是以这样的姿态,不急不徐汇聚力量,不急不躁地沉淀岁月,才使得以成就八百里的浩荡之气奔流入海。或许一如这里的人们,同样萌芽在这片土地上的勤劳谦逊顺流播撒,才终于在下游开花结果,收获出繁荣与奇迹。可是故乡的背影已经模糊,该不该回去看看呢,山林无言,瓯江不语,只有等你的心来回答。
![]() |
二 河阳
![]() |
六百三十八年前的一天,在几场绵绵细雨后,缙云河阳的天终于放晴了。好溪涨满了春水,流到八士门坑和下轮坑的河道上,把这个干枯了一季的古老村落又重新滋润了起来。朝阳洒在河阳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给朱维嘉的以及他身旁的那一对无头狮身的怪兽镀上了神秘的金色。“八士门”在两侧怪兽的护卫下昂着高傲的头颅正对着远处的中峰山。门内一条石砌的街道悠悠伸向光阴的纵深,街道旁的六个朱氏宗祠,三十二家古店门以及百余幢民居依次被晨光勾勒出沧桑的背影。
早起的朱维嘉看着这片故乡的土地逐渐苏醒,不由得想起在不久前,身为太子监臣的他就与他的皇帝朱元璋一次关于“河阳朱姓”的闲聊。那一天皇帝的心情特别好,看他闲暇时总是忙着整修家谱,便好奇地探询起朱氏家族的渊源。朱维嘉还能清晰地回想起当时自己的诚恐与自豪。他的诚恐来自于皇帝的垂询,他的自豪却是源于家乡的底蕴。“那还是多年以前的乱世……”身在皇宫的朱嘉维仿佛回到小时候听族中老人讲故事的祠堂里,他娓娓说起五代时朱清源、朱清渊兄弟的故事,他们从河南信阳躲避战乱而南迁至杭州,然后辅助吴越王钱镠立下汗马功劳。在钱镠病故后,两兄弟跋山涉水来到了瓯江上游的好溪之畔,就此隐居。故土是萌生理想与寄托灵魂的地方,为使子孙后代不忘祖宗,遂以故乡河南信阳各取一字,将所居的这一方山水称作“河阳”。然后朱维嘉还向皇帝历数了河阳朱氏祖上宋元时期的八个进士以及由此得名的“八士门”
皇帝听到这门与自己同姓家族的历史后连呼:稀罕,稀罕,朱氏真是望族也。然后是脱口而出的一句:好,朕赐你一对“稀罕”,放在八士门前。然而,聪明如朱维嘉也不知“稀罕”为何物,倒是家中书童灵机一动:王公贵族门前都摆放着石狮子,要是把它去了头,不就是很“稀罕 ”了嘛。于是“八士门”前就多了一对无头狮身蛙脚的怪异石兽。“这就真算是稀罕了吗”朱维嘉用手细细地抚摩着无头石狮像喃喃自语。然后,他起身,穿过八士门,往朝阳升起的地方走去。
就这样,在这个春日的早晨,朱维嘉从历史深处走来,又消失在岁月的烟尘里,他留给我们的,除了那对御赐的“稀罕”、《素履文集》、《义阳朱氏家谱》,还有传承至今的耕读家训。马头墙或许再也听不见樵夫的问答,圆洞门或许再也映不出当年的明月,可是如果你推开高墙下的大门,屋檐下绿粽叶与白糯米仍旧静静等待着被包裹出家乡的味道,房间里朱漆描金拔步大床依然默默珍藏着主人每一个梦的记忆,那个在好溪之水浇灌下成长起来的耕读之家仿佛从没有消失过。今天的河阳村,稀罕的恐怕不再是“八士门”前的石狮子,也不只是村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而几乎已经是这里人们每一天最平凡无奇的生活。
![]() |
三 大港头
![]() |
丽水西南,龙泉溪与松荫溪遇见之后相谈甚欢,难分彼此,于是壮大胸怀后的瓯江有了个质朴而形象的名字——大溪。一路东去的大溪不曾回头看一眼这个他改头换面的地方,恐怕也不会记得从哪一天开始,这里停泊了第一艘木船,造起了第一间房子,升起了第一缕炊烟,响起了第一声吆喝“大港头~~到了呦!”
港,字典中的解释是可以停泊大船的江海口。在八百里瓯江之畔,地名带有“港”字的极为少见,这足见大港头在当时舟船往来的年代是何等的显赫。这个小镇历来是停靠木船、竹排的天然埠头,故名。南宋至民国末期,这里都是瓯江水运交通要冲,缓缓流淌的大溪把瓯江上游的宝剑、青瓷、木材、茶叶运到这里转往温州乃至全国各地,而逆流而上的船只再带去那些上游山村需要的盐和生活品。大港头成了旅人们必经的歇脚地,这一来一往间,总会有一些东西留在里,不管是一夜多情,还是一路风尘;无论是几个朋友,还是几锭银钱,慢慢积累多了,也终于造就了这个瓯江之畔的热闹小镇。
大港头镇的古街沿溪而建,长八百多米,沿街是木结构的双层建筑,墙基甚高,多为鹅卵石砌叠而成,底层为店面,上层为住宿。东头古水运码头与古渡口是集散中心,有古樟多株,古双荫亭。大港头古渡历史久远,此渡可通保定与堰头村。难得渡口至今仍在,蚱蜢木舟当然早就成了摆设,今天只需要两块钱,就能坐机械渡船到江对面的村子。晚饭时,我问了饭馆老板娘渡船的时间,她热心的帮我们介绍她的邻居,一艘瓯江上手划船的主人。可是出乎意料的是,船家妇人似乎对于我们要求摆渡的生意兴趣缺缺,可能是她看到了我们桌上的相机吧,反而说起了其他:“你们是来拍照的吧,包船一百五,撒网就要更贵点,两百。”天可怜见,我们真的只想过江而不是拍她撒网啊。何况在刚才日落之前,当我慢慢散步走到古街另一头的通坪码头,早已惊讶于一群长枪短炮瞄准的几艘蚱蜢帆船,那些船家们在一个貌似领队的摄影人指挥下,时而扬帆,时而撒网,时而排成一字型,时而排成人字形……码头的快门声此起彼伏,没有彩霞?加片滤镜搞定,没有烟雾?点上特制的燃料。总之为了拍到一张理想中的“大片”,怎样的手段都不为过。
谁知道,本来以为毫无意义的照片,放在网上之后,居然有人回应说,看到画面有点想哭,她就是瓯江边长大的,离开家乡好多年,四处辗转,现在在北地结婚生子,是再也回不去了。我没有告诉他,除了在某些景点,瓯江上已经基本看不到这样的帆船了,镇虽然还在,如今已经被打造成“古堰画乡”景区的画乡部分,进驻了多家画室书屋。如果她回来,也几乎找不到儿时的家了吧。可是转念一想,即使船是雇的,烟是烧的,古镇是改造的,只要记忆与感情是真实的,哪怕隔着千山万水,总有一天故乡一定还会用她所记得的面貌去与她相见吧。
![]() |
四 堰头村
![]() |
这是一条被驯服过的河流,平缓的河水只有在流过石砌的大坝时才激起浪花,就好像温柔的双手只有在抚过指上的戒指时,才会想起那些湮没在时光最深处的故事。
创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年间的通济堰是碧湖平原的守护者,一千五年的丽水,就有一千五百年的古堰。初为木坝,南宋时改为石坝,据沈国琛《通济堰》载:南渡后,汶上赵学老分宰县事,深羡是堰之利民勘博也,赐名“通济”以美之……
如果说当时建造这样一座大坝,是一件伟大的工程,可是能把这座大坝保存至今,却更是一种更伟大的奇迹。而创造这种奇迹的就是世代居住在大坝旁的堰头村人。大坝的上游就是松阳县境,南北两岸山系称堰山,堰头村因位于同济堰的首部而得名。詹南二司马创建通济堰后,南朝逐步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这样的管理制度历代沿袭并不断完善,管理人均为堰头村百姓,堰头村因此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北宋元八年,处州太守关景晖、县尉姚希订有堰规,是通济堰初具管理章程的雏形。南宋乾道五年,处州太守范成大订立的“范氏堰规”是现存最早的通济堰管理章程。明万历三十六年,丽水知县樊良枢将各源水利分散记载刻碑,同年他又制订了修堰“条例”四则及新规八则。清光绪三十三年,处州知府萧文昭制订通济堰善后章程,并在詹、南司马庙后空地建立西圳公所三间,集中堰资专人管理……这些史料上生硬的木刻字,在我读到的那一瞬间活了起来,化作堰头村民们一个个忙碌的身影。
这是一个见证着不凡的村子,村头有世界上最早的拱坝古堰——建于南朝的通济堰,村尾有世界上最早的水上立交桥——建于北宋的立体交叉石涵引水桥“三洞桥”,村中还有千年来呵护着通济渠的香樟群遮荫连绵数百米。可又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村子,无论是消散在微风里的炊烟,行走在晨光中的人们,还是苏醒在朝阳下的老街,都平淡得经不起一个回眸。只有通济山庄门外左边墙上的“通济堰水系图”吸引了我的驻足,图上绘出通济堰惠及的碧湖平原大部分水系。可是在右边墙上同样醒目的位置,却书写着“追远堂叶氏”的详细家谱,原来通济山庄的主人就是叶氏后人。能有气魄把一个家族的族谱与一个千年的水利相提并论的,恐怕只有堰头村人了,或许千百年来看守者通济堰的他们,已经把这个“国之重宝”看做是自己身边最亲切也是最普通的一个邻居了吧。谁也说不清了,松荫溪的溪水曾经浣洗过多少件衣裳,通济渠的樟树曾经聆听过多少次祈福,而古堰头的月色又曾经照亮过多少夜的无眠呢。
站在堰头,恍惚间一切仿佛刚刚发生,二司马还在商议筑堰,范成大忙于指挥修渠,汤显祖碑记刚刚写就,转眼却只剩下坝下流水不变,坝上水鸟纷飞,河水涨了又落,鸟儿去了又来,千年百年来唯有堰头村的人们,始终默默地看着古堰,正如这古堰,一直静静地守着他们。
![]() |
五 石浦村
![]() |
“烟花三月下温州, 梦里江南喝不完酒;牵住他手在船头,惊涛百里担不够忧……”在石浦村的大樟树下,这样的歌声有多少年没有听到了,到底是三十年还是五十年老人们已经不记得了,唱歌人的摸样也早就模糊了,只有幽远的歌声与乌黑的长发还飘扬在那些船帮人的记忆里。
在没有歌声的瓯江之畔,只能听见一波迎一波的涛声,诉说着一代又一代的船帮兴衰,石浦村离瓯江第一滩紧水滩仅五华里,船帮从温州逆航十余天,拉纤上滩无数,这片河滩沾染过多少烈日下的血汗,倾听过多少午夜时的鼾声,终于有一天能承载起船工们的一个家园。跑船、攒钱、造房、定居、终老……石浦村见证着几代船帮人的生生不息,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船帮古镇。
村前建了一条防洪堤,堤上是一排吊脚楼,堤下散布着一些埠头。村里大街小巷纵横交错,街道两边店铺林立,叫卖声、还价声不绝于耳。可那时的老人还是个孩子,总喜欢跑到江边那些中间大、两头尖的舴艋帆船上去玩,看看船头汗流浃背的船工,大碗吃饭,大口抽烟,大声笑骂着……再看看船上眼花缭乱的货物,有庆元香菇、龙泉青瓷、云和雪梨、松阳烟叶、处州白莲、青田石雕……看惯了船来去,喝惯了瓯江水,长大后不免也练就一身过急流,闯险滩,避暗礁的本领,成了这八百里瓯江上名声最响的石浦帮中一名普通船工,走上了这条有情有义、有苦有梦的水路。
可是再危险的激流险滩也没能吞没的船帮,最后终于湮灭在平静的岁月长河里,瓯江上游相继建起了电站,瓯江被大坝拦截后,卧成了碧波荡漾的云和湖,瓯江航运就此中断,失去了激流的瓯江船帮,犹如失去了双翅的飞鸟,终将坠落到人们记忆的深渊。石浦村口“拦街殿”里的菩萨,拦得住厉害的邪魔,却拦不住时间的脚步。昔日舟来船往的埠头,如今划破宁静的只有捣衣声声。街上鸭群们身影的比人群更多,是啊,鸭儿们还能随时跳进瓯江畅游一番,可是放下船桨后的人们还能不能习惯拿起锄头呢。或许虽然船已经漏了,人已经老了,但他还会不自觉地走到江边,只为听一听瓯江上未曾停息的风声,想一想舴艋帆船上度过的日夜,喊一喊帆船过滩时拉纤的号子,然后俯下身去,用双手掬一捧江水,一饮而尽。
可是他没想到的是,不知从哪天开始,村里的人们又吃上了“船帮饭”。与祖辈不同的是,他们再也不用与瓯江作千百次的较量。只需轻轻地驾着舴艋帆船,从瓯江的那边摇到这边,或戴一顶斗笠、或穿一件蓑衣、或衔一支烟竿,在夕阳中扬帆、在烟雨中撒网……做一回摄影人的专职“模特“,便会有可观的收入。
江依旧无声地流着,他也无声地坐着、想着:石浦村变了,好在,我也终于老了。
![]() |
六 山下阳
![]() |
谁知道这是一个谜一样的村子,我却没有没任何准备就走入了谜团,一开始只是看到了黄色土墙上的蓝色门牌“山下阳XX”,想着这不是到了吗,于是随意拣了一条隐没在高墙之后的卵石小路,就这么轻易地踏进了这个书写在松阴溪畔的问号。
如果说刚走进村子的外围,还觉得与一般的古村落大同小异,或许更多残垣断壁还低诉着比一般更不如的忽视与遗忘。然而当我与同伴眨眼就走散之后;当我绕着几座老宅兜了一圈还是回到了起点之后;当我好不容易走出村子却发现身处一条陌生的公路之后呢,它似乎再也不是一个普通的村落了,村庄道路鲜有十字路口,只有数不清的“丁”字路口,寓意着子孙世代人丁兴旺。一条巷弄一转折,往往是一幢老宅的后门,或者是一垛隔扇墙。巷子路面的卵石早就被多少匆忙或是悠闲的脚步消磨得失去了大山的锐气,渐渐泛出岁月的幽光。本来以为这样的路只能延伸在历史的深处,没想到在村子中心的月池之畔却看到了施工现场,翻新道路的大叔告诉我,卵石要经过筛选,大小基本一致才铺出平整耐磨的道路。毕竟这条路山下阳村民们已经走了几百年,而且还将继续走下去。
阴阳五行八卦或是我所不懂的,我只看到有着高大巍峨马头墙的建筑撑起这个村落深藏不露的骨骼,几十条密布鹅卵石巷弄蜿蜒出它源远流长的血脉,深入浅出,纵横交错。骨血相连的村庄只会默默包容那些千百年来一直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而对于外来者却用纵深曲折的空间去婉拒。谁知道越是难以接近,越是无法抗拒。如今的山下阳,当月光照在这些迷宫般的街巷上,总像是一种蛊惑,引诱着那些追寻它的人们,不需要多,但总有那么几个痴心的孩子,会不远千里地来看它一眼。
也许只是一眼,带着疑问来,又带着谜团走,张氏先祖为什么要从闽南举家迁徙?他们是怎样沿着松阴溪一路走到了这里?他们为什么要以承运风水的形制设计生息之地?设计村庄的建筑师是怎样一个神秘人物?张氏家族又如何聚积巨大的财富缔造出这座曾经繁华的村庄?无论是松阴溪水的低语,还是山下阳村的呢喃,如今的我们都听不懂了,可是这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人们还执着地生活在这片古老的建筑里,就是最好的回答吧。
张氏祠堂门口的老人已经九十多岁了,没想到在我夸他身体好之后,他却不以为然地拍了怕身后的老墙,说这房子已经三百多岁了呢。有血有肉的人怎么能和石头造的房子相比呢,我开始这样想到,没想到离开村子前又遇到了这个老人,看着他的背影淡入到一片黑瓦褐墙中,我突然有些明白了,比这些房子更为长久的,难道不是人的代代相传吗,即使房子倒了、村子荒了,只要有人还眷恋着故土,总能再建造出他们想要的家园。
![]() |
七 界首
![]() |
如果你背着一个小小竹箧,从遂昌的大山深处走来,无论是步履从容还是行色匆匆,到了松阳境内的第一个村子界首,都未免有些乏、有些累,于是便在官道旁的驿站里住上一晚吧,明天,就要用一种新的方式去继续行走。
界首是一个靠船帮托举出来的一个埠头,古老的松阴溪水路就从这里开始,无论是来自浙西南山区的旅人还是货队,到了界首就能换上瓯江特有的蚱蜢帆船,顺松阴溪而下,直达古市、西屏、丽水,甚至温州。界首村成型于宋代,明代中叶经过了大规模的改造,基本奠定了今天的格局。站在这条昔日的驿道上,我看见扁但、草鞋和辛酸的汗滴,从远古走来,当然还有你消瘦的身影,你站在夕阳下的驿路边,有点疲惫,有点茫然,还没雇好明日的客船,松阴溪上悠远号子就已经把你的心拉长。
界首无疑是一个干巴巴的名字,因为松阳县与遂昌县交界、入松阳境内的头一个村故名。但是在那段舟楫往来的岁月里,它也曾有着能拧出水来称呼:赤溪、清溪、佳溪。不难发现,界首村名在演变过程中,曾经一直离不开水。除了村外有款款而过的松阴溪,村中还保留着一道堰渠。这个开门见溪,低头遇水的村庄据说形状恰如一艘漂浮在水面上的航船,村中的老街是船的龙骨,承受着历史长河中惊涛骇浪的拍打;村口的老树就是船的桅杆,等待着风把写满故事的帆扬起。它就要起航了吗,为什么明明没有喝醉,你走在村中的脚步也开始晃悠,抚摸着那些有别于他处浙南民居的灰白粉墙,仿佛翻开了的时光的书页,而墙边一溜砌得整整齐齐的鹅卵石,分明就是从松阴溪里游出一群鱼儿,鱼鳞上还泛着水花,一不小心闯进了书中的天地,化作一个个书写出传奇的字眼。
在你离开很久之后,我又在这个初夏的雨季走进了界首,三道拱门下青石板倒映出的不再是如你般匆匆过客的身影,而只有玩耍嬉戏的孩子与蹒跚而过的老者。禹王宫门上的神将总在叹息他们庇佑村庄多少年免受洪水的侵袭,去无法避免自己一夜间遭受大火吞噬的命运。刘氏祠堂里面邮亭空荡荡的肚子再也没有被往来的文书填饱,只能用游客们遗落在其中的些许赞叹低语来充饥。随着陆运交通的发达,昔日繁华喧闹的水路终于归于沉寂,这艘停泊在松阴溪畔万寿山下的船已经不再会启程远航,似乎只有历史学者的案头,才是它最后安身的地方。这把曾经开启过从金衢到瓯越要道的钥匙已经长出了铜绿色的锈迹,仿佛只有收藏家的双手,才会把它反复摩挲把玩。可是在那些一直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眼里,不管老街曾经来往过多么重要的达官贵商,如今只是他们每天下田经过的路,不管松阴溪曾经带来又带走多少繁华,如今只是他们浣衣洗菜所用的水而已。
界首,在失去了它用水做的名字之后,终于从岁月的驿路中走到了乡野的田间,那里或许才是它真正的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