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影协做的关于西安大学生电影节的问卷及我的答案
问题:一、谈谈你对以往某个大学生电影节的了解和认识。二、谈谈你对举办此类大学生电影节的一些见解。问题三:谈谈你对首届西安大学生电影节的期望。问题四,谈谈你心中的西安首届大学生电影节的独特性即区别于其他大学生电影节的特点是什么。
一、
在中国,创办最早、影响最大的学生电影节自然是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但是我最关注的却是由美国电影协会、中国传媒大学影视学院等多家机构联合主办的“大学生影像节”。相比起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十五六年发展下来已经成为众多明星增加曝光率的又一个欢场,大学生影像节拥有着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独立精神。这两者在我心目中的差别就好似奥斯卡与欧洲三大杯。奥斯卡诚然是电影界一年一度的盛典,镁光灯下的众星云集热闹非凡又喧嚣无比,这样的场合当然有资格也应该受到普罗大众更多的、乃至于多得多的关注;而将电影作为追寻梦想追寻着的电影人们却是会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并称为欧洲三大杯的戛纳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和柏林电影节上,而金棕榈、金熊和金狮三座奖杯,也成为了超越小金人的对电影艺术的至高表彰和荣光。因为相比于富丽辉煌到有些纸醉金迷的奥斯卡,在充满了哲学思考和人文精神的欧洲电影节上,那些电影中或多或少的商业气息更有可能最大程度地被淡化,从而回归到其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作为一种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方式的本源上来,最透彻地展现出电影本源的、真正从灵魂上打动人的力量,在这些地方,我们似乎能够看到特吕弗、法斯宾德、费里尼的身影就在我们前面,给那些热爱电影的人们赐予继续前行的强大力量。这并不是大师们个人的力量,而是其影像的力量,是其透过影像所传递给我们的强大驱策精神的力量,是人文主义的力量。而这些,与“大学生影像节”所提倡的“影像”理念,强调“让世界瞩目我的影像”、“我们的影像”的态度是不谋而合的。从作者论的角度来说,关注创作者本身的电影节,更为接近其作为一场电影节、作为一次文化活动的本质,也更能体现出它的艺术气质和文化力量。
从另一个角度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市广播电视局联合主办的,这就决定了其与由中国传媒大学指导、由众多高校或民间的电影社团协会联合主办的“大学生影像节”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同。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是由政府支持而创办的电影文化活动,所以相对而言会更加盛大和隆重,也更加官方;而相比之下,民间团体占主导力量的“大学生影像节”显得更为独立和新锐,所以在电影节的选片方面,与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选择评判标准就有很大的不同。这一点在此无需过多赘述。
二、
跟做一台媒体需要先考虑媒体功能与媒体定位一样,我觉得举办大学生电影节首先要考虑的也是定位问题。而举办一场艺术性、参与性、关注度并重的电影节,作为主办方首先应当考虑清楚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究竟电影节是什么?
第二、既然是大学生电影节,应当如何平衡“大学生”与“电影节”这两个关键词之间的关系?
第三、举办大学生电影节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对于这几个问题,我想我的答案应该是如下这样的:
第一:电影节可能出于商业性的考虑(这个是合情合理的,只要不把它完全地办成一场商业活动,失了本心,一定量的商业元素可以让电影节更有活力),会想办法弄出花团锦簇的各种形式,这是可以预想得到的;但是最后这个活动还应该是要回归到“电影”这个主题上面来。作为一场有品质的电影节主办方,一定清醒地认识到,电影节是以展映、观摩和交流电影、开展对电影及业界的研讨为主体的文化活动,文化性比活动性更为重要。
第二: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电影节的主体谁属的问题,即究竟应该是“大学生”在电影节中占主导还是“电影节”这个关键词更重要。第二层含义是说,既然是大学生电影节,我们应当更多地去关注大学生创作的电影作品,还是更多地留意大学生关注的电影呢?电影节主办方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直接决定了电影节的理念及其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决定了最终接受这次活动的人群究竟是哪一部分。自从数码摄影机和数码摄影技术平民化以来,数字影像已经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生活的一部分,换句话来说,如果从广义的角度上来考虑电影这个概念的话(即认为所有具有完整结构和表意功能的影像体系都能称之为电影),那么毫无疑问,现时已经是一个全民电影的时代了。在此背景下,我认为,一次成功的大学生电影节必须在大学生和专业影人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必须在学生DV、独立影片与市场电影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一届大学生电影节,应当将专业电影与学生DV区分开来,形成两个平等的区块。学生DV的区块在专业人士的建议和指导下,由学生自己主导影片的拍摄、选择、观赏和批评,在可能的空间里最大限度地赋予学生自由发挥才能的空间;而专业区块中的工作,在专业电影人发表意见的同时,也应该选择部分高校学生中具有代表性的、影视素养较高的同学参与进去,更好地体现“大学生”这个群体在电影节中的主导性和参与性。
第三:这个问题,我认为是对于一届电影节来说最关键的问题。电影节究竟是为了什么而举办的呢?是为了大家一起坐下来看一些喜闻乐见或者是鲜有人知的影片?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一起来聊一聊喜欢的片子、导演和演员?是为了让明星们云集起来曝光,让粉丝们近距离接触,从而最终令主办方获得巨大的商业利润?我想上面那些多少在不同的层次上都落了下乘。大学生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人群。这个人群拥有着极强的接受能力和可塑性,同时又有着非常强烈的彰显个性的情感诉求,他们将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内成为整个社会的中坚。所以我认为,一届成功的大学生电影节,最大的现实意义就在于给每日被电影包围的高校学生尤其是那些热爱电影的学生们一把打开电影宝库的钥匙,告诉他们一些欣赏电影的参考角度和方法,帮助他们树立一种积极发掘电影内涵、真正去用心体会和理解电影的观影态度,最终令他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读懂甚至能够自主运用电影语言。“追求电影多样性与艺术性”的理念,我认为在电影观众欣赏角度单一沉闷已经成为一种更强大、更惰性的主流的当代中国社会,对于辐射核心群体是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高校学生的大学生电影节来说,是绝对必要的。
三、
作为中国五、六两代导演中的翘楚,陕西人张艺谋和山西人贾樟柯都是带着一身大西北的尘土,迎向了施普雷河深冬的冷风,最终将举世瞩目的金熊收入囊中。西北这片土地的神秘苍凉与深厚积淀,使得它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仿似天生就是为了电影而存在。所以,我非常期待西安大学生电影节也能够如那些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优秀的影人一样,能够凭借其独有的魅力收到世人瞩目。
首先,我期望这是一届形势与内容并重的电影节。我非常难以想象,如果看到首届西安大学生电影节是一次为探索而探索,为形式而形式,为电影节而电影节的活动时,我心中的失望会强烈到一种什么样的程度。电影节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有其实质性的意义,应该体现出西安乃至西北的大学生们对国产电影的欣赏视角和独特观照,体现出大学生群体与电影之间的互动。
其次,我期望这是一届充满人文关怀的电影节。虽然这也许牵扯到现实条件、社会环境、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因素,但是我仍然非常期待国内能够有一个电影节能够拥有纽约独立电影节的气质。我期待的是西安大学生电影节能够比其他的大学生电影节更多地注目于中国本土的独立制片电影、小成本电影等相对比较边缘的影片,并将其中的优秀作品介绍给广大的学生群体。一方面来说,这可以使得大学生群体的观影视野更加开阔,影视批评思维更加活络;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为当前体制下承受较大生存的本土独立电影提供了一个生存的空间和发展的平台。我非常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够看到从西安大学生电影节中成长起来的魏德圣或者昆汀•塔伦蒂诺。
第三,相对于众多著名演员汇聚西安的星光熠熠景象,我更期待的是能有众多的年轻导演来到本届电影节,与学生们做一次关于创作过程、人生经历、生命感悟等多角度、多元化的深入交流。贾樟柯携着《二十四城记》已经来过了,与其同一代人的张元、王小帅、陆川、宁浩等人是否会出现呢?07年凭借《图雅的婚事》从柏林电影宫捧回金熊的西安本土导演王全安会不会来呢?这些创作主题、风格迥异的影人之间又会有什么样的碰撞,摩擦出怎样的火花呢?对于我来说,这些比明星们的又一次曝光要来得有吸引力得多。
第四,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80后甚至90后了。对于这一代中的大多数人来说,所谓的中国电影,就是从张艺谋陈凯歌等第五代导演在国际上频频获奖的那个年代开始,浸淫过吴宇森徐克周星驰,经历了王小帅张元贾樟柯,再到如今的阿甘宁浩彭浩翔。所以我觉得,除了推荐一些新近比较优秀的影人影视之外,如果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电影的历史,也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提升西安大学生电影节的文化内涵。
第五,毫无疑问,在高校云集的西安举办大学生电影节,任何一个固定的场所都是不能够满足大家需要的。我期待这次的电影节能够与众多高校联合主办,在能够满足放映需求的学校开展影片的巡映,如果有影人与学生的交流会,也最好能够在各大高校的校园里举办,让更多的大学生能够受到电影的感染与本次电影节的影响。
四、
我一直反复强调,我认为电影节是一次文化活动。既然是文化活动,则必然有其核心理念,活动才能围绕着它来开展,否则这些活动也就只是镜花水月,是糊弄人的东西。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提出“青春激情、文化品位、学术意识”的理念,把自己摆在“年轻人释放热情的学术空间”这样一个定位上,于是它便在文化层面上拥有了自己强大力量的生命力。我期望西安大学生电影节能够把自己跟电影、影人紧紧联系在一起,以西北人的精神、气质为基础,以西安这块得天独厚的土地为依托,制定出拥有自己特点的艺术标准,并以此标准衡量电影,给所有有能力参加进来的专业非专业电影人们一个公平的机会,给所有关注电影界的人们一次视觉和精神的双重享受,让西安大学生电影节在中国电影界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我也期待,五年或者十年之后,西安大学生电影节能够不再叫这个名字,摇身一变,成为西安亚洲大学生电影节甚至西安国际大学生电影节,真正成为一场电影文化的盛会,在世界上焕发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光芒。
一、
在中国,创办最早、影响最大的学生电影节自然是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但是我最关注的却是由美国电影协会、中国传媒大学影视学院等多家机构联合主办的“大学生影像节”。相比起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十五六年发展下来已经成为众多明星增加曝光率的又一个欢场,大学生影像节拥有着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独立精神。这两者在我心目中的差别就好似奥斯卡与欧洲三大杯。奥斯卡诚然是电影界一年一度的盛典,镁光灯下的众星云集热闹非凡又喧嚣无比,这样的场合当然有资格也应该受到普罗大众更多的、乃至于多得多的关注;而将电影作为追寻梦想追寻着的电影人们却是会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并称为欧洲三大杯的戛纳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和柏林电影节上,而金棕榈、金熊和金狮三座奖杯,也成为了超越小金人的对电影艺术的至高表彰和荣光。因为相比于富丽辉煌到有些纸醉金迷的奥斯卡,在充满了哲学思考和人文精神的欧洲电影节上,那些电影中或多或少的商业气息更有可能最大程度地被淡化,从而回归到其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作为一种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方式的本源上来,最透彻地展现出电影本源的、真正从灵魂上打动人的力量,在这些地方,我们似乎能够看到特吕弗、法斯宾德、费里尼的身影就在我们前面,给那些热爱电影的人们赐予继续前行的强大力量。这并不是大师们个人的力量,而是其影像的力量,是其透过影像所传递给我们的强大驱策精神的力量,是人文主义的力量。而这些,与“大学生影像节”所提倡的“影像”理念,强调“让世界瞩目我的影像”、“我们的影像”的态度是不谋而合的。从作者论的角度来说,关注创作者本身的电影节,更为接近其作为一场电影节、作为一次文化活动的本质,也更能体现出它的艺术气质和文化力量。
从另一个角度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市广播电视局联合主办的,这就决定了其与由中国传媒大学指导、由众多高校或民间的电影社团协会联合主办的“大学生影像节”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同。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是由政府支持而创办的电影文化活动,所以相对而言会更加盛大和隆重,也更加官方;而相比之下,民间团体占主导力量的“大学生影像节”显得更为独立和新锐,所以在电影节的选片方面,与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选择评判标准就有很大的不同。这一点在此无需过多赘述。
二、
跟做一台媒体需要先考虑媒体功能与媒体定位一样,我觉得举办大学生电影节首先要考虑的也是定位问题。而举办一场艺术性、参与性、关注度并重的电影节,作为主办方首先应当考虑清楚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究竟电影节是什么?
第二、既然是大学生电影节,应当如何平衡“大学生”与“电影节”这两个关键词之间的关系?
第三、举办大学生电影节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对于这几个问题,我想我的答案应该是如下这样的:
第一:电影节可能出于商业性的考虑(这个是合情合理的,只要不把它完全地办成一场商业活动,失了本心,一定量的商业元素可以让电影节更有活力),会想办法弄出花团锦簇的各种形式,这是可以预想得到的;但是最后这个活动还应该是要回归到“电影”这个主题上面来。作为一场有品质的电影节主办方,一定清醒地认识到,电影节是以展映、观摩和交流电影、开展对电影及业界的研讨为主体的文化活动,文化性比活动性更为重要。
第二: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电影节的主体谁属的问题,即究竟应该是“大学生”在电影节中占主导还是“电影节”这个关键词更重要。第二层含义是说,既然是大学生电影节,我们应当更多地去关注大学生创作的电影作品,还是更多地留意大学生关注的电影呢?电影节主办方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直接决定了电影节的理念及其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决定了最终接受这次活动的人群究竟是哪一部分。自从数码摄影机和数码摄影技术平民化以来,数字影像已经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生活的一部分,换句话来说,如果从广义的角度上来考虑电影这个概念的话(即认为所有具有完整结构和表意功能的影像体系都能称之为电影),那么毫无疑问,现时已经是一个全民电影的时代了。在此背景下,我认为,一次成功的大学生电影节必须在大学生和专业影人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必须在学生DV、独立影片与市场电影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一届大学生电影节,应当将专业电影与学生DV区分开来,形成两个平等的区块。学生DV的区块在专业人士的建议和指导下,由学生自己主导影片的拍摄、选择、观赏和批评,在可能的空间里最大限度地赋予学生自由发挥才能的空间;而专业区块中的工作,在专业电影人发表意见的同时,也应该选择部分高校学生中具有代表性的、影视素养较高的同学参与进去,更好地体现“大学生”这个群体在电影节中的主导性和参与性。
第三:这个问题,我认为是对于一届电影节来说最关键的问题。电影节究竟是为了什么而举办的呢?是为了大家一起坐下来看一些喜闻乐见或者是鲜有人知的影片?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一起来聊一聊喜欢的片子、导演和演员?是为了让明星们云集起来曝光,让粉丝们近距离接触,从而最终令主办方获得巨大的商业利润?我想上面那些多少在不同的层次上都落了下乘。大学生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人群。这个人群拥有着极强的接受能力和可塑性,同时又有着非常强烈的彰显个性的情感诉求,他们将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内成为整个社会的中坚。所以我认为,一届成功的大学生电影节,最大的现实意义就在于给每日被电影包围的高校学生尤其是那些热爱电影的学生们一把打开电影宝库的钥匙,告诉他们一些欣赏电影的参考角度和方法,帮助他们树立一种积极发掘电影内涵、真正去用心体会和理解电影的观影态度,最终令他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读懂甚至能够自主运用电影语言。“追求电影多样性与艺术性”的理念,我认为在电影观众欣赏角度单一沉闷已经成为一种更强大、更惰性的主流的当代中国社会,对于辐射核心群体是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高校学生的大学生电影节来说,是绝对必要的。
三、
作为中国五、六两代导演中的翘楚,陕西人张艺谋和山西人贾樟柯都是带着一身大西北的尘土,迎向了施普雷河深冬的冷风,最终将举世瞩目的金熊收入囊中。西北这片土地的神秘苍凉与深厚积淀,使得它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仿似天生就是为了电影而存在。所以,我非常期待西安大学生电影节也能够如那些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优秀的影人一样,能够凭借其独有的魅力收到世人瞩目。
首先,我期望这是一届形势与内容并重的电影节。我非常难以想象,如果看到首届西安大学生电影节是一次为探索而探索,为形式而形式,为电影节而电影节的活动时,我心中的失望会强烈到一种什么样的程度。电影节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有其实质性的意义,应该体现出西安乃至西北的大学生们对国产电影的欣赏视角和独特观照,体现出大学生群体与电影之间的互动。
其次,我期望这是一届充满人文关怀的电影节。虽然这也许牵扯到现实条件、社会环境、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因素,但是我仍然非常期待国内能够有一个电影节能够拥有纽约独立电影节的气质。我期待的是西安大学生电影节能够比其他的大学生电影节更多地注目于中国本土的独立制片电影、小成本电影等相对比较边缘的影片,并将其中的优秀作品介绍给广大的学生群体。一方面来说,这可以使得大学生群体的观影视野更加开阔,影视批评思维更加活络;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为当前体制下承受较大生存的本土独立电影提供了一个生存的空间和发展的平台。我非常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够看到从西安大学生电影节中成长起来的魏德圣或者昆汀•塔伦蒂诺。
第三,相对于众多著名演员汇聚西安的星光熠熠景象,我更期待的是能有众多的年轻导演来到本届电影节,与学生们做一次关于创作过程、人生经历、生命感悟等多角度、多元化的深入交流。贾樟柯携着《二十四城记》已经来过了,与其同一代人的张元、王小帅、陆川、宁浩等人是否会出现呢?07年凭借《图雅的婚事》从柏林电影宫捧回金熊的西安本土导演王全安会不会来呢?这些创作主题、风格迥异的影人之间又会有什么样的碰撞,摩擦出怎样的火花呢?对于我来说,这些比明星们的又一次曝光要来得有吸引力得多。
第四,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80后甚至90后了。对于这一代中的大多数人来说,所谓的中国电影,就是从张艺谋陈凯歌等第五代导演在国际上频频获奖的那个年代开始,浸淫过吴宇森徐克周星驰,经历了王小帅张元贾樟柯,再到如今的阿甘宁浩彭浩翔。所以我觉得,除了推荐一些新近比较优秀的影人影视之外,如果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电影的历史,也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提升西安大学生电影节的文化内涵。
第五,毫无疑问,在高校云集的西安举办大学生电影节,任何一个固定的场所都是不能够满足大家需要的。我期待这次的电影节能够与众多高校联合主办,在能够满足放映需求的学校开展影片的巡映,如果有影人与学生的交流会,也最好能够在各大高校的校园里举办,让更多的大学生能够受到电影的感染与本次电影节的影响。
四、
我一直反复强调,我认为电影节是一次文化活动。既然是文化活动,则必然有其核心理念,活动才能围绕着它来开展,否则这些活动也就只是镜花水月,是糊弄人的东西。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提出“青春激情、文化品位、学术意识”的理念,把自己摆在“年轻人释放热情的学术空间”这样一个定位上,于是它便在文化层面上拥有了自己强大力量的生命力。我期望西安大学生电影节能够把自己跟电影、影人紧紧联系在一起,以西北人的精神、气质为基础,以西安这块得天独厚的土地为依托,制定出拥有自己特点的艺术标准,并以此标准衡量电影,给所有有能力参加进来的专业非专业电影人们一个公平的机会,给所有关注电影界的人们一次视觉和精神的双重享受,让西安大学生电影节在中国电影界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我也期待,五年或者十年之后,西安大学生电影节能够不再叫这个名字,摇身一变,成为西安亚洲大学生电影节甚至西安国际大学生电影节,真正成为一场电影文化的盛会,在世界上焕发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光芒。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