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前屋后
一、
乔家阿婆刚搬到新工房的时候,是极不适应的。高高的楼房,厚厚的门墙,几十年来的那种邻里氛围就这样被斩断了。乔家阿公则完全不同,一点按捺不住兴奋劲儿,搬家前总还有一两个礼拜的时候,就逢人便说,自己要住进新式里弄了,政府分的房,一分钱不用付,还补贴了五万装修费,也不顾及其他几户这次没有吃到政策福利的老邻居是什么感受。
二、
乔老爷子和阿婆不是什么书香门第,更不是什么大户人家,却总共生养了五个孩子,四男一女,无一夭折。关于生孩子,两口子甚至可能都没有听说过英雄妈妈这回事儿,只不过在那个年代,六点钟就已经万籁俱寂,躺在床上,也实在没有其他活动可以消遣。
阿婆的肚子眼看着大了起来,又瘪了下去,没过多久又重新隆了起来,隔壁的翘脚老太婆背地里说闲话,倒真能生,就是估摸着养不活。但令两口子自己都意外的是,五个孩子都茁壮成长了起来。那个年代,为了让自己孩子能够活得久,就要取贱命,比如狗子、二蛋之类的,乔老爷子却一点不顾及这一套,自己虽然没文化,但他从来就觉得名字是一辈子的事儿,走得再远,只有这名字就和自己的影子一样,永远伴在身边。于是姑娘取名霞萍,四个儿子从大到小,分别叫忠煖、柳煖、建煖和秋煖,都是雅得不能再雅的名字。以至于后来老大上了学,教国文的老先生看到名字,眼睛突然一亮,口中念念有词:凄然似秋、煖然似春。
五个孩子也都很争气,成家立业,有了各自的家庭、妻儿。待到这次房子要动迁的时候,每逢过年过节,十几口人挤在老屋里,感觉就像在下饺子。所以五个孩子,没有太多所谓的怀旧、眷恋,都绝对支持老两口能早搬就早搬。于是,当其他老伙伴们还在讨价还价的时候,老两口已经舒舒服服地住进了窗明净几的新工房里了。
三、
斜土路的老房子,用老四家媳妇的话来说,就是:弄堂窄的,从窗子一伸手,就能探得着对面人家挂在屋外的咸鱼。饶是如此,乔家人一家上下,也从没说过半句怨言。倒是几个媳妇儿,刚来的时候,总是有那么一两处不习惯。
老大家那位小张,娘家是国营公司的领导,有权有钱,偏偏姑娘家长得不算好看,脾气还大,相了几次亲,都不成。还就眼对眼看上了乔老爷子家的穷小子——乔家人当年是真穷,老大、老四上大学的时候,行囊里就踹了两个白馒头,还塞了一些路费,生活费都没有攒齐,就上路了。姑娘精明,汉子木讷,认识的时候也是托人介绍,可以算是相亲,但由于乔家老大实在是无话,所以一直到两人结婚,也愣是没弄明白,第一次见面的那种情况,应该怎样下定义。其实,老实说起来,忠煖不是不想说两句好听的,一来是确实不善言辞,二来随了老爷子,有些口吃,索性闭了嘴,倒也图个清净。初次见面的地方选了南京路上的一座咖啡馆,两人坐在靠窗玻璃的小台子上,阳光悠然地洒进来,那着了白衬衫的少年,清瘦却刚强的面庞,一下子就让姑娘家动了芳心。而后来的乔家大媳妇那股子伶俐劲儿,也是忠煖在大学里不曾遇见过的。于是,就在这一室默然无语中,两人通了心意,琴瑟和鸣。
老二家那位小余,家境没有那么富贵,但上一辈就是本地人,比起在乔老爷子这辈才从萧山迁居而来的上海新公民,多了几分上海滩特有的自矜自傲。明面上从没说过男方家里半点不是,但人前人后那副神情,总有一些见外。老二疼老婆,而且还是入赘,本就矮了几分,加上媳妇还强势,回了老房子,也不太多话,宁愿让小余多占些风头。
老四建煖脾气最古怪,当年考试的时候就一声不响地报了天津的学校,四年也没有问老父亲要过一分学费,乔老爷子倒也乐得让他自己去,也没有过问这学费到底是哪里攒下来的。暑假也不回家,就是到了年关才守着约,和家里人一起辞旧迎新。他倒是不口吃,但从小也是想得多,说得少。等到书越读越多之后,话也是越发显得少。年夜饭餐桌上,乔老爷子总会拿出一年到头最好的花雕,作个好彩头,喝了酒之后,就连老大都会抽抽着脸,努力多唠叨两句,还就是老四依然是沉默少语,既不过问其他几位兄弟姐妹,也没有兴致聊自己在大学里的见闻。就他这样一个闷葫芦,竟然娶了一个用乔老爷子说起来是“小丁这小嘴张开来就是滴滴咕、滴滴咕”的姑娘,也只能说是姻缘这东西谁也说不清了。
四个媳妇里,可能最老实的倒要数老五秋煖的媳妇了。老五高考的时候落了榜,乔老爷子最疼小儿子,于是托了关系让他参了军。当兵两年,没有磨去他的脾性,倒是让他在不断恭维老兵和连长的过程中,学了一身油滑劲儿。再加上长得帅,当兵又练了一副挺拔的身子骨,好多家都抢着想要把自家姑娘许给这个帅气的兵哥哥。慢慢挑、慢慢捡,选了一个又漂亮、又听话的小王。第一次上门,小王就买了整整十只大闸蟹给乔老爷子当孝敬,这哪里还有不成的道理。就这样老五一家子就好像是老四家的镜像,一个不言语,一个特能来事儿,唯独对应的性别掉了个个儿。
四、
搬到新房子也没有多久,乔家阿公有点坐不住了。一方面,原以为老邻居们会陆续地搬进来,没想到过了整整两个礼拜,也没点消息。相反,原本旁边的那些空房子也已经开始入驻一些像乔家一样的动迁户,可惜就是没有踅摸到一张熟悉的脸。反倒是乔家阿婆,从一开始觉得冷清的郁结情绪中渐渐走了出来,搬了新房子之后,原来的一室户变成了一室一厅,五个孩子还一起出钱,为二老配齐了各式家用电器,政府拨的五万块也省下来存进了银行。斜土路老房子一年四季别管外面多大太阳,房间里面永远都黑洞洞,要是刮个风下个雨,就得要忙碌着用水盆接雨、糊新的窗纸补风吹出来的洞,虽说这些事儿一大半其实都是乔老爷子一力承担了,但阿婆总还是嫌闹心。现在好了,每天要操心的也就是两口子吃什么。小区旁边两步路就有个菜场,每天买了菜上楼,就打开新电视机,一边看各种电视剧、一边择菜,也不管剧情到底说的是个啥,阿婆就是觉得舒坦、安心。
阿公在跑完房屋署之后,心里反倒是定了。老邻居们都被分配到了其他不同的小区,看地图,他用手指比量着也就一两公分的距离,但就是地图上的这一两公分,走路过去没有半个小时是拿不下来了。“是缘分尽了”,这就是当下老爷子心里最直接也是唯一的想法。没有说过再见,就像搬走时老两口甚至没有回身再看老房子一眼,过去的就让它这样过去吧。
五、
在那个父母是天、是地的年代,孩子该怎样,未来的出息,几乎都是爸妈一手张罗的。但乔家两口子却几乎可以用不管不顾,随意放养来形容。
老大在该闹腾的时候,没有因为自己不怎么会说话而有所保留,虽说没有顶在最前头,但因为眉清目秀加上那股子执着劲儿,等到要选工农兵大学生的时候,领导直接跳过了队长而选了可能并不那么出挑的他。忠煖也争气,在复旦宗教系读得很刻苦,一边继续闹革命,一边本着只有更好地了解敌人才能更精准地击败敌人的最高原则,啥书都没有拉下,全都深深地读到了心里去了。等到快要毕业的时候,时代也变了个样儿,但功课一点没拉下的老大却没有像其他同袍一样被时代抛弃了,他顺利地分配进宗教局,从一个最基层的科员干起,但却有了一份实打实的收入。照后来几个兄弟一致的判断,由于老大不是在忙着闹革命,就是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所以长兄如父这份重任其实很久之前就已经落在了老二的肩上。柳煖是个聪明人,也很照顾两个小兄弟,带他们去看吹糖人、还会在天气好的时候去踏青放风筝。但许是太聪明,也就少了大哥那份憨劲儿,他压根没有想过要通过读书来出人头地,准备凭着不错的天资直接在社会上闯出一份名堂。等到撞了几次壁之后,锐气基本就被锉完了。排行第三的丫头霞萍,既是两位兄长的小妹妹,又是两位弟弟的大姐姐。在乔家五个孩子里,她可能是最平凡的,样貌不出挑,脑子不够活络,个性上也没有那么要强,唯一的强项可能就是擅长做手工活,从小就帮着妈一起补衣服、织毛线。读书对她而言,无非就是因为哥哥弟弟都读了、平时一起玩耍的小伙伴都读了,那我也就读了吧。等到认了两个字,知道了原来还有专门一门学问教人怎么数数字之外,也就没有在她身上留下太多的印记。老四、老五小时候挺像,长得都是英气勃勃,身材也都显得颀长,越到大,越是从根本志向上分了叉。老四是看着大哥一点一滴从一个啥都不懂的弄堂小赤佬变成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的,而老五则把照顾他们、陪他们一起玩耍的二哥看做全世界最了不起的人。于是,他俩也就沿着心目中的偶像的道路,亦步亦趋,一个去天津念了大学,一个则在当兵的过程中,练就一身混社会的好本领。
看着老大当了科员,丫头初中毕业后就去纺织厂安心做了女工,老四、老五一个读了大学、一个参了军,老二虽然不知道在做什么,但每天也是起早摸黑,乔家两口子还是很欣慰的。自己虽然老了,好歹五个孩子都成了人,唯一让二老有些挠头皮的就是,原本就逼仄的房子,早已经容不下五个这么大的孩子继续共住了。两个老的啥都没说,但五个孩子心眼里也都和明镜似的:是时候要搬出去了。老四去外地读了大学、老五当了兵,两个曾经顽皮的孩子,反倒早熟,他们心里早就想好了,自己这一走就算了鸟儿离了巢,是不会再回来了。老大、老二和丫头虽然还是住在这里,但也都不再心安理得。特别是老大,努力工作之余,倒有一半心思放在了怎么尽快落实房子分配的事情上。也就是那当口,老大、老二和丫头都不言声地往家里给二老领人了。小张说,忠煖对我好,我也对忠煖好,爸爸妈妈你们就放心吧。小余说,小乔住到我们家,我们不亏待他。从黑龙江插队落户回来的老丁说,阿姨、叔叔,我和霞萍好了。老两口每回见人,也就点点头,没二话,回声拿了两个红包就塞进小的手里。后来逢年过节凑在一起时,他们还说,感情爸是早就准备好了,要把我们往外赶啊。孩子们当喜话说,二老也没有放在心上,每次总是当个好笑的过往旧事,拿出来调侃一番也就忘了。
六、
老大媳妇怀孕了,全家上下都很高兴,乔老爷子更是掐着日子准备抱孙子。唯独小张自己却是闷闷不乐,道理也挺简单,她没准备这么早要孩子。自己娘家人都大小是个官,自己虽然也在国营单位干活,但始终没有吃到编制。前两天好不容易领导找她谈话,放口风说,这次有机会能登堂入室。要是这时候回家生孩子、坐月子,那也别指望能够再获得升迁了。于是,她就找忠煖商量,能不能不要这个孩子。乔家老大倒是没有吹胡子瞪眼睛,但也有些纳闷,怎么就为了一个工作连孩子都不要了呢。心里虽然有些憋屈,嘴上还是说,你如果决定了,那我也支持你,毕竟我们年纪也不大,以后有的是时间。于是,乔老爷子把早早准备好的婴儿服又收回了阁楼,家里人也没有再提过孩子这回事儿,就好像压根没有发生过一样。
没过多久,小余和霞萍几乎在同一时间回家报喜:怀上了。这一次老爷子亲自出马去做媳妇思想工作——他知道老二在家里比老大更不支声——结果呢,人小余说:爸,我压根没想和大嫂一样不要这孩子,这回,您就等着抱孙子吧。从老二家出来,骑着单车回家的路上,乔老爷子乐得就没合拢过嘴。两家孩子出生得很顺利,霞萍生了个大胖小子,小余生了个丫头片子,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于是每回家庭周末聚会,老爷子都让外孙做他旁边,小余总想凑趣:爸,让孙女也和你亲热亲热呗。还没等老爷子发话,乔家阿婆就冷着个脸,淡淡地说一句,还是坐你们身边吧,再坐到这边来,挤得慌。
时间静悄悄地又溜走了几年,老二家没敢违反国家政策养第二胎,小张则在第一次打胎之后,习惯性流产。老爷子渐渐也就看得淡了,外孙从小就虎头虎脑,像乔家人,孙女也挺乖巧,学习还优秀,第三代虽然没有姓乔的男娃子,但也算有出息了。
有的时候,老天就是这么有趣,心心念念的时候,怎么等也等不来;当你不再有念想的时候,你曾经的期待又会悄然而至。当老爷子看到老李、老林、老孙头们逗孙为乐也不再生闷气的时候,秋煖和小王把裹在襁褓里的乔俊抱回了家。乔家人的欢乐还没消褪,隔了半年,小丁也顺利产下了麟儿。老四和老五两兄弟也没有多商量,不约而同把两个小婴儿交给了爸来带。于是,曾经住过乔家五兄妹的老房里又迎来了新的小主人。
七、
乔俊和乔仁两兄弟从小就住在爷爷奶奶家,一住就住到了小学毕业。两兄弟感情很要好,而且生来就是乔家人,性子又直又硬,却不喜欢多言语,一个眼神往往就通了心意。两兄弟这种心照不宣的默契,从小时候弄堂里的习惯性群体性肉搏中,就尽显无疑。一个正面往前冲,一个就从斜刺里杀敌人个措手不及,没过多久就打出了名号,加上两兄弟也从不主动挑衅别人,于是渐渐受了尊重。虽说年纪在老房周边得算小,但以后但凡再有啥小打小闹化解不开,只要请到了乔家兄弟,事情也就算了了,无他,面子大。
乔老爷子还是当年管教孩子那一套,基本不管,随孩子闹腾。于是两兄弟也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觉得和老人家有隔阂,相反,一直到他俩长大后,回忆童年的时光,还念着爷爷奶奶的好。一定要说,和管教自己孩子有什么不同,大概是乔老爷子更加疼孙子。乔仁虽然长得高高大大,但其实身子弱,生下来就带着呼吸道的毛病,连带着吃东西也老犯恶心。有一次,在幼儿园里吃宽面,一时没忍住,吃进去那满满一搪瓷碗的面又原封不动吐了回去。老师当然不情愿了,什么毛病,吃着吃着还能吐了?一定是故意的,没二话、请家长。于是乔老爷子迈着四方步,就踱到了老师跟前。老师说,乔仁爷爷,你看人家孩子都好好的,就你们家乔仁吃到一半给吐回去了,是不是要批评?老爷子也没多想,粗着喉咙就回过声去,外面饭店,不好吃都能吐回去了,学校就不行了?你咋不说你们学校厨师水平有问题呢?再说我们家乔仁又不是吐别人碗里,弄得着就上纲上线找家长吗?一边说,一边挥着蒲扇般的大手,萝卜粗细的手指翕张着,老师直接就再也没敢请这位老人家来过,怕了。
等到了读小学的年纪,两个孩子要住回自己父母身边了。临别前,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全抹在了爷爷身上,好像这一走就不回来了似的。建煖和秋煖两兄弟乐了,住在老房的时候,每个周末还盼着回家能和爸妈一起回自家住两天,真让俩小子回去了么,又不舍得了。后来每到周末回老房家庭聚会,两兄弟总喜欢磨蹭,还一定央求着让妈妈替奶奶洗碗,寻思着拖得晚了,说不定这个周末爸妈就应了自己,可以住在爷爷奶奶家玩了。
所以,当得知斜土路这边要改建,乔家进入第一批动迁名单的时候,大家都很乐意,唯独乔俊和乔仁闷闷不乐。这里有着他俩完整的童年,保存了最知根知底、无忧无虑的岁月。
八、
乔仁事先没有和任何人说,就静悄悄地带着女朋友去了爷爷家。爬到五楼的时候,隔着铁门就看到了乔老爷子穿着大裤衩,坐在躺椅上看电视。前一年霞萍的儿子结了婚,但除了婚礼上老爷子见了一面,也就没再碰过头。看到小孙子带着姑娘上家门,乔老爷子心里一阵热乎,但脸上除了有一丝丝淡淡的微笑,也没有更多显露了。乔仁和女友小陈是从大学里好上的,有事没事就喜欢和她讲爷爷家的事儿,趁着女友研究生放假,就和她商量能不能来看爷爷。小陈是个明白人,乔仁一般从不提要求,既然说了,一定有他的用意,于是也就答应着和男友一起去浦东看望老爷子。乔仁自己也有段时间没来看爷爷了,上次见爷爷还是过年的时候。乔老爷子爱干净,东西都归置得整整齐齐,白色的屋顶与墙面,一眼望过去,还是乔仁小学和哥哥一起在这边共度暑假时的旧模样。趁着乔老爷子去给孙子泡茶的当儿,乔仁带着小陈到奶奶的遗照前各上了三支香,黑白照片里的乔家阿婆还是年轻时的模样,微卷的头发有着一股那个年代妇女少有的洋气,脸上的线条瘦削却英朗,嘴角一抹浅笑,小陈看了之后就和乔仁咬耳朵:你长得和你奶奶真相,和老乔老师也像。
爷爷端了茶过来,就招呼着两个小的,一起坐在窗台边的椅子上。乔仁显得特别兴奋,抢着和小陈介绍说,这是当年暑假时,和哥哥一起做作业的地方。乔老爷子,还是没说什么,只是端详了小陈良久,一老一少相视一笑,乔仁倒觉得自己像外人了。未了,乔老爷子拍着胸膛说,87岁了,老了,但是看不出吧。小陈笑了,眼中这位鹤发童颜的老人就像个老小孩儿,她心里默念着,还真是和乔仁一个脾性,骄傲却又显得很豁达。乔老爷子也喜欢小陈,这个年轻貌美的姑娘让他想起了阿婆年轻时候的样子,有着一种质朴的美丽,从灵魂中透出来,又让他追忆起每番第一次见到四个儿媳妇时的场景。唯一不同的就是,原来那栋黑漆漆的老房子变成了这间也已经住了15年的“新工房”。
乔老爷子不知道自己这个小孙子早就把好多事都原原本本复述给小陈听过,他只是高兴,比喝了陈年的花雕还要高兴,说着自己儿子、女儿小时候的往事,又接着说孙子小时候的趣事。后面还想说些什么,却又倏然收了嘴,事没了,人也不在了。乔老爷子没有多少文化知识,不会说“衣不如新,人不如旧”这样文绉绉的话,他只是用手指饶了整整一大圈,像是对着两个小辈说,又像是一句独白:没有什么东西不会旧,这不,这里也成了我的老房子了。
九、
乔家阿婆走的时候其实很安详。从八年前得了白内障开始算起,她的身子骨其实早就不行了,后来得了肝腹水,保守治疗托了三年,又做了一次大手术,情况稳定了不少,再等到这一次重新得了并发症,大家其实心里都有了数,是到了给老人家办后事的时候了。两个孙子正是准备高考最忙碌的时节,家里大人也都没有多说什么。但是看着父母医院里走得勤,心里其实也都揪着。乔家三代人,心里再多事儿,面儿上全都没事人一样,就连阿婆自己,直到走前一天还在说回去之后想喝老爷子珍藏的花雕。事实上,自从五年前糖尿病之后,她就再也没喝过一口酒了。
葬礼的时候,久违了的忠煖、柳煖也来送了母亲最后一程,好几年没有见过,除了抬着棺木出殡的时候,不用言语的交流还是往昔的那份默契,相逢亦陌路,连简单的握手、点头都做不到了。兄弟情谊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起就再也觅不着,是因为当时阿婆要做肝脏移植手术,老大却冲口而出自己最多只能拿一万?是因为小余生了女儿之后,最终忍不了家中重男轻女的氛围?总之,搬离了斜土路的老房子,好像是把回忆也一并埋藏了。
十、
乔仁牵着女朋友的手走在回家的路上,包里揣了两个爷爷给的红包。比起当年给媳妇的,乔老爷子给孙子女友的见面礼着实丰厚了不少。走出小区好多步,直到抬起头也看不到爷爷家的那扇窗户,乔仁这才开了口,爷爷又要搬了,搬到霞萍阿姨家去,也好有个照应,爷爷年纪毕竟是大了。原本以为自己对这里没有太多感情,记忆最深的倒是像,第一次在这里和大伯抢电视遥控器,奶奶住院几个长辈各有各的主意,这些不愉快的往事,但等到爷爷也要搬走,自己再也没有来这里看看的理由时,才发觉哪怕只有那么一点点念想,心里还是各种舍不得,就和舍不得当年斜土路的房子一样。
2013.08.31,乔老爷子关上了房门,这间曾让自己得意不已的房子,如无意外,将再也不会出现在他的生命里。搬去女儿家的路上,他特意要求外孙开车去斜土路饶了一圈,看了一眼又一眼,实在想不起十几年前自己的那套老房子,到底是现在哪个高档小区的旧址了。来之前,原以为自己心中模模糊糊还有个样儿,见了之后,才发觉,早就散了。
乔家阿婆刚搬到新工房的时候,是极不适应的。高高的楼房,厚厚的门墙,几十年来的那种邻里氛围就这样被斩断了。乔家阿公则完全不同,一点按捺不住兴奋劲儿,搬家前总还有一两个礼拜的时候,就逢人便说,自己要住进新式里弄了,政府分的房,一分钱不用付,还补贴了五万装修费,也不顾及其他几户这次没有吃到政策福利的老邻居是什么感受。
二、
乔老爷子和阿婆不是什么书香门第,更不是什么大户人家,却总共生养了五个孩子,四男一女,无一夭折。关于生孩子,两口子甚至可能都没有听说过英雄妈妈这回事儿,只不过在那个年代,六点钟就已经万籁俱寂,躺在床上,也实在没有其他活动可以消遣。
阿婆的肚子眼看着大了起来,又瘪了下去,没过多久又重新隆了起来,隔壁的翘脚老太婆背地里说闲话,倒真能生,就是估摸着养不活。但令两口子自己都意外的是,五个孩子都茁壮成长了起来。那个年代,为了让自己孩子能够活得久,就要取贱命,比如狗子、二蛋之类的,乔老爷子却一点不顾及这一套,自己虽然没文化,但他从来就觉得名字是一辈子的事儿,走得再远,只有这名字就和自己的影子一样,永远伴在身边。于是姑娘取名霞萍,四个儿子从大到小,分别叫忠煖、柳煖、建煖和秋煖,都是雅得不能再雅的名字。以至于后来老大上了学,教国文的老先生看到名字,眼睛突然一亮,口中念念有词:凄然似秋、煖然似春。
五个孩子也都很争气,成家立业,有了各自的家庭、妻儿。待到这次房子要动迁的时候,每逢过年过节,十几口人挤在老屋里,感觉就像在下饺子。所以五个孩子,没有太多所谓的怀旧、眷恋,都绝对支持老两口能早搬就早搬。于是,当其他老伙伴们还在讨价还价的时候,老两口已经舒舒服服地住进了窗明净几的新工房里了。
三、
斜土路的老房子,用老四家媳妇的话来说,就是:弄堂窄的,从窗子一伸手,就能探得着对面人家挂在屋外的咸鱼。饶是如此,乔家人一家上下,也从没说过半句怨言。倒是几个媳妇儿,刚来的时候,总是有那么一两处不习惯。
老大家那位小张,娘家是国营公司的领导,有权有钱,偏偏姑娘家长得不算好看,脾气还大,相了几次亲,都不成。还就眼对眼看上了乔老爷子家的穷小子——乔家人当年是真穷,老大、老四上大学的时候,行囊里就踹了两个白馒头,还塞了一些路费,生活费都没有攒齐,就上路了。姑娘精明,汉子木讷,认识的时候也是托人介绍,可以算是相亲,但由于乔家老大实在是无话,所以一直到两人结婚,也愣是没弄明白,第一次见面的那种情况,应该怎样下定义。其实,老实说起来,忠煖不是不想说两句好听的,一来是确实不善言辞,二来随了老爷子,有些口吃,索性闭了嘴,倒也图个清净。初次见面的地方选了南京路上的一座咖啡馆,两人坐在靠窗玻璃的小台子上,阳光悠然地洒进来,那着了白衬衫的少年,清瘦却刚强的面庞,一下子就让姑娘家动了芳心。而后来的乔家大媳妇那股子伶俐劲儿,也是忠煖在大学里不曾遇见过的。于是,就在这一室默然无语中,两人通了心意,琴瑟和鸣。
老二家那位小余,家境没有那么富贵,但上一辈就是本地人,比起在乔老爷子这辈才从萧山迁居而来的上海新公民,多了几分上海滩特有的自矜自傲。明面上从没说过男方家里半点不是,但人前人后那副神情,总有一些见外。老二疼老婆,而且还是入赘,本就矮了几分,加上媳妇还强势,回了老房子,也不太多话,宁愿让小余多占些风头。
老四建煖脾气最古怪,当年考试的时候就一声不响地报了天津的学校,四年也没有问老父亲要过一分学费,乔老爷子倒也乐得让他自己去,也没有过问这学费到底是哪里攒下来的。暑假也不回家,就是到了年关才守着约,和家里人一起辞旧迎新。他倒是不口吃,但从小也是想得多,说得少。等到书越读越多之后,话也是越发显得少。年夜饭餐桌上,乔老爷子总会拿出一年到头最好的花雕,作个好彩头,喝了酒之后,就连老大都会抽抽着脸,努力多唠叨两句,还就是老四依然是沉默少语,既不过问其他几位兄弟姐妹,也没有兴致聊自己在大学里的见闻。就他这样一个闷葫芦,竟然娶了一个用乔老爷子说起来是“小丁这小嘴张开来就是滴滴咕、滴滴咕”的姑娘,也只能说是姻缘这东西谁也说不清了。
四个媳妇里,可能最老实的倒要数老五秋煖的媳妇了。老五高考的时候落了榜,乔老爷子最疼小儿子,于是托了关系让他参了军。当兵两年,没有磨去他的脾性,倒是让他在不断恭维老兵和连长的过程中,学了一身油滑劲儿。再加上长得帅,当兵又练了一副挺拔的身子骨,好多家都抢着想要把自家姑娘许给这个帅气的兵哥哥。慢慢挑、慢慢捡,选了一个又漂亮、又听话的小王。第一次上门,小王就买了整整十只大闸蟹给乔老爷子当孝敬,这哪里还有不成的道理。就这样老五一家子就好像是老四家的镜像,一个不言语,一个特能来事儿,唯独对应的性别掉了个个儿。
四、
搬到新房子也没有多久,乔家阿公有点坐不住了。一方面,原以为老邻居们会陆续地搬进来,没想到过了整整两个礼拜,也没点消息。相反,原本旁边的那些空房子也已经开始入驻一些像乔家一样的动迁户,可惜就是没有踅摸到一张熟悉的脸。反倒是乔家阿婆,从一开始觉得冷清的郁结情绪中渐渐走了出来,搬了新房子之后,原来的一室户变成了一室一厅,五个孩子还一起出钱,为二老配齐了各式家用电器,政府拨的五万块也省下来存进了银行。斜土路老房子一年四季别管外面多大太阳,房间里面永远都黑洞洞,要是刮个风下个雨,就得要忙碌着用水盆接雨、糊新的窗纸补风吹出来的洞,虽说这些事儿一大半其实都是乔老爷子一力承担了,但阿婆总还是嫌闹心。现在好了,每天要操心的也就是两口子吃什么。小区旁边两步路就有个菜场,每天买了菜上楼,就打开新电视机,一边看各种电视剧、一边择菜,也不管剧情到底说的是个啥,阿婆就是觉得舒坦、安心。
阿公在跑完房屋署之后,心里反倒是定了。老邻居们都被分配到了其他不同的小区,看地图,他用手指比量着也就一两公分的距离,但就是地图上的这一两公分,走路过去没有半个小时是拿不下来了。“是缘分尽了”,这就是当下老爷子心里最直接也是唯一的想法。没有说过再见,就像搬走时老两口甚至没有回身再看老房子一眼,过去的就让它这样过去吧。
五、
在那个父母是天、是地的年代,孩子该怎样,未来的出息,几乎都是爸妈一手张罗的。但乔家两口子却几乎可以用不管不顾,随意放养来形容。
老大在该闹腾的时候,没有因为自己不怎么会说话而有所保留,虽说没有顶在最前头,但因为眉清目秀加上那股子执着劲儿,等到要选工农兵大学生的时候,领导直接跳过了队长而选了可能并不那么出挑的他。忠煖也争气,在复旦宗教系读得很刻苦,一边继续闹革命,一边本着只有更好地了解敌人才能更精准地击败敌人的最高原则,啥书都没有拉下,全都深深地读到了心里去了。等到快要毕业的时候,时代也变了个样儿,但功课一点没拉下的老大却没有像其他同袍一样被时代抛弃了,他顺利地分配进宗教局,从一个最基层的科员干起,但却有了一份实打实的收入。照后来几个兄弟一致的判断,由于老大不是在忙着闹革命,就是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所以长兄如父这份重任其实很久之前就已经落在了老二的肩上。柳煖是个聪明人,也很照顾两个小兄弟,带他们去看吹糖人、还会在天气好的时候去踏青放风筝。但许是太聪明,也就少了大哥那份憨劲儿,他压根没有想过要通过读书来出人头地,准备凭着不错的天资直接在社会上闯出一份名堂。等到撞了几次壁之后,锐气基本就被锉完了。排行第三的丫头霞萍,既是两位兄长的小妹妹,又是两位弟弟的大姐姐。在乔家五个孩子里,她可能是最平凡的,样貌不出挑,脑子不够活络,个性上也没有那么要强,唯一的强项可能就是擅长做手工活,从小就帮着妈一起补衣服、织毛线。读书对她而言,无非就是因为哥哥弟弟都读了、平时一起玩耍的小伙伴都读了,那我也就读了吧。等到认了两个字,知道了原来还有专门一门学问教人怎么数数字之外,也就没有在她身上留下太多的印记。老四、老五小时候挺像,长得都是英气勃勃,身材也都显得颀长,越到大,越是从根本志向上分了叉。老四是看着大哥一点一滴从一个啥都不懂的弄堂小赤佬变成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的,而老五则把照顾他们、陪他们一起玩耍的二哥看做全世界最了不起的人。于是,他俩也就沿着心目中的偶像的道路,亦步亦趋,一个去天津念了大学,一个则在当兵的过程中,练就一身混社会的好本领。
看着老大当了科员,丫头初中毕业后就去纺织厂安心做了女工,老四、老五一个读了大学、一个参了军,老二虽然不知道在做什么,但每天也是起早摸黑,乔家两口子还是很欣慰的。自己虽然老了,好歹五个孩子都成了人,唯一让二老有些挠头皮的就是,原本就逼仄的房子,早已经容不下五个这么大的孩子继续共住了。两个老的啥都没说,但五个孩子心眼里也都和明镜似的:是时候要搬出去了。老四去外地读了大学、老五当了兵,两个曾经顽皮的孩子,反倒早熟,他们心里早就想好了,自己这一走就算了鸟儿离了巢,是不会再回来了。老大、老二和丫头虽然还是住在这里,但也都不再心安理得。特别是老大,努力工作之余,倒有一半心思放在了怎么尽快落实房子分配的事情上。也就是那当口,老大、老二和丫头都不言声地往家里给二老领人了。小张说,忠煖对我好,我也对忠煖好,爸爸妈妈你们就放心吧。小余说,小乔住到我们家,我们不亏待他。从黑龙江插队落户回来的老丁说,阿姨、叔叔,我和霞萍好了。老两口每回见人,也就点点头,没二话,回声拿了两个红包就塞进小的手里。后来逢年过节凑在一起时,他们还说,感情爸是早就准备好了,要把我们往外赶啊。孩子们当喜话说,二老也没有放在心上,每次总是当个好笑的过往旧事,拿出来调侃一番也就忘了。
六、
老大媳妇怀孕了,全家上下都很高兴,乔老爷子更是掐着日子准备抱孙子。唯独小张自己却是闷闷不乐,道理也挺简单,她没准备这么早要孩子。自己娘家人都大小是个官,自己虽然也在国营单位干活,但始终没有吃到编制。前两天好不容易领导找她谈话,放口风说,这次有机会能登堂入室。要是这时候回家生孩子、坐月子,那也别指望能够再获得升迁了。于是,她就找忠煖商量,能不能不要这个孩子。乔家老大倒是没有吹胡子瞪眼睛,但也有些纳闷,怎么就为了一个工作连孩子都不要了呢。心里虽然有些憋屈,嘴上还是说,你如果决定了,那我也支持你,毕竟我们年纪也不大,以后有的是时间。于是,乔老爷子把早早准备好的婴儿服又收回了阁楼,家里人也没有再提过孩子这回事儿,就好像压根没有发生过一样。
没过多久,小余和霞萍几乎在同一时间回家报喜:怀上了。这一次老爷子亲自出马去做媳妇思想工作——他知道老二在家里比老大更不支声——结果呢,人小余说:爸,我压根没想和大嫂一样不要这孩子,这回,您就等着抱孙子吧。从老二家出来,骑着单车回家的路上,乔老爷子乐得就没合拢过嘴。两家孩子出生得很顺利,霞萍生了个大胖小子,小余生了个丫头片子,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于是每回家庭周末聚会,老爷子都让外孙做他旁边,小余总想凑趣:爸,让孙女也和你亲热亲热呗。还没等老爷子发话,乔家阿婆就冷着个脸,淡淡地说一句,还是坐你们身边吧,再坐到这边来,挤得慌。
时间静悄悄地又溜走了几年,老二家没敢违反国家政策养第二胎,小张则在第一次打胎之后,习惯性流产。老爷子渐渐也就看得淡了,外孙从小就虎头虎脑,像乔家人,孙女也挺乖巧,学习还优秀,第三代虽然没有姓乔的男娃子,但也算有出息了。
有的时候,老天就是这么有趣,心心念念的时候,怎么等也等不来;当你不再有念想的时候,你曾经的期待又会悄然而至。当老爷子看到老李、老林、老孙头们逗孙为乐也不再生闷气的时候,秋煖和小王把裹在襁褓里的乔俊抱回了家。乔家人的欢乐还没消褪,隔了半年,小丁也顺利产下了麟儿。老四和老五两兄弟也没有多商量,不约而同把两个小婴儿交给了爸来带。于是,曾经住过乔家五兄妹的老房里又迎来了新的小主人。
七、
乔俊和乔仁两兄弟从小就住在爷爷奶奶家,一住就住到了小学毕业。两兄弟感情很要好,而且生来就是乔家人,性子又直又硬,却不喜欢多言语,一个眼神往往就通了心意。两兄弟这种心照不宣的默契,从小时候弄堂里的习惯性群体性肉搏中,就尽显无疑。一个正面往前冲,一个就从斜刺里杀敌人个措手不及,没过多久就打出了名号,加上两兄弟也从不主动挑衅别人,于是渐渐受了尊重。虽说年纪在老房周边得算小,但以后但凡再有啥小打小闹化解不开,只要请到了乔家兄弟,事情也就算了了,无他,面子大。
乔老爷子还是当年管教孩子那一套,基本不管,随孩子闹腾。于是两兄弟也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觉得和老人家有隔阂,相反,一直到他俩长大后,回忆童年的时光,还念着爷爷奶奶的好。一定要说,和管教自己孩子有什么不同,大概是乔老爷子更加疼孙子。乔仁虽然长得高高大大,但其实身子弱,生下来就带着呼吸道的毛病,连带着吃东西也老犯恶心。有一次,在幼儿园里吃宽面,一时没忍住,吃进去那满满一搪瓷碗的面又原封不动吐了回去。老师当然不情愿了,什么毛病,吃着吃着还能吐了?一定是故意的,没二话、请家长。于是乔老爷子迈着四方步,就踱到了老师跟前。老师说,乔仁爷爷,你看人家孩子都好好的,就你们家乔仁吃到一半给吐回去了,是不是要批评?老爷子也没多想,粗着喉咙就回过声去,外面饭店,不好吃都能吐回去了,学校就不行了?你咋不说你们学校厨师水平有问题呢?再说我们家乔仁又不是吐别人碗里,弄得着就上纲上线找家长吗?一边说,一边挥着蒲扇般的大手,萝卜粗细的手指翕张着,老师直接就再也没敢请这位老人家来过,怕了。
等到了读小学的年纪,两个孩子要住回自己父母身边了。临别前,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全抹在了爷爷身上,好像这一走就不回来了似的。建煖和秋煖两兄弟乐了,住在老房的时候,每个周末还盼着回家能和爸妈一起回自家住两天,真让俩小子回去了么,又不舍得了。后来每到周末回老房家庭聚会,两兄弟总喜欢磨蹭,还一定央求着让妈妈替奶奶洗碗,寻思着拖得晚了,说不定这个周末爸妈就应了自己,可以住在爷爷奶奶家玩了。
所以,当得知斜土路这边要改建,乔家进入第一批动迁名单的时候,大家都很乐意,唯独乔俊和乔仁闷闷不乐。这里有着他俩完整的童年,保存了最知根知底、无忧无虑的岁月。
八、
乔仁事先没有和任何人说,就静悄悄地带着女朋友去了爷爷家。爬到五楼的时候,隔着铁门就看到了乔老爷子穿着大裤衩,坐在躺椅上看电视。前一年霞萍的儿子结了婚,但除了婚礼上老爷子见了一面,也就没再碰过头。看到小孙子带着姑娘上家门,乔老爷子心里一阵热乎,但脸上除了有一丝丝淡淡的微笑,也没有更多显露了。乔仁和女友小陈是从大学里好上的,有事没事就喜欢和她讲爷爷家的事儿,趁着女友研究生放假,就和她商量能不能来看爷爷。小陈是个明白人,乔仁一般从不提要求,既然说了,一定有他的用意,于是也就答应着和男友一起去浦东看望老爷子。乔仁自己也有段时间没来看爷爷了,上次见爷爷还是过年的时候。乔老爷子爱干净,东西都归置得整整齐齐,白色的屋顶与墙面,一眼望过去,还是乔仁小学和哥哥一起在这边共度暑假时的旧模样。趁着乔老爷子去给孙子泡茶的当儿,乔仁带着小陈到奶奶的遗照前各上了三支香,黑白照片里的乔家阿婆还是年轻时的模样,微卷的头发有着一股那个年代妇女少有的洋气,脸上的线条瘦削却英朗,嘴角一抹浅笑,小陈看了之后就和乔仁咬耳朵:你长得和你奶奶真相,和老乔老师也像。
爷爷端了茶过来,就招呼着两个小的,一起坐在窗台边的椅子上。乔仁显得特别兴奋,抢着和小陈介绍说,这是当年暑假时,和哥哥一起做作业的地方。乔老爷子,还是没说什么,只是端详了小陈良久,一老一少相视一笑,乔仁倒觉得自己像外人了。未了,乔老爷子拍着胸膛说,87岁了,老了,但是看不出吧。小陈笑了,眼中这位鹤发童颜的老人就像个老小孩儿,她心里默念着,还真是和乔仁一个脾性,骄傲却又显得很豁达。乔老爷子也喜欢小陈,这个年轻貌美的姑娘让他想起了阿婆年轻时候的样子,有着一种质朴的美丽,从灵魂中透出来,又让他追忆起每番第一次见到四个儿媳妇时的场景。唯一不同的就是,原来那栋黑漆漆的老房子变成了这间也已经住了15年的“新工房”。
乔老爷子不知道自己这个小孙子早就把好多事都原原本本复述给小陈听过,他只是高兴,比喝了陈年的花雕还要高兴,说着自己儿子、女儿小时候的往事,又接着说孙子小时候的趣事。后面还想说些什么,却又倏然收了嘴,事没了,人也不在了。乔老爷子没有多少文化知识,不会说“衣不如新,人不如旧”这样文绉绉的话,他只是用手指饶了整整一大圈,像是对着两个小辈说,又像是一句独白:没有什么东西不会旧,这不,这里也成了我的老房子了。
九、
乔家阿婆走的时候其实很安详。从八年前得了白内障开始算起,她的身子骨其实早就不行了,后来得了肝腹水,保守治疗托了三年,又做了一次大手术,情况稳定了不少,再等到这一次重新得了并发症,大家其实心里都有了数,是到了给老人家办后事的时候了。两个孙子正是准备高考最忙碌的时节,家里大人也都没有多说什么。但是看着父母医院里走得勤,心里其实也都揪着。乔家三代人,心里再多事儿,面儿上全都没事人一样,就连阿婆自己,直到走前一天还在说回去之后想喝老爷子珍藏的花雕。事实上,自从五年前糖尿病之后,她就再也没喝过一口酒了。
葬礼的时候,久违了的忠煖、柳煖也来送了母亲最后一程,好几年没有见过,除了抬着棺木出殡的时候,不用言语的交流还是往昔的那份默契,相逢亦陌路,连简单的握手、点头都做不到了。兄弟情谊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起就再也觅不着,是因为当时阿婆要做肝脏移植手术,老大却冲口而出自己最多只能拿一万?是因为小余生了女儿之后,最终忍不了家中重男轻女的氛围?总之,搬离了斜土路的老房子,好像是把回忆也一并埋藏了。
十、
乔仁牵着女朋友的手走在回家的路上,包里揣了两个爷爷给的红包。比起当年给媳妇的,乔老爷子给孙子女友的见面礼着实丰厚了不少。走出小区好多步,直到抬起头也看不到爷爷家的那扇窗户,乔仁这才开了口,爷爷又要搬了,搬到霞萍阿姨家去,也好有个照应,爷爷年纪毕竟是大了。原本以为自己对这里没有太多感情,记忆最深的倒是像,第一次在这里和大伯抢电视遥控器,奶奶住院几个长辈各有各的主意,这些不愉快的往事,但等到爷爷也要搬走,自己再也没有来这里看看的理由时,才发觉哪怕只有那么一点点念想,心里还是各种舍不得,就和舍不得当年斜土路的房子一样。
2013.08.31,乔老爷子关上了房门,这间曾让自己得意不已的房子,如无意外,将再也不会出现在他的生命里。搬去女儿家的路上,他特意要求外孙开车去斜土路饶了一圈,看了一眼又一眼,实在想不起十几年前自己的那套老房子,到底是现在哪个高档小区的旧址了。来之前,原以为自己心中模模糊糊还有个样儿,见了之后,才发觉,早就散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