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读书单
最近有重要考试,所以,我承认,我这个月看书看的少。。。
1.
《诗江湖·2001网络诗歌年选》(图书馆,实体书)
原来没有看过网络诗歌,也很少接触。只是记得在高中时把顾城和北岛的诗抄在自制的本子上,那是我用普通的大白纸截成两半后制成的本子,那种纸很薄,用圆珠笔或碳素笔把诗抄在上面后,纸的后面会有凹凸的印记,我喜欢那种突兀的感觉,也喜欢它们所带来的陈旧感。有时我会毫无目的地翻着它们,听纸张发出“哗哗”的响声,一股破裂的重生感。在高中紧锣密鼓的日子里,我会让自己每天背2首诗,也确乎因此背会过顾城和北岛的一些诗(大多是顾城的),但是现在只剩下了一些模糊的残存的记忆。在大一的时候,了解了更多的诗人,最起码不仅仅是顾和北了,有一段时间曾要求自己,每天把一首古典诗词和一首现代诗歌抄在笔记本上并且背诵,但是不久之后就荒废了。
我在这本诗集上看到了“春树”的名字,2001年,春树作为有潜力的诗人被推荐,2001春树还没有出过自己的书。但是在下一年,她的《北京娃娃》就给80后文坛和摇滚界扔了一颗炸弹。2004年,因为这本书,她登上了《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也与韩寒等四人被认为是“中国80后的代表”。对她的作品(我看过5本)我不想评论什么,因为我原来就说过,我看书往往只会记住我所感兴趣的部分。但是我看到她的名字时总会觉得有一种莫名的发黄的干燥感。她的名字代表着她的书,像电影《阳光灿烂的故事》一样好像会带我回到一个过去的时代,虽然她所活跃的青春年代和《阳》中的时代并不是同一个,但是我总觉的这两个时代挨得很近。那时候她会在军大院里看正在训练的士兵,会骑着车围着未名湖一遍一遍的转圈,会听摇滚乐,在阳台上大声朗诵诗歌,会向往朋克的“向死而生”,会怀疑生活。我记得我在原来的日记里引用过她书上的这么一句话“谁有灵魂,多少钱一斤?”,至于我为什么引用,可能是因为那时候一直在看80后(张悦然5本,春树5本,郭敬明5本,韩寒8本,还有一些不太知名的80后作家3本)写的书(当时读的,现在也只在读韩寒的书),而大部分人的大部分书的风格都比较阴郁,然后就受它们沾染了。但是不管事消极阴郁的还是积极欢快的,他们都代表了那个时代的那个年龄段的人的特征,他们不是中国的“垮掉的一代”,那只是他们在迷茫中探索着的青春。
现在的80后都已经长大了,我在上面所提到的作家们也该留学的留学,创业的创业,该娶妻生子的救娶妻生子了。(说道这里,还是觉得春树是一个例外,在两三年前在她的博客里知道她出了一本新书叫《光年之美国梦》,这本书我好像只看了一个开头,我不知道最近春树在干什么,只是知道她仍在写诗,仍在听摇滚乐,仍会去图书馆里淘一些生僻的她自己感兴趣的书,参加绿色和平的活动。)但是还好他们还都没有放弃他们的笔。
原来的人们批评80后,但是在08年汶川地震时,身为志愿者的80后,自强不息的80后;08年奥运火炬传递的过程中,为了防止和制止藏独活动,跳到冰冷水里挥舞五星红旗的80后;积极参与政治文化建设的80后们已经渐渐让老一辈人认识到,他们也是可以担负起祖国重任的一代,对他们的评价也渐渐少了谩骂多了客观。以后他们可能也会伙同老一辈骂90后吧(当然现在也没少被骂),但是我想以后随着我们的渐渐长大,我们也会让他们看到我们的坚强、果敢、智慧。人都是会慢慢长大吧,慢慢意识到责任的存在,慢慢意识到自己不能像原来一样的任性了。还是相信时间会改变一些东西,会消磨棱角,会实现我们从孩子到大人的转变。请给我们时间。
摘抄在笔记本上的诗歌句子:
One:因为爱……/我翻遍所有书/找了很久很久/在绝望的空格里/我填上错误的答案
Two:因为我总是习惯把不是自己书上的自己喜欢的句子记在笔记本上,已经写了一遍了,就不想再打了。。。
自己看完写的几首诗:
One:留给我自己看
Two:就是不给你们看。。。
2.《恐龙文明三部曲之异族》(网络+图书馆实体书)
潜意识、宇宙飞船、生命的来源与发展、超级望远镜等等等等我所感兴趣的一个又一个的出现在这本书中。地球上除了我们是否还有其他生命,有人说可能有在地底、海洋或者是天空,于是我们有了神秘的地下宫殿,有了美人鱼,有了乘坐飞船而来的外星人。在我们之前,地球上是否已经有了智能生命?那恐龙头上像是弹孔的洞还有那些远古的神秘的符号。在我们灭亡之后,谁又会统领世界?真的是老鼠?
地球是一个奇迹,科幻领我们领略奇迹。
1.
《诗江湖·2001网络诗歌年选》(图书馆,实体书)
原来没有看过网络诗歌,也很少接触。只是记得在高中时把顾城和北岛的诗抄在自制的本子上,那是我用普通的大白纸截成两半后制成的本子,那种纸很薄,用圆珠笔或碳素笔把诗抄在上面后,纸的后面会有凹凸的印记,我喜欢那种突兀的感觉,也喜欢它们所带来的陈旧感。有时我会毫无目的地翻着它们,听纸张发出“哗哗”的响声,一股破裂的重生感。在高中紧锣密鼓的日子里,我会让自己每天背2首诗,也确乎因此背会过顾城和北岛的一些诗(大多是顾城的),但是现在只剩下了一些模糊的残存的记忆。在大一的时候,了解了更多的诗人,最起码不仅仅是顾和北了,有一段时间曾要求自己,每天把一首古典诗词和一首现代诗歌抄在笔记本上并且背诵,但是不久之后就荒废了。
我在这本诗集上看到了“春树”的名字,2001年,春树作为有潜力的诗人被推荐,2001春树还没有出过自己的书。但是在下一年,她的《北京娃娃》就给80后文坛和摇滚界扔了一颗炸弹。2004年,因为这本书,她登上了《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也与韩寒等四人被认为是“中国80后的代表”。对她的作品(我看过5本)我不想评论什么,因为我原来就说过,我看书往往只会记住我所感兴趣的部分。但是我看到她的名字时总会觉得有一种莫名的发黄的干燥感。她的名字代表着她的书,像电影《阳光灿烂的故事》一样好像会带我回到一个过去的时代,虽然她所活跃的青春年代和《阳》中的时代并不是同一个,但是我总觉的这两个时代挨得很近。那时候她会在军大院里看正在训练的士兵,会骑着车围着未名湖一遍一遍的转圈,会听摇滚乐,在阳台上大声朗诵诗歌,会向往朋克的“向死而生”,会怀疑生活。我记得我在原来的日记里引用过她书上的这么一句话“谁有灵魂,多少钱一斤?”,至于我为什么引用,可能是因为那时候一直在看80后(张悦然5本,春树5本,郭敬明5本,韩寒8本,还有一些不太知名的80后作家3本)写的书(当时读的,现在也只在读韩寒的书),而大部分人的大部分书的风格都比较阴郁,然后就受它们沾染了。但是不管事消极阴郁的还是积极欢快的,他们都代表了那个时代的那个年龄段的人的特征,他们不是中国的“垮掉的一代”,那只是他们在迷茫中探索着的青春。
现在的80后都已经长大了,我在上面所提到的作家们也该留学的留学,创业的创业,该娶妻生子的救娶妻生子了。(说道这里,还是觉得春树是一个例外,在两三年前在她的博客里知道她出了一本新书叫《光年之美国梦》,这本书我好像只看了一个开头,我不知道最近春树在干什么,只是知道她仍在写诗,仍在听摇滚乐,仍会去图书馆里淘一些生僻的她自己感兴趣的书,参加绿色和平的活动。)但是还好他们还都没有放弃他们的笔。
原来的人们批评80后,但是在08年汶川地震时,身为志愿者的80后,自强不息的80后;08年奥运火炬传递的过程中,为了防止和制止藏独活动,跳到冰冷水里挥舞五星红旗的80后;积极参与政治文化建设的80后们已经渐渐让老一辈人认识到,他们也是可以担负起祖国重任的一代,对他们的评价也渐渐少了谩骂多了客观。以后他们可能也会伙同老一辈骂90后吧(当然现在也没少被骂),但是我想以后随着我们的渐渐长大,我们也会让他们看到我们的坚强、果敢、智慧。人都是会慢慢长大吧,慢慢意识到责任的存在,慢慢意识到自己不能像原来一样的任性了。还是相信时间会改变一些东西,会消磨棱角,会实现我们从孩子到大人的转变。请给我们时间。
摘抄在笔记本上的诗歌句子:
One:因为爱……/我翻遍所有书/找了很久很久/在绝望的空格里/我填上错误的答案
Two:因为我总是习惯把不是自己书上的自己喜欢的句子记在笔记本上,已经写了一遍了,就不想再打了。。。
自己看完写的几首诗:
One:留给我自己看
Two:就是不给你们看。。。
2.《恐龙文明三部曲之异族》(网络+图书馆实体书)
潜意识、宇宙飞船、生命的来源与发展、超级望远镜等等等等我所感兴趣的一个又一个的出现在这本书中。地球上除了我们是否还有其他生命,有人说可能有在地底、海洋或者是天空,于是我们有了神秘的地下宫殿,有了美人鱼,有了乘坐飞船而来的外星人。在我们之前,地球上是否已经有了智能生命?那恐龙头上像是弹孔的洞还有那些远古的神秘的符号。在我们灭亡之后,谁又会统领世界?真的是老鼠?
地球是一个奇迹,科幻领我们领略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