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感悟“孤独是自由的唯一条件,寂寞是自由的附赠品”
孤独是自由的唯一条件,寂寞是自由的附赠品”,这是周志文在《记忆之塔》中“溪山行旅图”所写到的,很像是内敛性格推到极致后的一个结论。
“当你谁都不认识的时候,你就自由了”。这是一位歌唱家刚刚开始在意大利留学时的感悟。
想在这里对自由和孤独的关系,以及获得自由的可能途径,进行一点讨论。
自由1:需要的时候,可以只考虑自己。
自由2:需要的时候,可以考虑别人。
自由度:物理自由与心理自由。
先说心理方向与维度。当心理方向已经与其它人在不同的轨道与维度上前进时,如果想获得别人的认同,或者改变别人的轨道与维度,那么代价便可能是,自己所在的心理方向或维度也要被修正,即自己的发展方向会被修正,自己前进的脚步可能会被牵制。
当自己的心理轨迹和周围的心理轨迹出现偏差时,如果不对周围世界的心理做修正,结果就是,自己的心理越来越飘离周围的世界,,默然回首时会发现,“孤独是自由的唯一条件,寂寞是自由的附赠品”
本质上,不存在心理结构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就像对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上,不存在心理完全一致的一个人一样。
不过,如果在大的维度和尺度结构上,在各个心理方向上,如果都能获得允许和认同,并因此获得力量,那么,在获得自由的同时,心理孤独指数可能也会大大降低。
西方精神和价值观就与东方不同,不单是自己一个人孤独的精神求索,还崇尚“Change the world”,但又并不担心自己会因此而改变,或自己的速度会被拖住。原因是什么?也许两个世界的能级和激发态不同,要想改变两个世界,需要的能级也不同。多样性不同,故不容易找到一个和自己各方面相似的状态,形成共振的力量?
不过,情况也许正在发生改变。雪球网,一个很酷的,非主流的,SNS类型的价值投资网站,在西方找不到,但却在东方诞生了。这个东方世界蕴藏着巨大的创新和多元的力量,也许正在渐渐苏醒。
当世界或环境心理可以被容易的改变时,可以教容易地落到一个和自己比较一致的环境的状态格子中时,“孤独是自由的唯一条件”,还成立吗?也许不一定。
如果要改变世界,哪怕只是世界的一个局部,就意味着对世界的同化,对一种矛盾的调和与修正。在各个主流教派中,同化的方式千差万别。道教是清静无为,儒家是修身养性,佛家是超度人间,基督是拯救自己和世界。
在同化程度上,和由此引发的次生矛盾上,也是千差万别。道教的侵入程度最轻,讲究悟,而且修炼场所多在人迹罕至的荒郊野岭。道法自然,也不大愿意环境做太强的干预。
儒家没有固定的修炼场所,相对来说,象征性比较强的地方就是学堂和书院。这也是儒家影响环境的主要方式。
接下来,佛教的修炼场所是寺庙,会出现在人群相对密集的地方,一般也都对外开放,输出其价值观。
基督教的场所是教堂,通常出现在广场等人流密集处。除此之外,还会每隔固定的时间进行各种集体活动。
这样看下来,在每一个局域的微观改变过程中,道教对世界的影响程度最小,也会传承下相对含蓄的文化和心理结构。而基督教对围观环境的改变最强烈,可能引发的次生矛盾也会更强,也会传承下相对主动的文化和心理结构。如果把道教比作弱相互作用力,基督教就可以看作是强相互作用力。一个想比社会平均相互作用力更弱,一个想比社会平均相互作用力更强。
至于儒教和佛教的关系,还需要再看一下。儒教也比较强调对社会的积极改变。但是儒教的影响力似乎还逊色于基督,这其中的原因,暂时说不清。因为就儒教而言,他们的活动,比如学习和辩论研讨,不仅仅像基督教那样每隔一段时间做一次,可以说是天天在举办,可是为什么产生像基督教那样的影响力?
从早期流传下来的“君子好辩”,可能对于削弱儒家各个学堂或流派之间的关系,起到了较大的影响。“君子好辩”,虽说可以提高思辨能力,不过,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在辩者之间留下裂痕,甚至是种下敌意。因为从心理结构上说,人们似乎不太容易接受不同观点,而且会因此对观点不同的人产生坏印象。所以说,宽容才显得如此宝贵。基督教对宽恕的强调,显然要强于儒家,以至于我都无法在第一时间想起儒家对此都说过什么,大概是“和而不同”吧,但是在化解矛盾上,仍然无法达到像宽恕这样强的效果。
有点想读庞龙的《宽容》了,看时间吧。
相关:
关于感悟“当你谁都不认识的时候,你就自由了”: http://www.douban.com/note/302859360/
“当你谁都不认识的时候,你就自由了”。这是一位歌唱家刚刚开始在意大利留学时的感悟。
想在这里对自由和孤独的关系,以及获得自由的可能途径,进行一点讨论。
自由1:需要的时候,可以只考虑自己。
自由2:需要的时候,可以考虑别人。
自由度:物理自由与心理自由。
先说心理方向与维度。当心理方向已经与其它人在不同的轨道与维度上前进时,如果想获得别人的认同,或者改变别人的轨道与维度,那么代价便可能是,自己所在的心理方向或维度也要被修正,即自己的发展方向会被修正,自己前进的脚步可能会被牵制。
当自己的心理轨迹和周围的心理轨迹出现偏差时,如果不对周围世界的心理做修正,结果就是,自己的心理越来越飘离周围的世界,,默然回首时会发现,“孤独是自由的唯一条件,寂寞是自由的附赠品”
本质上,不存在心理结构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就像对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上,不存在心理完全一致的一个人一样。
不过,如果在大的维度和尺度结构上,在各个心理方向上,如果都能获得允许和认同,并因此获得力量,那么,在获得自由的同时,心理孤独指数可能也会大大降低。
西方精神和价值观就与东方不同,不单是自己一个人孤独的精神求索,还崇尚“Change the world”,但又并不担心自己会因此而改变,或自己的速度会被拖住。原因是什么?也许两个世界的能级和激发态不同,要想改变两个世界,需要的能级也不同。多样性不同,故不容易找到一个和自己各方面相似的状态,形成共振的力量?
不过,情况也许正在发生改变。雪球网,一个很酷的,非主流的,SNS类型的价值投资网站,在西方找不到,但却在东方诞生了。这个东方世界蕴藏着巨大的创新和多元的力量,也许正在渐渐苏醒。
当世界或环境心理可以被容易的改变时,可以教容易地落到一个和自己比较一致的环境的状态格子中时,“孤独是自由的唯一条件”,还成立吗?也许不一定。
如果要改变世界,哪怕只是世界的一个局部,就意味着对世界的同化,对一种矛盾的调和与修正。在各个主流教派中,同化的方式千差万别。道教是清静无为,儒家是修身养性,佛家是超度人间,基督是拯救自己和世界。
在同化程度上,和由此引发的次生矛盾上,也是千差万别。道教的侵入程度最轻,讲究悟,而且修炼场所多在人迹罕至的荒郊野岭。道法自然,也不大愿意环境做太强的干预。
儒家没有固定的修炼场所,相对来说,象征性比较强的地方就是学堂和书院。这也是儒家影响环境的主要方式。
接下来,佛教的修炼场所是寺庙,会出现在人群相对密集的地方,一般也都对外开放,输出其价值观。
基督教的场所是教堂,通常出现在广场等人流密集处。除此之外,还会每隔固定的时间进行各种集体活动。
这样看下来,在每一个局域的微观改变过程中,道教对世界的影响程度最小,也会传承下相对含蓄的文化和心理结构。而基督教对围观环境的改变最强烈,可能引发的次生矛盾也会更强,也会传承下相对主动的文化和心理结构。如果把道教比作弱相互作用力,基督教就可以看作是强相互作用力。一个想比社会平均相互作用力更弱,一个想比社会平均相互作用力更强。
至于儒教和佛教的关系,还需要再看一下。儒教也比较强调对社会的积极改变。但是儒教的影响力似乎还逊色于基督,这其中的原因,暂时说不清。因为就儒教而言,他们的活动,比如学习和辩论研讨,不仅仅像基督教那样每隔一段时间做一次,可以说是天天在举办,可是为什么产生像基督教那样的影响力?
从早期流传下来的“君子好辩”,可能对于削弱儒家各个学堂或流派之间的关系,起到了较大的影响。“君子好辩”,虽说可以提高思辨能力,不过,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在辩者之间留下裂痕,甚至是种下敌意。因为从心理结构上说,人们似乎不太容易接受不同观点,而且会因此对观点不同的人产生坏印象。所以说,宽容才显得如此宝贵。基督教对宽恕的强调,显然要强于儒家,以至于我都无法在第一时间想起儒家对此都说过什么,大概是“和而不同”吧,但是在化解矛盾上,仍然无法达到像宽恕这样强的效果。
有点想读庞龙的《宽容》了,看时间吧。
相关:
关于感悟“当你谁都不认识的时候,你就自由了”: http://www.douban.com/note/302859360/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