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经典喜剧《是,大臣》、《是,首相》简介
"Yes, Minister"(是,大臣)和"Yes, Prime Minister"(是,首相),这两部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BBC情景喜剧,通常被称为“政治讽刺剧”。其内容犀利,台词超绝,表演迷人,充满了政治讽刺、文字游戏,三十年来经久不衰。
像很多经典的英剧一样,"Yes, Minister"有着令人叫绝的剧本和精彩非凡的表演。精彩的程度,这么说吧:明明知道谁要说话,也知道他说的是什么,甚至连他说话的声音、语调、表情都知道,可是看了听了还是要笑——这种情况,以前只在听一些相声段子时出现过,例如《逗你玩》、《关公战秦琼》。
虽然是三十年前的剧,而且故事发生在英国。但它所描写的内容直到今天似乎还在其原产地以及世界各地不断重演。看多以后的副作用是:别人认为很严肃甚至很可气的事,你却觉得是个笑话。
两部剧集,除了中间的“圣诞特辑”是一小时外,其他均为每集半小时。在劳累时看一集,实在是放松神经的好方法。顺便学习那些工整的词句,聆听发音极标准、语速极快的英式英语,欣赏几位演员富于音乐感的超强台词功底以及三位主角神奇的个人魅力。同时,与很多英美喜剧不同的是,这个剧的语言非常地符合“精神文明”,全无不雅之处,完全可以用来做英语教学片。
【享誉英伦】
"Yes, Minister"(是,大臣)共3季(1980-1982),每季7集,每集30分钟。内容讲述下院议员Jim Hacker竞选获胜进入内阁,作为行政事务部大臣,与行政部常务秘书Humphrey Appleby、首席私人秘书Bernard Woolley所代表的公务员之间,以及与同僚、媒体、公众、各种利益团体之间,展开的一系列斗争与妥协。该剧集播出的三年中,均获得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BAFTA)的年度电视喜剧类剧集奖。
1984年,该剧推出一小时的圣诞特辑“The Party Game”,讲述三位主角如何通过机遇和角逐,从白厅进入唐宁街10号,分别成为首相、内阁秘书和首相私人秘书。该剧获得年度BAFTA电视喜剧类节目奖的提名。
1986-1987年,续篇"Yes, Prime Minister"(是,首相)播出,共两季,每季8集,每集30分钟,讲述Jim Hacker在首相任上的故事。由于职位的上升,他与Humphrey Appleby爵士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斗争的内容也从大臣任上的行政事务、政治声誉,转而更多更深地触及军事、外交、教育、人事等体制问题。该剧集两年均获BAFTA喜剧类剧集奖的提名。
贯穿两个系列的两位主角,保罗·爱丁顿(Paul Eddington)和奈杰尔·霍桑(Nigel Hawthorne),均四次获得BAFTA喜剧表演奖提名,其中奈杰尔·霍桑四次获奖,而保罗·爱丁顿则遗憾地四次落选。
这部以政客、高级公务员作为笑料的剧在英国播出时十分轰动,据说连下院的议员们都停止辩论,跑去看电视了。当时的首相撒切尔夫人是该剧忠实粉丝,在拍“首相”系列前让作者参观了唐宁街十号,还利用一次颁奖活动请两位主演跟她一起演了一个小品。
该剧在英国影响之大,举几个小例子:
* 撒切尔夫人收养了一只猫,起名叫"Humphrey",正是剧中主角之一的名字(宣传照片里永远拿一叠文件的那位),这只猫在唐宁街十号一直待到布莱尔时代才“光荣退休”。
* 英国的媒体直到现在还常以"Sir Humphrey"(汉弗莱爵士)作为“官僚”的代名词。
* 现任英国首相卡梅伦在议会辩论时曾批评反对党的议案“是出自James Hacker之手”。
* BBC在线广播现在还时常重播该剧录音。
【相关书籍】
剧集播出后,原作者将其改写为日记体小说,分别名为《是,大臣——内阁大臣的日记》(Yes Minister: The Diaries of a Cabinet Minister)和《是,首相——詹姆斯·哈克阁下的日记》(Yes, Prime Minister: The Diaries of the Right Hon. James Hacker)。
作为该剧的副产品,作者Antony Jay还写了一本《如何打倒汉弗莱爵士——公民与官僚斗争指南》(How to Beat Sir Humphrey: Every Citizen's Guide to Fighting Officialdom)。
【引进我国】
上海电影译制厂曾翻译过该剧的第一季,由陈叙一翻译,乔榛、尚华、杨晓配音,在CCTV《正大剧场》播出,后因翻译去世而中断。这个由典故、政治笑话和文字游戏组成的剧本,确实太难译了。近年,由破烂熊字幕组完成的双字幕版在网上流传,翻译水平也很高,向他们致敬。
小说版在国内至少有4个译本。其中第一个版本的译者是总理的同学,而第二个版本的译者是总理夫人。有意思。2012年,三联书店推出了第4个译本。
【搬上舞台】
2010年,"Yes, Prime Minister"舞台版在伦敦上演。后又推出澳大利亚版本。
2012年,由原作者根据舞台剧改编,拍摄了新的一季"Yes, Prime Minister"。演员当然换了——原剧的三位主演,有两位已去世十几年了。
【作者】安东尼·杰伊(Antony Jay), 乔纳森·林恩(Jonathan Lynn)
【主要角色和演员】
James Hacker :詹姆斯·哈克,简称Jim Hacker,行政事务部大臣,后升任首相。保罗·爱丁顿(Paul Eddington)扮演,因该角色4次获BAFTA电视轻喜剧类表演奖提名。每次获奖的都是他在剧中的死对头——作为该剧粉丝,多么希望BAFTA也下一次“双黄蛋”呀。
Sir Humphrey Appleby:汉弗莱·阿普比爵士,行政事务部常务秘书,后升任内阁秘书。奈杰尔·霍桑(Nigel Hawthorne)扮演,因该角色4次获BAFTA电视轻喜剧类表演奖。我一直猜测他们俩没得到提名那两年,是因为BBC要给其他演员也有个获奖的机会,所以没给他们报名。
Bernard Woolley:伯纳德·伍利,大臣首席私人秘书,后随Jim升迁首相首席私人秘书。德雷克·福斯(Derek Fowlds)扮演。
【主要人物介绍】
吉姆·哈克(Jim Hacker):下院议员,行政事务部大臣(Minister for Department of Administrative Affair)。毕业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LSE),曾任《改革》杂志主编,特别在意媒体形象和由此带来的选票,对领导(就是首相)十分恭敬或者说惧怕。他有着改革行政事务的宏图大志,渴望创立政绩,时常能说出很有见地的大道理;但这些大道理一旦用在自己身上,在利害关系面前(他的利益通常不是金钱,而是名声——或者更确切地说,是选票,或是职位),常会在最后时刻来个180度的大转弯,这时候哈克的超凡表现甚至会得到擅长表演的汉弗莱"superb"的称赞。作为多年的后座议员,他也能言善辩,但在汉弗莱面前却时常显得反应迟钝,因为他多少还有一些近于普通人的天真思想,也因为汉弗莱的语言实在太深奥。自我定位:人民代表。汉弗莱给他的评语:智力比得过维尼熊;不登报便觉得自己不存在。伯纳德给他的评价:对人无害。在圣诞特辑中,由于首相辞职,他被前任内阁秘书Arnold、现任内阁秘书Humphrey以及本党的组织秘书内定为首相人选。上任后同样是宏图大志,成效甚微。
汉弗莱·阿普比爵士(Sir Humphrey Appleby):行政事务部常务秘书(Permanent Under Secretary of DAA),牛津古典文学一等生,具有超强的语言才能、社交能力和精英意识。——不要被职务里的“秘书”二字蒙蔽,他才是"The Head of DAA",部里其他公务员都是他的手下,因为大臣是不断轮换的,而汉弗莱从1964年建部起就在这里工作。剧中汉弗莱做得最多的事,就是在优雅的举止、恭敬的态度下,用事先准备好的文件、堪称完美的超级复杂词句弄得大臣一脸茫然,从而占据主动,实现自己的目的,确保自己的地位。虽然被观众们列为标准的“腹黑”,可他的翩翩风度、不小心表现出的虚荣和错误、对他人和政策的尖刻评论、萌死人不偿命的表情,使他反而成了剧中最可爱的人物。哈克给他的评语:道德真空;犬儒主义;“我要是法官就把小汉关到牢里去”(酒后吐真言)。圣诞特辑中,由于内阁秘书退休而得到继任的机会,成为公务员的最高首脑,并把被自己训练成熟的吉姆推上了首相的宝座。其后,两个人的斗争变得更加尖锐,但有时又能够团结合作一致对外。
伯纳德·伍利(Bernard Woolly):大臣的首席私人秘书(Principal Private Secretary),似乎也毕业于牛津——我猜他是语言学专业,无法容忍用词不当和不确切的比喻,不但出身于LSE的哈克常被他抬杠(牛津的牛人们似乎认为LSE不算大学),甚至语言大师汉弗莱也不能幸免。他既是哈克的私人秘书,但作为公务员实际又是汉弗莱的下属,所以当两位领导发生冲突时总是左右为难,只好用“打岔”的方法小心处理,那些咬文嚼字的打岔最终变成了风格独特的冷笑话。因为他还有些“清白的良心”所以有时显得傻气,尤其要受到汉弗莱的敲打。伯纳德的自我定位:我的工作就是不让冲突发生。在圣诞特辑中,吉姆得知自己当上首相时,立刻决定让伯纳德继续担任自己的私人秘书。进入唐宁街后,伯纳德仍然有些天真,仍然经常向汉弗莱讨教,但也有时站在首相一边与汉弗莱对抗,在某些事情上的表现很有成为下一个汉弗莱的趋势。
相关图片,请看这里: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104328700/。剧集请自己百度。
像很多经典的英剧一样,"Yes, Minister"有着令人叫绝的剧本和精彩非凡的表演。精彩的程度,这么说吧:明明知道谁要说话,也知道他说的是什么,甚至连他说话的声音、语调、表情都知道,可是看了听了还是要笑——这种情况,以前只在听一些相声段子时出现过,例如《逗你玩》、《关公战秦琼》。
虽然是三十年前的剧,而且故事发生在英国。但它所描写的内容直到今天似乎还在其原产地以及世界各地不断重演。看多以后的副作用是:别人认为很严肃甚至很可气的事,你却觉得是个笑话。
两部剧集,除了中间的“圣诞特辑”是一小时外,其他均为每集半小时。在劳累时看一集,实在是放松神经的好方法。顺便学习那些工整的词句,聆听发音极标准、语速极快的英式英语,欣赏几位演员富于音乐感的超强台词功底以及三位主角神奇的个人魅力。同时,与很多英美喜剧不同的是,这个剧的语言非常地符合“精神文明”,全无不雅之处,完全可以用来做英语教学片。
【享誉英伦】
"Yes, Minister"(是,大臣)共3季(1980-1982),每季7集,每集30分钟。内容讲述下院议员Jim Hacker竞选获胜进入内阁,作为行政事务部大臣,与行政部常务秘书Humphrey Appleby、首席私人秘书Bernard Woolley所代表的公务员之间,以及与同僚、媒体、公众、各种利益团体之间,展开的一系列斗争与妥协。该剧集播出的三年中,均获得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BAFTA)的年度电视喜剧类剧集奖。
1984年,该剧推出一小时的圣诞特辑“The Party Game”,讲述三位主角如何通过机遇和角逐,从白厅进入唐宁街10号,分别成为首相、内阁秘书和首相私人秘书。该剧获得年度BAFTA电视喜剧类节目奖的提名。
1986-1987年,续篇"Yes, Prime Minister"(是,首相)播出,共两季,每季8集,每集30分钟,讲述Jim Hacker在首相任上的故事。由于职位的上升,他与Humphrey Appleby爵士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斗争的内容也从大臣任上的行政事务、政治声誉,转而更多更深地触及军事、外交、教育、人事等体制问题。该剧集两年均获BAFTA喜剧类剧集奖的提名。
贯穿两个系列的两位主角,保罗·爱丁顿(Paul Eddington)和奈杰尔·霍桑(Nigel Hawthorne),均四次获得BAFTA喜剧表演奖提名,其中奈杰尔·霍桑四次获奖,而保罗·爱丁顿则遗憾地四次落选。
这部以政客、高级公务员作为笑料的剧在英国播出时十分轰动,据说连下院的议员们都停止辩论,跑去看电视了。当时的首相撒切尔夫人是该剧忠实粉丝,在拍“首相”系列前让作者参观了唐宁街十号,还利用一次颁奖活动请两位主演跟她一起演了一个小品。
该剧在英国影响之大,举几个小例子:
* 撒切尔夫人收养了一只猫,起名叫"Humphrey",正是剧中主角之一的名字(宣传照片里永远拿一叠文件的那位),这只猫在唐宁街十号一直待到布莱尔时代才“光荣退休”。
* 英国的媒体直到现在还常以"Sir Humphrey"(汉弗莱爵士)作为“官僚”的代名词。
* 现任英国首相卡梅伦在议会辩论时曾批评反对党的议案“是出自James Hacker之手”。
* BBC在线广播现在还时常重播该剧录音。
【相关书籍】
剧集播出后,原作者将其改写为日记体小说,分别名为《是,大臣——内阁大臣的日记》(Yes Minister: The Diaries of a Cabinet Minister)和《是,首相——詹姆斯·哈克阁下的日记》(Yes, Prime Minister: The Diaries of the Right Hon. James Hacker)。
作为该剧的副产品,作者Antony Jay还写了一本《如何打倒汉弗莱爵士——公民与官僚斗争指南》(How to Beat Sir Humphrey: Every Citizen's Guide to Fighting Officialdom)。
【引进我国】
上海电影译制厂曾翻译过该剧的第一季,由陈叙一翻译,乔榛、尚华、杨晓配音,在CCTV《正大剧场》播出,后因翻译去世而中断。这个由典故、政治笑话和文字游戏组成的剧本,确实太难译了。近年,由破烂熊字幕组完成的双字幕版在网上流传,翻译水平也很高,向他们致敬。
小说版在国内至少有4个译本。其中第一个版本的译者是总理的同学,而第二个版本的译者是总理夫人。有意思。2012年,三联书店推出了第4个译本。
【搬上舞台】
2010年,"Yes, Prime Minister"舞台版在伦敦上演。后又推出澳大利亚版本。
2012年,由原作者根据舞台剧改编,拍摄了新的一季"Yes, Prime Minister"。演员当然换了——原剧的三位主演,有两位已去世十几年了。
【作者】安东尼·杰伊(Antony Jay), 乔纳森·林恩(Jonathan Lynn)
【主要角色和演员】
James Hacker :詹姆斯·哈克,简称Jim Hacker,行政事务部大臣,后升任首相。保罗·爱丁顿(Paul Eddington)扮演,因该角色4次获BAFTA电视轻喜剧类表演奖提名。每次获奖的都是他在剧中的死对头——作为该剧粉丝,多么希望BAFTA也下一次“双黄蛋”呀。
Sir Humphrey Appleby:汉弗莱·阿普比爵士,行政事务部常务秘书,后升任内阁秘书。奈杰尔·霍桑(Nigel Hawthorne)扮演,因该角色4次获BAFTA电视轻喜剧类表演奖。我一直猜测他们俩没得到提名那两年,是因为BBC要给其他演员也有个获奖的机会,所以没给他们报名。
Bernard Woolley:伯纳德·伍利,大臣首席私人秘书,后随Jim升迁首相首席私人秘书。德雷克·福斯(Derek Fowlds)扮演。
【主要人物介绍】
吉姆·哈克(Jim Hacker):下院议员,行政事务部大臣(Minister for Department of Administrative Affair)。毕业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LSE),曾任《改革》杂志主编,特别在意媒体形象和由此带来的选票,对领导(就是首相)十分恭敬或者说惧怕。他有着改革行政事务的宏图大志,渴望创立政绩,时常能说出很有见地的大道理;但这些大道理一旦用在自己身上,在利害关系面前(他的利益通常不是金钱,而是名声——或者更确切地说,是选票,或是职位),常会在最后时刻来个180度的大转弯,这时候哈克的超凡表现甚至会得到擅长表演的汉弗莱"superb"的称赞。作为多年的后座议员,他也能言善辩,但在汉弗莱面前却时常显得反应迟钝,因为他多少还有一些近于普通人的天真思想,也因为汉弗莱的语言实在太深奥。自我定位:人民代表。汉弗莱给他的评语:智力比得过维尼熊;不登报便觉得自己不存在。伯纳德给他的评价:对人无害。在圣诞特辑中,由于首相辞职,他被前任内阁秘书Arnold、现任内阁秘书Humphrey以及本党的组织秘书内定为首相人选。上任后同样是宏图大志,成效甚微。
汉弗莱·阿普比爵士(Sir Humphrey Appleby):行政事务部常务秘书(Permanent Under Secretary of DAA),牛津古典文学一等生,具有超强的语言才能、社交能力和精英意识。——不要被职务里的“秘书”二字蒙蔽,他才是"The Head of DAA",部里其他公务员都是他的手下,因为大臣是不断轮换的,而汉弗莱从1964年建部起就在这里工作。剧中汉弗莱做得最多的事,就是在优雅的举止、恭敬的态度下,用事先准备好的文件、堪称完美的超级复杂词句弄得大臣一脸茫然,从而占据主动,实现自己的目的,确保自己的地位。虽然被观众们列为标准的“腹黑”,可他的翩翩风度、不小心表现出的虚荣和错误、对他人和政策的尖刻评论、萌死人不偿命的表情,使他反而成了剧中最可爱的人物。哈克给他的评语:道德真空;犬儒主义;“我要是法官就把小汉关到牢里去”(酒后吐真言)。圣诞特辑中,由于内阁秘书退休而得到继任的机会,成为公务员的最高首脑,并把被自己训练成熟的吉姆推上了首相的宝座。其后,两个人的斗争变得更加尖锐,但有时又能够团结合作一致对外。
伯纳德·伍利(Bernard Woolly):大臣的首席私人秘书(Principal Private Secretary),似乎也毕业于牛津——我猜他是语言学专业,无法容忍用词不当和不确切的比喻,不但出身于LSE的哈克常被他抬杠(牛津的牛人们似乎认为LSE不算大学),甚至语言大师汉弗莱也不能幸免。他既是哈克的私人秘书,但作为公务员实际又是汉弗莱的下属,所以当两位领导发生冲突时总是左右为难,只好用“打岔”的方法小心处理,那些咬文嚼字的打岔最终变成了风格独特的冷笑话。因为他还有些“清白的良心”所以有时显得傻气,尤其要受到汉弗莱的敲打。伯纳德的自我定位:我的工作就是不让冲突发生。在圣诞特辑中,吉姆得知自己当上首相时,立刻决定让伯纳德继续担任自己的私人秘书。进入唐宁街后,伯纳德仍然有些天真,仍然经常向汉弗莱讨教,但也有时站在首相一边与汉弗莱对抗,在某些事情上的表现很有成为下一个汉弗莱的趋势。
相关图片,请看这里: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104328700/。剧集请自己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