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Dior精神]: 时装工业化背后一种信仰的延续 *
![]() |
许久未看一个能让人记住的时装展览,带着少许的兴奋默默的加入时尚骚年们(fashionistas)一起看完这个年度特展。虽然号称当代艺术馆的特展,其实和所在的艺术馆也没有直接的关系,由Dior巴黎委任业界著名的Florence Muller担当策展人,所有的展品也并非馆藏,而是全权由品牌方的档案馆提供。我们的当代艺术馆最后还是沦为了房东的角色,把整馆租借给品牌数月办展。这点像极了当下中国的精品零售业,大多的shopping mall业主也只是在做商业地产而并非精品零售业,将店面租给品牌方自行开店,而非在欧美盛行已久百货公司及其买货制度。
虽然对Dior先生生平略知一二,但去之前还是问自己,到底什么是Dior精神 ?展览的序言中给出的答案是勇于革新的优雅、文化艺术传统工艺厚积博发的创造力、对女性之美的不断颂歌,这就是Dior的精神所在,也是当今Dior魔力之源。这些...都没错,也都通过相应的手法在展览中以不同程度得到体现。 展览设计为十个主题,观者在相应的主题馆中馆内游走,通过巧思的参观路线安排完全无需担心会迷失方向。可惜的是由于艺术馆本身面积的局限性,使得这些美丽的馆中馆的外墙设计很少被观者注意。此次展览也能有幸看到相当数量当年Dior先生珍贵的手绘稿(Coquis)。每个主题,展品多为品牌各个时期的高级定制服和少许配饰,有先生自己设计或更多是来自近年来品牌请来的诸位创意总监的个人对Dior先生身前作品的重新演绎。很明显,品牌方刻意的将前任创意总监John Galliano弱化而融入更多现任Raf Simon对Dior品牌最摩登的演绎。可以理解,也双手赞成,通过零零散散的数件2003年后Galliano的高定设计,明显选材和工艺上来说完全比较适合登上红磨坊的戏服效果,也看不出直接或间接与Dior先生的设计间存在的联系。 没办法,他是个活在自己西班牙旧梦中的那个他。不难想像那些穿惯了Dior先生设计的Old Money太太们,看到Galliano的高定系列应该会不屑的翻白眼的情形吧。当然Galliano当年加入Dior给品牌带来的活力与年轻化的形象不可否认,但更多的是在Dior被收购完成之后重新定位,品牌话题性和丰富产品线上,而对于传统的高定系列积极的影响微乎其微吧。再回想那个花费Arnault总裁先生上千万欧元的凡尔赛宫举行的Dior品牌60周年的大秀上,Galliano再次活生生的将秀场最后变成他家乡的Flamingo派对。这里也不禁想到总裁Arnault先生,八零年代从法国政府手上以纺织厂廉价购入当时将濒临破产的Christian Dior品牌,并令世人质疑的将其名Christian从品牌中移出,只保留Dior作为品牌继续旅程。同样的戏在多年后的去年再次上演,不过主角已经变为当今另一奢侈品集团Kering将其拥有的Yves Saint Laurent品牌中的Yves移除而改为Saint Laurent Paris,顿时和已离世的Yves先生撇清了关系,即便是由当年炙手可热的设计师Hedi Slimane来担任新品牌的灵魂,目前此品牌的表现还是差强人意,原因也不复杂,人们对于品牌的的情节没有了,品牌的故事性中断了,一切还需重新开始。
开场主题一[Dior风格]大家还在赞叹4/50年代Dior先生亲自设计的高级定制服,用如今的眼光审视还是那么的时髦, 无论是材质还是廓型。较为特别的体验是在观者和模特间还隔着一层薄薄的黑色网眼纱,在不影响观看的同时用来产生一定的距离美感。灯光的应用也有新意,慢速的在明亮和暗淡中有节奏的变化。展品中,有意思的是在高定配饰中竟然发现由当年Roger Vivier 为Christian Dior设计的古董高跟鞋。
![]() |
在主题三[Paris Paris]中运用小黑裙在一天中不同“时刻”穿着的服装,在他1947年首秀上展现了巴黎女性的优雅, 听觉上也配合使女性妩媚的高跟鞋的响声来增强视听感。
![]() |
主题四是难忘的Dior花园,几乎复刻Raf Simon在2013春夏高级定制秀上制造的凡尔赛花园,不过这儿是迷你版的而已。空气中弥漫着花的香氛,脚下踩着典型的法式花园所用到的白色细石子,会发出宛似身临其境的声音。
![]() |
还值得一说的是位于一楼的主题五[高级定制工坊],三位来自巴黎的工匠分别当面演绎工坊里他们平日工作的过程和细节:高级定制服, 皮具, 香氛。 并配有一位法文翻译现场配合观者与工匠间的互动,从而帮助大家理解幕后英雄“小手”们 (petites mains) 的努力。谁又能想像制作一条高定长裙通常需要近千小时的辛劳工作,一件高定上衣也需要近500小时的手工。在巴黎的Dior高定工坊里还有来自中国的学徒,通常她们是来自著名的巴黎服装工会学校的最优秀学生。好羡慕她们有机会可以得到这样技艺的传承。显然,骚年们对于如何在香水瓶上如何打个漂亮的黑色蝴蝶结的过程很少围观。 所见工匠们也都是脚踏实地的法国人,完全没有在某些在中国工作的法国气焰。以本人的生活经验,始终觉得生活在法国的法国人还是很可爱的。不幸的是从上世纪80年代,全球服装业早已由过去的手工业转向工业制造,所以对这些还有着一技之长的活化石们表示无比的敬仰。主题七[Dior与中国艺术家], 这个对话始于2008年在北京UCCA的展览,本次的展览中只是点缀性的展出,丝毫没有喧宾夺主的意思,处理的较为妥当,没有上次北京展览时的生硬感。 是,Christian Dior先生当年可能是对东方的文化艺术感兴趣,但未必是这些在市场上销量最好的中国现代艺术大咖们吧。
主题八[凡尔赛:Trianon]以现代的手绘的手法在玻璃上反映出来的十八世纪凡尔赛宫的雅致和奢华,让人感觉置身于巴黎蒙田大道三十号的总店中,貌似光鲜,但对于展览氛围的营造上来说是有所减分。还好适量的古董Christian Dior高定服救了场,但总体设计没有能让观者真正体会到策展人想要表现的身处十八世纪生活艺术时代的奢华精神。耳边传来的近期的电视广告背景音乐也有些错乱的效果。店铺陈列还是展览,有些纠结其中。
![]() |
来到主题九[Dior之星]一个较为俗气的主题,几乎每家奢侈品牌都会像完成作业一般的表现该主题,无非是大家来看谁谁谁在什么电影节穿了我们的衣服,像是个现场版的剪报。但这次的处理还是融入了新的想法和手法,让人还是会驻足一看。虽然,灯光暗黑了些,黑色网眼纱帐阻挡了不少位于后排的展品衣服的观赏。最后一个主题[Dior真我],我...此处省去200字。还是交给大家来做审美评判吧。
现在的中国买名牌的人多,穿时装的人少。希望将来随着这个市场日趋成熟,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时尚骚年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个人演绎让Dior先生的精神得以延续。
观展贴士:请留出充裕的时间2小时观展,虽然此展览规模不算巨大但的信息量较多,互动内容也算丰富,数字媒体的加入让整个视觉体验加分。参观门票较以往略贵,但包含语音导览。
观展指数:8/10
同时我们为时装艺术展览及品牌活动提供一站式服务, 涵盖策展、展览布景设计以及技术支持。
策展工作联络: info@vie23.com
*by 时装策展人 Léo Huang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 欢迎你关注我们的公共微信 VIE23FashionCuration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