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境以南,太阳以西:西藏七日
西藏的景致总是让我不由自主地想到这些词:漫茫、辽远、广袤无垠。往往是在颠颠颤颤的旅行巴士上,脸埋在臂弯里,昏昏沉沉听着当地导游格桑用稚拙的汉语拿腔拿调地讲述大乘佛教的故事时,不经意地抬头举颔,才惊觉自己曝露在一片充溢着神性的风景中,在来到西藏之前,你很难想象世间存在着这种美丽,这种能让人窒息的巨大的美。贫瘠的土坡,层层交叠的山峦,丰美并充满层次感的云块,碎石遍布的谷地,清丽鲜亮的湖口,金色的阳光,从南迦巴瓦雪山上吹来的丝丝凉风,这些统统漫无尽头。可惜吾辈才疏学浅,无论怎么翻肠倒肚也没法用文字全景全息地交代那种情境。记得村上春树曾这样描述他在小型飞机上俯瞰希腊克里特岛壮景后的心情:仿佛自己的一部分在当时死掉了,死在了那里。这也同样能够恰如其分地用在我身上:很多时候,当这种巨大的美迎面撞入我的眼帘、就这么生生地撞进来,并狠狠弹拨我毫无防备的心弦、沁入我的五脏六腑的时候,登时我就觉得,我的一部分死掉了,死在了西藏那高远的天幕之下。
西藏的景观最震慑我的,是其中流露出来的历史感。每一粒碎石,每一捧膏土,都承载着时间的洪流。它们无一不见证世态的荣枯,彻底摆脱时间的桎梏,世路已惯。苍翠变为枯黄,肉身化作骨殖,它们依然不紧不慢,却力透纸背地存在下去。千年冰川在金灿的光照下熠熠生辉,雨丝无声地无数次浸润坡地与山川,羊卓雍措湖一遍又一遍地沥干和浸溢。千百年来,它们在世界的角落,在国境以南太阳以西,闪耀着、美丽着,不为任何人。这让我感到自己的微茫渺小,感到一种无以复加的绝望。
西藏之行给我印象最深的两顿餐食,想来也巧,分别是到达后的第一餐和离开前的最后一餐。我仍清楚记得刚结束长途飞行,从机舱里下来后心中瞬时孽生的对神秘地域的好奇以及探求的渴念,甚至机场大巴近一个小时的车行也没有消耗掉丝毫。我和小白在大众点评上找了一家八角街上口碑最好的餐馆,名叫娜玛瑟德,我们一面满心带着对藏餐的期待与怀想,一面兴味盎然地观赏着街上大大小小的摊铺,急急前往。饭馆的装潢很有风格,灯光昏黄、格调古雅,墙上装饰着色调瑰丽的条幅,空气里弥漫着酥油的甜香,餐具精致,食客们忙不迭地用楠饼蘸着酱汤送入嘴中,所有东西都散发着异域的美妙色彩。我们点了玛莎拉鸡肉,无骨羊肉,烤羊排,两张楠饼和甜茶。等待餐点的时间里,我手捧甜茶,望着藏民样貌的服务员手捧色味俱佳的菜点从厨房进出,除了肚皮里的响动,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那一顿在我心中的印象不可磨灭。餐厅实在太过红火,座位需要排队,于是我们干脆打包回了宾馆,开着电视里藏语播送的电视剧,一手操持着大块楠饼,一手翻弄鸡肉与羊肉,大嚼特嚼起来。所有菜色中,羊排尤其杀口,这些色泽黯哑的菜品从外表上看肉质硬涩,然而一口咬下去,顿时心里“咯噔”一下,简直如同银瓶乍破、流云怒转,筋韧的、细嫩多汁的口感瞬间充溢牙腔,同样在味蕾蔓漾的还有饱满的厚热感,浓馥的焦香,和隙微的膻腥。多态的风味让羊排的滋味更加完满,在美味多汁、肉香四溢的同时,口味中还带有一股戾气,这股羊膻味带出的戾气时刻在唇齿间缭绕回转,伴随着咀嚼,从前味至余味,味觉体验不断变化,层次感十足。也让羊排的口味更加丰富、凌厉。一顿下来,楠饼吃了一张半,肉食倒是一点没剩,吃得我们脑满肠肥,彻底获得了一把“大块吃肉”的全真体验。
与羊排的浓烈不同,最后一餐的牛舌倒是走了另一个极端,口味非常清淡。这次光顾的饭馆叫刚吉餐厅,同样在拉萨的八角街上。当时天光合宜、时间尚早,平日里紧俏的露台位子廖无几人。露台餐席的视野很宽阔,可以看到大半条八角街和不远处的大昭寺。呼吸沁凉澄澈的空气,接受阳光与和风的抚摸,观瞻商铺街上来往不断、吆喝四起的市侩风貌,我和小白便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等餐。刚吉的牛舌仅仅通过蒸煮的加工,再适当撒上一些孜然和香辛调味料便端上餐台。牛舌嚼上去非常有质感,软和却不腻滑、筋韧却不粗老,极少量的调味和精简的加工方式让这道菜本身并没有占据主导的味道,倒是随着咀嚼,能够感受到一种淡素的鲜甜,这是掖藏在孜然味里的一丝微茫的余味,需要调遣味蕾的全部专注力,动用舌头的敏锐用心钻营,才能揭现这岩缝中的细微闪亮。或许这就是所谓“舌尖上的”味道吧。这道菜品相实在一般,吃上去倒真的能让人眼前一亮。
说完了好吃的,我想聊一聊在西藏最让我失望的菜:咖喱。西藏人似乎对奶味一向情有独钟,藏民平日里喝的酥油茶和甜茶都有着十足甜腻的奶味。更让我摸不着头脑的是他们居然喜欢往咖喱里面加入这种味道,我来西藏之前一直相信:像咖喱这么美妙的东西,是不可能做得难吃的。但是西藏人做到了。你在西藏,如果想催吐,只消吃一盆咖喱饭再喝一碗酥油茶,保准效果极佳。
西藏的寺庙是除却山景以外最亮眼的部分。在寺庙周围时常能见到跪拜的教徒,他们旁若无人地做着敬拜的动作,幅度往往很大,很用力,看上去仿佛在与想象中的敌人作着一番缠斗,第一次见到能看得出神。而在寺庙内,喇嘛们吟诵经文的声音沉浊而玄远,香烛的气味熏得人们昏惑困乏,黯沉的光晕从高窗中漫射下来,为房室内的空气平添了一种神秘悠古的况味。墙上的壁画保存的十分完好,厚润的油彩泛着光泽,饱和却不挂滞。壁画中线条细密、纹饰精美,鲜有岁月的斑驳遗痕,图画里的佛像高山仰止地伫立着,眼瞳又似乎无时无刻直戳戳地盯着寺内的每一个人,让人整条脊梁骨都在隐微打颤。寺庙内所有的物什统统都泛发着精致的意味,喇嘛和尚的转经筒,古旧却光可鉴人的铜器,花纹密杂的屋脊柱。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扎什伦布寺的经书书房,经书堆叠直至高高的天花板,促狭的房间内四壁没有半点空余,经书黑沉沉地俨然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简直叫我们喘不过气,事后想想,或许那种感觉,便是神圣与静穆面前,我们自甘的俯首称臣,不由自已的惶恐与疲顿。
莫可奈何的是,寺庙内一律不许拍照。于是,我们的眼眸变成了泥潭一般,将周遭的精致图景毫无保留地吸入,用头脑取代全幅照相机,它们深深印在脑子里。
在这些禅宗寺庙不仅仅是另一种宗教文化的横断面,更形成一种先验哲学,是另一个维度的神启。从松赞干布皈依大乘佛教开始,之后的千年,不仅是达赖喇嘛们的代际交替更迭,也是在编织着一个充满着内生性与自洽性的巨大故事,这个故事包含了缔造、毁灭、姻结、争斗,但最终极的目的无不是寻求一个讳莫如深的真理。寺庙内的每件器物都有其背后的历史,每幅壁画中的故事都能讲几天几夜,每本经书都经过喇嘛们最谨小慎微的誊抄,它们都承载着大量的因果,同时透露着藏传佛教文化的精魂与奥义。
我不会忘记那些身着猩红色袈裟袍子的喇嘛们,他们生活在边远且隔离的深深寺院中,箪食瓢饮,十年一日地每天点燃香烛,清扫祠堂,诵念经文。岁月和阳光渐渐在他们宽和的脸膛上留下痕迹,变得黑红、沟壑纵深。游人一批一批地换,背着簇新的登山包,手持佳能尼康的长枪短炮,清风满面。喇嘛们却永远正本清源地履行着他们的信仰,抛却俗念,不作他想,微言大义。看着他们,心房总是如同幽谷般静谧。
西藏七日所获颇丰,时跨并不长,但这些天里我认识了一些有趣的人,听了许多有趣的故事,看了这辈子再难看到的风景。大概人生其余的时间里,我都不会忘记我在颠簸的旅行巴士内偶然抬头时,就这么忽促地绵亘在我眼前的壮景,那种令人窒息的美丽。让我闭目塞听,让我无从遁逃,让我额角沁出汗来,让我感到焦渴。那一瞬间似乎万籁俱寂,又似乎万般乐音都在我耳畔奏响。一辈子都忘不了这种感觉。雪山的冰盖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寥廓长空仿佛永远望不到尽头,几只鹰隼在高处悠然盘旋、撒下寂寥的凄鸣,蜿蜒曲折的盘山路通往云雾之中......太多太多了。
西藏的景观最震慑我的,是其中流露出来的历史感。每一粒碎石,每一捧膏土,都承载着时间的洪流。它们无一不见证世态的荣枯,彻底摆脱时间的桎梏,世路已惯。苍翠变为枯黄,肉身化作骨殖,它们依然不紧不慢,却力透纸背地存在下去。千年冰川在金灿的光照下熠熠生辉,雨丝无声地无数次浸润坡地与山川,羊卓雍措湖一遍又一遍地沥干和浸溢。千百年来,它们在世界的角落,在国境以南太阳以西,闪耀着、美丽着,不为任何人。这让我感到自己的微茫渺小,感到一种无以复加的绝望。
西藏之行给我印象最深的两顿餐食,想来也巧,分别是到达后的第一餐和离开前的最后一餐。我仍清楚记得刚结束长途飞行,从机舱里下来后心中瞬时孽生的对神秘地域的好奇以及探求的渴念,甚至机场大巴近一个小时的车行也没有消耗掉丝毫。我和小白在大众点评上找了一家八角街上口碑最好的餐馆,名叫娜玛瑟德,我们一面满心带着对藏餐的期待与怀想,一面兴味盎然地观赏着街上大大小小的摊铺,急急前往。饭馆的装潢很有风格,灯光昏黄、格调古雅,墙上装饰着色调瑰丽的条幅,空气里弥漫着酥油的甜香,餐具精致,食客们忙不迭地用楠饼蘸着酱汤送入嘴中,所有东西都散发着异域的美妙色彩。我们点了玛莎拉鸡肉,无骨羊肉,烤羊排,两张楠饼和甜茶。等待餐点的时间里,我手捧甜茶,望着藏民样貌的服务员手捧色味俱佳的菜点从厨房进出,除了肚皮里的响动,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那一顿在我心中的印象不可磨灭。餐厅实在太过红火,座位需要排队,于是我们干脆打包回了宾馆,开着电视里藏语播送的电视剧,一手操持着大块楠饼,一手翻弄鸡肉与羊肉,大嚼特嚼起来。所有菜色中,羊排尤其杀口,这些色泽黯哑的菜品从外表上看肉质硬涩,然而一口咬下去,顿时心里“咯噔”一下,简直如同银瓶乍破、流云怒转,筋韧的、细嫩多汁的口感瞬间充溢牙腔,同样在味蕾蔓漾的还有饱满的厚热感,浓馥的焦香,和隙微的膻腥。多态的风味让羊排的滋味更加完满,在美味多汁、肉香四溢的同时,口味中还带有一股戾气,这股羊膻味带出的戾气时刻在唇齿间缭绕回转,伴随着咀嚼,从前味至余味,味觉体验不断变化,层次感十足。也让羊排的口味更加丰富、凌厉。一顿下来,楠饼吃了一张半,肉食倒是一点没剩,吃得我们脑满肠肥,彻底获得了一把“大块吃肉”的全真体验。
与羊排的浓烈不同,最后一餐的牛舌倒是走了另一个极端,口味非常清淡。这次光顾的饭馆叫刚吉餐厅,同样在拉萨的八角街上。当时天光合宜、时间尚早,平日里紧俏的露台位子廖无几人。露台餐席的视野很宽阔,可以看到大半条八角街和不远处的大昭寺。呼吸沁凉澄澈的空气,接受阳光与和风的抚摸,观瞻商铺街上来往不断、吆喝四起的市侩风貌,我和小白便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等餐。刚吉的牛舌仅仅通过蒸煮的加工,再适当撒上一些孜然和香辛调味料便端上餐台。牛舌嚼上去非常有质感,软和却不腻滑、筋韧却不粗老,极少量的调味和精简的加工方式让这道菜本身并没有占据主导的味道,倒是随着咀嚼,能够感受到一种淡素的鲜甜,这是掖藏在孜然味里的一丝微茫的余味,需要调遣味蕾的全部专注力,动用舌头的敏锐用心钻营,才能揭现这岩缝中的细微闪亮。或许这就是所谓“舌尖上的”味道吧。这道菜品相实在一般,吃上去倒真的能让人眼前一亮。
说完了好吃的,我想聊一聊在西藏最让我失望的菜:咖喱。西藏人似乎对奶味一向情有独钟,藏民平日里喝的酥油茶和甜茶都有着十足甜腻的奶味。更让我摸不着头脑的是他们居然喜欢往咖喱里面加入这种味道,我来西藏之前一直相信:像咖喱这么美妙的东西,是不可能做得难吃的。但是西藏人做到了。你在西藏,如果想催吐,只消吃一盆咖喱饭再喝一碗酥油茶,保准效果极佳。
西藏的寺庙是除却山景以外最亮眼的部分。在寺庙周围时常能见到跪拜的教徒,他们旁若无人地做着敬拜的动作,幅度往往很大,很用力,看上去仿佛在与想象中的敌人作着一番缠斗,第一次见到能看得出神。而在寺庙内,喇嘛们吟诵经文的声音沉浊而玄远,香烛的气味熏得人们昏惑困乏,黯沉的光晕从高窗中漫射下来,为房室内的空气平添了一种神秘悠古的况味。墙上的壁画保存的十分完好,厚润的油彩泛着光泽,饱和却不挂滞。壁画中线条细密、纹饰精美,鲜有岁月的斑驳遗痕,图画里的佛像高山仰止地伫立着,眼瞳又似乎无时无刻直戳戳地盯着寺内的每一个人,让人整条脊梁骨都在隐微打颤。寺庙内所有的物什统统都泛发着精致的意味,喇嘛和尚的转经筒,古旧却光可鉴人的铜器,花纹密杂的屋脊柱。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扎什伦布寺的经书书房,经书堆叠直至高高的天花板,促狭的房间内四壁没有半点空余,经书黑沉沉地俨然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简直叫我们喘不过气,事后想想,或许那种感觉,便是神圣与静穆面前,我们自甘的俯首称臣,不由自已的惶恐与疲顿。
莫可奈何的是,寺庙内一律不许拍照。于是,我们的眼眸变成了泥潭一般,将周遭的精致图景毫无保留地吸入,用头脑取代全幅照相机,它们深深印在脑子里。
在这些禅宗寺庙不仅仅是另一种宗教文化的横断面,更形成一种先验哲学,是另一个维度的神启。从松赞干布皈依大乘佛教开始,之后的千年,不仅是达赖喇嘛们的代际交替更迭,也是在编织着一个充满着内生性与自洽性的巨大故事,这个故事包含了缔造、毁灭、姻结、争斗,但最终极的目的无不是寻求一个讳莫如深的真理。寺庙内的每件器物都有其背后的历史,每幅壁画中的故事都能讲几天几夜,每本经书都经过喇嘛们最谨小慎微的誊抄,它们都承载着大量的因果,同时透露着藏传佛教文化的精魂与奥义。
我不会忘记那些身着猩红色袈裟袍子的喇嘛们,他们生活在边远且隔离的深深寺院中,箪食瓢饮,十年一日地每天点燃香烛,清扫祠堂,诵念经文。岁月和阳光渐渐在他们宽和的脸膛上留下痕迹,变得黑红、沟壑纵深。游人一批一批地换,背着簇新的登山包,手持佳能尼康的长枪短炮,清风满面。喇嘛们却永远正本清源地履行着他们的信仰,抛却俗念,不作他想,微言大义。看着他们,心房总是如同幽谷般静谧。
西藏七日所获颇丰,时跨并不长,但这些天里我认识了一些有趣的人,听了许多有趣的故事,看了这辈子再难看到的风景。大概人生其余的时间里,我都不会忘记我在颠簸的旅行巴士内偶然抬头时,就这么忽促地绵亘在我眼前的壮景,那种令人窒息的美丽。让我闭目塞听,让我无从遁逃,让我额角沁出汗来,让我感到焦渴。那一瞬间似乎万籁俱寂,又似乎万般乐音都在我耳畔奏响。一辈子都忘不了这种感觉。雪山的冰盖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寥廓长空仿佛永远望不到尽头,几只鹰隼在高处悠然盘旋、撒下寂寥的凄鸣,蜿蜒曲折的盘山路通往云雾之中......太多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