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哲学背景(一)
(梳理自《迈尔斯心理学》和《现代心理学史》)
心理学是一门只有一百多年的学科,但是其研究的内容在一千多年前就被开始被人们所思考。就像艾宾浩斯所说的:“心理学有一个长期的过去,然而它真正的历史却是短暂的”。长期的过去,短暂的历史。本文就试图通过描述一个“长期的过去”,来告诉大家,有关人类本性和人类行为原因的基本问题不是新近出现的,相反,自从人类社会第一次提出以来,它一直就以不同的形式被追问。不了解哲学,就不能充分理解心理学史。但是,本文并不打算从古希腊开始讲述人是怎样开始认识自己的,这必然是一个冗长而无重点的流水账。本文要从笛卡尔的时代开始,讲述心理学如何从哲学中萌芽,并且一步步发展。
(1)笛卡尔(1596-1650)——人类的第一位生理心理学家
笛卡尔是著名的理性主义者。他的《谈谈方法》一书,在如今我们看来,似乎没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对于当时的时代而言,完全抛弃了教会的思想统治的权威,试图从人类自身的思考来解决问题,是十分具有革命性的。获得真理的确定性的唯一方法是依靠条理清楚的运用自己的思考能力亲自去获得它。
理性主义的一个含义是,理性能力是天生或先天的,某些类型的知识不是直接依赖于感觉经验,而是通过我们的天赋的理性能力。仅仅通过逻辑分析结果而了解到的知识,就是“天赋观念”,而需要通过经验积累而得到的就是"派生观念"。比如蜡,我们会毫无怀疑得得出结论,蜡具有“广延性”——不论它如何改变形状,它都绝不会消失,存在于宇宙之中。但是我们却需要通过经验才能得出结论,一根蜡烛大概会燃烧十个小时。前者就是天赋观念,而后者就是派生观念。(不过,上个世纪瑞士心理学家皮尔杰则通过实验证明,六个月以下的婴儿是缺乏“客体永久性”的概念的——即无法感知就不存在。这个在后面的文章里继续和大家分享,在这篇文章里会提到,洛克则否认笛卡尔的这个说法)
笛卡尔是最著名的身心二元论者(dualist)。延续上面提到的广延性概念,笛卡尔认为身体是具有广延性并在其中运动,而心灵不具有广延性也不具有运动性。心灵的核心是人类的理性能力,而身体的本质则是一部机器。动物只是一台机器,只有身体,而人类讲身体和心灵结合了起来。因此笛卡尔除了被称为是理性主义者和先天论者,还被称作是机械论者。
笛卡尔在其逝世的前一年,出版了《心灵的感情》(the passion of the mind)一书,确立了他作为开拓性的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的地位。这是一篇主要论述人类情绪的论文,包括尝试解释我们现在所称的反射,以此试图解释有关“心—身”问题的观点。根据笛卡尔的观点,他认为存在着位于神经之中并且延伸至大脑的细丝,并用这个来解释感觉与自动化的运动反应之间的关系。每当我们感官受到刺激的时候,这些细丝就会运动,将动物精气传输到大脑,大脑接收到这些信息,反过来又导致了动物精气的流动。这个模型已经具备了我们先如今“反射理论”的框架,可以说是笛卡尔确定其在心理学界首创性地位的重要贡献。他明确区分了感觉刺激与运动反应,这对心理学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这篇文章里,笛卡尔提出了很著名的“松果腺”是灵魂和身体交互作用的场所的理论。理由是身体和大脑的结构都是对称的,而只有松果体是不对称的,而心灵是单一一元的结构,必然有一个单一的结构提供来自对称的身体的“动物景气”汇合给心灵。于是笛卡尔就猜测这个地方应该是松果体。(当然现代科学证明了笛卡尔的这个猜想是不正确的,但是松果体的作用在今天仍然了解很少。)
(2)约翰•洛克(1632-1704)——英国经验主义的起源
洛克在两本著作中《人类理解论》和《教育论》中阐述的思想而成为了心理学的重要人物。他对人性的认识也影响了他的政治理论的形成。
首先,洛克考察并反对了天赋观念的存在。他反对笛卡尔的来自逻辑思维的观念可以被认为是天赋观念。例如广延性,事实上也是来自我们总结许多事物都具有广延性的经验,猜的出来的观念。有些观念是在全人类都能发现的,例如上帝,有人就认为这是天赋观念的一种。但是洛克认为,上帝的观念是源于我们对于死亡的畏惧,提出上帝这种观念是人类自然而不可避免的一种结果。还有一些观念从生命的很早就开始,以至于似乎就是天赋的。但是,事实上婴儿能从很早就开始从经验中收益,例如通过学习认识到了苦和甜的区别。
洛克认为我们是如何产生观念的呢?摘取一段哲学上最常引用的段落之一,洛克宣称,我们关于世界的一切只是都来源于我们在世界中的经验:
“ ……那么,让我们嘉定心灵如我们所说的是一张白纸,没有一切符号,没有任何观念;它如何拥有了那些观念呢?人的匆促而无限的想象技能在心理上刻画出几乎无限的花样来,那么心灵从何处得到那么多的材料呢?它在理性和知识方面所有的一切材料,都是从哪儿里来的呢?我可以用一句话来回答,从经验中来的;因为我们的一切只是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而最后是导源于经验本身。”
洛克又区分的观念的来源。观念可以分为来源于外界和来源于内在。来源于外界的观念,是由感官收到刺激,并且派生出了理解。而来源于内在的观念,是由于反省,心灵通过反思自己在自身内部的操作而获得的观念。
观念可以分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简单观念源自经验道德基本感觉属性,例如黄、白、热等。而复杂观念则由若干简单观念组成,例如吃冷饮的复杂观念。这个理论被称为原子论,并且被许多哲学家和心理学家采用,包括后来的铁钦纳的构造主义和华生的行为主义。
最后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洛克所提到的物质的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的区别。这个区别最初是由伽利略所提出的。第一性的质是作为物体固有的属性而存在的。第二性的质则不是物体固有的属性,而依赖于知觉,例如物体的颜色、气味、温度等。这些不存在与物体的本身之中而是存在于观察者的知觉经验之中。例如番茄的红色会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变化。这个事物的第二性的质,后来成了19世界著名的神经系统模式的基石。
(3)乔治•贝克莱(1685-1753)——经验主义应用于知觉研究的第一个系统范例
贝克莱因其在二十四五岁时出版的两本著作《视觉新论》和《人类知识原理》成为了心理学的重要任务。两本书都具有强烈的经验主义色彩,并且注重感觉过程的分析。贝克莱视觉方面的著作是如何将经验主义思想应用于知觉研究的第一个系统的范例。他试图证明我们对距离、大小、和物体的定位都是完全依赖于经验的判断。
“我们对相当远的物体距离的估计是以经验为基础的判断活动,而不是感觉活动。当我知觉到诸如房屋、土地、河流等许多居间的物体时,由于我看到过他们占据了相当大的空间,因此我形成了一种判断或结论,即源于他们的物体的距离更大。另一方面,当一个物体看起来模糊不清且较小时,哟与在近距离内我看到过清晰和较大的物象,因而我立刻得出了距离较远的结论。”
光学的基本原理为人们所知已久,从笛卡尔研究出视网膜得到的是世界的倒像就已经成为常识。但是人们都认为我们的大脑会对看到一个正立的世界进行修正。而贝克莱则反驳了这种过于简单化的观点。他认为我们之所以看到了正立的世界,关键在于我们对世界的经验。在看到较远的物体时,我们通过单眼线索来判断远近。当看到较近的距离时,我们通过感受眼睛肌肉的调节来感受远近。这在心理学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是通过触觉与身体运动有关的感官所经验到的联系起来,而这一切都依赖于经验。而这也直接否定了洛克的第一性的质的存在,每一件事物都是第二性的质。
强调知觉在一个人理解现实中的重要性,以及直接抨击视知觉事实上如何起作用的这一问题,他对懂了英国经验主义的发展进程,同时,将知识是如何获得的问题从一个纯粹的哲学问题转向了更加心理学化的方向。这一转变最终产生了科学心理学。而他所提出的的关于单眼线索、双眼线索以及辐合等概念至今为人们所使用。
但是尽管贝克莱的视觉研究很复杂,但是他并没有进行实验。而关于贝克莱提出的这些观念和问题,在如今进行了许许多多有趣的实验,贝克莱的不少思想被充分的证明其正确性。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迈尔斯心理学》的知觉一章。
(4)大卫•休谟(1711-1776)——英国的联想主义
大卫休谟是正统的英国经验主义的继承人。休谟认为,心灵的基本元素类似于物理学家的原子,这些元素有两类,一类是印象,一类是观念。印象是基本的感觉,经验的原始资料。而观念则是印象的“微弱摹本”。休谟认为,将我们所有的观念,甚至是从未被直接经验过的复杂观念还原为印象是可能的。
休谟最为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联想主义。洛克、贝克莱很少轮机我们的感官经验如何与我们的反省结合而产生更复杂形式的知识。也就是说,两人都论述了观念联想的问题,但是又都没有仔细的考察过。联想主义是认为心灵可以被理解为一组复杂的观念,通过它们之间的联想的力量而彼此联系的学说。联想主义是以经验主义为基础的。
休谟认为,从联想过程出发对峙进行分析或许是他的主要成就。休谟提出了三条联想律:相似,接近和原因/结果。有时一个物体会使我们想到另一个,因为他与另一个相像或者相似(resemblance)。例如,第一次看到雪的人会想起了蒲公英,并记住了那种飘飘扬扬的雪景。接近(contiguity)意指同时经历的事物。例如一男子一闻到大蒜的味道就想起和女友亲吻的场景,因为女友非常喜欢吃大蒜,身上总是带着大蒜的味道。
第三条联想律是原因和结果(cause and effect)。我们永远不能绝对地确定事件的原因。相反,我们所能知道的全部就是事件以某种可预测的规律一起发生。例如,当我们受伤,我们感到疼痛。由于我们经验是有限的,我们并不知道疼痛的原因是什么,但是从多次这样的经验中,我们可以得到规律。绝对的确定性是难以达到的,也因为这个,他与教会发生了冲突,教会对这个结论可能暗含可以怀疑上帝而感到愤怒。
心理学是一门只有一百多年的学科,但是其研究的内容在一千多年前就被开始被人们所思考。就像艾宾浩斯所说的:“心理学有一个长期的过去,然而它真正的历史却是短暂的”。长期的过去,短暂的历史。本文就试图通过描述一个“长期的过去”,来告诉大家,有关人类本性和人类行为原因的基本问题不是新近出现的,相反,自从人类社会第一次提出以来,它一直就以不同的形式被追问。不了解哲学,就不能充分理解心理学史。但是,本文并不打算从古希腊开始讲述人是怎样开始认识自己的,这必然是一个冗长而无重点的流水账。本文要从笛卡尔的时代开始,讲述心理学如何从哲学中萌芽,并且一步步发展。
(1)笛卡尔(1596-1650)——人类的第一位生理心理学家
笛卡尔是著名的理性主义者。他的《谈谈方法》一书,在如今我们看来,似乎没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对于当时的时代而言,完全抛弃了教会的思想统治的权威,试图从人类自身的思考来解决问题,是十分具有革命性的。获得真理的确定性的唯一方法是依靠条理清楚的运用自己的思考能力亲自去获得它。
理性主义的一个含义是,理性能力是天生或先天的,某些类型的知识不是直接依赖于感觉经验,而是通过我们的天赋的理性能力。仅仅通过逻辑分析结果而了解到的知识,就是“天赋观念”,而需要通过经验积累而得到的就是"派生观念"。比如蜡,我们会毫无怀疑得得出结论,蜡具有“广延性”——不论它如何改变形状,它都绝不会消失,存在于宇宙之中。但是我们却需要通过经验才能得出结论,一根蜡烛大概会燃烧十个小时。前者就是天赋观念,而后者就是派生观念。(不过,上个世纪瑞士心理学家皮尔杰则通过实验证明,六个月以下的婴儿是缺乏“客体永久性”的概念的——即无法感知就不存在。这个在后面的文章里继续和大家分享,在这篇文章里会提到,洛克则否认笛卡尔的这个说法)
笛卡尔是最著名的身心二元论者(dualist)。延续上面提到的广延性概念,笛卡尔认为身体是具有广延性并在其中运动,而心灵不具有广延性也不具有运动性。心灵的核心是人类的理性能力,而身体的本质则是一部机器。动物只是一台机器,只有身体,而人类讲身体和心灵结合了起来。因此笛卡尔除了被称为是理性主义者和先天论者,还被称作是机械论者。
笛卡尔在其逝世的前一年,出版了《心灵的感情》(the passion of the mind)一书,确立了他作为开拓性的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的地位。这是一篇主要论述人类情绪的论文,包括尝试解释我们现在所称的反射,以此试图解释有关“心—身”问题的观点。根据笛卡尔的观点,他认为存在着位于神经之中并且延伸至大脑的细丝,并用这个来解释感觉与自动化的运动反应之间的关系。每当我们感官受到刺激的时候,这些细丝就会运动,将动物精气传输到大脑,大脑接收到这些信息,反过来又导致了动物精气的流动。这个模型已经具备了我们先如今“反射理论”的框架,可以说是笛卡尔确定其在心理学界首创性地位的重要贡献。他明确区分了感觉刺激与运动反应,这对心理学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这篇文章里,笛卡尔提出了很著名的“松果腺”是灵魂和身体交互作用的场所的理论。理由是身体和大脑的结构都是对称的,而只有松果体是不对称的,而心灵是单一一元的结构,必然有一个单一的结构提供来自对称的身体的“动物景气”汇合给心灵。于是笛卡尔就猜测这个地方应该是松果体。(当然现代科学证明了笛卡尔的这个猜想是不正确的,但是松果体的作用在今天仍然了解很少。)
(2)约翰•洛克(1632-1704)——英国经验主义的起源
洛克在两本著作中《人类理解论》和《教育论》中阐述的思想而成为了心理学的重要人物。他对人性的认识也影响了他的政治理论的形成。
首先,洛克考察并反对了天赋观念的存在。他反对笛卡尔的来自逻辑思维的观念可以被认为是天赋观念。例如广延性,事实上也是来自我们总结许多事物都具有广延性的经验,猜的出来的观念。有些观念是在全人类都能发现的,例如上帝,有人就认为这是天赋观念的一种。但是洛克认为,上帝的观念是源于我们对于死亡的畏惧,提出上帝这种观念是人类自然而不可避免的一种结果。还有一些观念从生命的很早就开始,以至于似乎就是天赋的。但是,事实上婴儿能从很早就开始从经验中收益,例如通过学习认识到了苦和甜的区别。
洛克认为我们是如何产生观念的呢?摘取一段哲学上最常引用的段落之一,洛克宣称,我们关于世界的一切只是都来源于我们在世界中的经验:
“ ……那么,让我们嘉定心灵如我们所说的是一张白纸,没有一切符号,没有任何观念;它如何拥有了那些观念呢?人的匆促而无限的想象技能在心理上刻画出几乎无限的花样来,那么心灵从何处得到那么多的材料呢?它在理性和知识方面所有的一切材料,都是从哪儿里来的呢?我可以用一句话来回答,从经验中来的;因为我们的一切只是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而最后是导源于经验本身。”
洛克又区分的观念的来源。观念可以分为来源于外界和来源于内在。来源于外界的观念,是由感官收到刺激,并且派生出了理解。而来源于内在的观念,是由于反省,心灵通过反思自己在自身内部的操作而获得的观念。
观念可以分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简单观念源自经验道德基本感觉属性,例如黄、白、热等。而复杂观念则由若干简单观念组成,例如吃冷饮的复杂观念。这个理论被称为原子论,并且被许多哲学家和心理学家采用,包括后来的铁钦纳的构造主义和华生的行为主义。
最后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洛克所提到的物质的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的区别。这个区别最初是由伽利略所提出的。第一性的质是作为物体固有的属性而存在的。第二性的质则不是物体固有的属性,而依赖于知觉,例如物体的颜色、气味、温度等。这些不存在与物体的本身之中而是存在于观察者的知觉经验之中。例如番茄的红色会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变化。这个事物的第二性的质,后来成了19世界著名的神经系统模式的基石。
(3)乔治•贝克莱(1685-1753)——经验主义应用于知觉研究的第一个系统范例
贝克莱因其在二十四五岁时出版的两本著作《视觉新论》和《人类知识原理》成为了心理学的重要任务。两本书都具有强烈的经验主义色彩,并且注重感觉过程的分析。贝克莱视觉方面的著作是如何将经验主义思想应用于知觉研究的第一个系统的范例。他试图证明我们对距离、大小、和物体的定位都是完全依赖于经验的判断。
“我们对相当远的物体距离的估计是以经验为基础的判断活动,而不是感觉活动。当我知觉到诸如房屋、土地、河流等许多居间的物体时,由于我看到过他们占据了相当大的空间,因此我形成了一种判断或结论,即源于他们的物体的距离更大。另一方面,当一个物体看起来模糊不清且较小时,哟与在近距离内我看到过清晰和较大的物象,因而我立刻得出了距离较远的结论。”
光学的基本原理为人们所知已久,从笛卡尔研究出视网膜得到的是世界的倒像就已经成为常识。但是人们都认为我们的大脑会对看到一个正立的世界进行修正。而贝克莱则反驳了这种过于简单化的观点。他认为我们之所以看到了正立的世界,关键在于我们对世界的经验。在看到较远的物体时,我们通过单眼线索来判断远近。当看到较近的距离时,我们通过感受眼睛肌肉的调节来感受远近。这在心理学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是通过触觉与身体运动有关的感官所经验到的联系起来,而这一切都依赖于经验。而这也直接否定了洛克的第一性的质的存在,每一件事物都是第二性的质。
强调知觉在一个人理解现实中的重要性,以及直接抨击视知觉事实上如何起作用的这一问题,他对懂了英国经验主义的发展进程,同时,将知识是如何获得的问题从一个纯粹的哲学问题转向了更加心理学化的方向。这一转变最终产生了科学心理学。而他所提出的的关于单眼线索、双眼线索以及辐合等概念至今为人们所使用。
但是尽管贝克莱的视觉研究很复杂,但是他并没有进行实验。而关于贝克莱提出的这些观念和问题,在如今进行了许许多多有趣的实验,贝克莱的不少思想被充分的证明其正确性。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迈尔斯心理学》的知觉一章。
(4)大卫•休谟(1711-1776)——英国的联想主义
大卫休谟是正统的英国经验主义的继承人。休谟认为,心灵的基本元素类似于物理学家的原子,这些元素有两类,一类是印象,一类是观念。印象是基本的感觉,经验的原始资料。而观念则是印象的“微弱摹本”。休谟认为,将我们所有的观念,甚至是从未被直接经验过的复杂观念还原为印象是可能的。
休谟最为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联想主义。洛克、贝克莱很少轮机我们的感官经验如何与我们的反省结合而产生更复杂形式的知识。也就是说,两人都论述了观念联想的问题,但是又都没有仔细的考察过。联想主义是认为心灵可以被理解为一组复杂的观念,通过它们之间的联想的力量而彼此联系的学说。联想主义是以经验主义为基础的。
休谟认为,从联想过程出发对峙进行分析或许是他的主要成就。休谟提出了三条联想律:相似,接近和原因/结果。有时一个物体会使我们想到另一个,因为他与另一个相像或者相似(resemblance)。例如,第一次看到雪的人会想起了蒲公英,并记住了那种飘飘扬扬的雪景。接近(contiguity)意指同时经历的事物。例如一男子一闻到大蒜的味道就想起和女友亲吻的场景,因为女友非常喜欢吃大蒜,身上总是带着大蒜的味道。
第三条联想律是原因和结果(cause and effect)。我们永远不能绝对地确定事件的原因。相反,我们所能知道的全部就是事件以某种可预测的规律一起发生。例如,当我们受伤,我们感到疼痛。由于我们经验是有限的,我们并不知道疼痛的原因是什么,但是从多次这样的经验中,我们可以得到规律。绝对的确定性是难以达到的,也因为这个,他与教会发生了冲突,教会对这个结论可能暗含可以怀疑上帝而感到愤怒。
-
自由欢快的精灵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9-20 14:3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