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吧里发的东西,不忍心沉到海底去,特转过来
作为标准的美分,楼主对华语电影的了解还是很少的。楼主误入电影世界的领路人,就是万恶的资本主义文化侵略大军的先头部队——好莱坞大片。当然楼主也看翻译过来的外国文学作品,听外语歌曲,看国外的职业体育联赛(顺便恭喜小破厂客场全取三分,麦莉新歌撞撞球登顶公告牌单曲榜)……但是,谁又不是这样呢?
这些事物,这些新时代的东西(有时候不仅仅是“中国的”与“外国的”这种差别),不可避免的会带来年轻一代与长辈之间的冲突。它不仅是地域文化之间的冲撞,也不仅是上一辈与后辈之间的代沟,它是一个更大的母题。在这个母题之下,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五六十年代东西方文化、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的相互碰撞(《东京物语》),或者是十九世纪末美国西部牛仔岁月的终结(《西部往事》),或者甚至是一些碎片,散落在女权主义色彩的女性的观念中(貌似可以看看可可·香奈儿?)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实在是不可避免的东西。安叔的父亲三部曲,表现的正是这种碰撞。三部曲的核心议题,则是主要抓住家庭这个概念,以家庭这个对象来表现这种碰撞。
在这套三部曲里,父亲是一个什么概念?
父亲是一家之长,是传统家庭观念的执掌者。所有这些以家庭为单位表现出来的碰撞,最终都要归结到父亲的想法里,特别是对东方家庭来说。这套三部曲里,有跨国恋,同性恋,老少恋,未婚同居,甚至是可以归结到恋父情结的那些东西。这些其实都跟新时代的家庭观念有关,这与以父亲为代表的传统家庭观念是最核心的碰撞。而这种碰撞的主战场,无疑就在父亲这个角色的脑子里,和心里。所以即使有的篇章里(第二部),父亲不是戏份最多的角色,但却是毫无疑问的最重要的角色。除了最核心的家庭观念的碰撞,三部曲里也有对生活,信仰,事业上的不同观念有所表现。
安叔似乎特别钟情于表现不同观念之间的碰撞,《冰风暴》更是把表现碰撞的载体换成了美国家庭,《少年派》则把载体换成了受多种宗教影响的印度少年(不过其母题变成了宗教和信仰)。
安叔有“儒”的气质,拍起电影来细腻温雅,对许多传统中华文化信手拈来,即贴近生活又能开眼界,推手里打太极拳,喜宴里讲书法,饮食男女里做大餐,都有种看不够的感觉。儒者多学,除了这些“手艺”活,导演“文化观察家”的态度还是会不经意间流露出来,喜宴里安叔就忍不住客串出境,对婚宴闹场中不知所措的老外说:这些闹法都是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PS:性压抑这个主题,在张艺谋那里表现的更多)
好了,本司就感慨到这里了,这套三部曲花了一下午加半个晚上看完,真是有点浪费。隔开来过一阵子看一部就好了,一气看完太匆忙,也显得太贪婪。
这些事物,这些新时代的东西(有时候不仅仅是“中国的”与“外国的”这种差别),不可避免的会带来年轻一代与长辈之间的冲突。它不仅是地域文化之间的冲撞,也不仅是上一辈与后辈之间的代沟,它是一个更大的母题。在这个母题之下,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五六十年代东西方文化、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的相互碰撞(《东京物语》),或者是十九世纪末美国西部牛仔岁月的终结(《西部往事》),或者甚至是一些碎片,散落在女权主义色彩的女性的观念中(貌似可以看看可可·香奈儿?)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实在是不可避免的东西。安叔的父亲三部曲,表现的正是这种碰撞。三部曲的核心议题,则是主要抓住家庭这个概念,以家庭这个对象来表现这种碰撞。
在这套三部曲里,父亲是一个什么概念?
父亲是一家之长,是传统家庭观念的执掌者。所有这些以家庭为单位表现出来的碰撞,最终都要归结到父亲的想法里,特别是对东方家庭来说。这套三部曲里,有跨国恋,同性恋,老少恋,未婚同居,甚至是可以归结到恋父情结的那些东西。这些其实都跟新时代的家庭观念有关,这与以父亲为代表的传统家庭观念是最核心的碰撞。而这种碰撞的主战场,无疑就在父亲这个角色的脑子里,和心里。所以即使有的篇章里(第二部),父亲不是戏份最多的角色,但却是毫无疑问的最重要的角色。除了最核心的家庭观念的碰撞,三部曲里也有对生活,信仰,事业上的不同观念有所表现。
安叔似乎特别钟情于表现不同观念之间的碰撞,《冰风暴》更是把表现碰撞的载体换成了美国家庭,《少年派》则把载体换成了受多种宗教影响的印度少年(不过其母题变成了宗教和信仰)。
安叔有“儒”的气质,拍起电影来细腻温雅,对许多传统中华文化信手拈来,即贴近生活又能开眼界,推手里打太极拳,喜宴里讲书法,饮食男女里做大餐,都有种看不够的感觉。儒者多学,除了这些“手艺”活,导演“文化观察家”的态度还是会不经意间流露出来,喜宴里安叔就忍不住客串出境,对婚宴闹场中不知所措的老外说:这些闹法都是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PS:性压抑这个主题,在张艺谋那里表现的更多)
好了,本司就感慨到这里了,这套三部曲花了一下午加半个晚上看完,真是有点浪费。隔开来过一阵子看一部就好了,一气看完太匆忙,也显得太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