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因里希·伊萨克与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宫廷的音乐
因斯布鲁克,我不得不离开你,
继续我的道路
去往异国他乡。
我的欢乐从我身边被带走了,
我在遥远的地方
还能找回它吗?
我独自与心爱的人
告别,
我是多么痛苦!
啊,亲爱的,把你的心
施舍一点怜悯给我,
当我必须与你分离。
所有的人给我的安慰,
都无法与你相比,
我会永远对你忠诚。
愿上帝保佑你,
维护你的贞洁,
直到我回到你身边。
这首《因斯布鲁克,我不得不离开你》(Innsbruck, ich muss dich lassen)也许是海因里希·伊萨克(Heinrich Isaac,约1450-1517)最著名的一首德语歌曲。有些音乐学家认为,这首歌的旋律可能并不来自于伊萨克本人的创作,但是整首曲子的构架确实是他的原创,而且他为这首抒情歌曲创作了不止一个版本。这首《因斯布鲁克》所具有的那种牧歌风格的优雅的悲伤,让它不仅在当时广为流行,更是对后来的很多德语作曲家产生了重要影响。它的旋律后来出现在路德派众赞歌《啊世界,我不得不离开你》(O Welt, ich muss dich lassen)中,而那也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和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的一些作品的基础。
这首《因斯布鲁克》部分显示了海因里希·伊萨克与他所服务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Emperor Maximilian I,1459-1519)宫廷的关系。伊萨克可能在1450年左右出生于佛兰德斯,他在低地国家接受了最初的教育并且在那里一直生活到1484年。此后他受到佛罗伦萨美迪奇家族的洛伦佐的邀请,担任了这座城市中主要教堂的歌手、作曲家和唱诗班指导。他在佛罗伦萨生活了将近十年,期间他还是美迪奇家族的私人作曲家并且是他们的孩子的音乐家庭教师。1494年美迪奇家族失势并被驱逐出佛罗伦萨,伊萨克也失去了他的工作,不得不到哈布斯堡王朝宫廷所在地的维也纳和因斯布鲁克寻找新的职位。
149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任命伊萨克为他在维也纳的宫廷作曲家,这一头衔一直保留到他去世。作为一名御用作曲家,伊萨克仅仅需要完成宫廷和皇家小教堂给予的作曲任务就行,他不必一直留在皇帝身边。这使得他可以离开维也纳和因斯布鲁克相当长的时间,去德国其他地方旅行,甚至回到佛罗伦萨——他一直深爱着这座意大利城市,他有一位佛罗伦萨妻子,并且在这座城市始终保留着一所房子。宽容的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也不反对伊萨克为其他诸侯或者贵族创作音乐作品,1497-1500年期间伊萨克就得到了萨克森选帝侯的资助,1503-1505年期间他又为费拉拉公爵写作音乐。
1512年,美迪奇家族回到佛罗伦萨,一年以后,海因里希·伊萨克曾经的学生吉奥瓦尼·德·美迪奇继任为教皇,是为利奥十世。伊萨克随即向教皇提出恢复他在佛罗伦萨的职位。当1514年一切事务都准备停当后,伊萨克回到北方向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提出辞呈。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不仅同意了他回佛罗伦萨的请求,而且给了他一大笔丰厚的养老金。1517年,伊萨克在佛罗伦萨去世。
海因里希·伊萨克是佛莱芒乐派中地位仅次于若斯坎的作曲家,费拉拉公爵埃尔科莱一世在任命若斯坎为他的宫廷圣乐队乐长之前,官员们曾经在这两位作曲家之间作了有趣的比较,“伊萨克有更好的性格,而若斯坎,实际上是一位更好的作曲家,只有当他想作曲的时候他才会写作,而不是按照别人的要求;伊萨克当你希望他写什么样的作品的时候他总是能写出来。”相比若斯坎对法语作曲家的影响,伊萨克对德语作曲家的影响要更大些。伊萨克创作有大量的作品,包括弥撒曲、经文歌、德语、法语和意大利语歌曲以及器乐作品等等,他是他那个时代最多产、也是最多才多艺的作曲家之一。他的意大利语歌曲受弗罗托拉的影响很大,表现为简单、明快的主调风格,具有迷人的舞曲节奏,其中很多都是为佛罗伦萨当地的狂欢节而作的。而伊萨克的德语歌曲是他最重要、最优美、最富有个性的作品。其中大部分是定旋律歌曲,但其他声部也含有主旋律;伊萨克在完全的四声部和声和通常的节奏下达到了千变万化的境界。《因斯布鲁克,我不得不离开你》就是其中优秀的代表。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统治的时间正介乎于中世纪和现代之间,他的宫廷文化也兼有两个时代的特征:既有中世纪骑士精神的延续,也有对现代艺术和科学的促进。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建立了自己的皇家礼拜堂,这里为德国音乐文化的创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他与当时最优秀的作曲家都有接触——看看这张CD的曲目中包含的作曲家名单就可以知道,法兰克—佛莱芒乐派那一代最优秀的作曲家,比如Josquin Desprez、Antoine Brumel、Jacob Obrecht、Pierre de la Rue……几乎都在其中了——在这其中海因里希·伊萨克自然是对后来的德国作曲家影响最大的一位。他的继任者是他从前的学生Ludwig Senfl(约1490-约1555),他最初是作为一名歌手进入宫廷的。Pierre de la Rue(约1460-1518)和Paul Hofhaimer(约1459-约1537)也是当时活跃于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宫廷的音乐家。Paul Hofhaimer是当时最著名的管风琴家——有人曾经写到:“霍夫海默之于管风琴犹如丢勒之于绘画。”
这张CD中的绝大部分曲目录制于1963年,并于次年出版,2003年Archiv以“Blue”系列再版时加入了3首此前从未以CD形式发行的曲目。哈农库特早在1953年就创立了他的Concentus musicus Wien,他们在“古乐复兴运动”中的地位自不待言。值得注意的是,每当被问及自己在早期音乐演出领域内极大的影响和意义时,哈农库特总是强调自己不喜欢被贴上“专家”的标签。在他看来,不管使用什么样的仿古乐器,自己的演释始终是现代的;早期音乐的演出实践并不是为了绝对忠实地恢复作品的“原貌”,而是表达作品真正的情感内涵。这种对作品的情感内涵的强调,使得这张CD中的作品听起来或许不那么“本真”,但却有很强的感染力。正如哈农库特本人在1963年录完这里的录音以后所讲到的,“那个时代的人们是热情的、充满活力的,他们的悲伤和喜悦都来得那么强烈和深刻。无法想象可以用一种‘客观的’态度去演奏这些音乐。”其实这也可以看作一直到今天哈农库特和他的团体演释早期音乐作品时的一条座右铭。
继续我的道路
去往异国他乡。
我的欢乐从我身边被带走了,
我在遥远的地方
还能找回它吗?
我独自与心爱的人
告别,
我是多么痛苦!
啊,亲爱的,把你的心
施舍一点怜悯给我,
当我必须与你分离。
所有的人给我的安慰,
都无法与你相比,
我会永远对你忠诚。
愿上帝保佑你,
维护你的贞洁,
直到我回到你身边。
这首《因斯布鲁克,我不得不离开你》(Innsbruck, ich muss dich lassen)也许是海因里希·伊萨克(Heinrich Isaac,约1450-1517)最著名的一首德语歌曲。有些音乐学家认为,这首歌的旋律可能并不来自于伊萨克本人的创作,但是整首曲子的构架确实是他的原创,而且他为这首抒情歌曲创作了不止一个版本。这首《因斯布鲁克》所具有的那种牧歌风格的优雅的悲伤,让它不仅在当时广为流行,更是对后来的很多德语作曲家产生了重要影响。它的旋律后来出现在路德派众赞歌《啊世界,我不得不离开你》(O Welt, ich muss dich lassen)中,而那也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和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的一些作品的基础。
这首《因斯布鲁克》部分显示了海因里希·伊萨克与他所服务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Emperor Maximilian I,1459-1519)宫廷的关系。伊萨克可能在1450年左右出生于佛兰德斯,他在低地国家接受了最初的教育并且在那里一直生活到1484年。此后他受到佛罗伦萨美迪奇家族的洛伦佐的邀请,担任了这座城市中主要教堂的歌手、作曲家和唱诗班指导。他在佛罗伦萨生活了将近十年,期间他还是美迪奇家族的私人作曲家并且是他们的孩子的音乐家庭教师。1494年美迪奇家族失势并被驱逐出佛罗伦萨,伊萨克也失去了他的工作,不得不到哈布斯堡王朝宫廷所在地的维也纳和因斯布鲁克寻找新的职位。
![]() |
Portrait of Maximilian I, 1519 |
149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任命伊萨克为他在维也纳的宫廷作曲家,这一头衔一直保留到他去世。作为一名御用作曲家,伊萨克仅仅需要完成宫廷和皇家小教堂给予的作曲任务就行,他不必一直留在皇帝身边。这使得他可以离开维也纳和因斯布鲁克相当长的时间,去德国其他地方旅行,甚至回到佛罗伦萨——他一直深爱着这座意大利城市,他有一位佛罗伦萨妻子,并且在这座城市始终保留着一所房子。宽容的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也不反对伊萨克为其他诸侯或者贵族创作音乐作品,1497-1500年期间伊萨克就得到了萨克森选帝侯的资助,1503-1505年期间他又为费拉拉公爵写作音乐。
1512年,美迪奇家族回到佛罗伦萨,一年以后,海因里希·伊萨克曾经的学生吉奥瓦尼·德·美迪奇继任为教皇,是为利奥十世。伊萨克随即向教皇提出恢复他在佛罗伦萨的职位。当1514年一切事务都准备停当后,伊萨克回到北方向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提出辞呈。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不仅同意了他回佛罗伦萨的请求,而且给了他一大笔丰厚的养老金。1517年,伊萨克在佛罗伦萨去世。
海因里希·伊萨克是佛莱芒乐派中地位仅次于若斯坎的作曲家,费拉拉公爵埃尔科莱一世在任命若斯坎为他的宫廷圣乐队乐长之前,官员们曾经在这两位作曲家之间作了有趣的比较,“伊萨克有更好的性格,而若斯坎,实际上是一位更好的作曲家,只有当他想作曲的时候他才会写作,而不是按照别人的要求;伊萨克当你希望他写什么样的作品的时候他总是能写出来。”相比若斯坎对法语作曲家的影响,伊萨克对德语作曲家的影响要更大些。伊萨克创作有大量的作品,包括弥撒曲、经文歌、德语、法语和意大利语歌曲以及器乐作品等等,他是他那个时代最多产、也是最多才多艺的作曲家之一。他的意大利语歌曲受弗罗托拉的影响很大,表现为简单、明快的主调风格,具有迷人的舞曲节奏,其中很多都是为佛罗伦萨当地的狂欢节而作的。而伊萨克的德语歌曲是他最重要、最优美、最富有个性的作品。其中大部分是定旋律歌曲,但其他声部也含有主旋律;伊萨克在完全的四声部和声和通常的节奏下达到了千变万化的境界。《因斯布鲁克,我不得不离开你》就是其中优秀的代表。
![]() |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统治的时间正介乎于中世纪和现代之间,他的宫廷文化也兼有两个时代的特征:既有中世纪骑士精神的延续,也有对现代艺术和科学的促进。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建立了自己的皇家礼拜堂,这里为德国音乐文化的创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他与当时最优秀的作曲家都有接触——看看这张CD的曲目中包含的作曲家名单就可以知道,法兰克—佛莱芒乐派那一代最优秀的作曲家,比如Josquin Desprez、Antoine Brumel、Jacob Obrecht、Pierre de la Rue……几乎都在其中了——在这其中海因里希·伊萨克自然是对后来的德国作曲家影响最大的一位。他的继任者是他从前的学生Ludwig Senfl(约1490-约1555),他最初是作为一名歌手进入宫廷的。Pierre de la Rue(约1460-1518)和Paul Hofhaimer(约1459-约1537)也是当时活跃于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宫廷的音乐家。Paul Hofhaimer是当时最著名的管风琴家——有人曾经写到:“霍夫海默之于管风琴犹如丢勒之于绘画。”
这张CD中的绝大部分曲目录制于1963年,并于次年出版,2003年Archiv以“Blue”系列再版时加入了3首此前从未以CD形式发行的曲目。哈农库特早在1953年就创立了他的Concentus musicus Wien,他们在“古乐复兴运动”中的地位自不待言。值得注意的是,每当被问及自己在早期音乐演出领域内极大的影响和意义时,哈农库特总是强调自己不喜欢被贴上“专家”的标签。在他看来,不管使用什么样的仿古乐器,自己的演释始终是现代的;早期音乐的演出实践并不是为了绝对忠实地恢复作品的“原貌”,而是表达作品真正的情感内涵。这种对作品的情感内涵的强调,使得这张CD中的作品听起来或许不那么“本真”,但却有很强的感染力。正如哈农库特本人在1963年录完这里的录音以后所讲到的,“那个时代的人们是热情的、充满活力的,他们的悲伤和喜悦都来得那么强烈和深刻。无法想象可以用一种‘客观的’态度去演奏这些音乐。”其实这也可以看作一直到今天哈农库特和他的团体演释早期音乐作品时的一条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