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桃花道,复旦光华楼。行行复走走,多伦文化游。
昨天是来到上海后第一次下雨,可偏偏就这么一次沥沥落落的雨水就让我碰了个正着。先前曾和朋友约好周末出去玩的,早上起来发现下雨了,心里犹豫了很多,虽然不大,但还是给朋友发了短信:下雨了——言下之意:不如改天再出去玩吧。可是朋友几乎是毫无迟疑地回复道:别忘了带伞。于是乎,下雨就下雨吧,大不了踩个鞋湿嘛。
其实本没有什么特定的目标区域,所以和朋友碰面后也没什么明确的方向。朋友提议去五角场,虽然远了点,但是这次到上海后还没有去过呢,所以就同意了。边走边聊的时候,说起我还没去过同济大学,于是便兴致大发地提议先到同济,再去五角场。同济大学正门口正在兴修地铁站,四面隔板围断。我们从南门走进,一路混在学生中,不知不觉就又刷了层绿漆。同济校内人潮涌动、熙攘繁闹,比人们更火爆的是桃花。夹道而植的桃花开满树,青绿的新芽嫩叶都趁着这火爆气氛出来露露脸。微风细雨,落英缤纷,树下行道上层层粉红,花瓣铺地。行人也多趁机大杀胶卷和内存卡空间,一时举步维艰。
穿过桃花大道,绕行在这座以建筑设计著称全国的学校里,感受到的,似乎也并不比别的其它什么学校多什么。走走看看便出了校园,乘车前往五角场。据朋友说,那里之所以叫五角场,就是因为在那里有五条主路交汇,形似五角,故称之。我却有些不信,不过信与不信也都没什么关系,说说笑笑而已。穿过四通八达的地下通道,我们直奔复旦而去。
是侧门,进去便是光华楼,据称耗资5.5个亿打造的校园第一高楼。那楼自是灿烂夺目,恢宏的正面,上下两排粗壮的罗马柱,玻璃幕墙剔透晶莹,只是所有的入口都不开放。我们盘桓一阵,绕下花岗岩石阶,发现主楼侧翼下的偏门可以出入,于是打算进去。刚到门口就被保安叫住,原来要登记证件。一番确认后,终于进去了。朋友要去卫生间,于是便一起去。果真是气派:光华楼的厕所真可称得上是豪厕了,连隔间的板材都是朱漆实木的。不由慨叹一番,便是为了这个厕所,登记下身份证件也是值得的了。一层的大堂里沉寂无声,土黄色的花岗岩厚重凝练。宽大华丽的欧式大理石旋梯直通二层。那里是被称作什么堂的,是某吕姓富商捐资千万装修的。大气磅礴,豪气冲天。大厅中央的吊顶灯虽未打开但巨若藻井,高悬于数层之上,可以想见一旦打开,必定灿若悬日。当时李岚清的篆刻作品展正在展出,便前去参观,不免又是一阵品评感叹。
从校园出来,朋友便带我去了多伦路,说那里有很多老房子。我向来是喜欢古旧废圮的东西的,只是这多伦路曾经的高官豪宅、抑或是名人的寓居年份虽也算久,曾住过的也都是影响过中国近现代史的人物,可怎么都觉得有几分说不出的生分,远不似武汉昙花林那些坍败废弃的小楼庭院,或是漆黑老旧却住满老武汉最普通平民的洋房来的亲切。
雨愈发的密了,裤腿也湿了。这行走却怎么看也像是旅游,竟不能得那曾经有过的欢愉,到底是怎么了呢?
其实本没有什么特定的目标区域,所以和朋友碰面后也没什么明确的方向。朋友提议去五角场,虽然远了点,但是这次到上海后还没有去过呢,所以就同意了。边走边聊的时候,说起我还没去过同济大学,于是便兴致大发地提议先到同济,再去五角场。同济大学正门口正在兴修地铁站,四面隔板围断。我们从南门走进,一路混在学生中,不知不觉就又刷了层绿漆。同济校内人潮涌动、熙攘繁闹,比人们更火爆的是桃花。夹道而植的桃花开满树,青绿的新芽嫩叶都趁着这火爆气氛出来露露脸。微风细雨,落英缤纷,树下行道上层层粉红,花瓣铺地。行人也多趁机大杀胶卷和内存卡空间,一时举步维艰。
穿过桃花大道,绕行在这座以建筑设计著称全国的学校里,感受到的,似乎也并不比别的其它什么学校多什么。走走看看便出了校园,乘车前往五角场。据朋友说,那里之所以叫五角场,就是因为在那里有五条主路交汇,形似五角,故称之。我却有些不信,不过信与不信也都没什么关系,说说笑笑而已。穿过四通八达的地下通道,我们直奔复旦而去。
是侧门,进去便是光华楼,据称耗资5.5个亿打造的校园第一高楼。那楼自是灿烂夺目,恢宏的正面,上下两排粗壮的罗马柱,玻璃幕墙剔透晶莹,只是所有的入口都不开放。我们盘桓一阵,绕下花岗岩石阶,发现主楼侧翼下的偏门可以出入,于是打算进去。刚到门口就被保安叫住,原来要登记证件。一番确认后,终于进去了。朋友要去卫生间,于是便一起去。果真是气派:光华楼的厕所真可称得上是豪厕了,连隔间的板材都是朱漆实木的。不由慨叹一番,便是为了这个厕所,登记下身份证件也是值得的了。一层的大堂里沉寂无声,土黄色的花岗岩厚重凝练。宽大华丽的欧式大理石旋梯直通二层。那里是被称作什么堂的,是某吕姓富商捐资千万装修的。大气磅礴,豪气冲天。大厅中央的吊顶灯虽未打开但巨若藻井,高悬于数层之上,可以想见一旦打开,必定灿若悬日。当时李岚清的篆刻作品展正在展出,便前去参观,不免又是一阵品评感叹。
从校园出来,朋友便带我去了多伦路,说那里有很多老房子。我向来是喜欢古旧废圮的东西的,只是这多伦路曾经的高官豪宅、抑或是名人的寓居年份虽也算久,曾住过的也都是影响过中国近现代史的人物,可怎么都觉得有几分说不出的生分,远不似武汉昙花林那些坍败废弃的小楼庭院,或是漆黑老旧却住满老武汉最普通平民的洋房来的亲切。
雨愈发的密了,裤腿也湿了。这行走却怎么看也像是旅游,竟不能得那曾经有过的欢愉,到底是怎么了呢?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