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木直子到妹尾河童,再到西原理惠子
(一)
喜欢高木直子的漫画绘本始于2009年夏天,那年大女儿刚2岁。我们希望她也从小喜欢读书,体会阅读之乐,当时就在硅谷亮城的一个绘本馆办了张年卡。孩子可以游戏玩耍,也可以亲子共读。所以在绘本馆陪伴孩子之余,我也开始看绘本并爱上了绘本。高木直子的书就是那时候开始看的。
确切来讲高木也好、河童也好、西原也好,他们的书都是面向成年人的。除了妹尾河童的书外,高木直子的书(那时候西原理惠子的书国内还没有引进)因为是散文绘本,形式显得低幼,被不少成人错过了。吸引我的是书名:《一个人上东京》。一个小小的女生(150cm),来到陌生的大都市打拼。当时作为离开家乡,来北京读书工作十年的北漂,觉得很有共鸣。在绘画形式上,高木的画风简洁干净,以线条为主,人物造型类似《樱桃小丸子》,所以也相当喜欢。
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看完了绘本馆的几本高木直子外,就开始自己买。几乎买到了市面上所有的高木漫画。(《一个人上东京》,《150cm Life》(1,2,3),《一个人旅行》(1,2),《30分老妈》(1,2),《一个人漂泊的日子》(1,2),《一个人暖呼呼》、《一个人的美食之旅》(1,2),《一个人去跑步:马拉松一年级生》,《一个人的42公里:马拉松二年级生》、《一个人住第5年》、《一个人住第9年》、《一个人住的每一天》)
高木的散文漫画最吸引我的有两点:一个是温馨平实,不装。平常人平常事,有笑有泪,发愁过出糗过。有篇豆瓣书评写得好,题目叫做“其实大家都一样”。另一个是她坚持的“一个人”视角。生活也好,旅行也好,跑步也好,泡汤也好,一个人的私体验,往往能更加深沉细腻。只有一个人,才能放大自己的感觉体悟,才能真正与自己的灵魂交谈。当然书中对于日本文化与生活的描写,也是我好奇、希望了解的。顺便说一句,我的知日修行(了解日本)缘起是为了告别年少时曾经的矛盾与愤怒,希望通过独立的观察、了解、思考,去逐渐建立起全面、平衡、合理与弹性的日本观。
(二)
河童的书是朋友沈君推荐给我的。她知道我在有意识有体系的阅读有关日本的书。她说:“河童的书很有意思,你应该会喜欢。”我找来了本据说是河童最无聊的书《边走边啃腌萝卜》,用一天时间看完了。接着就在网上下单买了妹尾河童所有能买到的书,也包括风间茂子的那本《河童家庭大不同》。可见我也很无聊啊。
抛开河童的为人(尤其是感情婚姻上,个人觉得比较惊世骇俗),河童虽然是舞台设计师出身,但他的兴趣广博,酷爱旅游、收藏、美食,是朋友眼中的“老顽童”。他的书内容涉及的极为广泛,而且因为他的书不少都是昭和末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写的。所以要读懂他的书,或者说从他的书中读出乐趣来,需要对相关的历史、文化、典故都有所了解才好。妹尾河童书的最大特色是手绘插图,特别是他的“手绘俯视插图”,专业、精细、有趣,所有的事物的位置与尺寸都按比例与方位画得非常清楚,还有相关的标注。真是算得上图文并茂。
读他的书需要一种心境,沉下去读,在所有的年代人物上都做好标记,大致清楚文章事情所处的年代和来龙去脉,就大致可以看出日本社会、国民意识的发展与变迁脉络,体会一个文化人的关怀与坚持。我觉得这对理解我们自己以及所处的社会很有好处,除了保持好奇心与快速学习之外,在世界潮流、大江大海般的激荡中去体现一个知识分子的爱、人性与责任感更为重要,如甘地所言:“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三)
西原理惠子是最近开始看的。西原算得上一个另类传奇:小渔村出生,上京追梦,四处游荡,夜店里打过工,缅甸出过家,与战地摄影记者结过婚,生了儿女,又离了婚做单亲妈妈,又复了婚,照顾重病的前夫;又做了寡妇,回归单身妈妈。人生如此的跌宕,但在书中几乎看不到什么抱怨与情绪。都是身边小事、芸芸众生。她的绘本与高木相比,题材涉及的内容要更为广泛,生活育儿、社会问题、文艺科学,几乎无所不包。每个人都可以读出不同的味道:爆笑、温柔、深刻、悠远、亲切,这些五味交杂的背后,是西原理惠子独特的处世态度和观察视角,很过瘾,很好看。
另外,提醒下:西原理惠子的书画风独特,类似小孩涂鸦,人物变脸夸张。据说是其摸索十几年之后独创的“西原流”。大家如果要看,就要耐住性子看完一本,相信你会喜欢的。(个人感觉《物语三部曲》大学生以上就能看,《每日妈妈》系列的最佳读者年龄需要在25岁以上,哈哈)
喜欢高木直子的漫画绘本始于2009年夏天,那年大女儿刚2岁。我们希望她也从小喜欢读书,体会阅读之乐,当时就在硅谷亮城的一个绘本馆办了张年卡。孩子可以游戏玩耍,也可以亲子共读。所以在绘本馆陪伴孩子之余,我也开始看绘本并爱上了绘本。高木直子的书就是那时候开始看的。
确切来讲高木也好、河童也好、西原也好,他们的书都是面向成年人的。除了妹尾河童的书外,高木直子的书(那时候西原理惠子的书国内还没有引进)因为是散文绘本,形式显得低幼,被不少成人错过了。吸引我的是书名:《一个人上东京》。一个小小的女生(150cm),来到陌生的大都市打拼。当时作为离开家乡,来北京读书工作十年的北漂,觉得很有共鸣。在绘画形式上,高木的画风简洁干净,以线条为主,人物造型类似《樱桃小丸子》,所以也相当喜欢。
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看完了绘本馆的几本高木直子外,就开始自己买。几乎买到了市面上所有的高木漫画。(《一个人上东京》,《150cm Life》(1,2,3),《一个人旅行》(1,2),《30分老妈》(1,2),《一个人漂泊的日子》(1,2),《一个人暖呼呼》、《一个人的美食之旅》(1,2),《一个人去跑步:马拉松一年级生》,《一个人的42公里:马拉松二年级生》、《一个人住第5年》、《一个人住第9年》、《一个人住的每一天》)
高木的散文漫画最吸引我的有两点:一个是温馨平实,不装。平常人平常事,有笑有泪,发愁过出糗过。有篇豆瓣书评写得好,题目叫做“其实大家都一样”。另一个是她坚持的“一个人”视角。生活也好,旅行也好,跑步也好,泡汤也好,一个人的私体验,往往能更加深沉细腻。只有一个人,才能放大自己的感觉体悟,才能真正与自己的灵魂交谈。当然书中对于日本文化与生活的描写,也是我好奇、希望了解的。顺便说一句,我的知日修行(了解日本)缘起是为了告别年少时曾经的矛盾与愤怒,希望通过独立的观察、了解、思考,去逐渐建立起全面、平衡、合理与弹性的日本观。
(二)
河童的书是朋友沈君推荐给我的。她知道我在有意识有体系的阅读有关日本的书。她说:“河童的书很有意思,你应该会喜欢。”我找来了本据说是河童最无聊的书《边走边啃腌萝卜》,用一天时间看完了。接着就在网上下单买了妹尾河童所有能买到的书,也包括风间茂子的那本《河童家庭大不同》。可见我也很无聊啊。
抛开河童的为人(尤其是感情婚姻上,个人觉得比较惊世骇俗),河童虽然是舞台设计师出身,但他的兴趣广博,酷爱旅游、收藏、美食,是朋友眼中的“老顽童”。他的书内容涉及的极为广泛,而且因为他的书不少都是昭和末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写的。所以要读懂他的书,或者说从他的书中读出乐趣来,需要对相关的历史、文化、典故都有所了解才好。妹尾河童书的最大特色是手绘插图,特别是他的“手绘俯视插图”,专业、精细、有趣,所有的事物的位置与尺寸都按比例与方位画得非常清楚,还有相关的标注。真是算得上图文并茂。
读他的书需要一种心境,沉下去读,在所有的年代人物上都做好标记,大致清楚文章事情所处的年代和来龙去脉,就大致可以看出日本社会、国民意识的发展与变迁脉络,体会一个文化人的关怀与坚持。我觉得这对理解我们自己以及所处的社会很有好处,除了保持好奇心与快速学习之外,在世界潮流、大江大海般的激荡中去体现一个知识分子的爱、人性与责任感更为重要,如甘地所言:“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三)
西原理惠子是最近开始看的。西原算得上一个另类传奇:小渔村出生,上京追梦,四处游荡,夜店里打过工,缅甸出过家,与战地摄影记者结过婚,生了儿女,又离了婚做单亲妈妈,又复了婚,照顾重病的前夫;又做了寡妇,回归单身妈妈。人生如此的跌宕,但在书中几乎看不到什么抱怨与情绪。都是身边小事、芸芸众生。她的绘本与高木相比,题材涉及的内容要更为广泛,生活育儿、社会问题、文艺科学,几乎无所不包。每个人都可以读出不同的味道:爆笑、温柔、深刻、悠远、亲切,这些五味交杂的背后,是西原理惠子独特的处世态度和观察视角,很过瘾,很好看。
另外,提醒下:西原理惠子的书画风独特,类似小孩涂鸦,人物变脸夸张。据说是其摸索十几年之后独创的“西原流”。大家如果要看,就要耐住性子看完一本,相信你会喜欢的。(个人感觉《物语三部曲》大学生以上就能看,《每日妈妈》系列的最佳读者年龄需要在25岁以上,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