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中飞行
当飞机在排队等候起飞时,我看向窗外,广州正下着不大不小的雨。我想了一想,下雨天应该就没有什么好的景色可以拍吧。于是就把手机关机了。
飞机跑到跑道上之后,我打了个盹,脑海中闪现着飞机爬升,穿越云层的景象。
引擎嗡嗡作响,我以为我们已在天上了。
窗外依旧是不大不小的雨,水泥路,绿草地,以及稍稍往下调整了的扰流片。
噢,原来还没起飞啊。
我看了看窗外的雨,心里想,该不会又要在跑道上等上几个小时吧。不远处的飞机开始加速爬升,我们的飞机也跟着往前走了。嗯,如果我们太频繁地起飞是不是会发生事故?拐过弯后,我们进入了起跑道。原来呆的地方排了整整三架飞机,这是我前所未见的情景,当时就觉得这画面特别的诙谐幽默。看见三个庞然大物原来也要排队,不禁哑然失笑。
飞机开始加速,一开始的时候感觉路面还是有点打滑,飞机的轮子用力滚了几圈飞机才慢慢往前挪动。快速转动的车轮也划起了巨大的水花,不断往后泼溅。呃,会不会起不来呢?毕竟外面下雨唉。我一直认为机翼在很早开始就向上倾斜了,以为已经在一个拔升的过程。因此当飞机的机翼突然放平了,我以为飞机起飞不成又往下坠了,当时心里确切莫名其妙闪现一丝兴奋和激动。离心力骤然产生,飞机不偏不倚地爬升起飞。
跟上一辆飞机起飞相差不到一两分钟吧,我曾有错觉会不会两架飞机差不多并肩飞行,然后各自往不同方向拐弯。
今天的云层很不规则,以至于我们上升到一定高度的时候,飞机几乎是贴着云层底部在飞行。古人曾无数次憧憬着能飞天,那种感觉,大抵如此吧。欲与天公试比高,我们便在天的脚下,离天最近的地方。
冲进云层后便是云雾一片。果然如此,我想了想,然后就闭上了眼睛。总是感觉睡不够,于是有机会便尝试睡眠。眼睛在刹那间被股热能逼醒,旁边座位的人也似乎被那道光打醒,忽然间变得烦躁,颇为暴力地把前窗给关上,嘴里细声暗骂了几句操。这让我忽然间想起了大学的奇葩舍友。而当我扭头看向窗外之时,耀眼的阳光扎的无法睁开眼睛。而当用力忍住把眼睁开去看,眼睛再也合不上了。
如果给我一个可以录像的东西,这一定会是一部十分震撼的冒险电影。
我用了冒险这个词,这样的一种情绪直接影响了接下来大自然所呈现的景象。就像穿越在丛林当中,太阳和我们玩捉迷藏。大雨的云层,原来不是毫无质感的丝绸质,而是更恢弘磅礴的棉花糖质。诚然,这个称谓是大大折杀了云的威风。但现实场景中依旧不阻云层大展雄威。太阳在我们的左侧,刚好便在自己所坐的窗边,于是我会好奇飞机的另一边,倘若也有人如我这般看着窗外,那将是一番如何的景象?
太阳,云丛,飞机,光线。
是该买一台好的单反,然后就可以在以后的每次飞行中,如果可以的话,都挑下着大雨的下午起飞,这样就能将此等异景拍下来。然后有一团硕大无比,极有质感的棉花糖云撞入眼帘。如果能睡在上面,那该多好。哆啦A梦有过那么一集是将云实体化,然后小伙伴们都在云城之上嬉戏玩耍。如果我们也能如此,那该是多舒服的一种感觉。想至此处,心都快化了,身体也开始绵软,不自觉代入了场景中。但是真的躺上去,会发现原来什么都碰触不到,然后急速下坠吧。这样的天气是否适合跳伞呢?
不知为何,眼前之景,让我在末日与天堂二词当中偏离不定。
我尝试着闭上眼睛去感受灼热的阳光。眼睑上不再是以前的大片鲜红,鲜红中多了些黑斑。心中略过一丝的恐慌。眼中有杂质了么?他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闭上眼所看见的是自己的世界,太阳将一切暴露在空气中。紫外线扫射着每一寸地方,纯洁的混浊的都将暴露无遗。黑斑,是因为自己的世界已经开始混浊了么?想至此处,我惶恐地张开了眼睛,害怕接受一个这样的现实,但刺眼的太阳在刹那间迫使眼睛重返禁闭。究竟是现实太重让你喘不过气还是梦想太耀眼让你睁不开眼。
所幸的是,太阳灼烧过后的眼睛,不留一丝杂质。
在光与云交错之间,我想起了遥在数千里之外的北京,这个地方,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竟能吸引那么多人将自己的青春埋葬在此。想想数天前看过的深圳,这个城市的绿被面积大的惊人。尽管自己从小就住在这个城市的旁边,却从来没有好好地看过这个城市究竟是怎样的。很新的一个城市,少却了一些历史的沉淀与气息。从前我一直觉得北京这个城市没有文化气息,从硬件来讲北京的城市格局已经被半现代的建筑所扰乱,古城的气息无法凝聚。是的,一直都是这么觉得的,到目前为止都是。看过何言的《夜话港乐》,黄伟文的《俗》之后,他们说香港这个城市有着自己一个体系的文化在里面,他们有自己的文学,自己的音乐,自己的电影,每一样都贴上着独属于香港的标签。(粤语这一天然的优势也成就了其独特)后来的某一天我在地铁上游荡的时候,突然想到了些什么,北京这个城市,没有硬件带来的文化气息,但却浸泡在稠浓的文学作品里。那些大家所臆造出来的梦想,机遇,都是通过长短不一参差不齐的文学作品所拼凑出来的意象。这城市,有很多人为之写过文章,兴许也就是这些堆砌出诸多大众的疯狂与痴迷。
我们一路向北走,晚霞不曾坠落。
飞机上正放着还没下线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之前从北京飞深圳的时候也是这部电影。那个,这部电影不是还没下线么?怎么飞机上就播起来了?想着要去影院看也就没有带上耳机乘这趟顺风车了。而且自己也不喜欢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之时去看那些风和浪们所极力推荐或是抨击的电影,因为会影响自己对这部电影的欣赏啊。想想还有两个小时,拿出PSP看了陈俊霖《一页台北》。
这部带着法式格调的文艺片不知为什么很让人喜欢,让人觉得很舒服。没有烂俗的情节,没有太俊俏的男主,也没有激烈的矛盾。小凯跨上机车的那一刻忽然间让自己无比怀念台北这一个城市。是的,一个看一眼就永远忘不了的城市。那些逛过的夜市,夜晚轰隆开过的捷运,诚品书店里的味道。说不出有什么好,却无时不让人觉得美好。
那种淳朴,那种心态,那种对生活品质最简单最原始却又最美好的追求吧。
吃过晚饭,再次看向窗外时,太阳已经坠下云层,剩下云层边际一条泛黄的黄昏线。曾有那么些瞬间我会问自己既然现在开了手机,为什么不早一点就把手机开了呢?哪怕这条黄昏线已经被拍过三次。高空飞行时,手机是彻底没有信号的,尽管如此,开机后我还是最快切换到了飞行模式。乘务员在起飞前一再强调,飞行期间请全程关闭您的手机,包括有飞行模式的手机。以前,我会很听话关闭电源,只是不知现在为何似乎变得调皮了。而既然最后都是开了,为什么不早一点就开,将此前刚起飞时的盛景拍下来?或许因为一页台北带来太多的美好吧,自己竟然没有在这个问题上诘问纠结。
我一再相信,眼睛才是世界上最忠实的照相机。
不知为何,我忽然想起了小四的那句:“阅读是午夜里的御空飞行。”我们穿越着云层,此刻何尝不是御空飞行。美景至斯,乃至这种飞行体验也将阅读所带来的快感和刺激一并囊括了进来。
很快,我们进入了一片雷雨区。不远处的云层不断闪烁着黄光,一开始我还尝试去辨认究竟是飞机的信号灯还是真的电闪雷鸣。飞机的引擎声轰隆作响,机翼上的信号灯在混淆视听。记得第一次在飞机上看见闪电是在北京飞回深圳的飞机上,2011年暑假的事吧。当时飞机延误,情绪有些不满,准备到深圳时又看见了闪电,心中不禁暗骂一声操,有种被坑的感觉。但是这一次不知为何看见闪电却是异常的兴奋,某些瞬间竟然闪过一些因“如果飞机被闪电劈中”而引发的一系列念头,比如说:“飞机在高空层虽然不被闪电击中,但是如果冰雹呢?”又或者“飞机撞上某只飞鸟,机头出现一个大洞”“飞机气压如果骤降是否会真的有氧气面罩掉下来呢?”一直到最后飞机断开两截往下坠。这样的画面直接让我想起了《空中监狱》中那个被带上口罩的杀人狂,在飞机急速降落一路高歌,表现得极为兴奋。而那些画面同样也让自己莫名其妙变得兴奋。万一不死,会不会在中国哪个地方存活,然后隐姓埋名呢?
不远处的云层在打雷,但不知道为什么我仿佛清晰看见有辆车在往西,一路飞驰。一条似乎只该出现在美国荒漠地带的笔直的公路,以及公路尽头的两边悬崖峡谷。身后是电闪雷鸣,两旁是荒芜苍野,只剩无尽黑暗中的未知远方,等着加速疯狂地扑向未来。
让生命灿若烟火,哪怕仅只一刹。
乘务员广播着说我们已经要开始下降,请各位乘客回到座位上,系上安全带,调直座椅靠背,收起小桌板并打开遮光板。其实,如果出于安全考虑,并不需要打开遮光板吧?打开遮光板,是为了让习惯了黑暗的乘客,重见光明么?还是说,让大家一览城市的空景。地上的人们在街头巷尾放着烟花。以前在地上点燃导火索,看着眼花冲入九霄之天,照亮着地上孩童的一脸幸福。那时总觉得烟花应该会飞的很高很高然后才炸开,有时候会害怕会不会飞太高吵到住在天上的神仙。此刻在飞机上看下去,发现原来绽放的只是地上的一个小球。就像煮开的热水,冒起的小水泡,带着点色彩。
飞机飞入云层,穿梭在云层之中,御空于云层之上,而后我们重新归于云层之下,再一次仰望着那片湛蓝的天空,叹着气或者临风微笑着。
滑行的对面,飞机们一片静穆地停在淡黄的雾中,还能看见从飞机对窗投射过来的光亮,会不会有人突然出现在窗上呢?
尊敬的旅客朋友们,我们的飞机已经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飞机跑到跑道上之后,我打了个盹,脑海中闪现着飞机爬升,穿越云层的景象。
引擎嗡嗡作响,我以为我们已在天上了。
窗外依旧是不大不小的雨,水泥路,绿草地,以及稍稍往下调整了的扰流片。
噢,原来还没起飞啊。
我看了看窗外的雨,心里想,该不会又要在跑道上等上几个小时吧。不远处的飞机开始加速爬升,我们的飞机也跟着往前走了。嗯,如果我们太频繁地起飞是不是会发生事故?拐过弯后,我们进入了起跑道。原来呆的地方排了整整三架飞机,这是我前所未见的情景,当时就觉得这画面特别的诙谐幽默。看见三个庞然大物原来也要排队,不禁哑然失笑。
飞机开始加速,一开始的时候感觉路面还是有点打滑,飞机的轮子用力滚了几圈飞机才慢慢往前挪动。快速转动的车轮也划起了巨大的水花,不断往后泼溅。呃,会不会起不来呢?毕竟外面下雨唉。我一直认为机翼在很早开始就向上倾斜了,以为已经在一个拔升的过程。因此当飞机的机翼突然放平了,我以为飞机起飞不成又往下坠了,当时心里确切莫名其妙闪现一丝兴奋和激动。离心力骤然产生,飞机不偏不倚地爬升起飞。
跟上一辆飞机起飞相差不到一两分钟吧,我曾有错觉会不会两架飞机差不多并肩飞行,然后各自往不同方向拐弯。
今天的云层很不规则,以至于我们上升到一定高度的时候,飞机几乎是贴着云层底部在飞行。古人曾无数次憧憬着能飞天,那种感觉,大抵如此吧。欲与天公试比高,我们便在天的脚下,离天最近的地方。
冲进云层后便是云雾一片。果然如此,我想了想,然后就闭上了眼睛。总是感觉睡不够,于是有机会便尝试睡眠。眼睛在刹那间被股热能逼醒,旁边座位的人也似乎被那道光打醒,忽然间变得烦躁,颇为暴力地把前窗给关上,嘴里细声暗骂了几句操。这让我忽然间想起了大学的奇葩舍友。而当我扭头看向窗外之时,耀眼的阳光扎的无法睁开眼睛。而当用力忍住把眼睁开去看,眼睛再也合不上了。
如果给我一个可以录像的东西,这一定会是一部十分震撼的冒险电影。
我用了冒险这个词,这样的一种情绪直接影响了接下来大自然所呈现的景象。就像穿越在丛林当中,太阳和我们玩捉迷藏。大雨的云层,原来不是毫无质感的丝绸质,而是更恢弘磅礴的棉花糖质。诚然,这个称谓是大大折杀了云的威风。但现实场景中依旧不阻云层大展雄威。太阳在我们的左侧,刚好便在自己所坐的窗边,于是我会好奇飞机的另一边,倘若也有人如我这般看着窗外,那将是一番如何的景象?
太阳,云丛,飞机,光线。
是该买一台好的单反,然后就可以在以后的每次飞行中,如果可以的话,都挑下着大雨的下午起飞,这样就能将此等异景拍下来。然后有一团硕大无比,极有质感的棉花糖云撞入眼帘。如果能睡在上面,那该多好。哆啦A梦有过那么一集是将云实体化,然后小伙伴们都在云城之上嬉戏玩耍。如果我们也能如此,那该是多舒服的一种感觉。想至此处,心都快化了,身体也开始绵软,不自觉代入了场景中。但是真的躺上去,会发现原来什么都碰触不到,然后急速下坠吧。这样的天气是否适合跳伞呢?
不知为何,眼前之景,让我在末日与天堂二词当中偏离不定。
我尝试着闭上眼睛去感受灼热的阳光。眼睑上不再是以前的大片鲜红,鲜红中多了些黑斑。心中略过一丝的恐慌。眼中有杂质了么?他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闭上眼所看见的是自己的世界,太阳将一切暴露在空气中。紫外线扫射着每一寸地方,纯洁的混浊的都将暴露无遗。黑斑,是因为自己的世界已经开始混浊了么?想至此处,我惶恐地张开了眼睛,害怕接受一个这样的现实,但刺眼的太阳在刹那间迫使眼睛重返禁闭。究竟是现实太重让你喘不过气还是梦想太耀眼让你睁不开眼。
所幸的是,太阳灼烧过后的眼睛,不留一丝杂质。
在光与云交错之间,我想起了遥在数千里之外的北京,这个地方,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竟能吸引那么多人将自己的青春埋葬在此。想想数天前看过的深圳,这个城市的绿被面积大的惊人。尽管自己从小就住在这个城市的旁边,却从来没有好好地看过这个城市究竟是怎样的。很新的一个城市,少却了一些历史的沉淀与气息。从前我一直觉得北京这个城市没有文化气息,从硬件来讲北京的城市格局已经被半现代的建筑所扰乱,古城的气息无法凝聚。是的,一直都是这么觉得的,到目前为止都是。看过何言的《夜话港乐》,黄伟文的《俗》之后,他们说香港这个城市有着自己一个体系的文化在里面,他们有自己的文学,自己的音乐,自己的电影,每一样都贴上着独属于香港的标签。(粤语这一天然的优势也成就了其独特)后来的某一天我在地铁上游荡的时候,突然想到了些什么,北京这个城市,没有硬件带来的文化气息,但却浸泡在稠浓的文学作品里。那些大家所臆造出来的梦想,机遇,都是通过长短不一参差不齐的文学作品所拼凑出来的意象。这城市,有很多人为之写过文章,兴许也就是这些堆砌出诸多大众的疯狂与痴迷。
我们一路向北走,晚霞不曾坠落。
飞机上正放着还没下线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之前从北京飞深圳的时候也是这部电影。那个,这部电影不是还没下线么?怎么飞机上就播起来了?想着要去影院看也就没有带上耳机乘这趟顺风车了。而且自己也不喜欢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之时去看那些风和浪们所极力推荐或是抨击的电影,因为会影响自己对这部电影的欣赏啊。想想还有两个小时,拿出PSP看了陈俊霖《一页台北》。
这部带着法式格调的文艺片不知为什么很让人喜欢,让人觉得很舒服。没有烂俗的情节,没有太俊俏的男主,也没有激烈的矛盾。小凯跨上机车的那一刻忽然间让自己无比怀念台北这一个城市。是的,一个看一眼就永远忘不了的城市。那些逛过的夜市,夜晚轰隆开过的捷运,诚品书店里的味道。说不出有什么好,却无时不让人觉得美好。
那种淳朴,那种心态,那种对生活品质最简单最原始却又最美好的追求吧。
吃过晚饭,再次看向窗外时,太阳已经坠下云层,剩下云层边际一条泛黄的黄昏线。曾有那么些瞬间我会问自己既然现在开了手机,为什么不早一点就把手机开了呢?哪怕这条黄昏线已经被拍过三次。高空飞行时,手机是彻底没有信号的,尽管如此,开机后我还是最快切换到了飞行模式。乘务员在起飞前一再强调,飞行期间请全程关闭您的手机,包括有飞行模式的手机。以前,我会很听话关闭电源,只是不知现在为何似乎变得调皮了。而既然最后都是开了,为什么不早一点就开,将此前刚起飞时的盛景拍下来?或许因为一页台北带来太多的美好吧,自己竟然没有在这个问题上诘问纠结。
我一再相信,眼睛才是世界上最忠实的照相机。
不知为何,我忽然想起了小四的那句:“阅读是午夜里的御空飞行。”我们穿越着云层,此刻何尝不是御空飞行。美景至斯,乃至这种飞行体验也将阅读所带来的快感和刺激一并囊括了进来。
很快,我们进入了一片雷雨区。不远处的云层不断闪烁着黄光,一开始我还尝试去辨认究竟是飞机的信号灯还是真的电闪雷鸣。飞机的引擎声轰隆作响,机翼上的信号灯在混淆视听。记得第一次在飞机上看见闪电是在北京飞回深圳的飞机上,2011年暑假的事吧。当时飞机延误,情绪有些不满,准备到深圳时又看见了闪电,心中不禁暗骂一声操,有种被坑的感觉。但是这一次不知为何看见闪电却是异常的兴奋,某些瞬间竟然闪过一些因“如果飞机被闪电劈中”而引发的一系列念头,比如说:“飞机在高空层虽然不被闪电击中,但是如果冰雹呢?”又或者“飞机撞上某只飞鸟,机头出现一个大洞”“飞机气压如果骤降是否会真的有氧气面罩掉下来呢?”一直到最后飞机断开两截往下坠。这样的画面直接让我想起了《空中监狱》中那个被带上口罩的杀人狂,在飞机急速降落一路高歌,表现得极为兴奋。而那些画面同样也让自己莫名其妙变得兴奋。万一不死,会不会在中国哪个地方存活,然后隐姓埋名呢?
不远处的云层在打雷,但不知道为什么我仿佛清晰看见有辆车在往西,一路飞驰。一条似乎只该出现在美国荒漠地带的笔直的公路,以及公路尽头的两边悬崖峡谷。身后是电闪雷鸣,两旁是荒芜苍野,只剩无尽黑暗中的未知远方,等着加速疯狂地扑向未来。
让生命灿若烟火,哪怕仅只一刹。
乘务员广播着说我们已经要开始下降,请各位乘客回到座位上,系上安全带,调直座椅靠背,收起小桌板并打开遮光板。其实,如果出于安全考虑,并不需要打开遮光板吧?打开遮光板,是为了让习惯了黑暗的乘客,重见光明么?还是说,让大家一览城市的空景。地上的人们在街头巷尾放着烟花。以前在地上点燃导火索,看着眼花冲入九霄之天,照亮着地上孩童的一脸幸福。那时总觉得烟花应该会飞的很高很高然后才炸开,有时候会害怕会不会飞太高吵到住在天上的神仙。此刻在飞机上看下去,发现原来绽放的只是地上的一个小球。就像煮开的热水,冒起的小水泡,带着点色彩。
飞机飞入云层,穿梭在云层之中,御空于云层之上,而后我们重新归于云层之下,再一次仰望着那片湛蓝的天空,叹着气或者临风微笑着。
滑行的对面,飞机们一片静穆地停在淡黄的雾中,还能看见从飞机对窗投射过来的光亮,会不会有人突然出现在窗上呢?
尊敬的旅客朋友们,我们的飞机已经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