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台上的灰尘与禅的公案
今天早晨起床洗漱的时候,我看到台子上有厚厚的油垢和灰尘,突然想起来我刷牙的这个地方,也就是我的厨房已经很久没有清扫了。一切都是油腻腻的,连肥皂盒子都油腻腻的,然后到处都是灰,灰尘粘在油腻腻的上面,就形成很重的脏的感觉。
我突然想起一段公案,这段公案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关于慧能和神秀的那两首不同的偈语。神秀说身如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时惹尘埃;慧能则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禅宗六祖慧能后来得了衣钵,不远万里创建了南少林寺。后世对他也是赞扬有加,觉得他这段话比神秀来的更明心见性。这可能也是弘忍选择他继承衣钵的原因。
但是我看着这满屋子的灰尘,在这个当下我却顿悟般的感觉神秀更落地,神秀更真诚。指望一步到位一劳永逸的解决所有问题,这是贯穿我们历史的文化意识。无论是武侠小说的大侠成才,还是神话故事里面的得道成仙,或是言情戏剧里面的书生姑娘一见钟情牵手一生,甚至于政治里的改朝换代,宣扬的都是“换了人间”一下子就可以“解放全人类”或者“进入共产主义”,都是“一下子”就成了。这里不需要努力,得了就得了;而且得了也不需要时刻的精进和鞭策,得了就是得了,得了最大么。
这种文化的基因是怎么形成的?
是因为我们抽离了自己的责任还是因为我们知道即使努力也是白搭的绝望?不得而知,但是这种没有“时时勤拂拭”了,都是“何处惹尘埃”的高超和淡定。
但是,当我真正看着这厚重的灰尘之后,我才发现,这一切其实才是奢望,才是妄念,才是业障——你不努力,就真得不到;你努力得到了,但是你不日日精进珍惜,你还会失去。无论是洁净,还是安静,还是世俗的物质,都一样。
当然,说到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不是得道高僧(其实应该得法高僧,这里的道是道行的意思,但是总觉得中国有道家,用起来就怪怪得)。所以我的说法只是作为一个凡夫俗子的感悟,而不是顿悟,虽然我也修禅,我也曾认为顿悟了一些东西……
前几天看《金融与好的社会》里提到洛克关于词汇的说法,说人在创造出来词之后,就被词所影响了,以为词汇本身就是事物本身,进而忽视了现实的差异。比如,当我们说“人”这个词的时候,我们就认为人是应该和我们见过的跟你我一样的就是人,如果碰到棕色的黑色皮肤的我们就会因为经验里没有这种认知,而变得比较不愿意承认对他们的认可,这就是种族歧视的一种起源。
其实禅就是一样,当我们创造出这个词之后,我们就以为禅就是顿悟的,但是真正修禅这个词汇是不是需要有个过程,修禅就是悟不了这个“偏见”我们脑子里还是有的。而在我们脑子里有的这个观念,主要来源是我们的课外读物关于神秀和慧能的那场选秀之战。
我现在仍然怀疑这段公案被如此多的传播,还是因为慧能身份被政治利用了。弘忍如何命题,慧能如何反对神秀那段词,以及神秀又如何追杀他。后世描写的绘声绘色,把慧能这个无产阶级苦大仇深出身形象刻画的越发形象逼真淋漓尽致,但是你们有没有考虑过,神秀怎么想?神秀的徒弟们怎么集体失语了呢?
慧能的坛经的确是比较容易读,但是并不是那么好悟的,很多的东西都要讲很多遍,而且坛经的文法的确很粗鄙,这是绕不过去的。我总觉的慧能有点像无产阶级思想,就是好就是好,慧能其实是最传统的一步登天思维,登天之后还不容置疑。这个跟现实的政治成王败寇有何区别?
其实我也是更喜欢慧能的顿悟,但是我不相信顿悟的人很多。顿悟还是靠知识背景的也是靠修行的,还是靠言说的,如果无法言说,只是用隐喻的话去谈,是不大现实的。而且如果一个事情跟俗世之间的结合是无法沟通的,那它的传承其实是不大的。很多得了禅修之悟的人,可能需要用一本书去讲一个见性,讲一个明心,讲一个空,那你怎么能指望那一句话就得了悟呢?
所以,神秀的说法用时时勤拂拭的方法来解决这个事情,是有道理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喜怒哀乐,这个事情如果不是修,顿悟就一劳永逸,其实是偷懒的方法。
这是我对禅修的理解,是不是该怪那个灶台?
我突然想起一段公案,这段公案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关于慧能和神秀的那两首不同的偈语。神秀说身如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时惹尘埃;慧能则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禅宗六祖慧能后来得了衣钵,不远万里创建了南少林寺。后世对他也是赞扬有加,觉得他这段话比神秀来的更明心见性。这可能也是弘忍选择他继承衣钵的原因。
但是我看着这满屋子的灰尘,在这个当下我却顿悟般的感觉神秀更落地,神秀更真诚。指望一步到位一劳永逸的解决所有问题,这是贯穿我们历史的文化意识。无论是武侠小说的大侠成才,还是神话故事里面的得道成仙,或是言情戏剧里面的书生姑娘一见钟情牵手一生,甚至于政治里的改朝换代,宣扬的都是“换了人间”一下子就可以“解放全人类”或者“进入共产主义”,都是“一下子”就成了。这里不需要努力,得了就得了;而且得了也不需要时刻的精进和鞭策,得了就是得了,得了最大么。
这种文化的基因是怎么形成的?
是因为我们抽离了自己的责任还是因为我们知道即使努力也是白搭的绝望?不得而知,但是这种没有“时时勤拂拭”了,都是“何处惹尘埃”的高超和淡定。
但是,当我真正看着这厚重的灰尘之后,我才发现,这一切其实才是奢望,才是妄念,才是业障——你不努力,就真得不到;你努力得到了,但是你不日日精进珍惜,你还会失去。无论是洁净,还是安静,还是世俗的物质,都一样。
当然,说到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不是得道高僧(其实应该得法高僧,这里的道是道行的意思,但是总觉得中国有道家,用起来就怪怪得)。所以我的说法只是作为一个凡夫俗子的感悟,而不是顿悟,虽然我也修禅,我也曾认为顿悟了一些东西……
前几天看《金融与好的社会》里提到洛克关于词汇的说法,说人在创造出来词之后,就被词所影响了,以为词汇本身就是事物本身,进而忽视了现实的差异。比如,当我们说“人”这个词的时候,我们就认为人是应该和我们见过的跟你我一样的就是人,如果碰到棕色的黑色皮肤的我们就会因为经验里没有这种认知,而变得比较不愿意承认对他们的认可,这就是种族歧视的一种起源。
其实禅就是一样,当我们创造出这个词之后,我们就以为禅就是顿悟的,但是真正修禅这个词汇是不是需要有个过程,修禅就是悟不了这个“偏见”我们脑子里还是有的。而在我们脑子里有的这个观念,主要来源是我们的课外读物关于神秀和慧能的那场选秀之战。
我现在仍然怀疑这段公案被如此多的传播,还是因为慧能身份被政治利用了。弘忍如何命题,慧能如何反对神秀那段词,以及神秀又如何追杀他。后世描写的绘声绘色,把慧能这个无产阶级苦大仇深出身形象刻画的越发形象逼真淋漓尽致,但是你们有没有考虑过,神秀怎么想?神秀的徒弟们怎么集体失语了呢?
慧能的坛经的确是比较容易读,但是并不是那么好悟的,很多的东西都要讲很多遍,而且坛经的文法的确很粗鄙,这是绕不过去的。我总觉的慧能有点像无产阶级思想,就是好就是好,慧能其实是最传统的一步登天思维,登天之后还不容置疑。这个跟现实的政治成王败寇有何区别?
其实我也是更喜欢慧能的顿悟,但是我不相信顿悟的人很多。顿悟还是靠知识背景的也是靠修行的,还是靠言说的,如果无法言说,只是用隐喻的话去谈,是不大现实的。而且如果一个事情跟俗世之间的结合是无法沟通的,那它的传承其实是不大的。很多得了禅修之悟的人,可能需要用一本书去讲一个见性,讲一个明心,讲一个空,那你怎么能指望那一句话就得了悟呢?
所以,神秀的说法用时时勤拂拭的方法来解决这个事情,是有道理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喜怒哀乐,这个事情如果不是修,顿悟就一劳永逸,其实是偷懒的方法。
这是我对禅修的理解,是不是该怪那个灶台?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