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牛耕兄以及诗诸位诗友书
答牛耕兄以及诗诸位诗友书
一
今天读诗人牛耕兄在我评论臧棣诗歌的文章后的回复,牛耕兄说:“特别喜欢读金川先生的系列诗评诗话,在经验值和真值之间,您找到了自己独特而强大的气场。这个气场,很好地平衡着您的诗歌和生活之间的杠杠。在我看来,很多诗界名人也没有这样的气场,也没法达到这样的平衡,让人称羡呐!”
牛耕兄的回复又让我不由想起,也是同样读了这篇文章,而以私信的方式给我的回复,他说:“谢谢你,终于能在诗歌的意义上谈论诗歌。”
我觉得很欣悦,因为我认为我的判断是正确,我的说话是切准了诗歌的本原。我终于摆脱了那种圈子里的虚于应酬的说话方式。
其实到了我现在的年龄,所谓的五十而知天命的时候,如果在评论一个诗人,尤其是评论像臧棣这样有影响力、有知名度、有诗歌艺术成就的诗人的诗歌作品时,还是一味地赞誉他、恭维他、一味地捡拾美好的语言与词汇往他的诗歌作品上贴标签,已经没有必要了。甚至这样做,对于我是不可思议的,是可怕的,就像在重蹈覆辙,再度回到不堪忍受的生存环境中。
具有一定成就积累的诗人,真正渴望的是批评,而不是溢美之辞。如果一个有成就、有起码的知名度的诗人,依然觉得自己的知名度还不够,依然渴望在别人的赞誉中扩大自己的知名度,那么他必定会适得其反,甚至会自取其辱。作为名望,其实就是一种必要的装饰品,就如一件衣服一样,不穿不行,穿多了在夏天会热死人,在冬天会沉死人。
一个依然觉得自己知名度还不够的诗人,还要依靠别人的赞誉与吹捧提高知名度而不是专心挖掘作品的内涵与扩充作品的体积,说明他对自己的艺术方向与艺术的结构,以及艺术的进程,过于缺乏信心与把握了,这样的诗人就不可能成为大诗人。
一个不成熟的诗人,可能对名望有急切的渴求,这是正常的。一个诗人检验自己成熟度值,就在这个关键点上:成熟的诗人,他基本知道自己需要什么,需要得到什么,需要做什么。他甚至已经懂得努力回避这些迎合、赞颂,甚至已经知道如果再追求这些东西,就将成为阻碍与遮蔽。
但是,事实上许多诗人根本没有这种清醒,而且一直还在为知名度奋斗,这也从客观上说明其不成熟。凡是这样的诗人,他的作品一定没有较大的发展,一定在做表面的包装与分粉饰。有些诗人,别看年岁不小,别看诗龄很长,但是他们一直挣扎这种误区之中,所以他们的艺术人生总是步履艰难,一直无法进入一个清澈明净的疆域,一直无法进入豁达洒脱的人生境地。他们依然在诗歌的小圈子里拼命挣扎,又不免每每受到质疑、非难,甚至羞辱。原因就在这里。
这是我十年来研究研读中外诗歌大师,研读中外诗歌名人的作品得出规律。
二
在进入北京文艺网之前,我过着与世隔绝的纯艺术生活,除了三餐一眠,其他一概不过问。我没有交往,不参与世俗的事务。自己写,自己乐,自斟自饮,自得其乐。但是渐渐发现自己活得很狭隘,写的也很狭隘。感到非常恐惧。为什么?因为自己的所思所想,一切艺术的所得,在喂养自己时候,越来越微薄,似乎越来越没有浓度了。这时猛然发现,一个人的艺术价值,必须在与全人类一起分享的过程之中,才能不断壮大,才得以获得更丰富的存在,再以此来丰富自己。个人的艺术进程的收获,在于与全人类的分享之中,同时获得全人类的需求是什么?什么事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共性的东西,等等,这时,这部分获得就是一个新兴的给养,这个给养又会成为个人艺术加工全新素材,会反哺自己。
我来北网其实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我必须靠近更多的诗人,尤其像西川、唐晓渡、杨小滨、姜涛……他们这些创作力活跃,艺术活动影响力很大的诗人。
同时,我需要接近更多的优秀的年轻诗人,从他们身上发现我艺术真空与缺陷,发现我的落伍,发现我的苍白与贫乏。我急切需要这些素材来填充我的空虚。因为我现在不缺乏的就是容量。我把社会交往等一切追求虚名、容纳虚名、容纳蝇头小利的空间全部腾出来了。
所以,我到任何一个论坛与网站,目标非常明确,我知道我要什么。我在北网为杨炼,为臧棣,为于坚写过评论,说白了,我是在他们的身上挖金子,挖素材,挖资源。因为他们艺术生涯存在的黑洞,他们艺术创作中存在的误区(这些存在,对于任何一个艺术家诗人都存在,不是他们个人的专属,而且在他们的身上可能更隐秘,而一旦揭示出来,也更具有价值),对于我就是经验与教训。对于我就可以避免走弯路,而直接进入更有效的艺术分享。
这也是牛耕兄,以及许多诗友觉得我的诗歌批评写的与别人不一样的原因。其实,我在批评别人的时候,更多的是在想我自己该怎么走?怎么走才是更符合诗歌方向、更符合艺术的方向、更符合事物发展的正确方向?
到了我这样的年龄,应该有这个清醒。我的四十岁以前,基本用于社会活动,在名利是非中沉浮,而四十岁以后,才寻找诗歌艺术做生存模式。我看中这门艺术的轻灵、便捷、既可以抒情,又可以思索,似乎是万能的工具。诗歌,太适合我了。
我认为诗歌艺术之是一门非常舒适的修炼工具。诗歌,没有寺院模式的清规戒律,没有寺院模式机械死板,既有出世入世的自由,又有人性天伦的自由分享与满足,又有对人生、生命、世界、万物探求的无限可能。七情六欲出现的时候,可以用诗歌来疏导、甚至解脱、甚至干掉他。没有七情六欲的时候,可以用诗情画意来诱导、来生发、使生命始终处于年轻、积极、旺盛、充满生气的状态。至于人们非要把诗歌当做名利圈子,里的东西来对待,那不关我的事情,我完全可以自由避开。但是我要研究这种现象,以及由此带来恶果,对圈子保持必要的警戒,实际就是告知自己改造恩么走路。
诗歌圈子是诗人的生存环境的一部分。诗人对自己生存环境,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辨析,其实也是在为创造更理想的生存地,是关乎到自己更长远的建设。从这个意义上看,圈子里的不良风气与我学术建设是有关联的。所以,只能把这些问题放在学术的范畴研究。而与个人生活态度与习惯,自然可以保持两不相干。
这就是人生的进退的策略。诗人必须讲究这些策略,否则永远不能脱俗。而所谓的脱俗,不是鄙视世俗,是不受到世俗的拖累与伤害。是如何从战略去去移风易俗,改变陈旧的落后的模式。
所以,在我潜心写诗读诗评诗,走了十年之后,我大概觉得,基本上走上符合诗歌本真的轨道。我认为我是有效的。我把我的探索的有效性已经作料总结《诗意的图谱》《人性经济学》这两部书,已经把我彻底夯实。我写书写诗,跟别人不一样,我就是为了澄清我对现实的各种困惑,就是为了让自己的眼睛澄明一点,最终活得明白一点,不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徒劳地奔走,劳力劳心,最后错过生命与生俱来的富庶。
所以,现在我活得自足自有,也根本犯不着对谁点头哈腰,对谁卑躬屈膝,屁颠屁颠的,那日子对于我已经一去不复返,我不可能再进入诗歌领域,再重复那种作为。
现在,说的严重点,每说一句话,没走一步,对于我都是对生命的分享。每一句话,都是我想说的,发自内心的、由衷的、没有强加,必须按照我的感觉,按照我的理解,按照我对事物的本真要求,而不能屈从什么人情、面子。
同时我也可以绕开人情面子,做到虽然让别人不快,但绝不伤害人。因为我这是本着诗歌艺术的规律在说话,我相信,我的看法与观点是有益的,对全人类,对世界,对诗歌发展积极健康的方向是有益的,即使有人不高兴我的说话,有一天,他们会明白我的真诚与远见,因为这是规律在发挥作用。也许我们永远无法成为规律的代言人,但是可以不断接近规律,谁越接近规律,谁就获得福分越多。
我不能说我是百分之百准确的,但是,我本着一个感觉真诚,真实,我认为只要永远坚持这一点,即使有不准确的地方,也可以自然获得纠正,也足以产生摇撼。
三
2012年北京文艺国际网华文大奖评定结果出来了,我也可以说说憋在肚子里的话。
结果不出来,不想说。不想被人说我是逢场作戏,沽名钓誉,有所企图。有所忌讳吧。大奖结果出来,就没有忌讳了,可以实话实说了。我既是大奖的参赛者,便成了大奖赛的目睹者,亲历者。
我又是自认为是担当着中国诗歌发展大任的人。所谓位卑不敢忘国忧?或者是自我虚荣、沽名钓誉之心不死、不甘老死荒丘的名利观的继续存在?等等。
反正肯定得对大奖赛事说点真实感受。
我闭门不出,没有任何交往,不参与任何现实事务,可以近几个月,赛事对于我是最近的主要的社会活动。感受颇多。
我是站在全方位的视角说感受的,因为我也是以进入一个全方位、大视野的平台的感觉,来参与这个诗歌大赛的。
我是在寻找一个中国诗歌大平台的过程,进入北网的。进入北网,先不看奖项、奖金,先看几位评委,我就有点心花怒放。
先说西川。
我四十岁放弃一切社会职称、职务、职业,投身诗歌艺术,在2004年开始专心诗歌写作,由于接触海子的现象,进而接触到西川的诗歌。
我在2004年之前写诗,是孤陋寡闻的,甚至就不知道现代诗歌与古代诗歌的区别。我第一次投稿给榕树下,被退稿,说风格不对。我羞愧死了。犹如万箭穿身的疼痛。说真的,在此之前,我的诗歌在当地的刊物也发表过,自认为是有点基础的。
可以说,自遭受挫折,开始沉下心来,压制住浮躁,看看别人怎么写,写什么?抒情是怎么抒发的?情,这玩意到底是什么东西?
我一直认为海子的抒情方向不对头,依然是传统体制下的浮躁模式,尽管他使用现代诗歌的技巧,但是他的思维方向与情感方向还是旧体制下的,不是现代的。而西川的诗歌《暮色》给我启示。当时我只能读懂他的《暮色》喜欢那种造景的抒情能力与气度。后来,当然是更喜欢《哈尔盖仰望星空》,理智克制,充满对事物本源与人生的本原的接触。西川这种抒情能力与气度,一直是我追求的标杆。我曾经在百度诗歌吧做吧主的时候,推广过西川的诗歌。
由于海子事件,进而了解到西川的诗歌理论,诗歌活动。西川不仅仅是诗人,他是翻译家,理论家。他的诗歌文论,厚道真诚。他翻译新西兰诗人巴斯特克的诗歌,我认为,可以说是翻译诗歌中,质量最上乘之作,典范之作。西川对现代诗歌的通晓、精深、博览,在中国诗坛首屈一指。
再说杨小滨。我是在2007年进入网络发表诗歌,学习诗歌,寻找中国优秀诗歌的时候,发现杨小滨的诗歌《如果一朵花到来》被这个诗歌的韵律,吸引了。他的诗歌具有西方现代诗歌鼎盛期的大师们的诗作神韵。因为现代诗的韵律,就是神韵,也即,情感度值与思想度值与艺术技艺驾驭能力的结合。具有同样美感的诗人,如叶世斌,远人、鲁西西。他似乎得到黑塞,塞弗尔特,西门内斯的真传,也得益于帕斯捷尔纳克的真传,用轻盈自在、舒适优雅的韵律,承载着思想与情感的前进的方向与度值。这种韵律一直是我追去的基调。
三说唐晓渡。后来,我给《诗刊》《人民文学》投稿,因为被要求我参加学习班、订刊物,凭借订购发票才有给我优先发表权,等等,倍感遭受到官方诗歌的挫折。
由此想了解一下传说中,官方诗歌的潜规则,于是搜索到唐晓渡谈论在诗刊工作的经历的一篇文章,里面大致流露一些刊物内部的旧情况,对潜规则有一点暗示,主要是谈他果断离开诗刊的心情,读后觉得非常佩服他的勇气。很受鼓舞。因为我也是在官方机构谋职的,觉得在官方机构长期待下去,会有泯灭人性最美丽的纯真与优雅的威胁。
读他的文章后,很想结识他。当然是结识他的文章与气质。我保持跟任何名人不交往的戒律。后来发现王家新唐晓渡编辑的《二十世纪世界现代抒情诗精粹》这部诗歌一直是我学习现代诗歌的教科书。我一直认为,这是世界现代诗歌的《诗经》。
到北网以后,再读过唐晓渡的诗歌以后,才明白,他为何会与王家新,能选出那么优秀的诗歌选本的根源。唐晓渡2006年的诗歌,是现在许多优秀诗人都无法接近的水准。
四说杨炼、翟永明、秦晓宇。在中国现代诗歌开创的进程中,或者按照我的理解与我的研发标准――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中国当代诗歌的开启的标志――这个标志中,杨炼才是真正的朦胧诗的代表。因为北岛、舒婷的诗歌依然是中国传统体制诗歌下产物,舒婷是向上飞翔的抒情的产物,北岛是向下飞翔的抒情产物。尽管北岛的诗歌得到现代诗歌技艺的精髓,但是他的抒情一直无法排除传统体制下的响亮的叫喊声,而这个正是传统体制的余孽在作怪。因此舒婷、北岛写不下去,走不下,理所当然,是被这个叫喊声阻止了。所以杨炼的诗歌探索,一只持续到现在,最能代表中国诗歌的进程。
而翟永明现在已经用她的辉煌成果,不断努力前进的诗作以及诗歌活动、获得的奖励,证明她诗歌方向的力度与强度。
秦晓宇的诗歌以及理论,独步诗坛,这是我进入北网才学习到的。可以说,他们三位的诗作与诗歌活动的影响,是在中国诗歌领域具有极大影响力的三种声音。
五说姜涛。我进入北网以后,才细细了解阅读姜涛。他的诗歌,具有强大的当代现实气息,真实稳健的思悟韵律,真诚上上的情感方向,恰恰是我追寻的同一方向。说真的,一个诗人,脱离真实的生存背景,不是沿着现实生存环境去挖掘生命的内涵,而写那种知识的漂移、物象的重组、看图说话,心理的感觉捕捉,生理感觉的玩味,或者陷入与物象的争辩之中,是最终必定会夭折的。
读姜涛的诗歌,感到与当代诗歌的韵律贴得很近。他已经走出现代诗歌的气场,抵达当代诗歌的气场了。拿姜涛的诗歌,与当代西方诗歌的佼佼者、比较成熟的、又有发展前景的诗歌作品比较看,其韵味是接近的。说真的,诗歌不走这种路子,便无路可走。
最后说杨佴昱的诗歌。进入北网,了解北网,读到杨佴昱的诗歌,那种超脱感,那种诗画分离,而诗画又被诗意的若有若无的气场维系着,诗意、诗情与诗思又在互动的感觉之中,不断起伏,也许这是得益于他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理论与雄厚的艺术实践,他的诗歌语言与绘画语言的互通与互用,才会如此精妙吧。这种艺术能力,真值得我们这些专业写诗的人好好学习。
四
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开阔的平台。《诗刊》等大型刊物,虽然大,但是不开放。许多大奖赛,比如国际华文奖,柔刚诗歌奖,鲁迅奖,等,也是不开放的,没有北网这种开放的优势。所以看到这里的评委,都是中国诗歌顶尖人物,当然心花怒放。所以,我已进入北网,已经是六月份,一开始就放了一炮,激动地写了一个文章,叫做什么《进入北网的随感》。
别看我在文章里,以及在我的诗歌评论的文章里,对几位评委,直呼其名,这无非是为了表达的简洁罢了,而内心里一直把几位评委当前辈、老师相待。这是真诚的。杨炼、唐晓渡,自不必说,比我年纪大,叫老师前辈都可以。西川,翟永明,与我同龄人,杨佴昱,秦晓宇,杨小滨,姜涛,比我岁数小点,但是他们在诗坛、艺术界早已扬名立万的时候,我还在诗坛以外做政治梦,在真正的名利场上呼风唤雨、上蹦下穿、劳心劳力呢。我在四十岁步入诗坛,他们都已经功成名就了,不是我的前辈是什么?不是我的老师是什么?
这样表白,这是基本的人情事理,如果这一点都看不到,看不顺,这一点都不懂,都不通,那么我的五十岁就白活了,枉为人,还怎么做诗人呢?!
一个人做人的基本路子都没有走通,怎么能进入诗歌艺术这个殿堂?即使进来,也是自取其辱。因为无知、蛮横、任性、自认为是、缺乏基本人情事理的常识、缺乏基本人性的规则的言行,羞辱不了别人。别人,他们的诗名、业绩是时间与历史赋予的。也羞辱不了诗歌,因为诗歌自有其发展的必然规律。
说真的,进入北网,看到许多诗友对几位评委的言论,真是感到愧疚。我最近读到黄灿然的一片就报道,黄灿然说:做诗人没什么羞耻的。但是我觉得做诗人,必须懂得什么是羞耻。缺乏起码做人的常识,就是一种羞耻。什么自杀呀,神经呀,裸奔呀,人身攻击,造谣污蔑,等等。基本常识就不懂,做了诗人也会给诗歌抹黑压,这种人很多,无怪乎有人瞧不起诗人。
进入北网之后,就想说这些话,因为这是我的观察、思考与分析。一个人,尤其像我这样的年岁、有着种种社会实践、艺术阅历的人,到任何地方,都会有自己深思熟虑,每走一步,都会步步留心,甚至每说一句话,即使说一句有些冲动的话、甚至是过头的话,也是慎之又慎的,也是要考虑是否符合自己做人的原则,与原则当否,对他人当否,对社会当否。
当然,这不是拘谨,不是憋屈自己。如果在此地觉得说话憋屈,可以走开啊!为何非要在这里憋屈呢!对不对?当然,也不是觉得憋屈就放肆、胡说八道、个人意气用事。一个人偶尔意气用事,难免。但是把个人意气胡乱使用,而不知道如何收敛自己的意气,不知道如何管束自己,不管顾公共环境,这样的人首先做人有问题,根本谈不上进行艺术实践。
或者必须在艺术实践中首先磨砺掉这点意气。
五
但是尊重人是一回事,如何评论这些前辈老师的作品是另回事。这是非常纠结的事情。
中国这个人情味很重的国度,把人情世故都搞进学术研究。中国的艺术界、诗歌界、文学界、学术界,许多大腕,许多权威,就不懂得把私人感情与学术态度严格区分开,甚至就不把这种区别当做一种美德,反而把私情搞进学术研究中。真不是好玩意、真不是好习惯,真是太恶劣,真是太愚昧无知了。
这是我一直不愿意进入各种圈子的原因之一。
我曾经受不了在我原来的工作中,因个人私利、个人私欲、个人私情的参合,而把工作搞成关系网、人情网,而工作准则、工作原则形同虚设,社会规则可以因人情、因个人好恶,随意践踏……等等,我觉得在那种工作环境中,工作就是对人性粗暴的残害,就是对人性极大的羞辱。这是我毅然离开我的工作岗位,冒着饥寒交迫的危机,终于做了一个纯粹诗人的根源。我不想我的后半辈子,活在那种不清不白的漩涡里。
现在进入诗歌领域,我经常看到许多诗歌网站、论坛,看到一些你来我往,互相应酬的现象,诗歌作品后边的跟帖子,大都是客气的应酬,只要是有点名气的人、或者是什么版主、站长、评委、编辑、主编等等帖子,那么这些跟帖,不论作者的作品质量如何,一味吹嘘、叫好、喝彩。真可怜死个人。
再看看那些互相评论的文章,一味地挖苦心思,寻找贴金的语句,鸡蛋里挑金子,厕所里寻找香水,死人的尸体里找花香,真把人晕死了。
当然,一个人一个活法。我不是干预别人。我只是想,学术就是学术,与人情私心杂念,必须严格分开,不分开根本无法接近学术规律,学术就会完蛋。
中国是个人才大国,为什么到美国就能出成果,在中国就很有可能只能是庸才?这与中国人不知道如何动情、如何用情,有直接关系。说白了,当代中国依然是个情感尚未开化、尚未上升到高级层次的国家。当代中国,有修养的社会风气,远远没有形成主流,依然被低俗、庸俗、媚俗、恶俗的狂流包围着、吞噬着、折磨着。这也是我们的诗歌一直无法走向清澈、走向大气、走向高尚、走向大师级别的一大客观原因。
我在四十岁以后,就是为了远离这些恶势力的无谓的伤害与干扰,才选择走进诗歌艺术领域的。
因此,我读诗,我评诗,根本不会去吹嘘什么,讨好谁,或者害怕得罪谁。而且我认为,假如我要是盲目地、或者下意识地吹捧谁,那就是对谁的巨大不尊重。尽管许多诗人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但是这种无原则的吹嘘,只能使你适得其反。你必定会自取其辱。
近几年,我写过许多诗歌评论。给有名的,给无名的,只要灵感来了、积蓄的容量多了,可以写一篇文章了,就写一个。
我有个原则,对年轻的初学者,要鼓励多、引导性的批评语言多。因为对他们批评的严厉了、直接了,他们受不了,也听不懂。因为他们的创作实践太少,独立思考的太少,情感的历练太少,还不能超越基本的人情世故与个人的错觉。
而我对有名的诗人,批评的语言直接,严厉。为什么要这样?因为他们被自己圈子已经宠坏了,已经遮蔽了,不严厉不行。同时他们的创作实践,独立思考、情感历练的资源与根基很雄厚,能够接受严厉的、目光独到的、有艺术思考高度的敲打。
在北网我给杨炼、臧棣、于坚三位写过批评。给杨炼写的那个简单一些。他们对于我,都是老师、前辈级别,但是在我的批评性的文字里,我就没有前辈与老师的概念。我只是按照艺术规律的要求去做。
因为我就是研究规律的人,以研究艺术规律为快乐的人。在学术研究中,尤其是诗歌批评中,私心杂念是让双方蒙羞的祸端。我认为我知晓艺术规律的运行。我必须坚持我的原则,否则都那么乱哄哄的,在诗歌论坛这个本来就狭隘的圈子里,你来我往,你唱我和,成什么了?我实在为那种无原则、无高度、无艺术的起码尺寸的言行,感到可悲。诗歌艺术不是玩杂耍。
有人说了,你滚开,我不喜欢你那种批评。艺术说:你滚开,金川是冲着尊重艺术而来的,你走开,休要用你的无知、你的懒惰、你的懦弱、你的自甘平庸,来羞辱艺术。
当然,一如杨炼、臧棣、于坚他们,在诗歌领域驰骋这么多年,他们会读懂一片无私无畏,为学术、为诗歌、为艺术,直抒己见的文字。也许他们会感到皮肤疼痛,骨头疼痛,但是灵魂会在暗处发生愉悦与满足。
而一个诗人,在严厉的、认真的、真诚的批评的面前,灵魂没有获得愉悦与满足,那么他的艺术生命就要快完蛋了。
六
在参加北网诗歌大赛以前,我活动的范围大,但是没有几个固定的基地。为此深感不安。因此一直想找到一片视野开阔、高手云集的阵地。而这样不可避免就会涉足各种圈子,因此,又为自己的诗歌主张与许多做法,与别人不一样而有所考虑。写这个文字,是为自己做铺垫,作解释的,是自私的,是为以后见面打基础。
但是我绝不会放弃我的主张。因为我既然退出现实的、工作中的那种圈子中的做法,比如朝里有人好做官,关系网,等等,那么我不会再在诗歌领域再谋求这些东西。
但是,我相信我的原则,我的做法,一定会得到更多的有识之士的认同。我们的诗歌,我们的艺术,太需要这种不参杂个人私心杂念的批评的声音了。
可以这样说,获得金川评论的诗人们,你们有福了。
因此,我做这一些思考,实际是在为自己做一点解脱罢了。人与人绝对不能在误解中相处。我知道,在我获得解脱的时候,一定具有社会价值。因此,我今后,还会对更多的诗人们,尤其是名诗人们,要写出质量更高的诗歌评论的文字。我不希望有的人把我看做妖魔鬼怪,更不希望把我当做连人情世故都不通达的、固执的、无知之流。
在现实生活中,我是个热情好客、善解人意、隐恶扬善的明白人;但是现实中我基本杜绝请客送礼的交往。因此在论坛上我很少跟诗友来来往往,互相应酬,请大家见谅。论坛也是现实啊!
在学术研究中,我是个直言不讳、是非分明的探索者与分享者。这是唯一证明我还活着的、也是我作为人的社会属性的基本延伸吧。
做人清清白白,搞学术也明明澈澈。不亦乐乎?有更胜之乐乎?!
在论坛,尤其在北网结识了许多诗人,我几乎通读了大多数诗人的诗歌,有的阅读的很不到位,以后还会细细品读。
而我真的不是在读诗,我一直读诗人,读诗人肉体在现实之中如何挣扎,读诗人的灵魂怎么在诗歌庇佑中获得那么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滋润,就是如此,诗人就足以光芒四射了。也足以照耀我了。
其实在更多的时候,我在许多诗人的作品中,获得的资源,获得的财富,甚至比作者也许更多,这也是促使我不得发表一些批评与言论的原因。没有这种收益,没有因此而获得的激情,没有因此而激发的灵感,我也不会随意写批评性的文字。
牛耕兄,以及诗友们,把诗歌当做一门美好的分享模式,来承载我们的生命,真正的美好的分享在于对生命的分享,一切诗歌的、文字的、艺术的表达,无非是生命内在疆域在扩大、在释放、在升华、在丰富,达到一定的极点与巅峰的时候,而不得不泄露的一些微光而已。
二〇一三年九月二十日
一
今天读诗人牛耕兄在我评论臧棣诗歌的文章后的回复,牛耕兄说:“特别喜欢读金川先生的系列诗评诗话,在经验值和真值之间,您找到了自己独特而强大的气场。这个气场,很好地平衡着您的诗歌和生活之间的杠杠。在我看来,很多诗界名人也没有这样的气场,也没法达到这样的平衡,让人称羡呐!”
牛耕兄的回复又让我不由想起,也是同样读了这篇文章,而以私信的方式给我的回复,他说:“谢谢你,终于能在诗歌的意义上谈论诗歌。”
我觉得很欣悦,因为我认为我的判断是正确,我的说话是切准了诗歌的本原。我终于摆脱了那种圈子里的虚于应酬的说话方式。
其实到了我现在的年龄,所谓的五十而知天命的时候,如果在评论一个诗人,尤其是评论像臧棣这样有影响力、有知名度、有诗歌艺术成就的诗人的诗歌作品时,还是一味地赞誉他、恭维他、一味地捡拾美好的语言与词汇往他的诗歌作品上贴标签,已经没有必要了。甚至这样做,对于我是不可思议的,是可怕的,就像在重蹈覆辙,再度回到不堪忍受的生存环境中。
具有一定成就积累的诗人,真正渴望的是批评,而不是溢美之辞。如果一个有成就、有起码的知名度的诗人,依然觉得自己的知名度还不够,依然渴望在别人的赞誉中扩大自己的知名度,那么他必定会适得其反,甚至会自取其辱。作为名望,其实就是一种必要的装饰品,就如一件衣服一样,不穿不行,穿多了在夏天会热死人,在冬天会沉死人。
一个依然觉得自己知名度还不够的诗人,还要依靠别人的赞誉与吹捧提高知名度而不是专心挖掘作品的内涵与扩充作品的体积,说明他对自己的艺术方向与艺术的结构,以及艺术的进程,过于缺乏信心与把握了,这样的诗人就不可能成为大诗人。
一个不成熟的诗人,可能对名望有急切的渴求,这是正常的。一个诗人检验自己成熟度值,就在这个关键点上:成熟的诗人,他基本知道自己需要什么,需要得到什么,需要做什么。他甚至已经懂得努力回避这些迎合、赞颂,甚至已经知道如果再追求这些东西,就将成为阻碍与遮蔽。
但是,事实上许多诗人根本没有这种清醒,而且一直还在为知名度奋斗,这也从客观上说明其不成熟。凡是这样的诗人,他的作品一定没有较大的发展,一定在做表面的包装与分粉饰。有些诗人,别看年岁不小,别看诗龄很长,但是他们一直挣扎这种误区之中,所以他们的艺术人生总是步履艰难,一直无法进入一个清澈明净的疆域,一直无法进入豁达洒脱的人生境地。他们依然在诗歌的小圈子里拼命挣扎,又不免每每受到质疑、非难,甚至羞辱。原因就在这里。
这是我十年来研究研读中外诗歌大师,研读中外诗歌名人的作品得出规律。
二
在进入北京文艺网之前,我过着与世隔绝的纯艺术生活,除了三餐一眠,其他一概不过问。我没有交往,不参与世俗的事务。自己写,自己乐,自斟自饮,自得其乐。但是渐渐发现自己活得很狭隘,写的也很狭隘。感到非常恐惧。为什么?因为自己的所思所想,一切艺术的所得,在喂养自己时候,越来越微薄,似乎越来越没有浓度了。这时猛然发现,一个人的艺术价值,必须在与全人类一起分享的过程之中,才能不断壮大,才得以获得更丰富的存在,再以此来丰富自己。个人的艺术进程的收获,在于与全人类的分享之中,同时获得全人类的需求是什么?什么事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共性的东西,等等,这时,这部分获得就是一个新兴的给养,这个给养又会成为个人艺术加工全新素材,会反哺自己。
我来北网其实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我必须靠近更多的诗人,尤其像西川、唐晓渡、杨小滨、姜涛……他们这些创作力活跃,艺术活动影响力很大的诗人。
同时,我需要接近更多的优秀的年轻诗人,从他们身上发现我艺术真空与缺陷,发现我的落伍,发现我的苍白与贫乏。我急切需要这些素材来填充我的空虚。因为我现在不缺乏的就是容量。我把社会交往等一切追求虚名、容纳虚名、容纳蝇头小利的空间全部腾出来了。
所以,我到任何一个论坛与网站,目标非常明确,我知道我要什么。我在北网为杨炼,为臧棣,为于坚写过评论,说白了,我是在他们的身上挖金子,挖素材,挖资源。因为他们艺术生涯存在的黑洞,他们艺术创作中存在的误区(这些存在,对于任何一个艺术家诗人都存在,不是他们个人的专属,而且在他们的身上可能更隐秘,而一旦揭示出来,也更具有价值),对于我就是经验与教训。对于我就可以避免走弯路,而直接进入更有效的艺术分享。
这也是牛耕兄,以及许多诗友觉得我的诗歌批评写的与别人不一样的原因。其实,我在批评别人的时候,更多的是在想我自己该怎么走?怎么走才是更符合诗歌方向、更符合艺术的方向、更符合事物发展的正确方向?
到了我这样的年龄,应该有这个清醒。我的四十岁以前,基本用于社会活动,在名利是非中沉浮,而四十岁以后,才寻找诗歌艺术做生存模式。我看中这门艺术的轻灵、便捷、既可以抒情,又可以思索,似乎是万能的工具。诗歌,太适合我了。
我认为诗歌艺术之是一门非常舒适的修炼工具。诗歌,没有寺院模式的清规戒律,没有寺院模式机械死板,既有出世入世的自由,又有人性天伦的自由分享与满足,又有对人生、生命、世界、万物探求的无限可能。七情六欲出现的时候,可以用诗歌来疏导、甚至解脱、甚至干掉他。没有七情六欲的时候,可以用诗情画意来诱导、来生发、使生命始终处于年轻、积极、旺盛、充满生气的状态。至于人们非要把诗歌当做名利圈子,里的东西来对待,那不关我的事情,我完全可以自由避开。但是我要研究这种现象,以及由此带来恶果,对圈子保持必要的警戒,实际就是告知自己改造恩么走路。
诗歌圈子是诗人的生存环境的一部分。诗人对自己生存环境,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辨析,其实也是在为创造更理想的生存地,是关乎到自己更长远的建设。从这个意义上看,圈子里的不良风气与我学术建设是有关联的。所以,只能把这些问题放在学术的范畴研究。而与个人生活态度与习惯,自然可以保持两不相干。
这就是人生的进退的策略。诗人必须讲究这些策略,否则永远不能脱俗。而所谓的脱俗,不是鄙视世俗,是不受到世俗的拖累与伤害。是如何从战略去去移风易俗,改变陈旧的落后的模式。
所以,在我潜心写诗读诗评诗,走了十年之后,我大概觉得,基本上走上符合诗歌本真的轨道。我认为我是有效的。我把我的探索的有效性已经作料总结《诗意的图谱》《人性经济学》这两部书,已经把我彻底夯实。我写书写诗,跟别人不一样,我就是为了澄清我对现实的各种困惑,就是为了让自己的眼睛澄明一点,最终活得明白一点,不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徒劳地奔走,劳力劳心,最后错过生命与生俱来的富庶。
所以,现在我活得自足自有,也根本犯不着对谁点头哈腰,对谁卑躬屈膝,屁颠屁颠的,那日子对于我已经一去不复返,我不可能再进入诗歌领域,再重复那种作为。
现在,说的严重点,每说一句话,没走一步,对于我都是对生命的分享。每一句话,都是我想说的,发自内心的、由衷的、没有强加,必须按照我的感觉,按照我的理解,按照我对事物的本真要求,而不能屈从什么人情、面子。
同时我也可以绕开人情面子,做到虽然让别人不快,但绝不伤害人。因为我这是本着诗歌艺术的规律在说话,我相信,我的看法与观点是有益的,对全人类,对世界,对诗歌发展积极健康的方向是有益的,即使有人不高兴我的说话,有一天,他们会明白我的真诚与远见,因为这是规律在发挥作用。也许我们永远无法成为规律的代言人,但是可以不断接近规律,谁越接近规律,谁就获得福分越多。
我不能说我是百分之百准确的,但是,我本着一个感觉真诚,真实,我认为只要永远坚持这一点,即使有不准确的地方,也可以自然获得纠正,也足以产生摇撼。
三
2012年北京文艺国际网华文大奖评定结果出来了,我也可以说说憋在肚子里的话。
结果不出来,不想说。不想被人说我是逢场作戏,沽名钓誉,有所企图。有所忌讳吧。大奖结果出来,就没有忌讳了,可以实话实说了。我既是大奖的参赛者,便成了大奖赛的目睹者,亲历者。
我又是自认为是担当着中国诗歌发展大任的人。所谓位卑不敢忘国忧?或者是自我虚荣、沽名钓誉之心不死、不甘老死荒丘的名利观的继续存在?等等。
反正肯定得对大奖赛事说点真实感受。
我闭门不出,没有任何交往,不参与任何现实事务,可以近几个月,赛事对于我是最近的主要的社会活动。感受颇多。
我是站在全方位的视角说感受的,因为我也是以进入一个全方位、大视野的平台的感觉,来参与这个诗歌大赛的。
我是在寻找一个中国诗歌大平台的过程,进入北网的。进入北网,先不看奖项、奖金,先看几位评委,我就有点心花怒放。
先说西川。
我四十岁放弃一切社会职称、职务、职业,投身诗歌艺术,在2004年开始专心诗歌写作,由于接触海子的现象,进而接触到西川的诗歌。
我在2004年之前写诗,是孤陋寡闻的,甚至就不知道现代诗歌与古代诗歌的区别。我第一次投稿给榕树下,被退稿,说风格不对。我羞愧死了。犹如万箭穿身的疼痛。说真的,在此之前,我的诗歌在当地的刊物也发表过,自认为是有点基础的。
可以说,自遭受挫折,开始沉下心来,压制住浮躁,看看别人怎么写,写什么?抒情是怎么抒发的?情,这玩意到底是什么东西?
我一直认为海子的抒情方向不对头,依然是传统体制下的浮躁模式,尽管他使用现代诗歌的技巧,但是他的思维方向与情感方向还是旧体制下的,不是现代的。而西川的诗歌《暮色》给我启示。当时我只能读懂他的《暮色》喜欢那种造景的抒情能力与气度。后来,当然是更喜欢《哈尔盖仰望星空》,理智克制,充满对事物本源与人生的本原的接触。西川这种抒情能力与气度,一直是我追求的标杆。我曾经在百度诗歌吧做吧主的时候,推广过西川的诗歌。
由于海子事件,进而了解到西川的诗歌理论,诗歌活动。西川不仅仅是诗人,他是翻译家,理论家。他的诗歌文论,厚道真诚。他翻译新西兰诗人巴斯特克的诗歌,我认为,可以说是翻译诗歌中,质量最上乘之作,典范之作。西川对现代诗歌的通晓、精深、博览,在中国诗坛首屈一指。
再说杨小滨。我是在2007年进入网络发表诗歌,学习诗歌,寻找中国优秀诗歌的时候,发现杨小滨的诗歌《如果一朵花到来》被这个诗歌的韵律,吸引了。他的诗歌具有西方现代诗歌鼎盛期的大师们的诗作神韵。因为现代诗的韵律,就是神韵,也即,情感度值与思想度值与艺术技艺驾驭能力的结合。具有同样美感的诗人,如叶世斌,远人、鲁西西。他似乎得到黑塞,塞弗尔特,西门内斯的真传,也得益于帕斯捷尔纳克的真传,用轻盈自在、舒适优雅的韵律,承载着思想与情感的前进的方向与度值。这种韵律一直是我追去的基调。
三说唐晓渡。后来,我给《诗刊》《人民文学》投稿,因为被要求我参加学习班、订刊物,凭借订购发票才有给我优先发表权,等等,倍感遭受到官方诗歌的挫折。
由此想了解一下传说中,官方诗歌的潜规则,于是搜索到唐晓渡谈论在诗刊工作的经历的一篇文章,里面大致流露一些刊物内部的旧情况,对潜规则有一点暗示,主要是谈他果断离开诗刊的心情,读后觉得非常佩服他的勇气。很受鼓舞。因为我也是在官方机构谋职的,觉得在官方机构长期待下去,会有泯灭人性最美丽的纯真与优雅的威胁。
读他的文章后,很想结识他。当然是结识他的文章与气质。我保持跟任何名人不交往的戒律。后来发现王家新唐晓渡编辑的《二十世纪世界现代抒情诗精粹》这部诗歌一直是我学习现代诗歌的教科书。我一直认为,这是世界现代诗歌的《诗经》。
到北网以后,再读过唐晓渡的诗歌以后,才明白,他为何会与王家新,能选出那么优秀的诗歌选本的根源。唐晓渡2006年的诗歌,是现在许多优秀诗人都无法接近的水准。
四说杨炼、翟永明、秦晓宇。在中国现代诗歌开创的进程中,或者按照我的理解与我的研发标准――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中国当代诗歌的开启的标志――这个标志中,杨炼才是真正的朦胧诗的代表。因为北岛、舒婷的诗歌依然是中国传统体制诗歌下产物,舒婷是向上飞翔的抒情的产物,北岛是向下飞翔的抒情产物。尽管北岛的诗歌得到现代诗歌技艺的精髓,但是他的抒情一直无法排除传统体制下的响亮的叫喊声,而这个正是传统体制的余孽在作怪。因此舒婷、北岛写不下去,走不下,理所当然,是被这个叫喊声阻止了。所以杨炼的诗歌探索,一只持续到现在,最能代表中国诗歌的进程。
而翟永明现在已经用她的辉煌成果,不断努力前进的诗作以及诗歌活动、获得的奖励,证明她诗歌方向的力度与强度。
秦晓宇的诗歌以及理论,独步诗坛,这是我进入北网才学习到的。可以说,他们三位的诗作与诗歌活动的影响,是在中国诗歌领域具有极大影响力的三种声音。
五说姜涛。我进入北网以后,才细细了解阅读姜涛。他的诗歌,具有强大的当代现实气息,真实稳健的思悟韵律,真诚上上的情感方向,恰恰是我追寻的同一方向。说真的,一个诗人,脱离真实的生存背景,不是沿着现实生存环境去挖掘生命的内涵,而写那种知识的漂移、物象的重组、看图说话,心理的感觉捕捉,生理感觉的玩味,或者陷入与物象的争辩之中,是最终必定会夭折的。
读姜涛的诗歌,感到与当代诗歌的韵律贴得很近。他已经走出现代诗歌的气场,抵达当代诗歌的气场了。拿姜涛的诗歌,与当代西方诗歌的佼佼者、比较成熟的、又有发展前景的诗歌作品比较看,其韵味是接近的。说真的,诗歌不走这种路子,便无路可走。
最后说杨佴昱的诗歌。进入北网,了解北网,读到杨佴昱的诗歌,那种超脱感,那种诗画分离,而诗画又被诗意的若有若无的气场维系着,诗意、诗情与诗思又在互动的感觉之中,不断起伏,也许这是得益于他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理论与雄厚的艺术实践,他的诗歌语言与绘画语言的互通与互用,才会如此精妙吧。这种艺术能力,真值得我们这些专业写诗的人好好学习。
四
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开阔的平台。《诗刊》等大型刊物,虽然大,但是不开放。许多大奖赛,比如国际华文奖,柔刚诗歌奖,鲁迅奖,等,也是不开放的,没有北网这种开放的优势。所以看到这里的评委,都是中国诗歌顶尖人物,当然心花怒放。所以,我已进入北网,已经是六月份,一开始就放了一炮,激动地写了一个文章,叫做什么《进入北网的随感》。
别看我在文章里,以及在我的诗歌评论的文章里,对几位评委,直呼其名,这无非是为了表达的简洁罢了,而内心里一直把几位评委当前辈、老师相待。这是真诚的。杨炼、唐晓渡,自不必说,比我年纪大,叫老师前辈都可以。西川,翟永明,与我同龄人,杨佴昱,秦晓宇,杨小滨,姜涛,比我岁数小点,但是他们在诗坛、艺术界早已扬名立万的时候,我还在诗坛以外做政治梦,在真正的名利场上呼风唤雨、上蹦下穿、劳心劳力呢。我在四十岁步入诗坛,他们都已经功成名就了,不是我的前辈是什么?不是我的老师是什么?
这样表白,这是基本的人情事理,如果这一点都看不到,看不顺,这一点都不懂,都不通,那么我的五十岁就白活了,枉为人,还怎么做诗人呢?!
一个人做人的基本路子都没有走通,怎么能进入诗歌艺术这个殿堂?即使进来,也是自取其辱。因为无知、蛮横、任性、自认为是、缺乏基本人情事理的常识、缺乏基本人性的规则的言行,羞辱不了别人。别人,他们的诗名、业绩是时间与历史赋予的。也羞辱不了诗歌,因为诗歌自有其发展的必然规律。
说真的,进入北网,看到许多诗友对几位评委的言论,真是感到愧疚。我最近读到黄灿然的一片就报道,黄灿然说:做诗人没什么羞耻的。但是我觉得做诗人,必须懂得什么是羞耻。缺乏起码做人的常识,就是一种羞耻。什么自杀呀,神经呀,裸奔呀,人身攻击,造谣污蔑,等等。基本常识就不懂,做了诗人也会给诗歌抹黑压,这种人很多,无怪乎有人瞧不起诗人。
进入北网之后,就想说这些话,因为这是我的观察、思考与分析。一个人,尤其像我这样的年岁、有着种种社会实践、艺术阅历的人,到任何地方,都会有自己深思熟虑,每走一步,都会步步留心,甚至每说一句话,即使说一句有些冲动的话、甚至是过头的话,也是慎之又慎的,也是要考虑是否符合自己做人的原则,与原则当否,对他人当否,对社会当否。
当然,这不是拘谨,不是憋屈自己。如果在此地觉得说话憋屈,可以走开啊!为何非要在这里憋屈呢!对不对?当然,也不是觉得憋屈就放肆、胡说八道、个人意气用事。一个人偶尔意气用事,难免。但是把个人意气胡乱使用,而不知道如何收敛自己的意气,不知道如何管束自己,不管顾公共环境,这样的人首先做人有问题,根本谈不上进行艺术实践。
或者必须在艺术实践中首先磨砺掉这点意气。
五
但是尊重人是一回事,如何评论这些前辈老师的作品是另回事。这是非常纠结的事情。
中国这个人情味很重的国度,把人情世故都搞进学术研究。中国的艺术界、诗歌界、文学界、学术界,许多大腕,许多权威,就不懂得把私人感情与学术态度严格区分开,甚至就不把这种区别当做一种美德,反而把私情搞进学术研究中。真不是好玩意、真不是好习惯,真是太恶劣,真是太愚昧无知了。
这是我一直不愿意进入各种圈子的原因之一。
我曾经受不了在我原来的工作中,因个人私利、个人私欲、个人私情的参合,而把工作搞成关系网、人情网,而工作准则、工作原则形同虚设,社会规则可以因人情、因个人好恶,随意践踏……等等,我觉得在那种工作环境中,工作就是对人性粗暴的残害,就是对人性极大的羞辱。这是我毅然离开我的工作岗位,冒着饥寒交迫的危机,终于做了一个纯粹诗人的根源。我不想我的后半辈子,活在那种不清不白的漩涡里。
现在进入诗歌领域,我经常看到许多诗歌网站、论坛,看到一些你来我往,互相应酬的现象,诗歌作品后边的跟帖子,大都是客气的应酬,只要是有点名气的人、或者是什么版主、站长、评委、编辑、主编等等帖子,那么这些跟帖,不论作者的作品质量如何,一味吹嘘、叫好、喝彩。真可怜死个人。
再看看那些互相评论的文章,一味地挖苦心思,寻找贴金的语句,鸡蛋里挑金子,厕所里寻找香水,死人的尸体里找花香,真把人晕死了。
当然,一个人一个活法。我不是干预别人。我只是想,学术就是学术,与人情私心杂念,必须严格分开,不分开根本无法接近学术规律,学术就会完蛋。
中国是个人才大国,为什么到美国就能出成果,在中国就很有可能只能是庸才?这与中国人不知道如何动情、如何用情,有直接关系。说白了,当代中国依然是个情感尚未开化、尚未上升到高级层次的国家。当代中国,有修养的社会风气,远远没有形成主流,依然被低俗、庸俗、媚俗、恶俗的狂流包围着、吞噬着、折磨着。这也是我们的诗歌一直无法走向清澈、走向大气、走向高尚、走向大师级别的一大客观原因。
我在四十岁以后,就是为了远离这些恶势力的无谓的伤害与干扰,才选择走进诗歌艺术领域的。
因此,我读诗,我评诗,根本不会去吹嘘什么,讨好谁,或者害怕得罪谁。而且我认为,假如我要是盲目地、或者下意识地吹捧谁,那就是对谁的巨大不尊重。尽管许多诗人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但是这种无原则的吹嘘,只能使你适得其反。你必定会自取其辱。
近几年,我写过许多诗歌评论。给有名的,给无名的,只要灵感来了、积蓄的容量多了,可以写一篇文章了,就写一个。
我有个原则,对年轻的初学者,要鼓励多、引导性的批评语言多。因为对他们批评的严厉了、直接了,他们受不了,也听不懂。因为他们的创作实践太少,独立思考的太少,情感的历练太少,还不能超越基本的人情世故与个人的错觉。
而我对有名的诗人,批评的语言直接,严厉。为什么要这样?因为他们被自己圈子已经宠坏了,已经遮蔽了,不严厉不行。同时他们的创作实践,独立思考、情感历练的资源与根基很雄厚,能够接受严厉的、目光独到的、有艺术思考高度的敲打。
在北网我给杨炼、臧棣、于坚三位写过批评。给杨炼写的那个简单一些。他们对于我,都是老师、前辈级别,但是在我的批评性的文字里,我就没有前辈与老师的概念。我只是按照艺术规律的要求去做。
因为我就是研究规律的人,以研究艺术规律为快乐的人。在学术研究中,尤其是诗歌批评中,私心杂念是让双方蒙羞的祸端。我认为我知晓艺术规律的运行。我必须坚持我的原则,否则都那么乱哄哄的,在诗歌论坛这个本来就狭隘的圈子里,你来我往,你唱我和,成什么了?我实在为那种无原则、无高度、无艺术的起码尺寸的言行,感到可悲。诗歌艺术不是玩杂耍。
有人说了,你滚开,我不喜欢你那种批评。艺术说:你滚开,金川是冲着尊重艺术而来的,你走开,休要用你的无知、你的懒惰、你的懦弱、你的自甘平庸,来羞辱艺术。
当然,一如杨炼、臧棣、于坚他们,在诗歌领域驰骋这么多年,他们会读懂一片无私无畏,为学术、为诗歌、为艺术,直抒己见的文字。也许他们会感到皮肤疼痛,骨头疼痛,但是灵魂会在暗处发生愉悦与满足。
而一个诗人,在严厉的、认真的、真诚的批评的面前,灵魂没有获得愉悦与满足,那么他的艺术生命就要快完蛋了。
六
在参加北网诗歌大赛以前,我活动的范围大,但是没有几个固定的基地。为此深感不安。因此一直想找到一片视野开阔、高手云集的阵地。而这样不可避免就会涉足各种圈子,因此,又为自己的诗歌主张与许多做法,与别人不一样而有所考虑。写这个文字,是为自己做铺垫,作解释的,是自私的,是为以后见面打基础。
但是我绝不会放弃我的主张。因为我既然退出现实的、工作中的那种圈子中的做法,比如朝里有人好做官,关系网,等等,那么我不会再在诗歌领域再谋求这些东西。
但是,我相信我的原则,我的做法,一定会得到更多的有识之士的认同。我们的诗歌,我们的艺术,太需要这种不参杂个人私心杂念的批评的声音了。
可以这样说,获得金川评论的诗人们,你们有福了。
因此,我做这一些思考,实际是在为自己做一点解脱罢了。人与人绝对不能在误解中相处。我知道,在我获得解脱的时候,一定具有社会价值。因此,我今后,还会对更多的诗人们,尤其是名诗人们,要写出质量更高的诗歌评论的文字。我不希望有的人把我看做妖魔鬼怪,更不希望把我当做连人情世故都不通达的、固执的、无知之流。
在现实生活中,我是个热情好客、善解人意、隐恶扬善的明白人;但是现实中我基本杜绝请客送礼的交往。因此在论坛上我很少跟诗友来来往往,互相应酬,请大家见谅。论坛也是现实啊!
在学术研究中,我是个直言不讳、是非分明的探索者与分享者。这是唯一证明我还活着的、也是我作为人的社会属性的基本延伸吧。
做人清清白白,搞学术也明明澈澈。不亦乐乎?有更胜之乐乎?!
在论坛,尤其在北网结识了许多诗人,我几乎通读了大多数诗人的诗歌,有的阅读的很不到位,以后还会细细品读。
而我真的不是在读诗,我一直读诗人,读诗人肉体在现实之中如何挣扎,读诗人的灵魂怎么在诗歌庇佑中获得那么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滋润,就是如此,诗人就足以光芒四射了。也足以照耀我了。
其实在更多的时候,我在许多诗人的作品中,获得的资源,获得的财富,甚至比作者也许更多,这也是促使我不得发表一些批评与言论的原因。没有这种收益,没有因此而获得的激情,没有因此而激发的灵感,我也不会随意写批评性的文字。
牛耕兄,以及诗友们,把诗歌当做一门美好的分享模式,来承载我们的生命,真正的美好的分享在于对生命的分享,一切诗歌的、文字的、艺术的表达,无非是生命内在疆域在扩大、在释放、在升华、在丰富,达到一定的极点与巅峰的时候,而不得不泄露的一些微光而已。
二〇一三年九月二十日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