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旅行
近些年来,原生态旅行兴起,人们在假期纷纷逃离以往的著名景区,前往苍山荒原,顺便批判世俗和商业化的旅行方式。他们猛烈控诉那些著名景点的商业化导致这些景点“很没意思”。本文的目的在于分析人们去往原生态景区的原因、他们对待两种景区的态度和作为,以及表达这样一个观点:伴随商业化而来的问题主要是游客自身所造成的。
西藏已经成为了国内旅行的最大热门之一。天下的驴友们都以进藏为荣,以在所谓“内地景区”推搡为耻。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对于西藏这篇土地抱有强烈的好奇——一方面,高中与西藏教学部的同胞们共处校园的三年里,我见识了其种种奇葩之处;另一方面,大学校园里外的“西藏净土论”甚嚣尘上,好像谁都在乐此不疲地赞美西藏的各种美好。
于是,我更好奇的是人们去西藏这类原生态景区的原因。这一切的言论和攻略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西藏是一个远离世俗和铜臭的所谓“人间最后一片净土”,仿佛去过了西藏,脑后便顶上了一轮佛光。因此,这便成为人们选择去西藏的首要原因。
那么西藏这样的净土又带给游客们什么呢?的确,西藏地处偏远、环境恶劣,没有现代化的工业,所以天比较蓝,水比较清。同时,由于其长期异于中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习俗,地方风气显得不那么功利,似乎真的远离了商业世俗。图森破。2013年,西藏旅游收入占GDP 18.1%,远高于其他省份,收入数值同比增长30.3%位列国内第三。没有商业,你以为你到得了西藏?你以为你住得上青旅、装的了文艺?你以为人人都是贝尔·格里斯?有人会反驳:不是不要商业化,只是不要过度商业化。好的,就算不过度商业化,同志们,你们会做什么?
游客和驴友我都见过。作为一个伪驴友凭借对旅行的了解,我来数数大家都会干些啥:第一,徒步。在行走过程中千山外水、重山叠翠尽入眼帘的确让人为之一振,不时还会发出阵阵感慨,紧接着咔咔几张照片,又因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内心有了一种征服自然的成就感,人生距完美又进了一步。第二,泡吧。一个下午,阳光明媚或细雨霏霏,坐在茶馆窗明几净的一角,点一杯咖啡,捧一本柴静,穿戴当地的服饰,拿出手机更新状态“这就是人生”。抑或在某个幽夜,不住地自灌,对着身边的哥儿姐儿胡侃人生,直抒胸臆,又遇见一个知己;更刺激的,兴头上,开个房,展衣销魂一夜未央。不排除这样的经历的确改变了某些人的一生。可是问题就在于,这样的个例被严重地夸张且日益成为一部分人装逼的资本,他们以此自欺,做起了孔乙己。事实上,大多数人回来后,是怎样还是怎样,生活未因之发生大的改变,不过就是多了几个G的照片,多了喝酒的谈资,多了面对装逼行为的淡定且多次下来身体更加健壮而已,精神情趣和文化修养仍然停留在量的层面,甚至这一点量的累积也逐渐被抛却。最终所得到的仅仅是因差异化的产品带来的较高的边际效用而已。
另外,在自然景区,尤其是原生态景区,由于限制较多和基建维护成本太高,景区游客分散,商业设施无法获得规模收益。而在景区边界的游客集散地,各类店面馆铺才扎堆出现。景区内的商业化设施主要以原生态的形式运营,再加之景区辽阔的地幅稀释了商业设施的碍眼。所以,自然景区的商业化与游客的预期不谋而合,瞬间被打上了超脱世俗的标签。正如前文所述,大多数人仅仅是来了一趟而已,他们并未自此皈依佛门、遁入山川,其精神根本也没有升华的迹象。这本无可厚非,但作为商业链条的一环,一部分人装逼地指责商业化并借以渲染人生就显得十分可笑。
人们向往原生态旅游的另一个原因便是内地名胜景区的集体沦陷。而这一现象又被归因为商业化导致的变味。于是在此提出同样的问题:不变味,你们会做什么?
客观来说,名胜景区多处于华夏境内,自古文明开化,故而多是人文胜景。这些景区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和精神高度理应高于自然景观。这也意味着人文景观的欣赏需要更高的要求——懂得园林设计的当然更能体会步步生景的雅致,懂得宗教哲学的当然更能道出诸神众仙的奥秘,懂得文化历史的当然更能理解典故信息和民俗风情的趣味,懂得书法行文的当然更愿意驻足于碑廊石刻和楹联匾额品味其文字之妙,懂得数理规划的当然更珍视庭园木石的点缀法则和科学依据从而把这种美传承下去。而很多人曾认为走马观花式的畅游是一种精神上的放松和不拘身心的表现,以之为超脱世俗,且行且乐。他们对于导游的讲解不屑一顾,也从不观察屋脊上飞禽走兽的形态,从不思考亭台楼阁与山水草木的安排,从不在意事神礼佛的礼仪规范,只在乎拍照或烧香,景区人山人海莫不如此。到头来,一部分人只以“没意思”这种苍白荒谬的外部理由,把自己的浮躁撇的干干净净。对不起,别以为你能绕过求知而达到自我实现,你还停留在基本的生理需求上。凭这样的心态,人文景区当然是最没意思的了。
另外,人文景区的交通和经济相对发达,商业设施的运营和维护更加便利,所以扎堆出现,这与游客的普遍浮躁绝妙地交织在一起,市场交易大大盖过文化享受。故相比之下,人文景区的商业化现象就显得特别碍眼,以往的走马观花已经导致效用递减,于是把这种习惯移到了以往被忽视的原生态景区。
事实上,商业化并不必然导致人文景区的变味,这里还可以推出另一个结论:游客所抱怨的并不是商业化本身,而是景区缺乏应有的文化和精神氛围(或者:景区商品和服务性价比太低,此文不谈)。其实景观还是那个样子,酒肆客栈不过是随着人口的流动相应地扩大了规模、改变了形式,在之前就能传下“曲径通幽”的佳句,在如今就只剩下开光物品的售卖。这是游客的问题,是游客给景观的变味创造了土壤,如果游客的需求层次高,商业化是不会对景区造成影响的。(不要以社会风气为借口,社会风气的问题根本上是社会个体的问题。也不要从供给学派的立场来争论鸡蛋问题,本文不涉及。)
所以,我不得不说,多数人对于旅行的需求还停留在最低的层次上,景区再怎么去商业化、再怎么原始,他们会做的、会得到的也就这么些东西。没有商业化,有些人还会抱怨基础设施跟不上的问题。那么商业化既能推广景区知名度,又能促进当地保护和开发,还可以带来财政收入,反正进退都是骂,那么厂商又何乐而不为呢?
旅行天下,我们可以有很多的不懂。可是不要自欺,以为能够绕过求知而达到更高的需求层次,马斯洛理论的重要前提假设是“逐层递进”,没有沉下心来的求知,面对青山秀水和亭台楼阁,多数人除了一句“真美”和几个G的照片,不会像李白一般对江山满怀深情,不会像梭罗那样对自由热情赞誉,更不会获得对人生的释然和解脱。数次往返故宫而不知中轴线上有几座宫殿、屡屡朝圣藏地却还分不清达赖和班禅的区别、频频翻越大山仍会把阿尔卑斯误为喜马拉雅。面对眼前景色,一个感性的认知都没有,还期待什么理性和精神上的升华?景点能提供的是我们自己没要,这关乎商业化什么事?
所以,不要再把商业化当做个人不作为的挡箭牌,也不要再自诩见识过大山大水就是仁人智士。都还没到那一步,慢慢来,不要装。
西藏已经成为了国内旅行的最大热门之一。天下的驴友们都以进藏为荣,以在所谓“内地景区”推搡为耻。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对于西藏这篇土地抱有强烈的好奇——一方面,高中与西藏教学部的同胞们共处校园的三年里,我见识了其种种奇葩之处;另一方面,大学校园里外的“西藏净土论”甚嚣尘上,好像谁都在乐此不疲地赞美西藏的各种美好。
于是,我更好奇的是人们去西藏这类原生态景区的原因。这一切的言论和攻略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西藏是一个远离世俗和铜臭的所谓“人间最后一片净土”,仿佛去过了西藏,脑后便顶上了一轮佛光。因此,这便成为人们选择去西藏的首要原因。
那么西藏这样的净土又带给游客们什么呢?的确,西藏地处偏远、环境恶劣,没有现代化的工业,所以天比较蓝,水比较清。同时,由于其长期异于中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习俗,地方风气显得不那么功利,似乎真的远离了商业世俗。图森破。2013年,西藏旅游收入占GDP 18.1%,远高于其他省份,收入数值同比增长30.3%位列国内第三。没有商业,你以为你到得了西藏?你以为你住得上青旅、装的了文艺?你以为人人都是贝尔·格里斯?有人会反驳:不是不要商业化,只是不要过度商业化。好的,就算不过度商业化,同志们,你们会做什么?
游客和驴友我都见过。作为一个伪驴友凭借对旅行的了解,我来数数大家都会干些啥:第一,徒步。在行走过程中千山外水、重山叠翠尽入眼帘的确让人为之一振,不时还会发出阵阵感慨,紧接着咔咔几张照片,又因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内心有了一种征服自然的成就感,人生距完美又进了一步。第二,泡吧。一个下午,阳光明媚或细雨霏霏,坐在茶馆窗明几净的一角,点一杯咖啡,捧一本柴静,穿戴当地的服饰,拿出手机更新状态“这就是人生”。抑或在某个幽夜,不住地自灌,对着身边的哥儿姐儿胡侃人生,直抒胸臆,又遇见一个知己;更刺激的,兴头上,开个房,展衣销魂一夜未央。不排除这样的经历的确改变了某些人的一生。可是问题就在于,这样的个例被严重地夸张且日益成为一部分人装逼的资本,他们以此自欺,做起了孔乙己。事实上,大多数人回来后,是怎样还是怎样,生活未因之发生大的改变,不过就是多了几个G的照片,多了喝酒的谈资,多了面对装逼行为的淡定且多次下来身体更加健壮而已,精神情趣和文化修养仍然停留在量的层面,甚至这一点量的累积也逐渐被抛却。最终所得到的仅仅是因差异化的产品带来的较高的边际效用而已。
另外,在自然景区,尤其是原生态景区,由于限制较多和基建维护成本太高,景区游客分散,商业设施无法获得规模收益。而在景区边界的游客集散地,各类店面馆铺才扎堆出现。景区内的商业化设施主要以原生态的形式运营,再加之景区辽阔的地幅稀释了商业设施的碍眼。所以,自然景区的商业化与游客的预期不谋而合,瞬间被打上了超脱世俗的标签。正如前文所述,大多数人仅仅是来了一趟而已,他们并未自此皈依佛门、遁入山川,其精神根本也没有升华的迹象。这本无可厚非,但作为商业链条的一环,一部分人装逼地指责商业化并借以渲染人生就显得十分可笑。
人们向往原生态旅游的另一个原因便是内地名胜景区的集体沦陷。而这一现象又被归因为商业化导致的变味。于是在此提出同样的问题:不变味,你们会做什么?
客观来说,名胜景区多处于华夏境内,自古文明开化,故而多是人文胜景。这些景区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和精神高度理应高于自然景观。这也意味着人文景观的欣赏需要更高的要求——懂得园林设计的当然更能体会步步生景的雅致,懂得宗教哲学的当然更能道出诸神众仙的奥秘,懂得文化历史的当然更能理解典故信息和民俗风情的趣味,懂得书法行文的当然更愿意驻足于碑廊石刻和楹联匾额品味其文字之妙,懂得数理规划的当然更珍视庭园木石的点缀法则和科学依据从而把这种美传承下去。而很多人曾认为走马观花式的畅游是一种精神上的放松和不拘身心的表现,以之为超脱世俗,且行且乐。他们对于导游的讲解不屑一顾,也从不观察屋脊上飞禽走兽的形态,从不思考亭台楼阁与山水草木的安排,从不在意事神礼佛的礼仪规范,只在乎拍照或烧香,景区人山人海莫不如此。到头来,一部分人只以“没意思”这种苍白荒谬的外部理由,把自己的浮躁撇的干干净净。对不起,别以为你能绕过求知而达到自我实现,你还停留在基本的生理需求上。凭这样的心态,人文景区当然是最没意思的了。
另外,人文景区的交通和经济相对发达,商业设施的运营和维护更加便利,所以扎堆出现,这与游客的普遍浮躁绝妙地交织在一起,市场交易大大盖过文化享受。故相比之下,人文景区的商业化现象就显得特别碍眼,以往的走马观花已经导致效用递减,于是把这种习惯移到了以往被忽视的原生态景区。
事实上,商业化并不必然导致人文景区的变味,这里还可以推出另一个结论:游客所抱怨的并不是商业化本身,而是景区缺乏应有的文化和精神氛围(或者:景区商品和服务性价比太低,此文不谈)。其实景观还是那个样子,酒肆客栈不过是随着人口的流动相应地扩大了规模、改变了形式,在之前就能传下“曲径通幽”的佳句,在如今就只剩下开光物品的售卖。这是游客的问题,是游客给景观的变味创造了土壤,如果游客的需求层次高,商业化是不会对景区造成影响的。(不要以社会风气为借口,社会风气的问题根本上是社会个体的问题。也不要从供给学派的立场来争论鸡蛋问题,本文不涉及。)
所以,我不得不说,多数人对于旅行的需求还停留在最低的层次上,景区再怎么去商业化、再怎么原始,他们会做的、会得到的也就这么些东西。没有商业化,有些人还会抱怨基础设施跟不上的问题。那么商业化既能推广景区知名度,又能促进当地保护和开发,还可以带来财政收入,反正进退都是骂,那么厂商又何乐而不为呢?
旅行天下,我们可以有很多的不懂。可是不要自欺,以为能够绕过求知而达到更高的需求层次,马斯洛理论的重要前提假设是“逐层递进”,没有沉下心来的求知,面对青山秀水和亭台楼阁,多数人除了一句“真美”和几个G的照片,不会像李白一般对江山满怀深情,不会像梭罗那样对自由热情赞誉,更不会获得对人生的释然和解脱。数次往返故宫而不知中轴线上有几座宫殿、屡屡朝圣藏地却还分不清达赖和班禅的区别、频频翻越大山仍会把阿尔卑斯误为喜马拉雅。面对眼前景色,一个感性的认知都没有,还期待什么理性和精神上的升华?景点能提供的是我们自己没要,这关乎商业化什么事?
所以,不要再把商业化当做个人不作为的挡箭牌,也不要再自诩见识过大山大水就是仁人智士。都还没到那一步,慢慢来,不要装。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