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许我一刻胜三生,如胶似漆抵奈何
第一次读纳兰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见”,为词中的悲戚、执着和无奈所腐蚀,久久不能抬眼素面。这时,我才知道,世间竟有这样无望的、舍命的爱,竟有这样凄美而孤独的、一直爱着的男子和女人。霎时,为之感动:世界美如斯,不正是因为有爱,有这样刻骨铭心,一生唯有一次的爱吗?
如果,这一辈子,我曾经好好的活了一次;如果我撕心裂肺、痛入骨髓的爱了一次,还有什么值得留恋和可惜的呢?
仅仅有一个美丽如诗的爱情传说,便可以温暖多少孤独而寂寞的男子,让他孤苦伶仃的独行,变成对美痴痴的朝圣和膜拜;仅仅留传一束爱情的光芒,照进闺门绣户,不知打开多少湿润的心灵,使之流转飞舞,轻灵如蝶。
“一往情深,不知所起,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不可以死,死不可以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汤显祖的这几句,道尽了爱的壮烈和华彩。它似乎也是一条衡量所爱的超越性准绳,爱,只有到此程度,付出如此代价,才是真爱。
我一直一厢情愿的以为:爱情,从本质上,是一种最深在的悲剧。所有投入进去来爱的人,不得不奋不顾身,以飞蛾扑火的庄严姿态,孤注一掷,满含着苦恋和不多的喜悦。
爱,并不是你从对方身上所获得的东西,而是你因为不得不爱而不断流失的东西。奥修说,完全的爱着的人,总是失去自我最充分的人。当你全心投入去爱的时候,不但有勇气鄙视世界,鄙视最伟大的英雄,鄙视佛祖,甚至鄙视你自己:只有失去自我,你才能感受到全然的、纯粹的爱。在没有失去自我之前,爱是一种建立在尊敬和规范之上的伦理契约,是一种共同生活所需要的妥协的秩序,或者是一种习惯的依赖,习惯的征服。爱,在其最严肃和悲哀的意义上,你不得不依靠心甘情愿的消失自我与服从对方来获得。完全的爱,总是意味着全然的纯粹与牺牲,意味着单纯的美和奉献,对佛陀如是,对你爱的那个人也如是。任何功利性,不管是物质的显在功利,或是精神的潜在功利,都是一种玷污。当功利存在的时候,你是在要求,在许愿,而不是在付出,在奉献。
爱,向来不是私人事件。
爱的悲剧性,在深刻的层面,源于爱的本性:反社会。真正不计较的,毫无选择(去除一切世俗选择的选择)的爱,总是和整个社会对决。这种反抗,越加成就其悲剧性。社会,任何社会,都不容许私人之爱,只容许一定秩序内、一定阶级内、一定道德范畴之内的大众之爱。
你真的准备好去爱了吗?那么,你要把自己变成一只荒原狼,变成一只藏獒,时刻准备着保护你爱的人,抵抗数不尽的羊群的栏杆和咪咪声,抵抗防不胜防的平庸和绝望。
真正的爱,向来是孤立无援的。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非断肠人,能知其中滋味?
如果我们只见一次,就这一次,所有的美丽与期待,惊喜和痴爱都集结于此,就这一次,尽情燃烧,也就够了。可是,爱总是不能没有离别。爱,也意味着不爱的危险和潜在可能性。情深,总难免情薄。在爱中,唯一我们无法预料的变故是:时间。
为了这一次的爱,我如何能停住时间,不让它衍生未来和以后。
因为秋雨梧桐凋落叶,因为夏日蜻蜓立荷头,因为冬雷不震春有雪。时间在走,每一秒,都可能把爱变成隔膜着我们的东西,变成我们无法理解的过去。亲爱的,笑容会疯长沙痕,我们会老,心会老,会变,爱怎么能持久如初?
有一天,若牵着你的手,犹如握住冰冷的铁棍;吻着你,犹如吻着空气,亲爱的,请放开,让我走。
记得吗:我的爱,从来不停留在我的嘴上,吻过我的人,会错过我?
难道不是因为人生无法如初见,我们才有了无数个初见?
难道不是因为有别离,爱才有回忆,有未来和期盼?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求佛,只为姻缘。
如来若知我多情,莫拿经文来渡我。许我一刻胜三生,如胶似漆抵奈何。
爱情不能变成宗教,可是,至诚的爱,已经和宗教无异。这爱,是全心的膜拜,是身在尘世,心早出世,是敬畏,是撒手,是喜悦,是顿悟。
然后,什么都没有了,只剩下“爱着”这一延绵的状态。
世上只有一种爱,是出世而爱,是忘记世界,忘记祈求而爱。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欲说无词,不如不说。一切美丽的东西,总是忧伤的。爱情,因忧伤,所以格外美丽。
爱情,一种心灵的辩证法。
极端的爱,是汤显祖所说的“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但是,这也是我们极端绝望和孤独的象征。它凸显的是我们自身存在的脆弱,因为脆弱,所以才去执着。我们以为爱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换个视角,难道不是一种被文学话语误传至今的美丽传统,或者是一种完美主义的符号,或者是一种可以依赖的强大的生存性。当爱情变成图腾,只有在我们心灵的不断修饰与虚构下,这份爱情,才能永远持久。而我们之所以伤心哭泣,不是因为失去了爱,而是因为失去了借爱获得的东西,比如依赖的稳固性,比如某种生命的和谐,比如一种自以为是的恒久寄托。爱,如果有的话,最后也会被纳入生活,变成生活。
如果,这一辈子,我曾经好好的活了一次;如果我撕心裂肺、痛入骨髓的爱了一次,还有什么值得留恋和可惜的呢?
仅仅有一个美丽如诗的爱情传说,便可以温暖多少孤独而寂寞的男子,让他孤苦伶仃的独行,变成对美痴痴的朝圣和膜拜;仅仅留传一束爱情的光芒,照进闺门绣户,不知打开多少湿润的心灵,使之流转飞舞,轻灵如蝶。
“一往情深,不知所起,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不可以死,死不可以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汤显祖的这几句,道尽了爱的壮烈和华彩。它似乎也是一条衡量所爱的超越性准绳,爱,只有到此程度,付出如此代价,才是真爱。
我一直一厢情愿的以为:爱情,从本质上,是一种最深在的悲剧。所有投入进去来爱的人,不得不奋不顾身,以飞蛾扑火的庄严姿态,孤注一掷,满含着苦恋和不多的喜悦。
爱,并不是你从对方身上所获得的东西,而是你因为不得不爱而不断流失的东西。奥修说,完全的爱着的人,总是失去自我最充分的人。当你全心投入去爱的时候,不但有勇气鄙视世界,鄙视最伟大的英雄,鄙视佛祖,甚至鄙视你自己:只有失去自我,你才能感受到全然的、纯粹的爱。在没有失去自我之前,爱是一种建立在尊敬和规范之上的伦理契约,是一种共同生活所需要的妥协的秩序,或者是一种习惯的依赖,习惯的征服。爱,在其最严肃和悲哀的意义上,你不得不依靠心甘情愿的消失自我与服从对方来获得。完全的爱,总是意味着全然的纯粹与牺牲,意味着单纯的美和奉献,对佛陀如是,对你爱的那个人也如是。任何功利性,不管是物质的显在功利,或是精神的潜在功利,都是一种玷污。当功利存在的时候,你是在要求,在许愿,而不是在付出,在奉献。
爱,向来不是私人事件。
爱的悲剧性,在深刻的层面,源于爱的本性:反社会。真正不计较的,毫无选择(去除一切世俗选择的选择)的爱,总是和整个社会对决。这种反抗,越加成就其悲剧性。社会,任何社会,都不容许私人之爱,只容许一定秩序内、一定阶级内、一定道德范畴之内的大众之爱。
你真的准备好去爱了吗?那么,你要把自己变成一只荒原狼,变成一只藏獒,时刻准备着保护你爱的人,抵抗数不尽的羊群的栏杆和咪咪声,抵抗防不胜防的平庸和绝望。
真正的爱,向来是孤立无援的。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非断肠人,能知其中滋味?
如果我们只见一次,就这一次,所有的美丽与期待,惊喜和痴爱都集结于此,就这一次,尽情燃烧,也就够了。可是,爱总是不能没有离别。爱,也意味着不爱的危险和潜在可能性。情深,总难免情薄。在爱中,唯一我们无法预料的变故是:时间。
为了这一次的爱,我如何能停住时间,不让它衍生未来和以后。
因为秋雨梧桐凋落叶,因为夏日蜻蜓立荷头,因为冬雷不震春有雪。时间在走,每一秒,都可能把爱变成隔膜着我们的东西,变成我们无法理解的过去。亲爱的,笑容会疯长沙痕,我们会老,心会老,会变,爱怎么能持久如初?
有一天,若牵着你的手,犹如握住冰冷的铁棍;吻着你,犹如吻着空气,亲爱的,请放开,让我走。
记得吗:我的爱,从来不停留在我的嘴上,吻过我的人,会错过我?
难道不是因为人生无法如初见,我们才有了无数个初见?
难道不是因为有别离,爱才有回忆,有未来和期盼?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求佛,只为姻缘。
如来若知我多情,莫拿经文来渡我。许我一刻胜三生,如胶似漆抵奈何。
爱情不能变成宗教,可是,至诚的爱,已经和宗教无异。这爱,是全心的膜拜,是身在尘世,心早出世,是敬畏,是撒手,是喜悦,是顿悟。
然后,什么都没有了,只剩下“爱着”这一延绵的状态。
世上只有一种爱,是出世而爱,是忘记世界,忘记祈求而爱。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欲说无词,不如不说。一切美丽的东西,总是忧伤的。爱情,因忧伤,所以格外美丽。
爱情,一种心灵的辩证法。
极端的爱,是汤显祖所说的“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但是,这也是我们极端绝望和孤独的象征。它凸显的是我们自身存在的脆弱,因为脆弱,所以才去执着。我们以为爱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换个视角,难道不是一种被文学话语误传至今的美丽传统,或者是一种完美主义的符号,或者是一种可以依赖的强大的生存性。当爱情变成图腾,只有在我们心灵的不断修饰与虚构下,这份爱情,才能永远持久。而我们之所以伤心哭泣,不是因为失去了爱,而是因为失去了借爱获得的东西,比如依赖的稳固性,比如某种生命的和谐,比如一种自以为是的恒久寄托。爱,如果有的话,最后也会被纳入生活,变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