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1943年印度大饥荒的几点成因
看到豆瓣上有人在说这事,可惜说的不少,但印度饥荒问题的背景和导致该次饥荒的几点因素未谈及或显肤浅。将回复少作整理,略谈如下,有些细节记不准确或有误,望大家指正。
印度固然是个历史上饥荒频发的国家,但自从19世纪末期颁布赈灾法以后,有一整套完善制度对付不时发作的饥荒威胁,殖民政府也将防止大规模饥荒作为主要施政目标之一。事实证明防止饥荒这一点,殖民者做得不错。随着贯通印度全境的高效运转的铁路系统铺就,良好的运河系统运转,1857叛乱后,英国对印度的精心殖民,终于通过铁路、运河、电报等实实在在看得见的物质文明形式,将工业革命引入次大陆。这些工业革命成果使殖民者在不知不觉中,唤醒了次大陆居民统一的民族意识,也让殖民政府具备了对付饥荒的物质基础。
赈灾法颁布后,由文官考试遴选出英国最优秀人才组成高效的殖民政府,依托精干的军警,以及英国遍及全球的海运商船队、印度管理良好的铁路、运河、电报系统,以及工业革命后北美、澳大利亚大批廉价剩余粮食,使印度殖民政府避免饥荒现象成为可能。
惯常做法是,饥荒可能发生或已经初步显露迹象时,殖民政府迅速作出反应,维持秩序的军警赶赴灾区,遏制盗匪并维持秩序,提供通信和医疗服务,同时英国从遥远的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海运来廉价粮食,通过铁路系统运输到各地,再由殖民政府和军警分发下去。
这套办法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比较有效,印度再没有因饥荒而成规模饿死过人(此说法参见钱乘旦所译《帝国斜阳》一书,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274613/)。但二次大战期间的42-43年,却失效了,赈灾法颁布半个世纪后,再次出现了灾难性大规模饥荒。失效的原因是以下几点。
1、42年下半年,英国和印度独立势力顶牛顶到最高潮,殖民政府的主要精力放在了防止印度全境叛乱上。30年代英国议会因保守党守旧派作祟,傲慢的拒绝了印度成为自治领的解决方案,导致英国最后一次彻底丧失了在帝国框架内解决印度问题的机会。随着1942年斯塔福德.克里普斯解决方案失败,甘地在42年下半年这个二战转折点的节骨眼上,事实在鼓动全国性叛乱,这对盟国大业是灾难性的,唯一乐见这一可能灾难的除了甘地,就是远在柏林和东京的希特勒与东条了。
印度全国暴动一触即发,当时的印度总督韦唯尔不得不把驻印度兵力的三分之一、即57个步兵营派去维稳,这导致除掉训练单位和后备队外,印缅前线可用兵力骤减。幸好日本人在缅甸战役之后,因雨季到来,同时战略方向转向中太平洋(瓜岛-所罗门海空消耗战),大本营没把印缅边境方向定为重点。虽然印度事实上内部乱成一团,大门洞开,日本人却止步于印度大门口。但日军进抵印度边境的事实,已经让邱胖子和印度殖民政府吓个半死,英国的一切注意力,首先集中到印度东北边境上随时可能西进的日军身上,其次集中在甘地、尼赫鲁这伙鼓动全国暴乱的激进分子身上。饥荒,只能靠边了。 这导致行政管理和信息处理能力大减。
2、缅甸战役溃败,导致印度变成前线,英国在印度的大批可用兵力及军用物资在四处维稳与去东北边境布防两个需求之下,调运频繁,极大占用了印度紧张的铁路资源。说白了,很多部队、装备、物资因为与日军作战的需要和内部维稳需要,被调来调去,铁路系统负荷到了极限,可供运粮的运力极为有限。
3、42年是德国狼群的第二次黄金时期,盟国海运力量损失巨大的同时,大西洋-太平洋海运需求增长迅猛,在42年下半年-43年上半年,北非战役、火炬行动、军援苏德战争关键时刻的苏联、在中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遏止日本兵锋、加强澳大利亚防御力量,准备进军意大利本土,与这些事件相比,向印度方向的海运,显然在盟国的考虑顺序优先等级上,要次于以上所列的所有行动。
传统上,从澳大利亚、加拿大海运粮食对赈济印度饥荒起到核心的必不可少作用——这一因素在1942-1943年这一时期基本消失。同一历史时刻,盟国挤出宝贵运力海运北美的粮食、面粉、食用油脂之类食物原料及饼干、猪肉罐头之类预制食品,以援助战火中农业被毁严重且1943年饱受春荒折磨的苏联,但运力不足和盟国掌握的剩余粮食有限,就导致印度饥民无法得到粮食。显然,在任何一个有头脑的人看来,让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和1943年春天饥肠辘辘的俄国士兵和农民吃饱肚子,对盟国打赢全球的意义,要远大于让孟加拉农民吃饱肚子。印度穷乡僻壤的饿殍固然是悲剧与灾难,但考虑同期还存在绞肉机式的苏德战争、工业化流水线杀人的集中营、日军在中国和其他占领区的中世纪式的野蛮原始的战争暴行,在六年时间里平均日均死亡2.5万人的全球灾难性战争当中,印度遭受的这点点悲剧又算什么呢。
阿玛蒂亚.森先生,别忘了那是1943年,是盟国与轴心国两大阵营你死我活的历史关键转折点,莫斯科、伦敦甚至纽约、悉尼都面临遭受南京、华沙、900天围困下的列宁格勒那样命运的威胁。并非两次大战间歇期、总体和平时期的乌克兰,或者全球局势虽然紧张但冷战并未发展到热战程度的东亚某地区。
此外,对日本占领与东亚新秩序有更深刻体会理解的中国人和朝鲜人,都不难快速判断出,如果日本取代英国在印度的地位,甘地先生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孩童过家家般的纺布煮盐行为,在皇军八纮一宇之赫赫武功之下,会有什么样的遭遇,不难想象。
印度固然是个历史上饥荒频发的国家,但自从19世纪末期颁布赈灾法以后,有一整套完善制度对付不时发作的饥荒威胁,殖民政府也将防止大规模饥荒作为主要施政目标之一。事实证明防止饥荒这一点,殖民者做得不错。随着贯通印度全境的高效运转的铁路系统铺就,良好的运河系统运转,1857叛乱后,英国对印度的精心殖民,终于通过铁路、运河、电报等实实在在看得见的物质文明形式,将工业革命引入次大陆。这些工业革命成果使殖民者在不知不觉中,唤醒了次大陆居民统一的民族意识,也让殖民政府具备了对付饥荒的物质基础。
赈灾法颁布后,由文官考试遴选出英国最优秀人才组成高效的殖民政府,依托精干的军警,以及英国遍及全球的海运商船队、印度管理良好的铁路、运河、电报系统,以及工业革命后北美、澳大利亚大批廉价剩余粮食,使印度殖民政府避免饥荒现象成为可能。
惯常做法是,饥荒可能发生或已经初步显露迹象时,殖民政府迅速作出反应,维持秩序的军警赶赴灾区,遏制盗匪并维持秩序,提供通信和医疗服务,同时英国从遥远的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海运来廉价粮食,通过铁路系统运输到各地,再由殖民政府和军警分发下去。
这套办法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比较有效,印度再没有因饥荒而成规模饿死过人(此说法参见钱乘旦所译《帝国斜阳》一书,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274613/)。但二次大战期间的42-43年,却失效了,赈灾法颁布半个世纪后,再次出现了灾难性大规模饥荒。失效的原因是以下几点。
1、42年下半年,英国和印度独立势力顶牛顶到最高潮,殖民政府的主要精力放在了防止印度全境叛乱上。30年代英国议会因保守党守旧派作祟,傲慢的拒绝了印度成为自治领的解决方案,导致英国最后一次彻底丧失了在帝国框架内解决印度问题的机会。随着1942年斯塔福德.克里普斯解决方案失败,甘地在42年下半年这个二战转折点的节骨眼上,事实在鼓动全国性叛乱,这对盟国大业是灾难性的,唯一乐见这一可能灾难的除了甘地,就是远在柏林和东京的希特勒与东条了。
印度全国暴动一触即发,当时的印度总督韦唯尔不得不把驻印度兵力的三分之一、即57个步兵营派去维稳,这导致除掉训练单位和后备队外,印缅前线可用兵力骤减。幸好日本人在缅甸战役之后,因雨季到来,同时战略方向转向中太平洋(瓜岛-所罗门海空消耗战),大本营没把印缅边境方向定为重点。虽然印度事实上内部乱成一团,大门洞开,日本人却止步于印度大门口。但日军进抵印度边境的事实,已经让邱胖子和印度殖民政府吓个半死,英国的一切注意力,首先集中到印度东北边境上随时可能西进的日军身上,其次集中在甘地、尼赫鲁这伙鼓动全国暴乱的激进分子身上。饥荒,只能靠边了。 这导致行政管理和信息处理能力大减。
2、缅甸战役溃败,导致印度变成前线,英国在印度的大批可用兵力及军用物资在四处维稳与去东北边境布防两个需求之下,调运频繁,极大占用了印度紧张的铁路资源。说白了,很多部队、装备、物资因为与日军作战的需要和内部维稳需要,被调来调去,铁路系统负荷到了极限,可供运粮的运力极为有限。
3、42年是德国狼群的第二次黄金时期,盟国海运力量损失巨大的同时,大西洋-太平洋海运需求增长迅猛,在42年下半年-43年上半年,北非战役、火炬行动、军援苏德战争关键时刻的苏联、在中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遏止日本兵锋、加强澳大利亚防御力量,准备进军意大利本土,与这些事件相比,向印度方向的海运,显然在盟国的考虑顺序优先等级上,要次于以上所列的所有行动。
传统上,从澳大利亚、加拿大海运粮食对赈济印度饥荒起到核心的必不可少作用——这一因素在1942-1943年这一时期基本消失。同一历史时刻,盟国挤出宝贵运力海运北美的粮食、面粉、食用油脂之类食物原料及饼干、猪肉罐头之类预制食品,以援助战火中农业被毁严重且1943年饱受春荒折磨的苏联,但运力不足和盟国掌握的剩余粮食有限,就导致印度饥民无法得到粮食。显然,在任何一个有头脑的人看来,让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和1943年春天饥肠辘辘的俄国士兵和农民吃饱肚子,对盟国打赢全球的意义,要远大于让孟加拉农民吃饱肚子。印度穷乡僻壤的饿殍固然是悲剧与灾难,但考虑同期还存在绞肉机式的苏德战争、工业化流水线杀人的集中营、日军在中国和其他占领区的中世纪式的野蛮原始的战争暴行,在六年时间里平均日均死亡2.5万人的全球灾难性战争当中,印度遭受的这点点悲剧又算什么呢。
阿玛蒂亚.森先生,别忘了那是1943年,是盟国与轴心国两大阵营你死我活的历史关键转折点,莫斯科、伦敦甚至纽约、悉尼都面临遭受南京、华沙、900天围困下的列宁格勒那样命运的威胁。并非两次大战间歇期、总体和平时期的乌克兰,或者全球局势虽然紧张但冷战并未发展到热战程度的东亚某地区。
此外,对日本占领与东亚新秩序有更深刻体会理解的中国人和朝鲜人,都不难快速判断出,如果日本取代英国在印度的地位,甘地先生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孩童过家家般的纺布煮盐行为,在皇军八纮一宇之赫赫武功之下,会有什么样的遭遇,不难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