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的累与怒(一)
引子
—— 关于声音碎片
那晚去喜窝看声碎。除去一些在音乐节看过的声碎现场,这算是我第3次看他们的专场演出。
至今我还保存着一张大约是02年,在西安八个班防空洞和马玉龙合照的一张照片。那时,我还是一个初涉演出场所的一乖女生。戴个塑料框的小眼镜,穿个绿袄,头发还长长的。那时我买的是声音碎片的第一张:《世界是噪音的花园》很唯美,买的还是磁带,那时国内乐队貌似还不时兴CD,包括我买的祖咒在地安门,我的心是一颗油炸蚕豆,跳房子……
我傻乎乎地拿着磁带去找马玉龙签名,他义正严词地说:“我们不签名,我们不是流行歌手。”大概我磨了一阵,他就给签了,我又说那么我们合个影吧,他说:“签名我们不乐意,照相可以。”
所以我就有了那么一张照片,在略略阴森的八个半舞台旁边,通往厕所的小通道口,马玉龙和很土的我。
04年,美好低于生活专辑发行之前,他们又来西安演了一场,我记得那时八个半地下已经关了,那就是在酒吧演的。我那时已经频繁出没于各种演出,所以那时大概是站在门口吧,貌似感情不顺,就没这么用心看,但记得他们突然变得很民谣了,其实只是因为加入了很多口琴的元素吧,然后这些歌大部分收进了第2张专辑。
我不喜欢他们是从他们的第三张被摩登天空发行,有点那么悄无声息又是意料之中,专辑封面与之前的相比,是一败笔,当然仅仅从我的审美角度看。还有就是关于音乐,发行之初,英伦猫在豆瓣贴了篇乐评,让人匪夷所思:题目是《很Radiohead,很Coldplay》“一直很期待声音碎片的新专辑,刚听了几遍感觉基本是第二张专辑里的路子,惊喜的发现是他们越来越像Radiohead和Coldplay了。”这和黑刀在做宣传时一直不断放大“最好的一张中文专辑”,“牛逼歌词”有互托之嫌。我也在英伦猫的暗示下,听出了太多coldplay的调调。实际上,coldplay也不过比声碎早发几个月的新专,并且我心里是明白的,这批歌肯定也是很早就做出来,所以受coldplay启发之类的言论一概可以忽略(这个又让我想起那个故事,就是关于大海上有两座孤岛,两个孤岛都有一群相互不可能来往的猴子,不约而同学会了用石头砸开椰子吃椰浆”这似乎是一种冥冥中的进化,一种无法解释,境界到了,自然而然的趋势。
即使这样,当时愤怒的我,加上对摩登的偏见(觉得我喜欢的乐队都被他们给糟蹋了,比如废墟,曾经道士一般的周云山,大麻般迷幻的诗句合着飘忽的音乐,在摩登发的专辑失去了这个心气,只觉得淡然无味,从录音效果到包装都跟木马差不多。周云山从此也戴起了墨镜,穿起了皮裤。神啊!)是不喜欢这张专辑的。
但是现场我还是来了,我总有那么一些神奇的朋友,比如其实我后来发现马玉龙是我一个好朋友的亲戚。而声碎现在的鼓手,那个满头黑人小辫的小秦,是我老乡。我问他:“你姓秦?!你姓秦?!你是秦少建?”这个世界总是那么小,我在少年时代,就习惯听电台放各种摇滚乐及本地乐队的采访,而秦少建是昆明当时一支叫反差的乐队的鼓手。我高一的时候去看过一次本地乐队的连演,就有他们。后来再见到他,应该是在西安看“恣慰”,他俨然一重型乐队鼓手。也就是因为现在有他的加入,声碎的现场还能POGO,比专辑要摇滚得很多。
而广州的现场,不得不指出调音很差。贝司声很重,吉他声很小,主唱的声音也含糊不清,基本听不清唱什么,丝毫不妨碍现场有他们的真正歌迷,很多歌都会唱,而几乎所有他们的新歌,我都是不会唱的。
演出之后,我们和乐队吃了个饭,可惜马玉龙感冒不舒服,没有参加。我很想听听这个诗人歌者的想法。纵使7年逝去,他依然是我第一次见那副模样,一个有点忧郁的胖子,但一上舞台就散发出一种诗人的气质。
在和小秦谈到第三张专辑时,我直说自己觉得专辑有很多讨好听众的嫌疑,他说其实不是这样,真正要说讨好,也许是第二张专辑才真有讨好的成分,而第三张貌似是流行了好听了很多,不是他们刻意这样做,而是乐队到了这个状态(无论是年纪,还是心态)他们的歌就变得这么舒服了,在录音时有很多即兴的东西直接就用了。那么也就是说,其实是乐队先有了改变,刚好适合摩登这样的公司的审美水平,因而才在摩登发。回头想一想,的确如此,太多的乐队从当初的愤怒,躁动,神经质回归到最终的抒情,温和状态,因为乐队是人做的,而人是会变的。这种变化也许不会留住老的歌迷,却会带来新的听众,世间万物都逃脱不了这个规律。就好像从前的痛仰,从前的AK-47。流行与否,做音乐时那份忠实于自我的态度还在就对了。
—— 关于声音碎片
那晚去喜窝看声碎。除去一些在音乐节看过的声碎现场,这算是我第3次看他们的专场演出。
至今我还保存着一张大约是02年,在西安八个班防空洞和马玉龙合照的一张照片。那时,我还是一个初涉演出场所的一乖女生。戴个塑料框的小眼镜,穿个绿袄,头发还长长的。那时我买的是声音碎片的第一张:《世界是噪音的花园》很唯美,买的还是磁带,那时国内乐队貌似还不时兴CD,包括我买的祖咒在地安门,我的心是一颗油炸蚕豆,跳房子……
我傻乎乎地拿着磁带去找马玉龙签名,他义正严词地说:“我们不签名,我们不是流行歌手。”大概我磨了一阵,他就给签了,我又说那么我们合个影吧,他说:“签名我们不乐意,照相可以。”
所以我就有了那么一张照片,在略略阴森的八个半舞台旁边,通往厕所的小通道口,马玉龙和很土的我。
04年,美好低于生活专辑发行之前,他们又来西安演了一场,我记得那时八个半地下已经关了,那就是在酒吧演的。我那时已经频繁出没于各种演出,所以那时大概是站在门口吧,貌似感情不顺,就没这么用心看,但记得他们突然变得很民谣了,其实只是因为加入了很多口琴的元素吧,然后这些歌大部分收进了第2张专辑。
我不喜欢他们是从他们的第三张被摩登天空发行,有点那么悄无声息又是意料之中,专辑封面与之前的相比,是一败笔,当然仅仅从我的审美角度看。还有就是关于音乐,发行之初,英伦猫在豆瓣贴了篇乐评,让人匪夷所思:题目是《很Radiohead,很Coldplay》“一直很期待声音碎片的新专辑,刚听了几遍感觉基本是第二张专辑里的路子,惊喜的发现是他们越来越像Radiohead和Coldplay了。”这和黑刀在做宣传时一直不断放大“最好的一张中文专辑”,“牛逼歌词”有互托之嫌。我也在英伦猫的暗示下,听出了太多coldplay的调调。实际上,coldplay也不过比声碎早发几个月的新专,并且我心里是明白的,这批歌肯定也是很早就做出来,所以受coldplay启发之类的言论一概可以忽略(这个又让我想起那个故事,就是关于大海上有两座孤岛,两个孤岛都有一群相互不可能来往的猴子,不约而同学会了用石头砸开椰子吃椰浆”这似乎是一种冥冥中的进化,一种无法解释,境界到了,自然而然的趋势。
即使这样,当时愤怒的我,加上对摩登的偏见(觉得我喜欢的乐队都被他们给糟蹋了,比如废墟,曾经道士一般的周云山,大麻般迷幻的诗句合着飘忽的音乐,在摩登发的专辑失去了这个心气,只觉得淡然无味,从录音效果到包装都跟木马差不多。周云山从此也戴起了墨镜,穿起了皮裤。神啊!)是不喜欢这张专辑的。
但是现场我还是来了,我总有那么一些神奇的朋友,比如其实我后来发现马玉龙是我一个好朋友的亲戚。而声碎现在的鼓手,那个满头黑人小辫的小秦,是我老乡。我问他:“你姓秦?!你姓秦?!你是秦少建?”这个世界总是那么小,我在少年时代,就习惯听电台放各种摇滚乐及本地乐队的采访,而秦少建是昆明当时一支叫反差的乐队的鼓手。我高一的时候去看过一次本地乐队的连演,就有他们。后来再见到他,应该是在西安看“恣慰”,他俨然一重型乐队鼓手。也就是因为现在有他的加入,声碎的现场还能POGO,比专辑要摇滚得很多。
而广州的现场,不得不指出调音很差。贝司声很重,吉他声很小,主唱的声音也含糊不清,基本听不清唱什么,丝毫不妨碍现场有他们的真正歌迷,很多歌都会唱,而几乎所有他们的新歌,我都是不会唱的。
演出之后,我们和乐队吃了个饭,可惜马玉龙感冒不舒服,没有参加。我很想听听这个诗人歌者的想法。纵使7年逝去,他依然是我第一次见那副模样,一个有点忧郁的胖子,但一上舞台就散发出一种诗人的气质。
在和小秦谈到第三张专辑时,我直说自己觉得专辑有很多讨好听众的嫌疑,他说其实不是这样,真正要说讨好,也许是第二张专辑才真有讨好的成分,而第三张貌似是流行了好听了很多,不是他们刻意这样做,而是乐队到了这个状态(无论是年纪,还是心态)他们的歌就变得这么舒服了,在录音时有很多即兴的东西直接就用了。那么也就是说,其实是乐队先有了改变,刚好适合摩登这样的公司的审美水平,因而才在摩登发。回头想一想,的确如此,太多的乐队从当初的愤怒,躁动,神经质回归到最终的抒情,温和状态,因为乐队是人做的,而人是会变的。这种变化也许不会留住老的歌迷,却会带来新的听众,世间万物都逃脱不了这个规律。就好像从前的痛仰,从前的AK-47。流行与否,做音乐时那份忠实于自我的态度还在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