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圣的影子——关羽
谁是三国第一武将,这是个永远都讨论不完的话题,也永远都没有正确答案。很多人倾向于关羽,我觉得有一定的道理。关羽被后人追捧为武圣人,圣人这种近乎于神的形象就没什么意思再去评论,但我们依然可以透过历史追寻到关羽非常人的一面。
历史上的关羽既没有温酒斩华雄的霸气(实际上华雄被孙坚所杀),也没有过五关斩六将的潇洒,我觉得三国志里关羽最让人叹为观止的记载还是这条:
“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这就是关羽斩颜良的故事。每每我读到这一句,总不免心惊肉跳,这其实是比三国演义所描述还要绝的一个故事。要知道,这并不是像三国演义所设定的单挑模式,这是真实的行军打仗。颜良作为主帅坐镇中军,旁边有小兵环绕。况且颜良作为名将,又不是白痴,等着关羽来砍。关羽杀死颜良,还能从容不迫地砍下他首级再走。袁绍那么多将领并不能阻挡,袁绍军丢了主帅,曹操解了白马之围,一战而功成。三国志并不像三国演义,像这样亲手于阵中斩杀敌军主将的情况,是非常非常罕见的,而关羽做到了。
其实,关羽杀颜良还有其深层的含义,就是报恩于曹操。关羽归降曹操之后,曹操爱才,对关羽非常地好。但关羽忠于刘备,是一定要走的,但走之前也一定要报恩于曹操。关羽面对张辽的原话是这么说的:
“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
陈寿评价关羽报效曹操,说他有国士风范,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评价。关羽对刘备是忠,对曹操是义,这样的忠义气节对于后人追捧其为武圣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据《傅子》说,当张辽知道关羽要走的时候,也表现出非常纠结,因为他当关羽是兄弟,怕禀告了曹操之后,曹操会对关羽痛下杀手,但不禀告曹操,又不是对待君父的正确方法,结果还是禀告了。但曹操为人也非常的大气,只说了这也是各为其主,还是别追了。
话说关羽只在曹营中短暂停留了一段时间,却和曹操的将领关系处得这么好,除了张辽,徐晃也是。十九年之后,当徐晃和关羽在襄樊战场上相遇的时候,两个人还远远地说了很久话,聊起了此生遭遇,就是不说现在打仗的事。
关羽的武力当时是号称是万人敌,也就是夸张地说可以以一敌万的。这话陈寿说过,曹操的手下也说过。但关羽过于骄傲,最终难免因为性格缺陷而战死在麦城。其实我一直认为,作为古代的军士,能够战死沙场是他们应该追求的归宿。但像关羽、夏侯渊这样的一代猛将,虽然得偿所愿,死于疆场,可他们的身死战败却又给时局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影响。痛哉惜哉!
历史上的关羽既没有温酒斩华雄的霸气(实际上华雄被孙坚所杀),也没有过五关斩六将的潇洒,我觉得三国志里关羽最让人叹为观止的记载还是这条:
“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这就是关羽斩颜良的故事。每每我读到这一句,总不免心惊肉跳,这其实是比三国演义所描述还要绝的一个故事。要知道,这并不是像三国演义所设定的单挑模式,这是真实的行军打仗。颜良作为主帅坐镇中军,旁边有小兵环绕。况且颜良作为名将,又不是白痴,等着关羽来砍。关羽杀死颜良,还能从容不迫地砍下他首级再走。袁绍那么多将领并不能阻挡,袁绍军丢了主帅,曹操解了白马之围,一战而功成。三国志并不像三国演义,像这样亲手于阵中斩杀敌军主将的情况,是非常非常罕见的,而关羽做到了。
其实,关羽杀颜良还有其深层的含义,就是报恩于曹操。关羽归降曹操之后,曹操爱才,对关羽非常地好。但关羽忠于刘备,是一定要走的,但走之前也一定要报恩于曹操。关羽面对张辽的原话是这么说的:
“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
陈寿评价关羽报效曹操,说他有国士风范,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评价。关羽对刘备是忠,对曹操是义,这样的忠义气节对于后人追捧其为武圣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据《傅子》说,当张辽知道关羽要走的时候,也表现出非常纠结,因为他当关羽是兄弟,怕禀告了曹操之后,曹操会对关羽痛下杀手,但不禀告曹操,又不是对待君父的正确方法,结果还是禀告了。但曹操为人也非常的大气,只说了这也是各为其主,还是别追了。
话说关羽只在曹营中短暂停留了一段时间,却和曹操的将领关系处得这么好,除了张辽,徐晃也是。十九年之后,当徐晃和关羽在襄樊战场上相遇的时候,两个人还远远地说了很久话,聊起了此生遭遇,就是不说现在打仗的事。
关羽的武力当时是号称是万人敌,也就是夸张地说可以以一敌万的。这话陈寿说过,曹操的手下也说过。但关羽过于骄傲,最终难免因为性格缺陷而战死在麦城。其实我一直认为,作为古代的军士,能够战死沙场是他们应该追求的归宿。但像关羽、夏侯渊这样的一代猛将,虽然得偿所愿,死于疆场,可他们的身死战败却又给时局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影响。痛哉惜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