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古塔和古寺
我喜欢逛各种人文景观,中国具有人文气息的地方多会有货真价实的古建筑,而古建筑差不多也就是寺庙最具代表性了。北京古寺众多,自然古塔也多。我最近偷得一点闲暇,为北京的古寺和古塔做个记录。
先要说说潭柘寺。据北京民间传说,“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可见这座寺庙建寺之早。寺庙建于晋永嘉年间,我们国内战乱不断,北方华族衣冠南渡的时候,偏远的燕地却建立一座普渡众生的寺庙,算是给留守的北方苍生一个安慰了。作为大多数北京市民许愿还愿的去处,这里每年的香火很盛,当然也是我最喜欢的古寺庙,因为它的园林作法吸引我。潭柘寺整个掩映在翠绿丛山之中,寺庙大门也是如此半遮半掩。
潭柘寺的园林花草繁茂,各种名花珍木众多,尤其以第三进院内的两颗巨大的“帝王树”最具代表性,其实是银杏树。只是一千年前植树者不经意种成了两颗雄性树,本来一雄一雌的银杏变成两颗同性雄树木相伴了数千年,也让人忍俊不禁地想到这仿佛暗合了这寺庙的“清规戒律”。潭柘寺为皇家寺庙,与明清皇室联系紧密,明朝时期皇室就多次用私银拨款增建,目前寺庙大门上方的题字为乾隆皇帝所书。寺庙的代表性塔就是这座明正统年间建造的端庄典雅的白塔。塔身体量不算巨大,只有10米左右高,因为建成以后时间太久和缺少维护,也没有北海白塔的素净,但是依然掩盖不住的稳重秀丽中透出些许庄严。白塔坐落在半山腰,腹内珍藏着万历皇帝母亲的头发,数百年来它静静地坐落在潭柘寺,遥望着北京城。
天宁寺。坐落在广安门外,在北京西站东方只有一站公交的距离,每次回北京都会见到这座密檐宝塔众星捧月一般耸立在一片砖混居民楼和绿色的树木中。天宁寺免票,居民和香客都可以去观摩上香。寺内的尼姑和居士和蔼可亲,心态祥和。我去的时候正见到很多工匠在整修建筑,重新拓刻牌匾,绘制墙画,工匠们做工时表情专注,踏实细致,见不到一点当代社会常见的浮躁。
天宁寺搭是中国现存的密檐式砖塔中较典型的一座。据说天宁寺在隋代已有一座塔,隋文帝统一中国以后曾经把佛祖舍利分藏天下九州,天宁寺就有一颗。据梁思成先生考证,现存的天宁寺塔是辽代所建,个别细部还在明、清时重修过,我猜测应该是在隋代天宁寺塔的旧址上所建。天宁寺塔作为唐末至宋这段时期的典型制式,被梁思成先生鉴定以后编入了中国古代建筑史的课程案例。历经九百多年风霜雨雪的考验之后,我亲身近距离感受这座塔,看到虽然塔尖偏北的部位有些风蚀,但是风格依旧。塔身雕刻虽然有些破损,但是仍然能看出精致的做工和人物栩栩如生的面部表情。
五塔寺,因为金刚宝座上部的五座塔得名,又叫真觉寺,现在是北京石刻博物馆。离动物园很近,出了动物园北门几分钟就能到五塔寺。坐船从北京动物园到颐和园的水路上也能看到五台寺金刚宝座塔的几个高耸的塔尖。五塔寺的院子内放了很多从隋唐到明清的雕刻和石碑、各种姿态的石狮,买过门票之后就可尽情参观甚至近距离接触。寺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是永乐皇帝朱棣专为从西域来京的梵僧班迪达修建的,但是原寺庙大部分已经在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时被毁。独剩下的金刚宝座塔是明成化年间所建的,塔外轮廓很多佛龛雕塑保存得比较好,是已知中国最早的金刚宝座塔。据说金刚宝座上的五座塔代表佛经中佛祖和弟子以及天下各个方位的典故。从石刻博物馆旧照片中看,建国前的宝塔独自立在荒草的田间,无人问津,一片破败景象。建国后北京市政府筹集资金围绕这个金刚宝座塔重建了真觉寺,我和几位朋友去时却没有见到僧人,给我的印象更像一个博物馆,防盗措施和石刻艺术介绍比较全。我们还见到明末魏忠贤用自己从皇帝处得到的圣旨刻的碑文。
大觉寺,号称京北清凉之地,据考证建于辽代。辽这个朝代相对于魏晋南北朝和隋唐虽然离当代更近,却给我的感觉有些遥远,可能是因为不太关注的原因吧。这个契丹族建立起来的朝代在契丹人入主中国北方以后曾经刻意地保存自己的马背生活方式和中原地区的汉族农耕文化保持距离,但是有趣的也就是这个时代,东欧和莫斯科地区以及中亚、西亚的人开始称呼中国为“qidan”,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契丹人的文化已经具有了“中国”的代表性。并且在随后辽国二百多年的社会生活中,契丹人和幽云十六州的汉人已经不分你我。大觉寺,就是当时辽国人民信仰佛教的遗存。寺院建筑寺院坐西朝东,山门朝东,这一点与汉人的规制不同,体现了契丹人朝日的文化特点。寺内有株一千年树龄的银杏,想来种树的时候差不多也就是辽的时代了。有辽人活动痕迹的遗存应该是辽代古碑了,碑已经用玻璃罩起来,文字已经模糊,依稀看到的意思是说大觉寺是奉萧太后旨意所建。
大觉寺的院子内部有一个养着很多金鱼的水池,池上有桥,把水池一分为二,外观有些像山西晋祠的鱼沼飞梁。这样一个设置,给人感觉多了灵动和生机。
只是寺里的石头狮子面部被砸了一大半,这种故意的破坏,想来应该是文革时期破四旧造成的。被破坏的石狮,给人的感觉充满了委屈。当时的人们不重视保护文物,短见得让人遗憾。
大觉寺的塔为乾隆年间所建,仿北海的白塔而建,名迦陵舍利塔,塔基是两层须弥座,下面的八角须弥座刻有仰莲和伏莲纹样。据说伏莲并不是典型佛教的代表,而是明教(摩尼教)的特征,这个问题我没有详细考证,暂留作疑问吧。
北京有很多漂亮的塔,不得不提元朝的尼泊尔建筑师阿尼哥主持修建的妙应寺白塔,妙应寺现在也叫白塔寺,位于阜成门内,有公交白塔寺站,下车即到。我去的时候正好白塔在维修,就用网上图片代替吧。
妙应寺白塔体型优美,像一位成熟风韵的年轻贵妇,带着帽子和面纱,仪态万庄。
北京有诸多的寺庙里只有妙应寺供了阿尼哥的雕塑。在这座寺庙里,阿尼哥、忽必烈和国师八思巴三人同台列席被供奉,让我觉得有些惊讶。我不奇怪与忽必烈和八思巴的牌位,只好奇于这阿尼哥作为一名建筑师和画家竟能位列供奉席位,在匠人留名都很难的中国古代,阿尼哥有如此待遇,也许这显示了元代的中国匠人较高的社会地位。
北海公园的白塔体型优美,是北海公园的标志性建筑,耸立在最高处。我去过北海公园多次,每次都会想起小时候的那首歌:“小船儿轻轻……美丽的白塔,倒影在水中” 。
北海的白塔,像一位雍容华贵,仪态万方的皇后,风度万千,伴着不远处的故宫,巍巍屹立在湖畔。
北京有数不清的古塔和古庙,如果要每个地方都去拜访过,应该是一项不小的工程,也需要时间和事先的计划。先写这么多,仅作为代表吧。
先要说说潭柘寺。据北京民间传说,“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可见这座寺庙建寺之早。寺庙建于晋永嘉年间,我们国内战乱不断,北方华族衣冠南渡的时候,偏远的燕地却建立一座普渡众生的寺庙,算是给留守的北方苍生一个安慰了。作为大多数北京市民许愿还愿的去处,这里每年的香火很盛,当然也是我最喜欢的古寺庙,因为它的园林作法吸引我。潭柘寺整个掩映在翠绿丛山之中,寺庙大门也是如此半遮半掩。
![]() |
![]() |
潭柘寺的园林花草繁茂,各种名花珍木众多,尤其以第三进院内的两颗巨大的“帝王树”最具代表性,其实是银杏树。只是一千年前植树者不经意种成了两颗雄性树,本来一雄一雌的银杏变成两颗同性雄树木相伴了数千年,也让人忍俊不禁地想到这仿佛暗合了这寺庙的“清规戒律”。潭柘寺为皇家寺庙,与明清皇室联系紧密,明朝时期皇室就多次用私银拨款增建,目前寺庙大门上方的题字为乾隆皇帝所书。寺庙的代表性塔就是这座明正统年间建造的端庄典雅的白塔。塔身体量不算巨大,只有10米左右高,因为建成以后时间太久和缺少维护,也没有北海白塔的素净,但是依然掩盖不住的稳重秀丽中透出些许庄严。白塔坐落在半山腰,腹内珍藏着万历皇帝母亲的头发,数百年来它静静地坐落在潭柘寺,遥望着北京城。
![]() |
天宁寺。坐落在广安门外,在北京西站东方只有一站公交的距离,每次回北京都会见到这座密檐宝塔众星捧月一般耸立在一片砖混居民楼和绿色的树木中。天宁寺免票,居民和香客都可以去观摩上香。寺内的尼姑和居士和蔼可亲,心态祥和。我去的时候正见到很多工匠在整修建筑,重新拓刻牌匾,绘制墙画,工匠们做工时表情专注,踏实细致,见不到一点当代社会常见的浮躁。
![]() |
![]() |
天宁寺搭是中国现存的密檐式砖塔中较典型的一座。据说天宁寺在隋代已有一座塔,隋文帝统一中国以后曾经把佛祖舍利分藏天下九州,天宁寺就有一颗。据梁思成先生考证,现存的天宁寺塔是辽代所建,个别细部还在明、清时重修过,我猜测应该是在隋代天宁寺塔的旧址上所建。天宁寺塔作为唐末至宋这段时期的典型制式,被梁思成先生鉴定以后编入了中国古代建筑史的课程案例。历经九百多年风霜雨雪的考验之后,我亲身近距离感受这座塔,看到虽然塔尖偏北的部位有些风蚀,但是风格依旧。塔身雕刻虽然有些破损,但是仍然能看出精致的做工和人物栩栩如生的面部表情。
![]() |
五塔寺,因为金刚宝座上部的五座塔得名,又叫真觉寺,现在是北京石刻博物馆。离动物园很近,出了动物园北门几分钟就能到五塔寺。坐船从北京动物园到颐和园的水路上也能看到五台寺金刚宝座塔的几个高耸的塔尖。五塔寺的院子内放了很多从隋唐到明清的雕刻和石碑、各种姿态的石狮,买过门票之后就可尽情参观甚至近距离接触。寺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是永乐皇帝朱棣专为从西域来京的梵僧班迪达修建的,但是原寺庙大部分已经在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时被毁。独剩下的金刚宝座塔是明成化年间所建的,塔外轮廓很多佛龛雕塑保存得比较好,是已知中国最早的金刚宝座塔。据说金刚宝座上的五座塔代表佛经中佛祖和弟子以及天下各个方位的典故。从石刻博物馆旧照片中看,建国前的宝塔独自立在荒草的田间,无人问津,一片破败景象。建国后北京市政府筹集资金围绕这个金刚宝座塔重建了真觉寺,我和几位朋友去时却没有见到僧人,给我的印象更像一个博物馆,防盗措施和石刻艺术介绍比较全。我们还见到明末魏忠贤用自己从皇帝处得到的圣旨刻的碑文。
![]() |
![]() |
![]() |
大觉寺,号称京北清凉之地,据考证建于辽代。辽这个朝代相对于魏晋南北朝和隋唐虽然离当代更近,却给我的感觉有些遥远,可能是因为不太关注的原因吧。这个契丹族建立起来的朝代在契丹人入主中国北方以后曾经刻意地保存自己的马背生活方式和中原地区的汉族农耕文化保持距离,但是有趣的也就是这个时代,东欧和莫斯科地区以及中亚、西亚的人开始称呼中国为“qidan”,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契丹人的文化已经具有了“中国”的代表性。并且在随后辽国二百多年的社会生活中,契丹人和幽云十六州的汉人已经不分你我。大觉寺,就是当时辽国人民信仰佛教的遗存。寺院建筑寺院坐西朝东,山门朝东,这一点与汉人的规制不同,体现了契丹人朝日的文化特点。寺内有株一千年树龄的银杏,想来种树的时候差不多也就是辽的时代了。有辽人活动痕迹的遗存应该是辽代古碑了,碑已经用玻璃罩起来,文字已经模糊,依稀看到的意思是说大觉寺是奉萧太后旨意所建。
![]() |
大觉寺的院子内部有一个养着很多金鱼的水池,池上有桥,把水池一分为二,外观有些像山西晋祠的鱼沼飞梁。这样一个设置,给人感觉多了灵动和生机。
![]() |
只是寺里的石头狮子面部被砸了一大半,这种故意的破坏,想来应该是文革时期破四旧造成的。被破坏的石狮,给人的感觉充满了委屈。当时的人们不重视保护文物,短见得让人遗憾。
![]() |
大觉寺的塔为乾隆年间所建,仿北海的白塔而建,名迦陵舍利塔,塔基是两层须弥座,下面的八角须弥座刻有仰莲和伏莲纹样。据说伏莲并不是典型佛教的代表,而是明教(摩尼教)的特征,这个问题我没有详细考证,暂留作疑问吧。
![]() |
北京有很多漂亮的塔,不得不提元朝的尼泊尔建筑师阿尼哥主持修建的妙应寺白塔,妙应寺现在也叫白塔寺,位于阜成门内,有公交白塔寺站,下车即到。我去的时候正好白塔在维修,就用网上图片代替吧。
![]() |
![]() |
妙应寺白塔体型优美,像一位成熟风韵的年轻贵妇,带着帽子和面纱,仪态万庄。
北京有诸多的寺庙里只有妙应寺供了阿尼哥的雕塑。在这座寺庙里,阿尼哥、忽必烈和国师八思巴三人同台列席被供奉,让我觉得有些惊讶。我不奇怪与忽必烈和八思巴的牌位,只好奇于这阿尼哥作为一名建筑师和画家竟能位列供奉席位,在匠人留名都很难的中国古代,阿尼哥有如此待遇,也许这显示了元代的中国匠人较高的社会地位。
北海公园的白塔体型优美,是北海公园的标志性建筑,耸立在最高处。我去过北海公园多次,每次都会想起小时候的那首歌:“小船儿轻轻……美丽的白塔,倒影在水中” 。
北海的白塔,像一位雍容华贵,仪态万方的皇后,风度万千,伴着不远处的故宫,巍巍屹立在湖畔。
![]() |
北京有数不清的古塔和古庙,如果要每个地方都去拜访过,应该是一项不小的工程,也需要时间和事先的计划。先写这么多,仅作为代表吧。